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退耕还林视域下泾河流域生态保护治理综合效益研究

2021-03-02李赛钰刘瑞芳

现代商贸工业 2021年8期
关键词:综合效益退耕还林水土流失

李赛钰 刘瑞芳

摘 要:本文紧盯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区域战略,针对泾河流域生态保护治理与可持续发展,聚焦泾川县退耕还林所带来的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统筹发展理念,与精准扶贫“一号工程”相结合,探索存在的问题与对策分析,努力为实现泾川县“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发展实践提供借鉴。

关键词:生态环境;退耕还林;水土流失;综合效益

中图分类号:TB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11/j.cnki.1672-3198.2021.08.076

退耕还林是治理水土流失,改善生态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大举措,也是促进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增加农民收入的有效途径,在整个世界生态建设发展史上都有着非常重要的地位和作用。

1 退耕还林工程的基本概况

1.1 上一轮退耕还林基本情况(2000年-2008年)

2000年,国家确定在陕西、甘肃、宁夏等省(区市)开展退耕还林(草)工程的试点示范工作,泾川县被列入全国首批退耕还林(草)工程的试点示范县。从村级示范点到全面实施,全县森林面积显著增加,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取得了重大成效。2000年至2008年全县累计完成退耕还林造林面积59.09万亩,截至目前,累計发放国家政策补助资金4.9亿元,其中农户补助4.6亿元,种苗补助0.3亿元,惠及全县14个乡镇208个村6.3万户29.7万人,户均退耕面积4.5亩,享受补助资金累计7700多元。

1.2 新一轮退耕还林基本情况(2014年-至今)

从2014年开始,针对贫困山区的实际情况,我县依托项目支撑扶持,加大扶贫开发力度,实施新一轮退耕还林工程4.5万亩,为深度贫困村脱贫攻坚起到了重要支撑作用,2019年果品总产量30万吨,总收入9.2亿元,农民人均果品收入3100元,已成为全县的首要产业,为农民持续增加收入奠定了坚实基础,成为群众参与程度最高、农民得到实惠最多的一项重大生态工程。

2 退耕还林工程的综合效益

2.1 生态效益

县域气候得到进一步改善,净化环境使空气更清新。根据对全县46年的气象资料相关因子变化进行统计分析,1980年之后32年与1979年之前20年相比较,在1980-2000年年均降水量相对减少66毫米的情况下,年无霜期延长3-5天,年平均蒸发减少95-126毫米,湿润度提高16.5%,气温年较差缩小1.1摄氏度,空气相对湿度增加3.3%,这说明森林覆盖率的提高增强美化环境调节气候、抗御干旱洪涝等自然灾害的能力。同时森林碳汇功能得以充分发挥,森林能够通过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放出氧气,把大气中的二氧化碳以生物量的形式固定在森林植被和土壤中,起到净化空气的作用。

水土流失得到控制,育养土壤使山更绿水更清。泾川县属于典型的黄土高原沟壑区,其水土流失的主要特征以土壤侵蚀为主。通过开展退耕还林以及防护林体系建设,有效防止水土流失,沟坡造林绿化治理后与其未治理之前对比,年径流模数减少至3.31万立方米每平方千米,侵蚀模数减少至4882吨每平方千米,分别下降39.5%和41%左右。使原来长期荒芜的未利用地变成林木茂盛的微侵蚀区,切实做到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

生物多样性得到保护,进一步维护生态平衡。森林覆盖率提高,落实封育管护措施,天然更新与人工辅助天然更新相结合,一些阔叶树种及少量针叶树种进入演替层和主林层促使森林植被逐渐向针阔混交林顶极群落方向发展,丰富树种资源,有效恢复森林植被,为野生动物搭建了良好的栖息环境,有利于保护生物多样性,进一步维护生态平衡。

2.2 经济效益

退耕农户从国家政策补助中直接获得收入。泾川县自1999实施退耕还林工程以来,全县累计完成退耕还林面积33.19万亩,占全县林业用地面积110.8万亩的29.95%,占有林地83.57万亩的39.72%,提高全县森林覆盖率15.7百分点。退耕还林补助兑现发放到千家万户,直接增加农民收益。

大力发展经济林及立体循环产业。大力实施退耕还经济林,示范带动全县发展了以优质红富士苹果为主,柿子、核桃为辅的经济林产业,拓宽了农户增收的渠道。同时深入推动林业改革,巩固退耕还林成果,积极鼓励林业经营大户建办家庭林场,发展林下经济,为广大退耕农户拓宽了致富增收渠道。

退耕还林助力脱贫攻坚、美丽乡村建设步伐加快。退耕还林工程结合脱贫攻坚作为“一号工程”,与业务工作同安排,生态护林员的选聘、审核、培训工作,向无技术、无门路、无劳力的特困户倾斜。积极扶持贫困村环境整治、村庄绿化,大力扶持贫困户发展苗木培育、林下种植、林下养殖和生态旅游,拓宽贫困户致富门路,美丽乡村建设步伐加快。

