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以人为本视域下后扶贫时代职业教育扶贫审思

2021-03-02孙帅帅

教育与职业(下) 2021年2期
关键词:以人为本职业教育

[摘要]以人为本视域下职业教育扶贫方式对实现贫困人口脱贫具有重要价值意蕴。职业教育精准扶贫过程中存在忽视贫困人口的理性选择、缺乏对贫困人口的文化关照等问题。以人为本视域下的职业教育扶贫要以尊重贫困人口理性选择为基础,强化职业指导;以贫困人口精神扶贫为核心,阻断贫困文化的代际传递;以贫困人口可持续发展为关键,培养其职业核心能力;以满足贫困人口需求为导向,增强职业教育扶贫供给能力。

[关键词]以人为本;后扶贫时代;职业教育

[作者简介]孙帅帅(1993- ),男,山东海阳人,华东师范大学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研究所在读博士。(上海  200062)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21)04-0012-07

2020年,我国实现了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历史性地整体消除绝对贫困现象,但相对贫困仍将长期存在。这意味着我国的扶贫事业并未终止,扶贫工作将由解决原发性积累型绝对贫困,转入解决次生性新增型相对贫困的新阶段,工作重心也將由“减贫”转为“减贫”与“防贫”并重。职业教育在提升贫困人口的技术技能、促进贫困人口就业等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面对后扶贫时代出现的新阶段特征,以人为本视域下的职业教育扶贫能够有效应对即将产生的发展性贫困、次生性贫困等问题,从而有效提升职业教育扶贫效能,确保贫困人口实现真脱贫。

一、以人为本视域下职业教育扶贫的价值意蕴

(一)以人为本是职业教育扶贫的本质要求

对于职业教育来说,以人为本是职业教育追求平等的起点,是职业教育价值理性的回归。职业教育扶贫究其本质应当是一种以人为本的扶贫方式。第一,以人为本视域下的职业教育具有较强的人口覆盖性,能够对不同年龄阶段和不同学历层次的贫困人口进行精准识别,从而为不同的贫困人口提供多样化的课程类型,使其找到适合自己学习和发展的方式,保障贫困人口的受教育权。第二,生存权和发展权是基本的人权,以人为本视域下的职业教育扶贫在扶贫过程中能够始终坚持以贫困人口为核心,关注并照顾到他们的利益和关切,能够满足贫困人口在其发展的不同阶段不断接受职业教育的需求,能够保障贫困人口的生存权和发展权,从而实现职业教育公平。第三,以人为本视域下的职业教育扶贫体现了对贫困人口人性的关照,职业教育对失业、失学的贫困人进行职业技术技能的培训,帮助他们重新获得工作,让其彻底摆脱贫困现状,同时促进个人职业生涯的发展,使其实现个体价值。

(二)能够有效提升贫困人口志气和能力

职业教育精准扶贫就是要扶真贫,扶真贫的本质是使贫困人口内在价值得以实现,切实提升其自我效能感,增强其脱贫的主动性。诺贝尔奖获得者阿马蒂亚·森指出:“有很好的理由把贫困看作对基本的可能能力的剥夺,而不仅仅是收入低下。”①由此看来,贫困不仅是物质财富少和生活水平低,其实质和根源在于贫困人口创造收入能力的匮乏,而收入和消费水平低下则是贫困的表征。众所周知,贫困地区人口接受教育的年限较少,基础素质普遍较低,因而其创造收入的能力较低。职业教育在扶贫过程中不仅承担着提升贫困人口技术技能的责任,而且还着重于对贫困人口基本读、写、算能力的培养,即职业教育不仅关注贫困人口操作技能的培养,也注重其心智技能的培养,从而使贫困人口在接受基本能力和心智技能培养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其创造收入能力,帮助其实现脱贫致富的目标。

(三)能够实现贫困人口个体价值与社会价值的有机统一

以人为本视域下的职业教育关注社会发展对个体的影响,在扶贫过程中通过职业教育向贫困人口有效地传递国家政策和市场信息,帮助其正确认识社会环境对个人生存和发展的重要性,提高其思想政治水平,进一步强化责任,坚定信心,激发斗志,调动贫困人口在脱贫致富工作中的积极性。同时,以人为本视域下的职业教育精准扶贫关注贫困人口个体价值的实现,帮助其实现就业,获得收入,这不仅可以有效解决社会就业的问题,而且能促进区域经济社会的发展,实现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的统一。

