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时代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探析

2021-03-02付星吉杜晓婷

现代商贸工业 2021年8期
关键词:爱国主义新时代育人

付星吉 杜晓婷

摘 要:随着互联网及5G技术的发展、国际化沟通趋势的加强,我国的思想教育越来越大程度的受到外来文化的影响,因而深化高校以爱国主义思想为理论核心的思想政治教育也越来越受到社会各界人士的重视。就目前高校育人机制来看,新时代大学生的爱国主义教育存在缺乏与时代多元化接轨,偏向形式主义的,并且存在与新技术新科技结合力度不够等问题。要切实做好高校爱国主义教育、从根本上维护和发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必须加强高校人才的培养,特别是当代青年的爱国主义思想观意识的培养,结合时代特点并遵循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融入创新的原则,着力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接班人。

关键词:爱国主义;育人;大学生;新时代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11/j.cnki.1672-3198.2021.08.004

习近平总书记曾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要在厚植爱国主义情怀上下功夫,让爱国主义精神在学生心中牢牢扎根”。爱国主义教育是人生中的一堂必修课,是实现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一种必要过程,要想让爱国主义厚植在新时代大学生心中就离不开各高校对当代大学生思想教育的加强。随着当下国际形势的复杂化、互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与普及,大学生可以通过各种渠道了解到一定的不当言论或思想,使得爱国主义教育也受到了一定的冲击。我们党和国家历来非常重视青年一代的爱国主义教育培养,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当下各高校应该如何开展爱国主义教育,又该如何培养新时代大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等,这些问题都值得我们探讨。

1 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现状

1.1 国际经济形势的影响

当下经济全球化是全球历史潮流中不可避免的客观现象,是顺应历史潮流发展的,但不可否认的是国际经济形势的发展对我国高校的爱国主义教育来说就变成了一把双刃剑。经济全球化使得我们的交流面得到拓展,获取信息的渠道也更加广泛,但与此同时受众多西方文化冲击的影响也日益严重,这使得部分大学生认为爱国主义已是过去式,崇洋媚外、欧美日韩等元素的渗透渐入常态化;除此之外,国际政治经济局面的动荡也给了不法分子有机可乘的机会,他们抓住当代大学生世界观、价值观等还处于完善、成熟的关键阶段、是相对较脆弱的这一时机对大学生进行诱导等,以此来达到破坏爱国主义精神传承的目的。习近平总书记将“中国梦”与当代中国爱国主义相联系,明确指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是当代中国爱国主义的鲜明主题”,由此可见爱国主义的培养与传承对新时代大学生来说尤为重要,因此,在经济全球化的当下,我们仍要不遗余力的弘扬爱国主义,顺应时代发展结合历史潮流将爱国主义情怀不遗余力的传递给新时代大学生,并让爱国主义精神在复杂多变的国际经济形势中仍能在社会主义接班人身上发扬光大。

1.2 互联网及5G技术的应用

在互联网及5G技术飞速发展的当下,我们了解世界的渠道也变得丰富多样化,但由于过去我们对网络空间的管理不够规范化、监管力度不够深入化,也因此出现了很多大学生沉迷于网络甚至被网络带上犯罪道路的情况,这无形之中为爱国主义精神的传递增添了阻碍。我们不可忽视的是在互联网给我们的信息获取带来便利的同时,也让当代大学生在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与成熟的关键时期受到了一定程度的诱导,面对大量真假难辨、是非难判的网络信息,在一定程度上让他们对本土文化的认可受到冲击,不仅挑战着我国的主流意识形态,还有可能借此削弱大学生的国家认同感。除此之外,不法分子通过互联网技术渗透到新时代大学生的生活中,利用各种手段诱导其摒弃爱国主义观念,在这一时刻,高校对新时代大学生的爱国主义教育便显得至关重要,通过互联网了解爱国信息是利,而互联网对爱国主义传递带来的弊端也是高校在人才培养中應该注意的。

1.3 教育形式的单一落后

新时代大学生的爱国主义教育是一个重要课题,而校园与课堂则是给大学生带来文化熏陶的最直接、最固有的教育形式,但我们不得不承认的是,时代的进步给新时代大学生带来的思想观念上的变化是不可估量的,关于爱国主义的固有的传统教育形式,例如观看爱国影视片、升国旗、军训、课堂老师讲授等都在一定程度上被新时代的大学生熟视无睹,并且爱国主义活动的形式化越来越严重,因此往往难以让爱国主义在学生心中落地生根。这些较直接的方式给大学生的感官带来一定程度的冲击,能起到良好的引导作用,但由于现阶段的大学生个人意识和自护能力等较强,传统的教育形式已经难以引起学生的共鸣,也并不适用于大学阶段的学生成长,立足长远发展角度、结合时代科技等特点才能更好的培育社会主义的接班人。而另一方面,高校教师教育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的方式过于传统老化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新时代大学生对爱国主义的接受与传承,仅靠教科书、PPT等刻板材料是无法让新时代大学生产生共鸣的,只有跟随时代进步、利用多元化的教育模式才能在新时代大学生圈中占有一席之地。

