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护制度引导下的建筑遗产适应性再利用:以阿德莱德市为例
2021-03-02杨一帆高晓勇李瑞华YANGYifanGAOXiaoyongLIRuihua
杨一帆,高晓勇,李瑞华/YANG Yifan, GAO Xiaoyong, LI Ruihua
1 阿德莱德城市发展概况
阿德莱德是澳大利亚南部的港口城市,城市历史始于19世纪。1836年英国政府派遣官员和测绘团队至南澳,勘测后选择在托伦斯河畔规划建造新城阿德莱德。城镇用地以托伦斯河为界,建在南北两块地势较高的区域,由北部1.38km2的地块和南部2.8km2的地块组成,周围环绕约9.44km2的土地作为休闲和公共设施用地(图1)[1]。根据1834年《南澳大利亚殖民法案》,英国政府修正殖民和建设方针,阿德莱德的定居者以自由民和劳工为主,政府通过分块搭配出售城市中心和周边土地的方式,推进城市建设和土地开发。20世纪初阿德莱德市曾引入城郊田园住宅区理论(Garden Suburb)[2],促进城市周边的渐次发展。早期的详细规划和其后的有序开发奠定了阿德莱德的城市基础,是埃比尼泽·霍华德(Ebenezer Howard)《明日的田园城市》(Garden Cities of To-Morrow)中列举的唯一城市实例[3]。
经过近200年的发展,阿德莱德市的社会经济环境、基础设施、城市功能均发生了变化,但近代奠定的绿带环绕的方格网城市特征得以延续(图2)。发展计划和遗产登录保护制度成为保持城市特色的两股主要力量,建筑遗产适应性再利用的实践探索也在城市更新过程中发挥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2 阿德莱德的建筑遗产保护制度
2.1 澳大利亚的遗产保护概况
与欧洲国家相比,澳大利亚的遗产保护制度建立较晚,但发展迅速,很快形成了具自身特色的保护体系。保护制度分联邦、州、地方3个层次,遗产名录相应分为国家遗产名录、联邦遗产名录,州遗产名录和地方遗产名录[4]。各级遗产登录制度的评价要素、登录程序、管理计划等环节所遵循的理念一致,遗产登录的基本内容都包括对遗产要素或边界的准确记录和价值载体的明确表述[5],在实施保护利用时将成为识别“保存范围”的主要依据。部分地方的遗产登录制度还在名录中对利用和发展途径给出建议。通过遗产名录,业主和经营者可以了解保护内容范围以及规划允许改造的力度和界限。
在联邦政府中,澳大利亚遗产委员会隶属于环境和遗产分部,主要归属环境和城市规划部门管辖,而非文化和艺术部门。州、地方的行政设置与此相同,地方政府的主要任务是审批发展(建设)许可,为遗产的保护设置最后屏障,同时也监管与促进遗产保护和适应性再利用行为。发现需要保护的当地遗产,一般将其保护计划纳入政府中期规划,并纳入土地利用规划中的区域环境规划。同时澳大利亚的遗产保护政策鼓励以适宜方式对遗产进行再利用,以此在“传承”和“发展”之间谋求平衡。
1 1837年的阿德莱德规划(图片来源:MAPCO,https://mapco.net/adel1837/adel1837.htm)
2 2011年的阿德莱德市地图(图片来源:On the World Map,http://ontheworldmap.com/australia/city/adelaide/adelaidecity-map.html)
2.2 阿德莱德市的建筑遗产保护概况
如前文所述,阿德莱德市的城市形态保留完整,1999年城市整体纳入了国家遗产名录,并准备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对阿德莱德市而言,历史城市和建筑不仅是文化遗产,也是城市历史的表征和身份象征。对于建筑遗产的认定,更注重评价其作为历史城镇构成要素的价值和意义。是否记录和体现了城市土地利用、建设活动以及社会文化发展历程等的物证价值,是评价的重要标准。经过1981年的大规模遗产资源调查后,阿德莱德市创建了遗产名录,并将其纳入发展控制计划(Development Control Plan,DCP)[6]。目前已为每项登录的建筑遗产制定了保护计划,通过申报审批流程确保建筑遗产在城市更新中得到保护。相关工作由城市发展机构中的环境部门负责,部门由环境保护、公园管理和遗产保护三方构成,其中遗产保护工作团队由一名主导建筑师、两名建筑遗产保护专家和一名规划专家组成。
