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后疫情时代高校“稳就业”工作探索

2021-03-02朱佳艺

教育与职业(下) 2021年2期
关键词:后疫情时代高校

[摘要]当前,国家把稳就业放在“六稳”工作之首。高校毕业生是就业的重点群体之一。新冠肺炎疫情加速了就业结构性矛盾的深化,“就业难”和“用工荒”并存。高校要切实做好毕业生就业工作,助力毕业生实现更高质量和更充分就业。文章提出后疫情时代高校“稳就业”工作体系建设路径:“政校行企”协同育人,有序推进就业服务;紧跟社会发展趋势,精准施策;聚焦就业困难群体,开展就业创业帮扶;逐步完善就业创业平台功能。

[关键词]后疫情时代;高校;“稳就业”

[作者简介]朱佳艺(1987- ),女,江苏无锡人,无锡职业技术学院,助理研究员,硕士。(江苏  无锡  214000)

[基金项目]本文系2020年度江苏省社科应用研究精品工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专项课题“后疫情时代高校职业生涯教育‘课程思政改革研究” (项目编号:20SZC-076,项目主持人:朱佳艺)、2019年江苏省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研究立项课题“基于诊改理念的高职院校学生就业指导与服务的创新研究”(项目编号:JCKT-C-2019405,项目主持人:朱佳艺、刘文庆)和无锡职业技术学院2020年共青团研究课题“诊改视域下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指导与服务机制研究”(项目主持人:朱佳艺)的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71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21)04-0065-04

2019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会议强调全面做好“六稳”工作,即“稳就业、稳金融、稳外贸、稳外资、稳投资、稳预期”,并把稳定就业放在更加突出位置。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后,党中央、国务院又将保居民就业放在了“六保”之首。高校毕业生是就业的重点群体之一。2019年,2020届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网络视频会议在京召开。会议指出,2020届高校毕业生规模预计将达到874万人,同比增加40万。为应对新冠肺炎疫情对大学生就业带来的不利影响,高校就业工作必须积极进行改革。如何落实“稳就业”的各项任务要求,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既关系到毕业生的切身利益,又关系到社会稳定、人心稳定,是后疫情阶段高校就业创业工作人员的一道必答题。高校就业工作人员要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增强就业指导服务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扎实推进就业服务。

一、后疫情时代高校就业工作面临的时代之变

1.线上招聘受到越来越多的大学生的青睐。第一,线上招聘不受时空限制,实现多部门、多机构之间的资源共享,有利于毕业生及时、快速、准确地筛选出个体需要的就业信息。

第二,以往为解决异地考察或节约时间成本而采取的网络视频面试,在疫情期间已成为最主要的招聘手段,实现了用人单位与毕业生的即时沟通,有效论证了线上招聘的可行性、优越性以及可推广性。

第三,从未来看,必须运用大数据平台和技术,对高校毕业生就业情况进行分析与预测,这促使高校就业工作人员完善就业服务体系,加强就业服务,帮助毕业生精准择业、顺利就业。高校就业工作人员可以采取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实现就业指导服务不间断,对毕业生开展及时有效的就业指导。

2.严峻的就业形势导致大学生求职心态发生变化。新冠肺炎疫情使得大学生就业形势雪上加霜,对毕业生的求职心态、就业价值观念等产生一定的负面影响,导致毕业生出现逃避、焦虑、迷茫等就业心理问题。大学生就业心理障碍问题,已成为困扰高校就业工作的重要问题之一。正确分析大学生就业心理障碍的成因,对促进大学生身心发展和成功就业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因此,我们要做到以下两点:第一,关注毕业生的就业稳定性问题。当前,不少毕业生找工作以兴趣为导向,但往往对自己的兴趣目标并不很了解,对自己的职业发展也缺少规划,导致对工作不满意就辞职,增加了劳动力市场的不稳定性。第二,关注毕业生的“慢就业”现象。慢就业是指一些大学生毕业后既不打算马上就业也不打算继续深造,而是暂时选择游学、支教、在家陪父母或者创业考察,慢慢考虑人生道路。尤其是随着新冠肺炎疫情的爆发,“慢就业”的毕业生可能会更多。

3.企业用工难和劳动者就业难并存的结构性矛盾更为突出。新冠肺炎疫情给产业发展带来严重冲击,很多中小企业经营陷入困境,甚至倒闭。市场招聘需求在下降,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势必难度会增加。

二、后疫情时代高校就业工作的发力之向

新冠肺炎疫情加速了就业结构性矛盾的深化,“就业难”和“用工荒”并存。高校要切实做好毕业生就业工作,助力毕业生实现更高质量和更充分就业。具体来说:

