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阅读支持服务体系建构与实践研究
2021-03-03李万峰
李万峰
【摘 要】教师阅读的意义在于通过阅读完善自身,启迪和引领学生阅读,做到师生共融、师生共读、师生共成,最终实现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当前,教师阅读现状不理想,既有“先天”不足的原因,也有信息时代阅读方式转变的原因。学校中,教师阅读支持服务体系构建需要阅读环境、阅读方法、阅读团队和阅读志向的全方位实践。教师不仅要在阅读中提高自我,还要指导学生掌握阅读的策略和方法,使学生养成阅读习惯。
【关键词】教师阅读 立德树人 阅读环境 阅读方法
关于阅读的价值,朱永新先生指出:“一个人的精神发育史就是他的阅读史,一个民族的精神境界取决于这个民族的阅读水平,一个没有阅读的学校永远不可能有真正的教育。”[1]教师的专业成长与其专业阅读经历密切相关。
教师阅读的意义就在于能够涵养心性、修为德行、广纳博识、启迪智慧,从而实现师生共融、师生共读、师生共成。学校中,教师阅读支持服务体系构建,是阅读环境、阅读方法、阅读团队、阅读志向的全方位实践,从而实现教师阅读对学生阅读的启迪和引领。
一、“静谧书香”的阅读环境
观察学习理论认为,人的行为特别是人的复杂行为主要是后天习得的,是通过观察别人的行为和结果而习得的。要想形成阅读行为,必须要给予人们后天习得阅读的环境,换言之,就是要形成良好的阅读环境。教师阅读环境的特征是“静谧书香”。
1.阅读物质环境
学校图书馆是师生阅读的重要场所。引导教师阅读一定要充分发挥图书馆的功效,但在实践中图书馆实际利用率却不高,原因在于书的种类和管理的方式都存在一定问题。
如今,许多学校都配置图书馆,但由于图书馆多是面向学生而设置,所以可供教师阅读的书籍很少。学校应充分重视图书馆的建设和利用,丰富学校图书馆藏书的种类,并不断增加新书。
要确保图书馆管理的开放性。扩大校园的阅读空间,满足教师的阅读需求。教师的办公室、走廊甚至整个校园,都可以成为图书馆的延伸。比如,教师的办公室应该有书柜,摆放若干类书籍,形成办公室的“读书角”,楼道建“开放书吧”,各班设班级书架。如果空间允许,在校内可以建供师生自由阅读的读书亭、读书廊等。
同时,当今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和普及,无线互联技术、移动存储技术、信息共享技术越来越多地走进了教师生活。因此,可以补充建立电子图书馆,同时,图书的管理也电子化,使之呈现流通、变化、及时和无边界的特点。
2.阅读心理环境
教师应在安静的环境中阅读。学校应该创设“静谧”的读书环境,这种环境更多的是指心理环境。
办公室既是教师工作的场所,又是教师休息、生活的小空间。一间不大的办公室,几位或十几位教师栖身其中紧张地工作。教师办公室的布置一定是制度上墙、电脑上桌,而其他的呢?恐怕就是成堆的作业了。办公室还应该是“桌上一本名著,墙上幾幅手书名句”。在这样的环境中,教师才能随时平复浮躁的心情,进入阅读的“后花园”。
学校还应该根据师生发展需求,开展系列读书主题活动,如“师生共读一本书”活动。一本书,教师读,学生也读。这样教师和学生就有了共同语言、共同话题,在校园内形成读书的心理大环境,校园也成为藏书、读书、论书的场所。
二、“由博返约”的阅读方法
当前,教师阅读的现状令人担忧。既然教师阅读存在“先天不足”,那么就要“后天补救”。生命是有限的,时间是宝贵的,“读什么”和“怎么读”就成为首要问题。“对于任何一个具体的专业领域而言,都存在着一个最合理的知识结构;对每一个教师而言,都存在着一条独一无二的阅读路径。”[2]22钱钟书先生主张先博后约,由博返约,即先广泛涉猎,博览群书,然后再在此基础上提炼吸收,形成自己的知识结构。
第一,博览群书。要学会鲁迅先生的博览式读书法,阅读面要宽,涉及政治、文学、历史、哲学、科学、语言、教育学、心理学和管理学等,不专看一家之书,而博采众家之长,《论语》《孟子》《荀子》等经典著作,无所不读,以便得到更多的思维启迪。教师不只看本专业之书,也要多看本专业外之书,除了苏霍姆林斯基、卢梭、契科夫、杜威、陶行知等教育家的著作,还广泛阅读雨果、巴尔扎克、歌德、莎士比亚、普希金、海明威、康德、马克思等的著作,汲取营养,修炼自我。
第二,开展专业阅读。教育本身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有其特殊的规律与方法。“如果没有专业阅读,就没有教师真正意义上的成长与发展……在特定发展阶段中的具体的教师,面对特殊的场景,一定有一本最适合、最需要他阅读的书籍。”[2]23依据学科专业的逻辑体系,借鉴他人读书经验,根据自身实际情况,形成自己的梯度专业阅读计划,如全面阅读《咬文嚼字》等刊物,可以了解当前教育教学和学科改革的前沿信息,从而找准自己专业结构发展更新的缺项。
