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核心素养视域下小学数学文化渗透的策略

2021-03-02张晓宏

江西教育C 2021年1期
关键词:数学文化渗透核心素养

张晓宏

摘要:数学作为小学的重要学科,教师应关注和重视对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在各种活动中进行数学文化的渗透。本文通过观察和访谈,了解当前小学数学文化渗透的现状,梳理存在的基本问题,进而提出相应的改善策略。

关键词:数学文化  核心素养  渗透

2003年,“核心素养”一词由联合国经合组织首次提出,对世界各国产生了巨大影响,被当作世界教育改革的潮流、国际学力排名的指标、现代教育的思考新方法。2014年3月,我国教育部印发《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提出:教育部将研究制订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体系和学业质量标准,各级各类学校要从实际情况和学生特点出发,把核心素养和学业质量要求落实到各学科教学中。自此,“核心素养”概念体系成了基础教育新一轮改革的方向,学科课程标准的指南。将数学作为一种文化体系的理念是美国学者最早提出的,强调数学不应该被赋予为文化,因为它本身就是一种文化。我国学者则认为数学文化应当是,凝聚于数学学科之中的物质产品和精神产品的总和,即知识性成分和观念性成分的统一。因此,数学将不再是脱离社会文化的孤立主义和形式主义的象征,而是学科教学的重要目标之一,是发展学生的主要方向,是学生核心素养形成的重要手段和方式。

一、小学数学文化渗透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学习内容和方式单一

通过对某城区小学的数学课堂教学、课后的观察、教师访谈,笔者发现除了極小一部分学业不良学生之外,85%以上的学生对把数学文化融入教学感兴趣,特别是故事传记类数学文化更能吸引他们的注意力。但实际情况是,当前数学文化的渗透主要是教师在课堂上依据教材内容而进行,较为单一。为了教学进度,大部分教师不会花太多的时间在数学文化的渗透上,比如在学习“时间”这一内容时,把时间对生命发展的重要意义只做一个简单的说明。至于课外的数学文化渗透,绝大多数教师对学生没有要求,也不会向家长推荐合适的课外阅读刊物。

(二)教师对数学文化认识模糊

在传统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过分强调学生掌握数学知识和数学技能,却很少去关注学生素养的形成,即使强调对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也存在认识上的不足。经调查发现,大部分教师片面地认为数学文化,即为数学史和数学应用的统一,虽然在课堂上会讲一些数学家的成长故事,数学发展的历史等,但很少涉及数学的思想、方法、观点、语言等。还有90%以上的教师认为数学文化只是课堂氛围的调节剂,只是一种形式。

(三)对数学文化的重视度整体偏低

相对于素质教育,应试教育对学校、社会和家长的影响更为根深蒂固。虽说数学文化对学生的教育价值已被充分认可,但在升学的压力下学校对数学文化渗透教学仍缺乏足够的重视。在笔者访谈的10名小学数学教师中,参加过数学文化专题培训或者讲座的教师只有4名,他们普遍认为这些培训偏理论,在实践中有一定的难度。

(四)教材的编排欠缺合理性

新课标将数学课程内容划分为数与代数、图形与几何、统计与概率、综合与实践四个板块,但教材对这四块内容的重视程度不一致,比如在蕴含数学文化的“你知道吗?”这一栏目中,涉及统计与概率、综合与实践的相关知识寥寥无几。另外,编者在编排教材内容时基本将数学文化安排在末尾,这在一定程度上会暗示教师和学生这块内容不是那么重要。教师在备课时也会下意识地将其当成可有可无的部分,不做具体的要求,因而数学文化的教育价值便不能得以实现。

(五)漠视与社会、生活相关的数学文化实践

笔者在观察和访谈中发现,教师基本以指导学生正确解决烦琐的习题为教学目标,学生则以借助所学知识来完成习题。教师以书本上的习题来检测学生的学习效果,课后则通过布置相应的作业帮助学生巩固知识,但学生所做的作业习题只涉及教材中的基础知识,与数学文化基本无关,也很少将学习延伸到社会和生活的实践之中,这造成学生因缺乏数学文化的实践而无法体会数学的乐趣和价值,在牵制数学应用范围的同时也羁绊了学生应用能力的发展。