2 新时代大学生弘扬爱国主义的重要性

2.1 新时代青年立足社会的信念依靠

在新冠肺炎疫情的出现之际,中国及时有效的措施瞬间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与此同时90后的医务人员、志愿者等扛起国之重任也得到了人们的赞叹与认可,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表彰大会的讲话中提到“青年一代不怕苦、不畏难、不惧牺牲,用臂膀扛起如山的责任,展现出青春激昂的风采,展现出中华民族的希望”。新时代青年立足社会最根本的就是信仰、观念的支撑,结合当下的国际情况与社会因素我们不难看出爱国情怀在疫情爆发又得到及时遏制如今在人们心中高涨,新时代的大学生马上就要踏入社会,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将爱国主义事业传承与发扬是一个不可小觑的大趋势,更是新时代青年立足社会的信念依靠。

另外,新时代青年是即将踏入社会的一部分群体,理论知识的学习毕竟是相对表面的、刻板的,而最能支撑一个人在社会前进路上抵御挫折的是他的理想信念,而没有什么是比爱国情怀更能支撑一个人面对所有困难的了。疫情冲在最前面的除了老一辈的将领,更多的是新时代青年的身影,若没有爱国主义在他们心中的铭刻,又怎会支撑他们将生死置之度外、将生命奉献给祖国、将小家舍弃给大家。

2.2 传承中华民族精神文化的不竭动力

弘扬和传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优秀精神文化一直是一个亘古不变的话题,而这最核心的毋庸置疑是爱国主义。中华民族是世界历史上最古老的民族之一,传承一个民族的文化本就不易,传承一个历史优秀、文化底蕴丰厚的民族精神文化更是难上加难,我们随着时代的进步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在一次又一次的磨难中铤而走险,最根本的是因为爱国主义精神的传承给了全民族一次又一次的希望。

高校教育以课堂为主要形式,爱国主义教育事业是一个不可忽视的全方位的、全过程的教育,同时,大学生作为传承和弘扬中华民族精神文化的主干力量,只有将爱国主义核心事业的理论基础完完整整的给予新时代的大学生,他们才能够更优质的传承爱国主义、传承中华民族精神文化。在科技飞速发展的当下时代,越来越多的人忽略了传统文化的重要性,中华民族精神文化的传承也受到了冲击与阻碍,作为国之栋梁的当代大学生需要且必须通过高校教育来保障爱国主义精神能够不竭的传承和弘扬,只有这样我们的民族精神文化才能得以发扬光大,爱国主义思想才能在新青年的思想中根深蒂固。

2.3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支柱

新时代大学生作为实现中国梦的主力军,对弘扬爱国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興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对现阶段的大学生来说,相对于肉体支柱而言精神支柱更为重要,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发表了一系列关于爱国主义思想的重要言论,并多次强调爱国主义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重要作用。爱国主义教育是高等教育的核心,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目标,引导高校大学生坚守共产主义理想、体现爱国主义时代价值是高校应该放在首位的重要任务。新时代大学生是未来的国之栋梁,毫无疑问的将要担负起爱国主义的传承以及中国梦的实现的重任,高校对大学生的爱国主义教育只有将其深深扎根在中华民族的灵魂血脉中,高校的爱国主义教育才是独特的、鲜活的,且能够被大多数大学生所接受并传承的。

从另一个角度来讲,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是当今时代大学生生存与发展的精神支柱,而爱国主义思想是中国梦最核心的力量,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为今后时期的奋斗目标和重要任务,只有将爱国主义思想通过高校育人机制等途径灌溉给新时代青年,并令他们了解透彻,从内心接受这一思想观念,把爱国意识融入精神世界,深刻领悟并运用到实际行动当中,才能给予新时代大学生向着积极阳光的方向发展的动力。

2.4 维护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的强大动力

在中国社会主义新时代的今天我们仍面临实现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的重大任务,而维护祖国安全统一和民族团结是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弘扬中华民族精神文化的落脚点。在现阶段,对国家来说爱国主义在维系民族团结和祖国统一上发挥着巨大的精神凝聚作用,爱国主义作为维系各民族团结的感情基础和精神准则有着举足轻重的重要地位,有了国家的统一与强大才会有民族的繁荣与幸福,而作为社会主义接班人的新时代青年只有正确认识爱国主义与民族团结祖国统一之间的关系,发挥爱国主义精神,忠贞不渝的坚持民族团结和祖国统一,才能不失一个接班人应有的风采。