二、我国职业教育精准扶贫的现实审思

打赢脱贫攻坚战,是保障全体人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实现共同富裕的重大举措,是体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重要标志。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脱贫攻坚取得了决定性进展,职业教育精准扶贫在保障贫困人口受教育权的获得、提高贫困人口的技术技能、促进贫困地区经济发展等方面发挥着巨大作用,是“十三五”期间脱贫攻坚的重要举措之一,是根治贫困的重要抓手。但是,职业教育精准扶贫也存在诸多现实困难和问题。在后扶贫时代,有必要审思当前我国职业教育精准扶贫的现状,以此为后扶贫时代我国职业教育扶贫策略提供经验借鉴。

(一)职业教育精准扶贫未重视贫困人口有限理性选择能力

20世纪60年代,美国经济学家舒尔茨提出农民像其他人一样是具有理性的,但由于无法获取完全信息、无法计算选择的后果等因素,使贫困人口在进行选择时是一种有限理性选择。贫困人口对职业教育的有限理性选择能力蕴含两层意义:一是他们能够依据有限信息自主选择是否进行职业教育与培训;二是他们能够依据现实情况以及个体对未来职业预测选择职业教育和培训的专业以作为自己未来职业发展方向。从总体上看,我国职业教育精准扶贫对贫困家庭劳动力个人的理性选择重视不够,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职业教育精准扶贫政策中涉及有关贫困人口个体选择的条文相对较少。在诸多涉及职业教育精准扶贫文件中,仅《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打赢脱贫攻坚战三年行动的指导意见》提出了要尊重贫困家庭对职业教育的意愿选择,该文件指出:“要组织有就业培训意愿的贫困家庭劳动力参加劳动预备制培训、岗前培训、订单培训和岗位技能提升培训。”其他文件中虽隐含有关尊重贫困人口选择能力的内容,但未明确规定。第二,精准扶贫过程中精准识别执行粗放。2014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创新机制扎实推进农村扶贫开发工作的意见》指出,要对每个贫困村、贫困户建档立卡,建设全国扶贫信息网络系统。然而,在实际执行中精准识别执行粗放,缺乏对贫困人口独特性的关照,忽视其个体选择性,导致职业教育与培训的方法和方式不尽合理,对贫困人口没有分对象、分层次、分类别、分阶段、分目标地指导,致使职业教育培训不能达到预期目标与效果。第三,职业教育精准扶贫对贫困人口缺乏有效的职业指导。职业指导能够为贫困人口提供大量市场信息,提升贫困人口的技能水平和就业能力,帮助贫困人口更好地进行理性职业选择。但是,目前职业指导过于照本宣科,以讲解浅显的理论知识为主,职业指导工作没有做到因材施教、因人而异,导致贫困人口的职业素养无法得到有效提升。

(二)职业教育精准扶贫有工具主义倾向

“输血式”扶贫主要关注贫困人口的生存权,强调直接给予贫困人口物质支持,这种扶贫方式短期取得很好效果,但很容易造成贫困人口产生“等、靠、要”思想,增加贫困人口的返贫率。而“造血式”扶贫更多关注贫困人口的发展权,它强调“参与式”扶贫、“开发式”扶贫。通过“造血式”扶贫能够实现贫困地区的可持续发展,实现贫困人口的长久脱贫。在实行“造血式”扶贫政策的背景下,我国职业教育精准扶贫更加重视贫困人口技术技能的提高,无论是农林技术培训,还是订单培训、定向培训等,都强调贫困人口技术技能的提升对脱贫致富的重要影响。在这一思想的指导下,我国在职业教育扶贫过程中以提升贫困人口就业能力为导向,在职业技术课程设计方面,以技术技能培养为核心设计课程,着重提升贫困人口的技术技能。同时,农村职业院校提前进行专业教学,以应对劳动力市场对劳动者技术、技能的需要。以就业为导向、以提高贫困人口技术技能为主要任务的职业教育精准扶贫政策,实现了大量贫困人口的迅速脱贫。然而,当前职业教育精准扶贫政策及其实施过程中存在过度以就业为导向的工具主义倾向,导致出现了对“造血式”扶贫理解偏位的情况。主要表现为:

