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节化护理干预对锁骨下深静脉置管患者的临床效果
2021-03-03李琳娜
李琳娜
郑州市第九人民医院 河南郑州 450000
随着医学水平的不断提高,深静脉置管不仅可减轻护士劳动强度,同时具有留置时间长、避免患者反复穿刺的痛苦、用途广泛等优点,以逐渐成为抢救、大型手术等主要输液方式[1]。锁骨下深静脉穿刺是常用方式之一,虽然具有较好临床效果,但穿刺易对动脉造成损伤,后期易出现导管脱落、感染等不良事件,而护理干预对锁骨下深静脉穿刺的效果具有重要意义[2]。本次研究对观察组39例患者则实施细节化护理干预,观察患者不良事件发生情况及护理满意度,现作报道。
1 临床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取我院于2018年5月~2019年11月ICU 收治的危重症患者78例,所有纳入患者均给予锁骨下深静脉置管,按照随机双盲法均分为两组。对照组男26例,女13例,年龄52~75岁,平均年龄61.27±5.18岁。观察组男25例,女14例,年龄53~72岁,平均年龄61.08±4.97岁。对比两组患者男女比例、年龄等基线资料无差异(P >0.05),有可比性。
纳入标准:(1)急危重症抢救及重大手术输血患者。(2)长期肠外营养支持患者。(3)本次研究内容均已告知患者、家属及本院伦理委员会,经同意并签订相关知情文件。排除标准:(1)合并出血性疾病患者。(2)合并智力障碍或依从性较差等不能配合治疗患者。(3)合并严重肺气肿或严重呼吸衰竭患者。
1.2 方法
对照组患者实施常规护理干预,如生命体征监测、导管位移处理及导管拔出护理等。
观察组患者实施细节化护理干预:(1)宣教:定期对患者及家属讲解深静脉导管相关知识,使其对导管护理的必要性及注意事项有一定的了解,讲解过程中应保持礼貌、大方的态度,增加彼此的信任度,使护理工作能够更好的开展。(2)导管细节管理:通过锁骨下深静脉置管输液时应密切关注患者心率、氧合指数、血压、体温等生命体征指标,并观察输液药物、浓度及药物摄入速度等对患者的影响,如有异常应及时告知医师,采取相应处理措施。如药物流速发生变化,应及时检查导管是否出现变形、位移、扭曲等情况的发生,如有异常应及时纠正,需移动导管时,应在无菌环境下进行操作。(3)预防感染:每天定时观察穿刺点及周围皮肤情况,如有红肿或发热应及时告知医师,并辅助医师实施处理措施。每3 天更换1次无菌薄膜,更换时应使用碘伏对穿刺点及周围皮肤进行全面消毒,待皮肤干燥后仔细观察周围是否存在渗血、污染等情况。
1.3 观察指标
观察两组患者干预前后态度、技术、责任感等护理满意度;自拟护理满意度调查表,每个项目各0~100 分,分数越高表示患者对该项目护理工作越满意。对比两组患者静脉炎、堵管、脱落、感染等不良事件发生率。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3.0 分析,,计数资料以(例数/百分比)[n(%)]表示,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表示,比较采用t 检验;统计数据P <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对比两组干预前后护理满意度评分 见表1
表1 两组干预前后护理满意度评分(,分)
表1 两组干预前后护理满意度评分(,分)
2.2 对比两组不良事件发生率 见表2
表2 两组不良事件发生率(例/%)
3 讨论
深静脉置管可用于快速静脉输液、测量中心静脉压、长期肠外营养或抗生素注射等[3]。深静脉置管可根据穿刺部位分为颈内静脉置管、锁骨下静脉只管及股静脉置管等方式,而穿刺途径则根据穿刺器械、操作医师个人习惯及操作熟练度等因素选择[4]。据相关研究指出[5],由于颈部活动相对较多,颈静脉置管方式导管脱出率较高,不良事件发生风险较高;而股静脉置管则固定不稳定,感染风险较高。
由此可见,锁骨下深静脉置管成为相对安全的方式,虽然锁骨下深静脉置管具有定位准确、护理方便、对肢体活动影响较小等优点,但仍存在误伤动脉、堵管等风险的存在,因此穿刺后护理干预对预防不良事件、提高穿刺效果等均具有重要意义[6]。常规护理干预已在临床中应用多年,虽然具有一定临床价值,但护理过程缺乏对细节的有效管理,因此临床效果并不显著[7]。本次研究结果显示,干预后观察组态度、技术、责任感等护理满意度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同时观察组静脉炎、堵管、脱落、感染等不良事件发生率低于对照组,组间有差异(P <0.05)。细节化护理干预通过对药物流速、导管异常、药物与患者生命体征水平的影响等多个细节的合理处理,加之对感染的有效预防工作,从而降低不良事件发生风险。此外宣教不仅可提高患者依从性,进一步降低不良事件的发生率,同时礼貌、大方的态度更可以拉近护患距离,从而得到其认可,提高护理满意度[8]。
综上所述,为进一步提高临床疗效,本次研究对ICU 锁骨下深静脉置管患者实施细节化护理干预,可有效降低不良事件发生风险,提高临床效果,从而获得家属及患者认可,值得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