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语言积累的重要性

2021-03-02李媛

江西教育C 2021年2期
关键词:造纸术笔者交流

李媛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非常重视学生学习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能力的培养,提出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语文,学会学习。然而,在很多时候,学生的阅读始终以一个旁观者的身份,以看热闹的姿态,不痛不痒地在文字的表面滑行,机械地积累着语言。笔者认为,教师只有带领学生进行语言的深度体验,在对语言的感悟中,才能真正让学生积累鲜活的语言,促进他们表达能力的提升。

一、提取信息

对学生阅读策略的形成、语言文字的累积,离不开实实在在的学习实践。当教师局限于“读了课文,你知道了什么?”“你觉得课文中的他是个什么样的人?你是从哪里读到的?”等等这类发问时,其实就已经将信息视作了固定的知识,因为学生并没有亲身经历或有过类似的体验,根本无从体会言语背后的力量。

维特根斯坦说:“只有在生命之流中文字才有意义。”当文本信息以文字的形式呈现时,其字里行间涌动更多的是情感的承载。如统编版语文教材三年级下册《纸的发明》一课,开头就向我们传递了造纸术这一伟大的贡献,作者通过纸还没有发明之前,文字只能记载在龟甲、兽骨、竹片、木片上,给阅读、保存、携带都带来了极大的困难。如果教学仅仅满足于学生知道这样的信息,那是远远不够的,因为他们对“伟大的贡献”“极不方便”“学富五车”等概念化知识没有真正的体验,所以这些词语根本不会走进他们的生命。

基于这样的思考,在教学时,笔者故意这样说:“小小的一张纸,在我们身边随处可见,太微不足道了!作者说它伟大,太夸张了吧?”学生的好胜心理一下子被调动了起来,迅速站到作者的立场,有的抓住“刻”,说明没有纸之前写起来不容易;有的通过龟甲、兽骨清洁、磨平整很费力;有的通过铸刻在青铜器上工序非常复杂;有的通过写一段文字要耗费很多的材料……如此等等,在积极的生活经验的调动中,据理力争,体会到了纸代替那些笨重之物的重大意义,学会了在比较中表达的重要性。

二、感悟文本

“写作是为了自我表达和与人交流。”因此,我们在阅读课文时,不仅要感受文本的意蕴,更要悟得作者表情達意的方法。但当前快节奏的生活,让阅读变得肤浅、功利,致使学生始终隔岸观火,终止于进一步的阅读。事实上,我们阅读的另一个重要目的,就是学习作者表达的方式,发现语言表达的规律,提高自己的表达水平。如在阅读《纸的发明》中蔡伦改进造纸术一部分时,笔者让学生思考:“作者为什么说是蔡伦改进了造纸术,而不‘发明或者‘改变?”“作者写蔡伦制作纸的过程,用了‘剪碎、切断、浸、捣、捞这一系列的词语,是不是很啰唆?如果换成将原料变成浆、晒成纸,是不是更简洁?”学生通过一番比较后,发现课文的表达更加清楚,让人更能明白纸的制作过程。如此,文本语言的形式走进了学生的内心,能为他们日后的作文过程做准备。

叶圣陶先生说:“作者胸有境,入境始与亲。一字未宜忽,语语悟其神。”当教师和学生一起走进文本,走近作者,更容易引起共鸣。这时的学生,已不再是知识的搬运工和收藏者,而是积极地运用到自己的表达与实践中。

三、聆听教师

一名优秀的语文老师,往往是学生除文本之外的另一宝贵学习资源。然而很多时候,师生间的交往都是以我问你答的方式进行,学生不是跟着文本而是跟着教师看知识。事实上,我们教师应该是学生学习的伙伴,探究、体验的合作人,可以与学生分享自己的阅读体验,交流自己阅读时碰到的障碍。这能让学生对文本语言产生真正的关注,积累多样化的表达。比如,在梳理课文的结构时,笔者根据时间的顺序给学生提供了“几千年以前、西汉时代、东汉时代、后来”这些关键词汇,然后以几千年前造纸术还没被发明为例,摘取文中的词句,再用自己的话表达出每一个自然段的意思。这样,学生在笔者的引领下,通过抓住关键词就能写出文章的段落大意。

皮埃尔·布迪厄说:“人与人交流,不仅仅是语言、体态等信息的交换,更应该是一种场域的交流。”在课堂上,师生、生生、生本之间的交流、对话,源于课本又不止于课本,而是在互相交流、互相交融中共生共长。

(作者单位:江苏省海安市南莫镇中心小学)

猜你喜欢

造纸术笔者交流
《天工开物》里的造纸术
如此交流,太暖!
加强交流沟通 相互学习借鉴
老师,别走……
周樱 两岸交流需要更多“对画”
我学会了造纸
换位思考,教育更精彩
老师,你为什么不表扬我
“交流”等5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