另一方面,1998年阿德莱德市通过“遗产奖励计划”(Heritage Incentive Scheme,HIS),补贴建筑遗产(州、地方遗产名录)的所有者。登录建筑的所有者在实施保护前申请补助,并与遗产保护专家共同制定改造计划,在工程实施中接受检查,即可在工程实施后取得补贴,补贴金额根据建筑类型设定[7-8]。
通过规划控制和财政补贴,阿德莱德市引导所有者、设计者与政府的遗产保护工作团队进行充分沟通,在确保遗产价值及载体安全的前提下,促进功能置换等适应性再利用模式的推广。本文以两个具体案例进一步说明阿德莱德市建筑遗产的适应性再利用及登录制度的实际应用状况。
3 案例1:证券交易所的适应性再利用
3.1 建筑遗产登录概况
阿德莱德市证券交易所建于1901年,建筑的外观造型、装饰构件受欧洲工艺美术运动和澳大利亚本土殖民地建筑风格影响,属爱德华七世联邦风格。这种风格在20世纪初曾风靡澳大利亚城市,但在南澳的建造数量稀少(图3、4)。证券交易所于1984年登录为南澳洲建筑遗产 (SA Heritage Register),登录申请及审议程序中,对建筑遗产的历史背景、文化重要性、保护要点等均进行了评估。登录记载中强调了证券交易所的价值要点[9]: (1)著名设计师作品——证券交易所由富勒(H. E. Fuller)和邓恩(H. N. Dunn)共同设计,这两位建筑师曾在南澳设计了大量具有代表性的建筑。(2)具有独特的外观风格——3层高的砖石建筑,主要材料为红砖,并在沿街的西立面和南立面交汇处建有独特的毛坯饰面与金属瓦顶的圆形塔楼。(3)承载重要历史信息的细部和构件——建筑内部大量采用木质顶棚、花草图案装饰线脚和彩色玻璃,楼梯间的彩窗由英国莫里斯公司(Morris & Co.)制作,由约翰·亨利·迪尔(J. H. Dearie)设计。截至目前澳大利亚共发现20扇莫里斯公司制作的彩窗,阿德莱德市证券交易所的一扇是其中制作年代最早,也是唯一没有被用于教堂的彩窗。
3 证券交易所南立面现状
4 证券交易所楼梯间(3.4 摄影:杨一帆)
3.2 证券交易所的保护与再利用
1991年证券交易所结束营业,完成了它作为金融交易场所的使命。关闭后闲置10余年, 2007年政府收购了这栋建筑,并于2009年将其改造为科学中心。保护利用工程的实施者首先对照登录记载,对遗产要素、价值载体进行了甄别,在此基础上决定对外观实施整体修缮和保护性复原,对建筑内部的西段和塔楼、楼梯所在竖向空间等,具有代表性和历史价值突出的空间予以恢复。
3.2.1 内部历史空间修复
证券交易所的内部被入口公共空间和交通空间分隔为东西两部分,西侧保存状况较好,特别是塔楼内部的弧形空间保存完整(图5)。对这个区域修复木质顶棚、地板、装饰线脚,按原有风格配齐灯饰、窗帘等做法,旨在恢复历史空间。根据房间格局新置入的功能与原功能类似,主要为会议室、休息室和陈列室等。其中一层原有的电报室,存放着早期的通信设备、电话和发射机,现在布置为科学中心的陈列室,同时展示早期电报设备及澳大利亚著名科学家的生平成就。
3.2.2 主入口空间改造
改造封闭了楼梯下方的南入口,在其东侧开辟新入口,针对建筑首层与室外1.5m的高差,新入口门厅地面与室外地面取齐,在地坪层与首层之间安装了台阶和双向开门的电梯。这种做法既解决了疏散和无障碍设计的问题,也使原南入口及上部楼梯间,包括莫里斯彩窗在内,作为一个完整的历史空间得以保留。同时利用入口空间对建筑东西两侧的人流和功能进行了初步划分,保证西侧集中保留的历史空间不受过多干扰(图6)。入口空间的改造代表了近现代建筑适应性再利用中的一些普遍做法和要求,一是对重要价值载体保护的慎重,二是改造后须符合无障碍设计等现行的建筑标准和规范。
3.2.3 交易大厅功能提升
入口东侧部分的改造力度较大,原来的交易大厅在1982年的火灾中损毁较为严重,虽经过整修也已不复当年景象(图7),且结构和设备都已不能满足使用需求。因此改造中在原交易大厅内部增加了二层看台和独立的支撑结构,在新结构上增设多媒体设备。改造后仍作为集会空间使用,既可供200人集会,也可以作为新技术和创新产品的发布场所(图8)。
证券交易所现作为澳大利亚皇家学院(the Royal Institution of Australia)的公共开放设施——科学中心使用,以新的姿态重新融入城市发展的洪流。正如澳大利亚皇家学会在其网站上所述:“这栋建筑的修复具有重要的象征意义,我们通过了解过去塑造未来。”[10]
4 案例2:比克福德仓库的适应性再利用
4.1 建筑遗产登录概况