第一,职业教育政策注重工具理性。由于受人力资本理论、社会效率主义、工具主义等理论的影响,我国职业教育精准扶贫政策带有一定的技术本位色彩,导致职业教育的发展从教育目标、课程内容到教学方法,向着同样的标准,追求共同的规范,学制缺乏弹性,没有真正实现为学生提供半工半读的机会和实践途径。新时代,我国产业结构转型升级日趋加快,大量职业会随着职业结构迅速变化而被淘汰,如果过分强调技术技能的提高,会使我国贫困人口在这种变化中极易产生结构性失业。第二,职业教育政策忽视贫困人口基础能力的培养。在现有职业教育精准扶贫思想的指导下,我国精准扶贫对贫困人口基础能力重视不足。职业教育是建立在一定知识能力水平上的教育,技术理论的学习以及技术实践需要有基础能力作为保障。但从总体上看,我国农村贫困人口受教育水平较低,农民文化素养较低,这不仅会影响贫困人口对职业教育的认知,降低其参加职业教育和培训的积极性,同时会影响他们对技术理论的理解,使得他们的技术技能培训实效性不高。总之,职业教育精准扶贫政策对“造血式”扶贫的理解偏位,导致在扶贫过程中忽视了贫困人口职业迁移能力的养成,致其增加返贫风险。

(三)职业教育精准扶贫缺乏对贫困人口的文化关照

物质脱贫是贫困人口脱贫的基础,是职业教育精准脱贫的着力点。职业教育精准扶贫主要着眼于实现贫困人口的物质脱贫,其主要体现在:第一,提高贫困地区职业教育基础设施建设能力,为贫困地区职业教育发展营造良好的外部环境,主要是政府加强对贫困地区职业院校建设,鼓励东西部职业院校协作,东部对口支援西部院校,东西部职业院校共建实习实训基地等。第二,针对贫困人口个体的资金支持,满足其上学及结业的物质条件。我国已经建立了比较完善的贫困人口职业教育资助体系,如中等职业院校减免学费计划、职业院校贫困人口在校生勤工俭学计划等,通过对贫困人口的资金补助,帮助其实现入学或者完成学业。第三,面向贫困地区经济发展需求,有针对性地进行职业培训,主要以贫困地区特色经济发展为导向,以贫困人口技术技能对接当地产业发展需求为目标,对贫困人口进行有针对性的技术技能培训。

职业教育政策关注物质脱贫,强调物质层面满足贫困基本生存的需要,但为了实现更有质量的脱贫,需要对文化脱贫或者精神脱贫给予更多关照。在扶贫过程中既要關注职业教育工具理性,也要关注职业教育的价值理性,价值理性更多体现在对贫困地区文化和贫困人口精神的关注。目前我国现有的职业教育扶贫政策对职业教育的文化功能鲜有提及。贫困文化是导致贫困地区人口难以实现脱贫的重要原因,它具有代际传递性,总是在封闭的圈子中由长辈向晚辈传递。在贫困文化代际传递的影响下,很多贫困家庭子女产生了“读书无用”的思想,他们很早就辍学打工。另外,贫困文化容易扭曲贫困人口的价值观,使他们出现安逸享乐、重利轻义等思想,在我国突出表现在部分地区贫困人口在脱贫过程中出现的“等、靠、要”行为以及“我贫困我光荣”的思想。职业教育能够阻断贫困文化的代际传递,消除贫困文化,增强个人文化自信,进而转变文化观念,提升文化认知水平,以消除文化认知落后导致的绝对贫困和相对贫困。

(四)职业教育精准扶贫供给与贫困人口需求错位

虽然我国职业教育精准扶贫供给能力逐步提升,取得了很大进步,但当前我国职业教育精准扶贫供给能力仍然不足,使职业教育供给与贫困人口需求出现了错位的情况,主要表现在:

