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险评估下护理干预预防小儿先天性心脏病术后深静脉置管相关感染的效果观察
2021-03-02娄文君谭梅英
周 纯,娄文君,谭梅英
介入手术是目前治疗先天性心脏常用的治疗方法,由于介入手术具有创伤性小、成功率高、术后恢复快等优点,近年深受心脏病患儿欢迎[1]。术后为了及时监测患儿生命体征变化需对其置入深静脉导管,但深静脉置管属于侵入性操作,长时间置管容易增加患儿术后感染风险[2]。深静脉置管感染是心脏介入手术术后常见的并发症之一,同时也是引起心脏介入手术治疗病人术后死亡的重要因素[3]。因此,心脏介入术后采取有效的监测方法将有助于降低病人术后感染风险,提高病人手术成功率。风险评估下护理干预是指通过系统性评估及识别病人可能潜在的各种风险因素,并针对这些危险因素制定有效的干预措施,从而降低不良事件发生的护理管理方法[4-5]。因此,本研究将探讨风险评估下护理干预预防小儿先天性心脏病术后深静脉置管相关感染的影响,旨在为小儿先天性心脏病术后护理提供指导,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院心脏介入外科共有护士30人,护士均为女性,年龄23~45(31.2±3.5)岁;学历:研究生1人,本科12人,专科17人;职称:副主任护师2人,主管护师5人,护师8人,护士15人。分别于实施前(2017年10月—2018年9月)选取小儿先天性心脏病患儿50例及实施后(2018年10月—2019年9月)选取小儿先天性心脏病患儿52例。纳入标准:①符合《实用儿科学》[6]中对先天性心脏病诊断标准;②术前均经超声心动图、胸部X线片、心电图确诊;③符合介入治疗手术指证,术后均行深静脉置管;④家属均签署手术同意书。排除标准:①合并其他脏器功能衰竭;②凝血功能障碍;③术前出现全身性感染;④术中死亡或中途转院。实施前:男25例,女25例;年龄1~10(4.9±0.8)岁;疾病类型:室间隔缺损18例,右心室双出口12例,完全性大动脉转位8例,法洛四联症8例,完全性肺静脉异位4例。实施后:男27例,女25例;年龄1~10(5.1±1.1)岁;疾病类型:室间隔缺损20例,右心室双出口10例,完全性大动脉转位10例,法洛四联症5例,完全性肺静脉异位7例。两组患儿年龄、病情等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干预方法 实施前(2017年10月—2018年9月)对小儿先天性心脏病术后深静脉置管患儿实施常规感染预防措施。①保持病房整洁,每天采用紫外线对病房进行消毒,做好各种物品灭菌、消毒工作,医护人员对患儿进行操作时需注意手卫生及消毒。②选择合适穿刺部位,如贵要静脉,置管前需对穿刺点皮肤进行彻底消毒。③静脉高营养液输液袋、输液器、三通管、治疗巾及微量泵延长管应每日更换,采用无菌纱布包裹导管接口,防止污染。④定期更换导管,缩短导管留置时间。2018年10月—2019年9月对小儿先天性心脏病术后深静脉置管患儿实施风险评估下的护理干预,具体如下。
1.2.1 成立风险管理小组 小组成员包括心脏介入主治医师1人,心脏外科护士长1人,专科主管护士2人、医院感染管理中心高年资护士2人,由心脏外科护士长任组长。小组负责制定小儿先天性心脏病深静脉置管操作流程及护理事项,针对小儿先天性心脏病深静脉置管过程中常见的问题制定干预方案,同时负责对科室其他低年资护士进行先天性心脏病深静脉置管术后感染风险管理培训。
1.2.2 风险评估 通过查阅文献及结合临床实践对小儿先天性心脏病深静脉置管相关感染存在的安全隐患进行总结,常见隐患包括护士风险识别意识缺乏、风险查对制度不完善、抗菌药物应用不合理、护士手卫生依从性差等。
1.2.3 风险自查责任分工 由护士长对小儿先天性心脏病深静脉置管危险因素工作进行总结,制定监督管理制度。责任护士负责记录小儿先天性心脏病深静脉置管感染危险因素,并制定感染预防方案。医院感染管理中心高年资护士配合责任护士记录及分析小儿先天性心脏病深静脉置管相关感染危险因素并制定预防措施。小组成员每周对小儿先天性心脏病深静脉置管相关感染病例进行汇总及分析,并制定持续质量改进措施。
1.2.4 风险识别及总结 护士长根据每周小儿先天性心脏病深静脉置管相关感染发生情况开展风险自查工作,对小儿先天性心脏病深静脉置管相关感染患儿存在的风险进行归纳,做好风险识别及评估,根据评估结果将引起小儿先天性心脏病深静脉置管相关感染因素分为人为因素及系统因素。人为因素是由于医护人员对静脉置管相关感染风险防范意识不足所致,系统因素是由于分工不明确、人力资源不足、制度不够完善及健全所致。