3 高校培养大学生爱国主义思想的策略途径

3.1 完善资源、发展教育形式多元化

高校在培育大学生爱国主义思想时,要重视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主要阵地。一方面要以红色文化等优秀中华民族传统文化资源丰富思想政治课的教学内容,打造红色精品课程等,利用红色文化等的德育功能来提升课堂教学的效果,并充分利用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的资源和材料,充实自身教学内容、将爱国主义的传承引入课堂,让新时代的大学生在史料的辅佐下对爱国主义进行深入探讨与挖掘,让他们从根本上了解何谓爱国主义、为何倡导爱国主义等。

另一方面,高校育人也要重视创新在爱国主义教育形式中的重要性,爱国主义教育形式可以是多种多样的,新时代的大学生都是非常灵活的,传统老化的教育模式已经不能够引起新时代大学生的共鸣,如今高校需要摒弃老旧的教育模式,将其升华为适合新时代大学生的新模式,只有丰富课堂教学资源,多方面、多层次的结合红色文化等众多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同时利用新时代新技术等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创新爱国主义的呈现形式,才能从根本上提高爱国主义思想对新时代大学生的感染力,从而让爱国主义在其心中开花结果。

3.2 拓宽视野、加强爱国主义思想观

网络科技的进步使我们有了更便利的渠道获得世界各地的信息,国际经济形势全球化的发展趋势也是我们不能避免的,因此抓住网络科技给我们带来的机遇是当下各高校应该注意的。科技的发展让新时代大学生有了更广阔的天地接触自己想要获取的信息,但在拓宽大学生视野的同时也给他们带来了许多诱惑和不利引导,而高校在育人方面除了重视课堂主要阵地外,还应顺应时代进步充分利用互联网和全球化给我们带来的便利,利用互联网获取更多更有效的信息来了解和掌握全国各地的历史文化资源、充分调动大学生自身的爱国积极性,在提高兴趣的同时让他们明确是非黑白,从自身出发抵制不良诱导,引导他们正确看世界。

除此之外,由于新时代大学生正处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思想观念形成的关键时期,高校在育人时更应扎实培养大学生的爱国主义思想观,但提倡爱国主义并不是狭隘的民族主义,在疫情当下,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以及各族人民爱国情绪高涨的时刻,结合新技术来拓宽视野并放眼世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巩固大学生的爱国情怀,让未来的国之栋梁充分明确政府作为的合理性和正确性,用更加积极的舆论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爱国主义思想观,结合党课团课、青年大学习等实践活动的开展,将大学生身处于爱国主义思想氛围渲染之中,建立和谐开放的网络文化环境,确保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网络平台宣传的核心与主体,从根本上避免西方敌对文化通过网络的渗透与入侵,从而实现高校校园文化多元化发展。

3.3 深入挖掘、增强民族文化认同感

爱国主义在中华民族文化中具有深厚的文化积淀,在依托网络新媒体的同时也不过分依赖,一个民族精神文化的了解与传承绝不是单纯的网络信息查阅资料能够深刻认识的。当今的世界是一个相对开放的世界,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已经把各国紧密联系在一起,而这时最能区分各国特质的就是各自不同的爱国主义情怀,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大力弘扬伟大爱国主义精神,大力弘扬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共同精神支柱和强大精神动力”,在综合国力日渐增强的今天,只有爱国主义精神鲜活了,民族的发展才能永恒。

爱国主义的深入挖掘需要靠新时代青年的不断努力,这自然也离不开高校人才的培养。当今高校不仅要结合时代特点、结合科技发展来培养新时代大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更要充分挖掘爱国主义的历史根源,爱国既不能只停留在认识上,也不能只停留在感情上,只有通过高校、教师、学生的多方努力共同深入挖掘历史精华,培养大学生的爱国之情、强国之志、报国之行,才能让大学生发自内心的将爱国主义从思想和意志转化到实践行动当中,从自发感情转化到自觉行动当中,在广大新时代大学生中展开深入的、持久的、生动鲜活的爱国主义宣传与教育,才能使爱国主义深深扎根于每一位社会主义接班人心中。

参考文献

[1]翁洁仪.网络时代背景下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对策研究[J].科学咨询:科技·管理,2019,(1).

[2]林高涵.新时代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高教学刊,2017,(5):163-164.

[3]赵艳峰.新时代大学生如何弘扬爱国主义精神[J].赤峰学院学报,2020,(8):91.

[4]习近平.大力弘扬爱国主义精神为实现中国梦提供精神支柱[N].人民日报,2015-12-31(01).

[5]孙耀庆.爱国主义教育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意义研究[J].教育前沿,2013,(04):60.

[6]崔静怡.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科技文汇,2020,(26):44.

猜你喜欢

爱国主义新时代育人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在疫情大考中彰显爱国主义力量
新时代下会计人员继续教育研究
新时代特点下的大学生安全管理工作浅析
爱国主义教育
爱国主义教育
“珠”育人
他们用“五招”育人
浩然正气贯长虹 爱国主义谱新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