第一,贫困人口对扶贫政策的需求与现有职业教育政策供给的错位。我国尚未出台专门的职业教育精准扶贫政策,《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也未涉及职业教育扶贫问题,对职业教育在我国精准扶贫中的特殊地位没有进行明确定位,对一些涉及职业教育精准扶贫的关键问题在法律文本中缺乏系统全面的表述。第二,贫困人口对职业教育管理体制需求与职业教育管理体制供给的错位,主要是指职业教育精准扶贫政策执行整合力度不够,职业教育精准扶贫管理乱象丛生。从现有的职业教育管理部门来看,职业教育精准扶贫涉及地方扶贫办、教育局、劳动局等多个部门,职业教育精准扶贫“九龙治水”现象的出现,导致各部门之间在执行精准扶贫政策中的职责划分不甚明确,各部门之间相互推诿,降低了职业教育精准扶贫的效率,自然也就满足不了贫困人口对行政管理的需求。第三,贫困人口对“双师型”教师的需求与贫困地区职业教育教师质量的错位。一方面,贫困地区职业教育“双师型”教师总体学历较低,本科学历的专任教师占比超过六成,拥有硕士、博士等高学历的教师稀缺。另一方面,农村职业院校的“双师型”教师严重匮乏,受农村职业院校客观办学条件的种种限制,高素质“双师型”教师缺乏到农村职业院校任教的动力。第四,贫困人口对多样化职业培训的需求与贫困地区职业培训供给结构的错位。主要表现在,我国贫困地区贫困人口参与职业培训途径较少,以云南省贫困农户调研数据为例,贫困农户主要提升技能方式是父辈、亲人、师傅传授和自学成才,通过农村广播电视学校以及农业职业院校接受技能培训的农户较少。贫困地区职业培训供给结构单一,限制了贫困人口的职业选择。

三、以人为本视域下后扶贫时代职业教育扶贫的策略

(一)以尊重贫困人口理性选择为基础,强化职业指导

人本主义职业教育坚持以人为本,注重发挥贫困人口在脱贫过程中的理性选择能力。在制定职业教育政策时,既要尊重他们选择职业和专业的权利,又要合理引导他们理性选择职业和专业,以促使其更好地符合个人发展需求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要求。

第一,精准识别人口,建立职业教育扶贫数据库。发挥职业教育扶贫功能的前提是对贫困人口进行精准识别。要充分利用大数据,建立贫困地区职业教育数据库,了解现有贫困人口的选择专业和就业意愿,将贫困对象按照年龄、性别、文化程度等维度进行分类,将其相关就业意愿以及选择专业的意愿录入数据库。通过对扶贫数据的统计、分析和筛选,全方位掌握扶贫开展情况,了解帮扶的阶段性成效,并根据扶贫对象的需求改变资源配置的方向。这样做既有利于了解贫困对职业教育的选择,方便满足他们对职业教育的需求,同时也能够更加精确地针对不同人口进行职业教育补助,提高职业教育贫困补助资金的使用效率。

第二,建立贫困人口职业指导机制,加强对贫困人口的职业指导,将贫困人口职业选择与经济社会发展相结合。要在贫困地区义务教育阶段加入职业启蒙课,帮助处在义务教育阶段贫困家庭子女认识和了解职业,使他们从小树立良好的职业观。优化贫困地区高中阶段学校的职业指导课,将活动课程与学科课程相结合,将就业指导理论与职业实践相结合,提高职业指导课程的实际效果,帮助他们合理进行职业生涯规划。另外,在职业培训中加入就业指导课,引导他们将职业选择与贫困地区当地经济发展相结合,帮助他们扎根当地,用自己的技术技能服务当地,以充分发挥职业教育为贫困地区经济发展服务的职能。

第三,建立贫困地区职业指导中心。不仅要为留在贫困地区劳动者提供职业指导,帮助他们发掘自己的潜力,帮助贫困人口进行合理的职业选择,以发挥他们的聪明才智,同时也要及时对转移到城市的贫困人口进行职业指导,帮助他们对自己进行合理的职业定位,有利于使他们在城市中找到合适的职业岗位。

(二)以贫困人口可持续发展为关键,培养职业核心能力

实施“造血式”扶贫的关键在于关注贫困人口的个体发展,激发贫困人口的智力能力。增强贫困人口的可持续发展能力,提升其核心职业能力是实现贫困人口长久脱贫的关键,也是实施“造血式”扶贫的应有之义。

第一,将基础教育与职业教育相衔接,提升贫困人口的基础能力。一方面,要降低职业教育门槛,使不能接受普通中学教育的贫困学生能够顺利进入职业高中。建立以县职业教育为骨干,以乡镇职业学校为主体,以基础教育的“渗透加分流”和“3+X”技术培训为补充的农村职业教育网络。另一方面,在职业学校中增加综合基础课程的课时。针对贫困人口基础差、对知识理解能力较弱等特点,综合基础课程的教材编写要遵循浅显性、基础性和趣味性原则,将知识落入学生的“最近發展区”。对贫困人口基础知识的测评采取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方式,在学习过程中实时监测他们的学习情况并给予及时指导,确保他们能够比较容易地学到知识,并且能够将知识内化,最终提高他们的读、写、算等基础能力。