第三,进行文献综述。教师根据一段时间的阅读重点,形成专业阅读主题。教师对于学科专业阅读,要边读边收集文献资料,进行文献综述式的阅读,不动笔墨不读书,要进行摘抄积累。“泰山不辞杯土方能成其高;长江不择细流方能成其大。”“文献综述是经过归纳整理、分析鉴别,对所研究的问题在一定时期内取得的研究成果、存在的问题以及新的发展趋势等进行系统、全面的叙述和评论。”[3]关键在于全面把握文献的情况下,根据自己的学术观点进行反思与发现,整理形成自己的观点或看法。
三、“合作共享”的阅读团队
《礼记·学记》:“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一个人可以走得很快,但往往走不远,一个团队则能走得更远。有了团队,在合作共享机制中阅读,就有了约束机制和动力系统。团队可以是教育系统内部的,也可以是校内外打通的。
1.构建阅读群
基于马斯洛的需求理论,每个人都有实现自我的心理倾向,并从中得到快乐和幸福的体验。每个人都需要和他人建立一种关系,找到身份和情感归属。学校中,不同年级、不同学科、不同爱好的教师自发形成若干不同特色的阅读群。此外,构建师生共同阅读群,可以成为特殊学生教育的途径。比如,教师与学生组成阅读群,推荐适合的学科课外书籍,通过阅读不同难度的学科内容,为学生搭建学习的阶梯。
无论什么样的阅读群,都要开展定期交流共享。这样才能形成一个读书、聊书、用书、写书的圈子。通过一系列的读书活动,为每个或每类成员设置一些力所能及的任务,通过定期的交流展示使教师体会到自己的价值所在,从而转变教师对读书的情感,增强其信心,将兴趣不断地加以强化而成为习惯。
推而广之,以学校为主导,教师联手社区、家庭可以共同创造“书香文化”,也可以理解为更宽泛的阅读群。在“书香文化”中,学校、社区、家庭都是阅读场域,其成员都是书友,建立阅读制度和评比机制。学校可以设立读书日,每学期或每年评比书香班级、书香之家、书香教师、书香学生、书香家长等,分享阅读成果和阅读经验。
2.寻找读书榜样
学校应该形成“勤读书,会读书”的阅读文化,使“勤读书,会读书”的榜样级人物脱颖而出,成为师生共同学习的目标。同时,这些读书榜样也会成为不同阅读群的核心,起到“领头羊”的作用。
“安其学而亲其师,乐其友而信其道,是以虽离师辅而不反也。”学校中,教师要带头阅读,成为学生阅读的“榜样”。完善个人魅力,形成师生共同阅读的风气,这样教育教学中的许多问题,才能迎刃而解。一本书、一篇文章往往能改变了一个人的一生。学生学会自我教育、自我完善、自主发展,才是我们学校教育的春天。
四、“读以致用”的阅读志向
要实现立德树人的教育目标,学校需要通过扎扎实实的教育行为,培养学生的习惯和品质,一定要在校园内、教师间创造一种“读以致用”的深厚氛围,树立一种读书实用的理念,引领教师将阅读与工作挂钩,为自己的本职工作而阅读,为自己的成长而阅读,为解决学生困难而阅读。
第一,以学定读。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成为教师专业阅读的起点。当今是一个变“教”为“学”的时代,核心素养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要求学生掌握适应社会所需的基本能力和品质,打破“知识本位”的牢笼,促进学生素养和能力的提升,特别是重视学生解决问题所需的判断力、思维力等。因此,在阅读中,教师要经常思考到底应该教会学生什么,为什么要教这些,怎么样来教。教师需在阅读中反思怎样不断创新改进自己的教学方式,实现从“授人以鱼”到“授人以渔”。
第二,教师阅读要始终关注“学生怎么读”。阅读要成为学生终身受益的生活方式,需要从小养成阅读习惯,掌握阅读方法。教师要引导学生阅读,更要指导学生阅读。教师不仅自己要成为读书高手,也要指导学生掌握阅读的策略和方法,要引导学生精读和泛读相结合、纸质阅读和网络阅读相结合、读与写相结合、读与听说相结合等。
总之,“传道、授业、解惑”是教师的职责,每一项都离不开教师自身的知识储备。教师阅读的意义在于通过阅读完善自身,师生共鸣,最终实现全面育人目标。其实,教师本身也是一本书,一本既知识丰厚又思想隽永的书。构建教师阅读系统,就是要丰富教师与学生的生命体验,师生共同感受、理解和传递人类美好的愿望与情愫,为民族复兴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做出我们的努力和贡献。
参考文献
[1] 朱永新.专业阅读:教师专业发展的基石[J].教育科学研究,2009(6):1.
[2] 朱永新.推廣阅读,“新教育”在努力[J].中小学管理,2014(7).
[3] 张庆宗.文献综述撰写的原则和方法[J].中国外语,2008(7):77-79.
本文系全国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2018年度教育部重点课题“基于中小学阅读素养提升的混合式学习研究”(课题编号:DHA180368)的研究成果。
(作者系北京市通州区次渠中学校长)
责任编辑:李莎
lis@zgjszz.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