1.将“稳就业”作为就业工作的立足点。高校毕业生既是今天的求职者,也是未来的管理者、生产者和岗位提供者。因此,高校就业工作人员要提高站位,群策群力,增强做好“稳就业”工作的责任感、使命感和紧迫感,牢固树立“就业稳则民生稳、民生稳则社会稳”的意识,抓紧、抓实、抓细“稳就业”各项工作,创新开展“互联网+就业”服务,努力为毕业生开拓就业渠道。

2.将培养学生职业核心能力作为就业工作的根本点。如何有效引导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培养学生职业核心能力是高校就业工作的根本点。当前,大学生就业结构性矛盾凸显,高校人才培养没有满足市场需求,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层次性、产业结构的多元化不适应。因此,高校要着力提升就业服务水平,实现人力资源供需精准对接;唤醒大学生生涯意识,提高大学生就业能力。为培养学生职业核心能力,高校可开展求职技能培训和职业咨询,实施个性化指导,帮助学生确立职业目标,规划职业生涯,了解职业发展相关知识;推动校企合作,促进学生顶岗实习,使学生了解企业的生产过程,增强岗位意识和岗位职责感。

3.将加强就业指导教师队伍建设作为就业工作的切入点。当前,很多高校的就业指导课采取以教師为中心的教学模式,教学内容陈旧,教学方法单一,缺乏针对学生个性特点的专门咨询和有效指导。可见,提升高校就业指导教师的专业水平迫在眉睫。

高校要加强就业指导教师队伍建设,组建一支校内外结合、专兼职结合的学生就业工作队伍。第一,面向全国,聘请行业企业的能工巧匠、高技能人才等担任兼职就业指导教师,逐步建立校外兼职导师库。第二,积极推动校内就业指导教师专业化、专家化分层次建设,对就业指导教师开展校内系统培训或外派学习。

4.将就业服务平台建设作为就业工作的增长点。高校以市场需求为导向,构建全方位、综合性的就业服务平台,建立大学生创业支持体系,实现资源的共享和优势的互补,促进政府、高校、企业、科研院所、行业协会等组织之间的深度合作。例如,建设集职业测评、生涯指导、信息发布、远程面试、监测预警等多功能于一体的“就业服务平台”,实现用人单位需求与学生需求的大数据集成交互,提供精准就业服务。

三、后疫情时代高校“稳就业”工作体系建设路径

1.“政校行企”协同育人,有序推进就业服务。后疫情时代,高校“稳就业”工作需要打破单一培养主体的结构性枷锁,从缓解就业结构性矛盾出发,“政校行企”多元主体协同育人,有序推进就业服务。

第一,创新工作方式,探索就业服务新路径,提供分群体、分层次、差异化的服务。高校在专注学生就业需求的同时,帮助学生了解就业形势,利用大数据匹配大学生就业需求与企业招聘需求,缓解就业结构性矛盾;学校心理健康中心进行大学生就业心理调查,加强大学生就业心理素质的培养。

第二,加强校企合作,建立稳定的就业见习基地和单位资源库,采取订单培养模式,企业参与学校人才培养方案制订、课程设置、实践教学等,从而促进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有机衔接,形成校企合作良性循环。

第三,高校与行业协会等社会组织部门紧密联系,组织各行业专场招聘会,架起就业“桥梁”,助力毕业生就业。后疫情时代的线下招聘会应摒弃“大综合、全覆盖”的大型招聘会方式,转而采取“按地域、分行业、分时段”的行业专场招聘会形式,方便用人单位短时间内与更多的对口专业毕业生进行面对面交流。第四,高校与政府部门密切配合,形成合力,采取积极有力措施促进毕业生就业创业。例如,制定大学生创业房租补贴政策、就业见习补贴政策、大学生创业孵化基地(园)补贴政策等。再如,鼓励毕业生到基层就业,到西部就业,应征入伍。

2.紧跟社会发展趋势,精准施策。后疫情时代的不确定性使得行业发展机遇与挑战并存,这对高校就业工作提出了新要求。高校就业工作者应从以下三个方面精准施策,加强就业指导。

第一,加强职业生涯教育。根据Bright和 Pryor的职业生涯蝴蝶模型理论,关注个人职业发展中环境变化、家庭变故等突发性事件,增强大学生预防和应对突发事件的意识。通过举办职业生涯嘉年华、开展生涯咨询等活动,让学生体验蝴蝶模型图的制作与修订,提高职业应变能力。

第二,加强就业观教育。疫情加速了部分行业需求调整,面对毕业生人岗匹配难度增加的局面,引导毕业生从社会需求出发,树立“先就业、再择业”的就业观,摒弃“一职定终身”的心态。大学生通过就业不断提高自己的社会生存能力、实际工作能力和职业发展能力,通过合理的职业流动,逐步实现自我价值。