2.3 社会效益

群众生态环保意识增强,人居环境更优美。实施退耕还林以来,全年始终把改善生态环境、促进县域经济发展作为头等大事来抓,锻造了“与时俱进,持之以恒,团结奋战,敢为人先”的泾川精神。绿化宜林荒山,营造农田林网和绿化美化村庄,有效改善人居环境、村庄环境和自然环境,群众的生态文明意识增强,促使形成天更蓝树更绿水更清环境更优美的良好新风尚。

退耕农民逐步向二、三产业转移。良好的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青山就是美丽,蓝天也是幸福。退耕还林建设紧盯脱贫攻坚,提供农户家门口就业岗位数量众多,把果品生产、苗木培育、林下养殖和森林抚育等做成产业链,退耕农户逐渐向二、三产业转移。用最小的成本获得最大的收益,增强老百姓的获得感和幸福感,切实让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

提升了泾川县知名度和影响力。大面积的植树种草,使一片片陡坡变梯田,一座座荒山披绿装。泾川县依托丰富的生态环境资源结合全域旅游,挖掘开发具有地方特色的文化资源,引导社会资本、村集体与农民积极参与创办乡村特色民宿、特色餐饮、观光、休闲、娱乐、种养等,拓展延伸乡村旅游产品链,提升泾川县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3 退耕还林工程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3.1 存在的问题

退耕还林补助标准偏低。上一轮退耕还林还生态林补助年限为16年,前8年为160元/亩/年,后8年为90元/亩/年,每亩50元的种苗补贴,每亩共计补贴资金2050元。新一轮退耕还林为助资金为1500元/亩,与上一轮退耕还林补助资金相比,新一轮退耕还林补助资金偏低,影响了群众退耕还林的积极性。

落实造林地块难度加大。根据调查,部分距群众居住区偏远的远山农户承包坡耕地和集体坡耕地属基本农田,面积较大,务作不便利,群众有非常强烈的愿望实施退耕还林,发展经济林产业。但是根据《基本农田保护条例》规定,禁止任何单位和个人占用基本农田发展林果业和挖塘养鱼,所以不能实施退耕还林项目,而集体耕地不符合退耕还林政策补助要求,使新一轮退耕还林在规划和落实上难度加大。

大户承包机制不够健全。在上一轮退耕还林中,大户承包实施退耕还林起到了非常好的示范带动作用,但是由于在承包过程中对土地属性、承包程序、承包方式、利益分配等方面制度不健全,没有规范性文件,造成群众上访频繁、纠纷矛盾突出,大户造林积极性严重受挫。

退耕护林站工作人员不足。退耕还林工程项目实施涉及面广、业务量大、政策性强、技术要求高,需要投入大量人力、物力和财力。退耕站人员少且不稳定。新一轮退耕还林的规划、实施、指导服务、检查核查、补助资金兑付、信息录入和档案管理工作量大,经费难以保障,一些工作很难到位。

3.2 对策分析

适当提高补助资金标准。为了更好的激发群众参与退耕的积极性,建议栽植树种多样化,设计上以管理粗放的花椒、柿子、杏树、枣树等经济林为主,或价值较高的油松、侧柏、云杉等生态林为主,造林成本增加,补助资金应相有待于提高。

協调推进造林地块落实。根据实际情况,对务作不便利、经济效益低下的远山坡耕地,在尊重群众意愿的基础上,建议调整现有耕地保护指标,将适合退耕还林的坡耕地块纳入新一轮退耕还林范围,连片规划实施经济林产业,切实发挥好退耕还林项目实施的综合效益。

探索创新退耕造林模式。探索“大户+农户”“公司+农户”和群众入股等多种形式的退耕还林经营模式,鼓励林产品深加工开发,延伸产业链条,促进新一轮退耕还林向适度规模化、产业化发展,切实提高退耕还林经济效益。

不断加强人才队伍建设。退耕农户数量较多,工作量大,建议调整充实、稳定退耕站工作人员,经常性开展退耕还林信息化管理新技术培训和示范典型座谈会,进一步强化工作人员实地指导和服务能力。

参考文献

[1]泾川林业志编纂委员会.泾川林业志[M].兰州:兰州大学出版社.

[2]李世东.中国退耕还林研究[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4.

[3]全国干部培训教材编审指导委员会.推进生态文明 建设美丽中国[M].北京:人民出版社、党建读物出版社,2019,(2).

猜你喜欢

综合效益退耕还林水土流失
大姚县实施新一轮退耕还林工程及存在的问题分析
威宁县退耕还林工程生态效益评估
退耕还林建设之思考
水土保持对防治水土流失的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