卓越工程师人才培养路径探索
2021-03-04高海涛张永锋
高海涛,张永锋
(安徽科技学院 电气与电子工程学院,安徽 蚌埠 233030)
为推动实践创新性教育改革,满足中国经济发展新阶段对高素质复合人才的需要,在教育部的推动下,国家开始实施卓越人才培养计划,开启了创新应用型人才培养新途径的探索,其中,卓越工程师的培养是其重要组成部分[1-2]。国内各类型高校在培养方案革新、学科竞赛推动、校企产学研合作、课程实践改革、创新创业意识和能力培养等方面进行了有益的积极探索,并取得了许多重要成果,促进了高等教育的发展[3-7]。
为巩固高水平本科建设成果,积极探索人才培养的新途径,引领高等教育人才培养体制与模式改革,提高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能力,完善与社会经济建设和发展相适应的卓越人才培养体系,安徽、辽宁、江苏等省纷纷加强了卓越人才或卓越人才师资培养的力度,甚至构建了具有各省自身特色的卓越人才培养计划,以不断提升人才培养能力和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度。本文基于电子卓越工程师人才培养项目的前期建设成果,对卓越工程师的人才培养进行一些探索性研究,该项目曾先后获得校级和省级立项建设。
一、明确培养目标
学校办学定位各有不同,专业人才培养也各有侧重,但可以相互借鉴,根据自身情况取长补短。浙江大学王沛民教授对培养的工程性人才归纳为“存是去非、务求实学,造就实用可用之才”,在工程活动维度方面要回归实践,在工程知识维度方面要科学集成、在工程职业维度方面能够工程创业[8]。南京工业大学孙伟民副校长认为卓越工程人才要有创意、能创新、善创业,具有团队合作能力、工程系统能力、批判性思维能力等,如图1所示[9]。
图1 卓越工程人才标准
在探索卓越工程师人才培养路径过程中,本文立足地方高校实际,制定了相应的卓越电子工程师培养目标:为社会培养知识系统宽厚、富有主动精神、团队意识,特别是工程实践和创新能力突出的电子类高层次工程师人才。同时,结合学校电子专业自身特点和办学特色,制定了与卓越电子工程师培养配套的建设方案:推动教师工程实践能力锻炼,引入企业一线工程师人才,建设一支工程师特色鲜明的“双能型”教师团队;结合电子信息行业标准及学校专业特色,考虑工程师专业根基牢固和输出方向差异化,制定强化“工程”核心,模块差异化工程师培养方向;进一步加大实验、实训场所建设,升级现有资源,提高其与企业环境相似度,并建设一批旨在提高教师科研与工程实践能力的专有场所;提升校企合作力度和层面,扩大合作范围,为工程师的无缝培养打下坚实根基。
二、主要问题与应对措施
1.培养标准与培养方案的制定
与传统大学教育理念不同,卓越工程师人才培养是面向现实环境,培养受到严格工程技术训练的综合性人才,必须以强化工程技术能力和创新创业能力,需要改革传统人才培养标准与培养方案,构建新的课程体系、教学内容和教学手段。可以采取的措施:依据各校自身建设大目标,兼顾该专业特色,以“工程”为核心,充分借鉴国内外高校、企业优秀理念、经验,建立自己的电子专业卓越工程师人才培养标准和培养方案;重视课程设置的系统性和实用性,依据专业培养需要精选课程,杜绝冗余,重构课程体系;突出“工程”核心理念,但不能片面强化工程唯一性,需做到课程体系前后的系统性,打好基础,为学生将来发展注入后劲能量;科学研究所设课程内容,合理安排理论与实践学时比例,科学利用现有实验实训室、创客实验室和实习实训基地等优质教学资源;通过充分研究课程的性质和其在课程体系中的定位,探索和尝试教学新方法,创新实践新模式,有效提高人才培养效率。
2.卓越师资重构
学校要培养出卓越电子工程师,就要有理论功底深厚、教学经验丰富、创新创业及工程实践能力卓越的师资,这也是关键所在。可以采取的措施:挑选优秀中青年教师以多种形式与企业进行联合培养,如借助企业优质资源,到企业挂职锻炼,横向课题研究,科技项目联合申报,企业博士后师资培养等;建立企业师资聘任制度,直接挑选企业优秀一线工程师来校兼职授课;在校师资与企业联合授课,相互学习、取长补短、共同进步,为电子专业迅速培养双能型师资。
3.校企实质性合作