第三,开展个性化求职技能指导。稳定毕业生就业焦虑情绪,强化线上就业指导服务功能,通过举办求职训练营、线上就业服务等活动传授求职技巧。同时,根据毕业生求职的不同阶段进行精准指导,做到“一人一策”。

3.聚焦就业困难群体,开展就业创业帮扶。高校应聚焦就业困难群体具体需求,通过补助政策宣传、就业技能培训、优化就业保障等,对就业困难群体进行精准帮扶。

第一,全面梳理各地就业创业政策和服务项目,形成政策清单、服务清单和经办机构清单,精准推送给毕业生,切实提高各项政策措施、服务内容、办理程序在学生群体中的知晓度。第二,将就业技能培训作为化解大学生就业结构性矛盾的重要举措,联合省级招生就业指导服务部门、市级职业培训中心开展就业创业核心能力培训;同时,鼓励用人单位来校分行业开设职业技能培训讲座,适应新生业态和企业发展需求。第三,组织学生到用人单位参加社会实践活动,根据政策领取职业培训补贴、就业见习补贴、求职创业补贴、一次性创业补贴等,优化就业保障,实现学生学业与就业的顺利对接。第四,重点关注学困生、贫困生、德困生,精准摸底来自疫情严重地区、贫困地区毕业生的就业意向、就业进度、求职难点和帮扶需求,形成帮扶清单和帮扶策略,帮助就业困难群体消除就业恐慌,重建就业信心。

4.逐步完善就业创业平台功能。高校要紧跟社会发展趋势,充分利用好互联网、数字化技术,加强网上就业服务。

第一,发挥校园就业网、专业招聘网站的主要作用。高校要充分利用已有的就业网络体系及社会招聘网站,如新职业网、教育部24365校园招聘服务、智联招聘等,利用网络平台传播快、岗位丰富的优势,组织各类网络招聘会,做好供需对接工作,发挥中间桥梁作用。

第二,优化线上就业服务流程,实现一站式“云服务”。加快“互联网+就业”智慧平台建设,鼓励毕业生和用人单位通过网络进行供需对接,推动供需双方网上面试、网上签约。面试和签约是就业的核心环节,配合疫情防控形势,推动企业开展空中宣讲会,参加网络招聘会,进行网上面试,与学生网上签约,提高高校毕业生与企业的沟通效率,优化网络招聘流程。

第三,充分利用就业大数据,实现就业状态“云诊断”。加强就业信息大数据的管理和运用,做好就业动态监测和研判,做好点上监测、面上研判、及时预警,搭建“线上、线下”就业精准供需平台;建立大学生就业状态数据库,采用动态职业测评等形式,收集大学生每个阶段的求职需求和求职心理,帮助大学生探索自我,明确职业定位和未来规划,为大学生就业创业指导提供数据参考和决策依据。第四,利用平台直播功能,加强学生就业教育,实现就业“云指导”。就业指导讲座可以邀请本地人力资源部门负责人、企业一线人事部门主管、优秀校友、职业生涯导师、就业创业指导师等,全方位引导学生了解就业形势政策、行业发展趋势、企业信息等,使学生建立积极的择业观。

[参考文献]

[1]宿钦静,钟新文.高校就业创业平台的生成机理与服务体系构建研究[J].黑龙江高教研究,2020(2):124-127.

[2]李晨希,劉慧.精准化背景下高校就业工作的转型研究[J].江苏高教,2019(9):102-106.

[3]李保强.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需理顺八对关系[J].人民论坛,2020(Z2):128-130.

[4]陈荣桂,陶林.重大疫情下高校就业工作创新研究[J].宏观经济管理,2020(7):60-65.

[5]董春辉.用好大数据实现大学生就业“私人订制”[J].人民论坛,2020(4):116-117.

[6]王娜.新时代青年就业选择的根本遵循[J].中国高等教育,2020(6):42-44.

[7]毛丙波.策略性行为视域下我国高校就业指导模式研究[J].现代教育管理,2020(3):123-128.

[8]崔伟.协同视域下大学生就业教育的有效途径[J].教育与职业,2019(5):65-69.

[9]陈华锋,贲爱玲.“三位一体”就业指导体系构建研究[J].教育评论,2017(10):84-88.

[10]葛长波,王晓琼,陈文杰.大学毕业生“精细化”就业指导探究[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7(24):79-80.

猜你喜欢

后疫情时代高校
后疫情时代高职学子服务于精准扶贫的方式研究
“后疫情时代”会计教学模式及教学平台融合研究
“后疫情时代”的管理新焦点:办公环境
掌控“后疫情时代”的五大商业趋势
进击“后疫情时代”
提升高校官方微信公众平台传播效果的几点思考
中日高校本科生导师制的比较
试论高校党建工作中的党史教育
学研产模式下的医药英语人才培养研究
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制度的建设与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