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企业参与专业硕士校企合作积极性制约因素及对策研究

2021-03-02王楚怡

现代商贸工业 2021年8期
关键词:专业硕士校企合作积极性

王楚怡

摘 要:国家不断提出加强专业硕士培养的培养,而校企合作是提高专业硕士培养质量的关键。作为校企合作的主体之一,企业参与专业硕士校企合作的积极性是其发展的重要问题。本文从企业、学校两方面出发,结合实证调研探索企业参与专业硕士校企合作积极性不高的问题。

关键词:专业硕士;校企合作;积极性

中图分类号:F24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11/j.cnki.1672-3198.2021.08.043

1 积极性制约因素分析

1.1 企业内部存在的问题

1.1.1 企业认识不到位

(1)企业所需资源获取途径并不唯一。在市场环境下,高校能为企业提供人才,但市场直接向企业提供的人才在数量上供过于求,企业在选人和用人上占有极大地主动权和选择权。造成虽然高校向企业提供资源的重要性很高,但可替代性极强,企业对于高校的依赖程度弱,导致企业参与专业硕士校企合作的积极性不高。

(2)企业自身缺乏社会责任感。企业作为经济体,利益最大化是企业合理的目标,而企业参与校企合作投入大、见效慢、周期长,未来仍旧存在培养出人才的流动性高,在经济方面的需要仍未被满足时,企业社会责任感作为高层次需求必然是缺失的,此时提高企业社会责任感必须依赖于外部的约束。但我国现有的法律体系中,并没有完整的法律对于企业参加校企合作做出规定,大多数企业参与校企合作完全取决于企业自主意识和行为,导致了企业参加专业硕士校企合作积极性不高。

1.1.2 利益驱动力不足

(1)投入大。企业从决定参与专业硕士校企合作开始,就需要大量的人力及经济来支持。合作初期双方对合作过程需要展开频繁细致的沟通和协调,需要大量的接待和公关任务。企业需要对学生生活学习所需要的必须物进行合理安排,并且需要专职的人员来管理学生的生活及安全问题,学生在工作实习期间需要指派专门的技术人员进行指导。对于企业而言,在合作初期,未见成效之际,投入的人力、物力及财力都已巨大。

(2)人才流失大。专业硕士类高层次技术性人才培养的成本较高,企业花费时间精力培养出的人才在毕业后不一定会留在本企业,并且留下后的忠诚度仍旧不高,短期内很容易出现跳槽的情况。人才流失大,并且不确定性极高是阻碍企业参与专业硕士校企合作的问题之一。

1.2 学校存在的问题

1.2.1 人才培养与企业需求不匹配

当前很多企业需要的人才层次更高,学校的专业设置、课程体系更新不及时都影响人才与企业需求的适切性。学生的实践性差,动手能力不强,很多学校在专业硕士设备设施上投入较少,学生无法跟上该专业的科技前沿,教育内容与行业产业的实际发展脱节,跟不上科技的发展,难以满足当前我国市场经济发展和行业产业创新发展对高层次人才的需求,降低了企业参与专业硕士校企合作的积极性。

1.2.2 合作机制不健全

校企合作已经成为培养专业硕士过程中不可逆的潮流,但是至今仍没有完善的体系和保障,校企合作中学校与企业的关系缺乏宏观的管理体系和有效的合作机制。没有专业的合作平台或第三方来管理协调学校与企业之间的关系。平台或第三方能够公平公正的按照已完成的规定监督合作过程,并且对合作成果进行检验,是提高校企合作质量的关键。

2 对策研究

2.1 建立校企合作中介机构

2.1.1 明确学校与企业的权责划分

明确在校企合作过程中,学校和企业各自需要承担的义务和应当享有的权利,明确每个环节中双方的界限,并且对合作过程中的细节进行有针对性的分析,制定相关的细则,明确各类事件的处理情况及规定。

2.1.2 监督校企合作过程

要保证校企合作的质量,维持学校与企业之间长期而稳定的合作,监督合作过程是其重要环节,监督各项规章制度的执行度,及时跟进执行时双方存在的问题。有关学校和企业开展的各项活动都需要有准确的记录,尤其是学生到企业实习的问题,需要加强监督和管理。

2.2 建立监督、补偿机制,提高企业合作热情

2.2.1 建立法规保障监督

(1)政府应制定相关下位法,对于企业参与专业硕士校企合作的义务进行明确的规定,对积极参与的企业进行鼓励,对不履行义务的企业做出惩罚,对学校、企业在校企合作中权利与义务以法律的形式进行明确规定。

(2)地方应建立第三方机构,在相关下位法的规范下,地方政府应结合当地实际情况,制定更为细的校企合作的规章制度,管理和协调校企合作整体过程,与校企合作双方保持有效的沟通。

2.2.2 建立补偿机制

(1)建立利益补偿机制。政府应明确对企业参与专业硕士校企合作的规定,并允许积极参与校企合作的企业按一定比例减免企业税收,让企业不仅把参与专业硕士校企合作当成是应该一种义务,重要的是切实感受到参与专业硕士校企合作带给企业的经济效益。

(2)进行成本补偿。政府应到核实企业参与专业硕士校企合作的实际情况,对于参与程度、接受学校实习岗位数量、接受学生实习人数及实习期长短等进行记录,按照标准通过经济补贴或者减免税收等形式对企业进行成本补偿。

2.3 提高学生技术及职业素质

2.3.1 社会能力培养与企业文化对接

专业硕士应从入学开始对其进行职业引导,加强职业素质,树立职业道德感。校企合作的重点在于学生的社会能力,将企业文化与社会能力培养对接,让企业文化融入学生社会能力体系标准中。引导和培养学生身份的转变,加强从学生到员工的心态转变,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加强学生的职业素养和职业道德。

2.3.2 学科与产业群对接

学科与产业群对接是企业参与专业硕士校企合作积极性的内生动力。首先,高校的专业设置需要与市场需求相切合,不可脱离市场。其次,加强学生的专业能力和实践能力,让学生具有走出学校走进企业的实践能力和社会能力。学校需要依据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和市场对于人才的需求,有针对性的优化专业设置和培养结构,企业需要对学校动态的体系改革需要加强参与感,实现实时参每个环节。

參考文献

[1]孙伟宏.探索校企合作模式培养优秀技能人才[J].教育发展研究,2006,(4):23-25.

[2]王自勤.高职院校校企合作的博弈分析[J].中国高教研究,2008,(9):78-79.

[3]张宇,和震.职教培养模式转变的路径及推进策略———基于校企合作的工学结合的分析[J].教育发展研究,2008,(21):11-15.

[4]陈解放.以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为高职类型特色创新的抓手[J].中国高等教育,2008,(9):49-50.

[5]左家奇.“三重融合”模式下校企合作机制探索[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0,(3):126-130.

[6]李正卫.校企合作现状与影响因素实证研究:以浙江为例[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2,(12):150-154.

[7]易新河.我国校企合作研究二十年综述[J].高教论坛,2014,(2):36-41.

猜你喜欢

专业硕士校企合作积极性
三方共进,激发干部积极性更上一层楼
多学科协同的项目制专业硕士培养模式研究
刍议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的有效性
技校生学习积极性的探索研究
人的积极性与扩大内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