1.2.5 风险管理改进措施 ①实施三级评估体系:采用责任护士、组长、护士长3级评估制度评估引起小儿先天性心脏病深静脉置管相关感染的相关危险因素,并总结出小儿先天性心脏病深静脉置管注意事项及要求,由主治医生与护士长评估病人血管状况,并根据病人血管状况选择最佳的穿刺方案。②强化护士感染风险教育:风险管理小组定期组织科室护士集中观看小儿先天性心脏病深静脉置管相关感染预防相关视频,并向科室护士尤其是低年资护士讲解深静脉置管相关感染的危害及预防措施,提高护士感染风险防范能力。③严格执行安全核查制度:通过定期培训让心脏介入手术室护士了解小儿先天性心脏病深静脉置管操作细则、操作流程及感染防控的重要性,并制定小儿先天性心脏病深静脉置管相关感染核查表,表格包括患儿病情、手术情况、静脉穿刺情况、穿刺点护理情况、患儿术后营养状况、患儿抗生素药敏性情况等,风险管理小组每天查房时根据表格内容逐一核对,核对无误后由责任护士签字确认。④完善查房制度:实施护士长、责任组长、责任护士三级查房制度,由护士长听任责任组长汇报,每天查看病房及病历撰写情况,核对责任护士初级查房制度。由责任组长深入病房了解病人护理情况并记录护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于每天晨会进行小组讨论并提出改进措施。⑤抗菌药物合理应用:患儿置管后预防性应用抗生素,应用抗生素前对患儿进行药敏试验,挑选出患儿最敏感的抗生素进行治疗。
1.3 观察指标 ①护理人员感染防范知识及感染防范技能:应用自行设计的护理人员感染防范知识及技能评价表进行考核,评价表分为感染防范知识及感染防范技能两部分,每部分考核满分为100分,分值越高提示护士防范知识及技能水平越高。②感染:包括肺部感染、泌尿系统感染、血液感染、颅内感染等。③患儿家属对护理服务的满意率:采用科室自行设计的小儿先天性心脏病术后感染预防满意度调查表进行评价,量表包括感染风险评估准确性、感染管理措施适宜性、有效性及及时性,每项分为满意、一般及不满意。
2 结果
表1 实施前后护士感染防范知识及感染防范技能评分比较 单位:分
表2 实施前后患儿感染发生率及患儿家属对感染预防护理服务满意度比较 单位:例(%)
3 讨论
感染是小儿先天性心脏病心脏术后深静脉置管常见的并发症之一,感染会增加小儿先天性心脏病心脏术后深静脉置管患儿护理难度及死亡风险,深静脉置管后对患儿进行感染风险评估并尽早采取有效的预防措施将有助于降低小儿先天性心脏病心脏术后深静脉置管感染风险[6-10]。风险管理作为预见性护理管理方法,通过及时发现护理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剔除不良事件诱发因素,强化护理薄弱环节,从而提高护理服务质量,减少不良事件的发生[11-13]。
本研究通过成立风险管理小组对小儿先天性心脏病心脏术后深静脉置管感染患儿进行感染风险评估,找出引起小儿先天性心脏病心脏术后深静脉置管感染的危险因素,从而制定有效的预防措施,结果显示,实施后护理人员感染防范知识及感染防范技能评分高于实施前(P<0.05)。表明风险评估下护理干预可提高心脏介入手术室护士感染风险防范意识及防范技能。可能由于风险管理通过实施三级评估体系明确了各级护士护理责任,将责任落实到人,提高了护士责任感,落实风险管理制度,从而提高了心脏介入手术室护士风险防范意识及能力[11-12,14-15]。本研究结果显示,实施后患儿术后深静脉置管相关感染发生率低于实施前(P<0.05)。表明风险评估下护理干预能有效降低小儿先天性心脏病心脏术后深静脉置管感染发生风险。风险管理小组通过查阅文献及结合临床找出了影响深静脉置管后感染的危险因素,如护士风险识别意识缺乏、风险查对制度不完善、抗菌药物应用不合理、护士手卫生依从性差等,并针对潜在的护理缺陷制定有效的预防措施,从而降低了深静脉置管后感染的发生[16-18]。满意率是衡量护理服务质量的重要指标。本研究结果显示,患儿家属对感染预防护理服务满意度率高于实施前(P<0.05)。表明护理风险管理可提高护士风险防范意识,做好风险防范管理,从而提高了护理服务质量。可能由于风险评估下护理干预不仅提高了护士风险识别能力及防范能力,而且规范了心脏介入外科护理流程,从而提高了患儿家属对护理服务质量的满意率[19]。
综上所述,风险评估下的护理干预能有效提高心脏外科护士医院感染风险防范能力,降低小儿先天性心脏病术后深静脉置管相关感染发生率,从而提高患儿家属护理服务满意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