第二,强化对贫困人口职业核心能力的培养。职业核心能力具有广泛的可迁移性和适应性,是人的一种可持续发展能力,对贫困人口进行职业核心能力教育符合终身学习理念。《国家技能振兴战略》将职业核心能力分为与人交流、数字应用、信息处理、与人合作、解决问题、自我学习、创新革新和外语应用八项技能。要加强对贫困人口的职业核心能力的培训和认证,在培训之前要对贫困人口进行职业核心能力测试,以便针对其能力缺陷进行培训。另外,要将职业核心能力的培训融入整个职业教育课程中,无论是技术基础理论的学习还是技术技能实践学习,都要注重对贫困人口进行反思性教学、合作性教学、探究性教学,以培养其与人交流合作的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自我学习能力和创新革新的能力。

(三)以贫困人口精神扶贫为核心,阻断贫困文化代际传递

加强对贫困人口的精神扶贫体现了“人本性”这一职业教育的最终目的和根本属性。精神扶贫更加强调贫困人口思想意识的转变,由“我贫困我光荣”转变为“我脱贫我幸福”。精神扶贫不仅体现了职业教育的本体性价值,更加深刻体现了“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用先进文化助力贫困人口精神升华从而重塑其价值观、增强脱贫内生动力是职业教育扶贫的根本使命,同时也是职业教育扶贫的核心。实现贫困人口的精神脱贫:

第一,将职业精神融入职业教育和培训中。在学校职业教育中开设专门职业道德课,并将职业精神的重要性及其表现作为重要章节。在职业培训中应以职业精神讲座报告为主要形式,让接受职业培训的贫困人口感受职业精神的伟大。通过专门的职业精神培训报告与职业道德课程,帮助贫困人口形成基本的职业道德和职业价值观认知。除了基本的课堂职业精神知识的传递,还要将职业精神融入贫困人口具体技能实践中。在实习课程中要践行职业精神,将实习实训任务与提升质量相结合,合理安排实习实训时间,在实习实训中让贫困人口接受产品质量文化、产业发展文化的熏陶。

第二,营造良好的职业文化氛围,大力宣传先进职业文化。营造良好的文化氛围离不开社交媒体的宣传,而贫困地区由于新闻传播媒介较少、信息闭塞,电子媒体的宣传很难起到有效作用。因此,一方面要抓住贫困人口受职业教育的时机,营造依靠技术技能发家致富的校园文化氛围,引导学生尊重技术、尊重劳动,帮助他们树立崇尚勤劳致富的价值观;另一方面要在贫困村落里通过板报、大队广播等方式,宣传优秀职业文化。

第三,充分挖掘当地的产业文化,将职业教育与特色文化发展相结合,以文化产业的发展带动贫困人口走脱贫之路。我国有很多贫困地区拥有丰富的文化遗产,如地处山东的贫困地区沂蒙山区拥有独特的沂蒙文化,当地政府利用沂蒙文化发展特色文化产业,使当地贫困人口增强了主动脱贫的意识。职业教育能够为贫困地区特色文化产业的发展提供技术技能型人才,通过职业教育将贫困人口对接当地文化产业发展,不仅能够促进当地经济发展,而且能够促进贫困人口的精神和文化接受洗礼,使其实现长久脱贫。

第四,发挥先进模范的示范作用,增强贫困人口接受职业教育的成就动机。要大力宣传通过接受职业教育实现脱贫致富的带头人,发挥榜样的力量,营造“人人向榜样看齐”的氛围。对于正在接受职业教育与培训的贫困人口,在他们取得进步时不仅给予物质上的激励,还要给予精神激励,增强其成就动机,让他们看到脱贫致富的希望。

(四)以满足贫困人口需求为导向,增强职业教育扶贫供给能力

职业教育的发展不仅要满足社会发展的需求,更重要的是要满足受教育者个体的需要,这是坚持职业教育“人本性”的重要内容。贫困人口的个体需求对职业教育扶贫供给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为满足贫困人口对职业教育的需求,给予贫困人口更多的职业教育选择空间,要增强职业教育扶贫供给能力,建立覆盖全面的职业教育扶贫供给体系。

第一,完善职业教育扶贫政策法律供给体系,使职业教育在具体扶贫实践中做到有法可依。要尽快完善《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的内容,制定专门的职业教育扶贫政策。在制定法律和政策时要明确职业教育在扶贫中的特殊价值和定位,同时要加入职业教育经费监管执行的条例,以保障职业教育经费能够切实投入到扶贫的伟大工程中。