(六)教学评价趋向单一化

虽然我国致力于构建学习型社会,但离目标还存在一定的差距,因为依然盛行功利性的应试化教育。这种教育以分数的高低来甄选人才,强调数学学习的工具化和社会化作用。经调查发现,大部分数学教师也希望教给学生数学的知识和技能,也希望发展学生的思维,让学生形成积极的世界观,但实际情况是上级部门还是以班级的考试平均分作为主要考核指标。这种重结果、轻过程的单一化教学评价,使得教师不愿意花时间和精力去探究数学文化、渗透数学文化,因此数学文化的教育价值便得不到发挥。

二、小学数学文化渗透教学的策略

(一)端正教师教学观念

学生将教师作为获取知识的直接源头,但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时代的推进和学生的发展,作为数学教师,首先要有终身学习的理念,能够跟上时代的步伐,不断转变观念,扩充自己的知识储备,提升自身的素养。其次要丰富自身的数学文化知识,懂得数学不仅仅是给学生教授数学知识和技能,更重要的是帮助学生掌握方法、形成观念和适应生活。为此,学校和教育部门应加大对教师的培养力度,定期或不定期地开展相关培训活动。

(二)立足数学课堂阵地

教师在教学中,应把数学文化与数学知识相融合,因为二者不是孤立存在的。课堂是育人的主渠道,是学生学习数学文化的主阵地,教师应当落实“以学为主”的课堂观念,让数学文化渗透整个教学,将数学的知识源头及数学发展史转变为一个个生动有趣的数学故事和数学活动。以“四则运算”教学为例,教师导入时可以以乾隆皇帝举行“千叟宴”的故事来揭题,让学生依据对联来感知四则运算的方法,从而打开揭秘的大门。学生在经历数与算式的变化之后,更能体会四则运算的内在结构及由繁到简的过程,在学习数学知识之余,还能进行积极的思考。

(三)举办数学文化活动

“在山泉水清,出山泉水浊”以及孟母三迁的故事,都警示着育人环境的重要性。小学数学文化的学习并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学生在耳濡目染中受到感化的一个过程,良好的文化环境会促使学生不由自主地去学习。因此,对学生而言,创设文化环境不失为一种最佳的学习方式。学校可以根据校本课程的需要,开设数学文化课,举办数学文化活动和竞赛,把数学与文化有机结合在一起,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可以在某一知识点的学习之后,进行“环境创设”,比如学习了乘法口诀后,让学生把涉及乘法口诀的句子和词语找出来,如“不管三七二十一”“九九归一”等,以此感受我国悠久的历史文化。

(四)明确设置教学目标

新课标强调教师在明确教学目标时要兼顾知识技能、数学思考、问题解决和情感态度这四个方面的内容,但在实际教学中,知识性目标所占比重最大,这可能与目标的笼统抽象有关。因此,教师在制定目标的时候,一定要具体可操作,比如在教“几何图形”的时候,教师就会讲到“对称”这个词(轴对称图形),在文学中称之为“对仗”,此时可以引入王维的诗:“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对称图形折过去似乎变了,但性质不变,王维的诗歌中的“明月”和“清泉”名称变了,但是词性不变,两者都是变中的不变,有一定的相同之处。既然如此,在教学目标中就可以制定如何学会区分“对称”和“对仗”,这样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就有据可依。

(五)改革教材内容编排

教材是学生学习的首要工具,是学生开启数学王国的金钥匙。在小学数学教材中,数学文化常作为一种阅读材料以文字的形式呈现在本课或本单元的末尾,从而被教师和学生忽视。因此,教材的编者可以在内容的编排上多思考,以突出核心素养的培养为目标,比如学习“时间”这一概念,可以先安排一首陈子昂的诗:“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让学生感受个体时间的绝对和整体时间的相对,从而把人生经验感受精确化、形象化,把数学和人生有机联系在一起。

(六)建立家校共同体

高考的相对公平性和唯分数论使众多家长只关注孩子的成绩,却忽视了对孩子素养的养成。对此,教师要适时地通过各种形式,比如讲座、家长会、家庭作业等向家长渗透数学文化在学生发展中的重要性,让家长在潜移默化中转变自身的教育观念,进而推动学生数学素养的养成。

参考文献:

[1]张娜.DeSeCo项目关于核心素养的研究及启示[J].教育科学研究,2013(10):39-45.

[2]王新民,马岷兴.新课程中“数学文化”的含义诠释[J].教学与管理,2006(9):97-98.

(作者單位:衢州学院)

猜你喜欢

数学文化渗透核心素养
激发兴趣, 成就精彩小学数学课堂
浅谈语文课堂的情感教育渗透
“1+1”微群阅读
向着“人”的方向迈进
核心素养:语文深度课改的靶向
在印度佛教大会感受日本“渗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