校企联合是工程人才培养的重点,但企业对工程人才的培养缺乏动力是主要瓶颈。探究校企合作新模式,激发企业参与兴趣是需要努力的方向。可以采取的措施:解放思想,换位思考,加强现有合作企业合作深度,建立强有力的合作关系,创新合作新模式,在校企合作中营造校企共赢局面,如学校与驻地某芯片测试企业建立了长期实习就业机制,该企业需要优秀的电子专业人才,且掌握编程技术,与企业共同制定了卓越人才培养方案,实现互利共赢;有针对性的增加合作企业数量,通过学校优质智力资源优势,带动校企合作培养人才;加大实验、实训场所建设,升级现有资源,提高其与企业环境相似度。
4.新技术融入
卓越工程师的培养应跟上时代的发展,在专业领域做到与时俱进。在电子信息技术相关领域,人工智能技术、5G通信技术、物联网等新技术正在高速发展,是推动工业革命和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培养卓越电子工程师应在培养关键环节中融入这些新技术的学习,并对该领域技术的创新与发展方向上进行把控。
三、培养机制构建
1.构建新方案
高校人才培养方案存在一刀切式现象,电子专业同其它专业设置一样,一般采用的是类“2+1+1”方案,第一年均为通识教育,几乎无专业基础教育,第二年开始进行专业基础教育,但仍充斥着大量通识课程。第三年进行分方向教育,第四年进行少量专业课学习,主要进行进企业实习、实训。但多年的实践经验表明,该人才培养模式存在一些弊端,例如,课程设置内容冗余,有重复性学习现象;模块课程导向性不明确,甚至有些模块实际不能开设;大量压缩专业基础或专业教育,致使学生专业基础不扎实,专业素质不过硬;实践环节课程设置不够科学,存在表面丰富、实际空洞现象,教育过程也受到制度制约;企业实习与毕设环节死板,学生不能选择有兴趣的项目开展研究,实习与毕业论文质量有待提高。
依据自身专业优势,重构“2+1+1”方案。每个高校各个专业设立之初或建设中都形成了自身的特色或亮点,要坚持下去,继续秉承优势,但同时应更注重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和创新能力、创业意识及实践能力的培养。结合学校实际和卓越电子工程师培养要求与实践,本文对学生四年的学习进程重新规划:第一年进行通识课程教育,第二年进行专业基础课程教育,第三年进行工程差异化模块化教育,第四年进行工程技术锻炼,且每个阶段的课程设置和教学方法应进行仔细把关,体现工程教育理念。考虑企业维度,借助企业丰富工程实践经验,校企联合制定专业模块课程和实习实训课程的培养方案;校企联合实习实训科目通过深入企业或场景再现的形式,让学生真正融入到实际工程工作环境,目的是为就业做准备。
2.优化重组课程体系
课程体系是培养卓越工程师的载体,目前电子专业课程体系中存在课程结构的灵活性不够,通识课多,必修课程多,选修课程少甚至都变成了必修,个别课程内容相对陈旧,工程性不足,跟不上当前科技发展要求等缺陷。
更新课程内容。根据当前电子信息发展行情,及时修正了老旧课程内容,跟上技术变革步伐,使卓越工程师的培养与时俱进。根据市场需求和就业前景,设定嵌入式系统开发、光电仪器开发、智能设备研究等三到四个模块出口,培养专业人才,模块的选择依据学生的兴趣自由选择,但选择之后需系统接受后续对口课程教育。扩大选修领域,服务于创新创业意识和能力培养。
3.建设卓越双能型队伍
提升校企合作力度和层面,与企业联合培养双能型师资力量,通过让中青年骨干教师到对口企业参与工程项目研究、轮岗实习、联合申请纵向课题、联合进行博士后培养等形式,提升教师工程实践教学能力;进一步扩大企业教育教学实践与实习基地规模和合作培养人才方式,为工程师的无缝培养提供了坚实基础。有针对性的聘请企业家、卓越创业者、卓越工程师、优秀管理者等企业高级人才担任专兼职教职,拔高卓越电子工程师师资队伍质量。
四、结 语
以卓越电子工程师人才培养建设机制为例,结合办学定位、专业特色,制定了相应人才培养目标,并对在卓越师资重构、培养方案改革、校企合作中遇到的主要问题进行了剖析和研究,对相应的应对措施给出了应对建议,构建了新型人才培养方案、课程体系及师资队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