第二,调整行政组织管理系统,明确各部门的職责划分。完善职业教育扶贫管理体制,打破部门界限,简化理顺关系,建立有权威、有实力、有统筹协调能力的职业教育扶贫管理局,专门负责职业教育扶贫事宜。职业教育扶贫管理局通过加强与劳动部门、经济部门的协作,为贫困人口提供全方位的制度和政策保障。

第三,完善职业教育“双师型”教师队伍供给体系,提高贫困地区职业教育教师的数量和质量。要引导职业师范院校毕业生树立责任意识、奉献意识,鼓励他们到贫困地区任教。要继续加强东西部职业院校协同发展,建立东西部职业院校协同轮岗制、帮扶制,支持东部优质职业院校教师到贫困地区职业院校长期支教,定期安排贫困地区教师到优质职业院校参加培训,加强东西部职业院校教师的交流互动。提高贫困地区职业教育教师工资待遇,鼓励他们扎根贫困地区,根据贫困教师的教学和实践能力给予其有针对性的培训,为贫困地区“双师型”教师队伍从成长到发展提供良好的物质文化环境和精神文化环境。通过加强贫困人口的师资力量,满足贫困人口对职业教育和培训专业的需求。

总之,后扶贫时代职业教育扶贫应坚持以人为本,立足于尊重贫困人口的受教育权、生存权、选择权和发展权,尊重贫困人口理性选择,关注贫困人口可持续发展、贫困人口文化以及贫困人口的个体需求等,增强贫困人口脱贫的自我效能感,提高他们主动脱贫意识,激发脱贫的内生动力。通过为贫困人口脱贫营造良好的职业教育政策制度环境、积极向上的匠人文化环境、多样化的职业教育基础设施环境等,最终实现贫困人口彻底脱贫。

[注释]

①(印)阿马蒂亚·森.以自由看待发展[M].任赜,于真,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2.

[参考文献]

[1]陈长瑶,李君.“精准扶贫”视域下农村职业培训的困境与发展路径——基于云南省农户调研数据的分析[J].学术探索,2018(7):151-156.

[2]陈鹏,薛寒.《职业教育法》20年:成就、问题及展望[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6(6):128-135.

[3]陈雪梅.精准扶贫背景下农村贫困人口职业教育脱贫探索[J].中国成人教育,2018(3):157-160.

[4]顾建军.试论以人为本与职业教育[J].教育与职业,2004(28):4-7.

[5]侯长林,游明伦.职业教育的多元化扶贫功能及其定位探讨[J].教育与职业,2013(36):26-28.

[6]蒋作斌.农村职业教育发展理论与模式[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01.

[7]李小云,许汉泽.2020年后扶贫工作的若干思考[J].国家行政学院学报,2018(1):62-66+149-150.

[8]赖远妮,李兰英.广西精准扶贫建档立卡户贫困大学生职业指导创新模式探究[J].高教论坛,2017(4):121-124.

[9]李延平,陈琪.西部农村“互联网+”职业教育精准扶贫的制度创新[J].电化教育研究,2017(12):32-36+43.

[10]祁占勇,于海燕.论职业教育的生成逻辑[J].职业技术教育,2014(13):10-14.

[11]沈汉达.中国职业教育法制化进程研究[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

[12]孙长远,庞学光.惟“何以为生”:职业教育面临的问题及其消解[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6(12):12-17.

[13]唐任伍,肖彦博,唐常.后精准扶贫时代的贫困治理——制度安排和路径选择[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1):133-139.

[14]许媚.基于精准扶贫的职业教育问题审视与发展路径[J].教育与职业,2017(18):25-31.

[15]SCHULTZ JW.Transforming Traditional Agriculture[M].New Haven: Yale University Press, 1964.

[16]SIMON H.Administrative Behavior[M].New York: Macmillan, 1947.

猜你喜欢

以人为本职业教育
浅谈职业教育师资队伍建设
“动能教育”模式下的工匠人才培养路径研究
论七年一贯制体系下本科学科建设中职业教育的重要性
高职院校学生管理精细化浅析
语文教学应“以人为本”
刍议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的有效性
对宪法沿革的几点思考
以人为本理念在幼儿园管理中的应用研究
提升教育智慧,打造高效课堂
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在《PLC应用技术》课程教学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