审美感知力,从大自然开始第一课
2021-03-02陈欢
陈欢
美育对人的成长起着“大”作用,能够推动孩子成为真实而完整的人。久久为功,如何将美育的种子播进每个幼小的心灵?我们从奇幻美丽的大自然、五彩斑斓的画笔、轻柔舞动的身姿中寻找答案。
最近半年,每个周末我都会去森林里徒步。英格兰的秋冬季节百木凋零,但我每次都要逗留到天黑才回家。奇怪的树皮、泥泞的道路、形状各异的苔藓和踩上去窸窸窣窣的落叶,在我眼里都是那么美,令人贪恋。沉浸在自然中,我甚至忘记了自己身在异国他乡,和儿时一样站在池塘边上出神许久。身边的一草一木无须言语,就能让我的心神归于平和。于我而言,森林是每周必不可少的精神给养和灵感来源,它就像一个密友、一名良师、一位智者、一方家园,给予我勇气与力量。
我对自然的迷恋与在祖国西南农村长大的童年经历密不可分。那时的我整日都在乡野间捉蟋蟀、采野花。如今,童年早已消逝,自然却一直陪伴在我身边,每次感到焦虑和失落,我都会向自然寻求疗愈。亲身经历使我初次接触自然教育的时候就被深深触动。直觉告诉我,它不是关于儿童的发展,而是关于美、关于灵性、关于童年。
自然教育与审美启蒙
翻译《幼儿园户外创造性游戏与学习》一书时,我对“与自然一起学习”(learn with nature)短语疑惑了很久:自然如何学习?儿童与自然一起学习什么?该书的作者露丝·威尔逊博士说:“随着大风奔跑、伴着雨滴踩水、朝着海浪大喊,就是在和自然一起学习。”自然教育真正的意义在于提醒教育者和儿童用身体去感知,感知自然的生命力、体验身为自然的一分子。
与自然一起学习并非为了实现任何目标。踩水的愉悦在于踩水本身,躺在草坪上只是为了看云。没有特定目的、不涉及利害、完全自发的自然游戏,会带儿童进入美的世界,沉浸在自然中达到忘我境界。回忆一下童年,你是否曾经一个下午只是把玩泥巴和野花?是否在冬日为了观察冰霜而早早起床?为了打发时光而踏遍村里的每一片小树林?你满心欢喜,无论是满头大汗还是双手冻僵,都丝毫不会影响兴致。这种着迷和快乐的体验,就是最初的审美经验。与自然一起学习的时刻,就是儿童最初的审美体验和启蒙。
自然是美育的最佳场所
自然会在儿童心里种下节律之美。昼夜交替,春华秋实。宇宙有节律,生命有周期。晨起感恩阳光,夜寐心怀期待,观察风雨过后天空慢慢明朗,庆祝枯叶堆里渐次萌发新芽……儿童会逐渐体会到自然有大美,美在平衡、美在顺势、美在恰时。在自然的节律循环中,每一环都有价值、都很珍贵。昙花盛开之前的植株是美的,果实落下以后的大树也是美的,甚至连死亡也在消逝中预示着新生。怀着这种认识,儿童不仅能在当下看见世界的美,更能在未来创造美的世界。美对他们而言不是一种结果,而是过程本身。
自然教会儿童共情。当儿童捧起一只瑟瑟发抖的雏鸟、看到风雨中摇曳的树木、照顾一株结出三三两两草莓的嫩苗,他们就会逐渐走出自我世界,意识到自己是更宏大的生命世界的一部分。他们会开始理解其他生物的感受,共情另一个生命所思所感的能力,是儿童在艺术欣赏的过程中理解他人作品的前提,也是审美能力中的重要一环。
自然为儿童提供感知与想象的天地。儿童的行为最能诠释康德在《判断力批判》一书中对“审美愉悦”的定义,即人的各种能力间自由、和谐地游戏的状态。一束鸢尾花带给儿童的是视觉、嗅觉、触觉的多重感官刺激。这些刺激之间相互协调并达成了统一,在儿童的大脑中共同勾勒出鸢尾花的形象。感官的微妙平衡让儿童情不自禁地摸一摸、闻一闻、尝一尝。如果再加上水、冰块、书、仙女或者动物模型,一场堪比史诗的叙事立刻就会在儿童的脑海中展开,并在身体和语言的配合下以游戏的方式呈现出来。共同带领儿童进入一个没有边界、充满神秘与魔法的精神世界。
潜移默化中培养审美感知力
审美不是一门技术,奠定儿童审美感知力基础的自然教育也不应该是一个学科。它应该像晨光一样充盈和照亮苍穹之下的每一寸土地,深入早期教育的每一根神经。在自然中培养儿童的审美感知力,需要的不是重新认识自然,而是重新认识早期教育。
把选择与游戏的自由还给儿童。在被安排的时间里,儿童仿佛是牵线木偶。他们没有时间思考、做梦、对话,一切都要听从教师和计划表的安排。忙碌而从众的环境让他们无法安心,无法看见自己,从而无法感知美的存在。当所有活动不过是蜻蜓点水,心灵便无法从中得到滋养。让儿童沉浸到摆弄泥巴、调制香草茶、观察蚂蚁、搭建帐篷和探索松叶的冒险之旅里去吧!和他们一起在阳光明媚的秋日午后躺在树下看秋叶零落吧!让他们在时间的原野上驰骋、漫步,而不是在时间的盒子里瞻前顾后。
给儿童提供自然美的环境。我的一位挚友曾说,“让室内环境成为室外环境的延伸,而不是相反”。身在山林之中、草原之上时,四周的色彩让人感到平静与安宁。儿童也需要在一个平和的环境里专注,而不是在刺激过度的环境中不知所措。其实儿童不需要墙上的卡通人物提醒他们区域规则,也不需要复杂的主题装饰昭显学习的重要性。尝试用自然的颜色、自然的材料替代花花绿绿的塑料制品、纸制品,用本地的自然物品精心布置一张季节桌,每天在餐桌上摆好新鲜的花朵。充满生机的室内环境,也能为儿童提供滋养心灵的审美体验。
营造幼儿园的场所感。“场所感”指的是与物理场所存在精神连接的感觉。小时候家附近的竹林就能带给我强烈的场所感,我观察过新笋在雨后出土,找寻过伏在嫩竹节上的竹象。如果我从未深入其中游戏和探险,那它对我而言就永远是普通的“一片竹林”而不是回忆里的“那片竹林”。场所感是连接儿童与自然的纽带,而互动则是编织这条纽带的“精灵”。儿童需要与自然互动,需要观察一棵树长大、感知季节的变化。在这个过程中,儿童不仅感知美、欣赏美,还将学会呵护美、创造美,从而成为一个温暖的人。
教师需要巧妙的心思,将儿童在各领域需要学习的技能融入充满自然美的环境里,讓儿童在愉悦的游戏中成长。自然和美感并不独立于知识和技能学习,并非“正经”工作结束后的消遣。它们关乎我们如何生活与工作,关乎我们想成为怎样的自己。
(作者系东北师范大学学前教育博士,早期教育国际协会联合创始人)
责任编辑:陈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