比克福德仓库是澳大利亚著名的制药公司比克福德在1878年斥资建造的商业仓库。建筑东西宽26.7m(87.5ft),南北纵深27.4m(90ft),包括地面3层和地下1层,由建筑师丹尼尔·加里克(Daniel Garlick)设计。建筑外墙采用米切姆毛石,在转角、竖向线脚、洞口,女儿墙、护栏使用灰泥敷料加以装饰和划分,外观工整雄伟。1879年的建筑记录曾评价此建筑设计实用而美观,体量、外观和格局都给安静的街道增添了特色[11]。比克福德仓库在2001年登录为阿德莱德市级建筑遗产,遗产名录中对照《南澳大利亚遗产法》的登录标准,列出了比克福德仓库的各项特征(表1)。比克福德仓库在登录保护级别、地理位置、建筑原有功能类型方面,均与上文所述州登录遗产证券交易所不同,其保护利用也更具示范性和代表性。
4.2 比克福德仓库的保护与再利用
作为港口城市,阿德莱德市现存大量同类近代仓储建筑,随着城市和区域功能的转变,城市中心的仓储建筑必然面临功能置换的需求。同时比克福德仓库位于典型的近代历史街区,对街区风貌的贡献和价值明显。上述登录记载中确定了比克福德仓库的价值保护要点,同时城市建设部门编制的发展计划中也对比克福德仓库保护利用的方向性问题提出建议,包括:(1)经过多次改造,内部结构已丧失历史意义,可进行内部整体改造;(2)安装中央电梯,在建筑物中央设置入口,并满足无障碍要求;(3)适当修复临柯里街立面,以恢复建筑立面的对称性和原有特征。上述步骤基本明确了保留要素和可变部分,指出了外立面保护修复和内部整体改造,同时满足现代功能和建筑规范的再利用途径。比克福德仓库在实施保护利用工程后作为建筑师事务所使用,担当工程的建筑师既是设计者也是使用者,在设计中遵循遗产名录和发展计划的相关条款,也倾注了自身对建筑遗产适应性再利用的理解。
4.2.1 入口空间改造
仓库建筑内部的大空间为多元化的利用提供了可能,设计师首先将中央一跨作为入口空间,保留南立面外墙,拆除部分内部隔墙和楼板,将上下联通为采光天井,在其中安装电梯和楼梯。每个楼层邻接采光井的区域作为接待和公共活动空间(图9)。
4.2.2 历史要素保留与展示
登录记载中着重强调了比克福德仓库对于历史街区的意义,因此临街西立面、南立面外墙采取的是完整保留的做法(图10)。建筑内部在功能置换的同时,将原仓库大空间用装配式的隔断和家具划分为办公空间。同时,设计师在内部设计中保留了历史建筑原始要素,例如保留并裸露原有的三角屋架,保留南北纵向的建筑隔墙。在新筑水泥地面上部分暴露已拆除砖石墙体的墙根遗迹,对原建筑格局进行标识。外露的屋架,斑驳的红砖隔墙和断续的地面墙基,营造出建筑内部早期工业遗存的独特氛围(图11)。
5 证券交易所改造前首层平面(图片来源:由南澳大利亚大学艺术、建筑和设计学院,克里斯汀·加诺特[Christine Garnaut]教授提供)
6 证券交易所再利用工程示意图(绘制:杨一帆)
7 证券交易所交易大厅历史照片(图片来源:参考文献[9])
8 改造后的多功能厅(图片来源:参考文献[9])
表1 比克福德仓库建筑遗产的登录对照条件
5 结语:建筑遗产的适应性再利用途径
证券交易所和比克福德仓库的适应性再利用案例,印证了上文所述阿德莱德建筑遗产保护机制的实际运作流程:(1)登录环节通过价值评价明确保护要点;(2)根据登录级别纳入城市发展计划;(3)制定建筑遗产的更新计划,并在城市规划管理部门监督下实施。阿德莱德市在城市内部更新中对建筑遗产分级保护,用遗产登录制度和城市发展计划作为控制和引导手段,通过适应性再利用谋求保护与发展的平衡。登录制度不仅把握了遗产资源状况,记录了每一栋遗产的文化意义和价值,也具体指出了保护要点和价值载体,为将来的发展提供了较为明确的边界和依据。城市发展计划从保护历史城市整体性的角度为街道和地块划分属性和功能,同时也为其中的建筑遗产预设了再利用的途径和框架。保护控制与利用引导的结合使城市遗产成为保存与发展的“媒介”,使建筑遗产保护和城市发展得以并行。
9 比克福德仓库再利用工程示意图(摄影、绘制:杨一帆)
10 柯里街与雷利街路口,右侧为比克福德仓库
11 改造后的比克福德仓库顶层(10.11 摄影:杨一帆)
在阿德莱德市的街道上漫步,殖民地时代的古典复兴式和联邦式建筑,20世纪的装饰艺术风格和中期的现代主义建筑,以及当代的玻璃幕墙高层办公楼,在历史城市格局的控制下,共同构成了多层次的街道图景。城市遗产在记录历史文化的同时,通过内部的大胆改造焕发出新的魅力,兼具历史氛围和现代便利性的历史文化景观正在成为新的城市亮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