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心理危机干预对住院精神障碍患者不良情绪及生活质量的影响

2021-03-02罗春苗揭英凤

齐鲁护理杂志 2021年1期
关键词:精神障碍服药依从性

罗春苗,揭英凤,冯 丽,许 芳

(湛江市第三人民医院 广东湛江524012)

精神障碍是指机体在精神活动方面出现障碍所导致的行为、认知、情感、意志等一系列症状,通常因精神刺激、沉重压力等多种原因引起的机体脑组织功能紊乱[1-2]。该病会导致患者出现妄想、错觉、行为怪异等症状,对其生活、社交等方面造成较大影响,严重者甚至出现自杀行为[3]。大多数精神障碍患者不会自行改善行为,药物治疗可改善患者思维障碍、异常行为等临床症状,具有一定的效果,但不能治愈精神障碍且抗精神病药存在长期或短期不良反应[3]。目前,药物治疗与心理干预结合的综合性治疗在临床应用广泛,大量临床实践证实,不仅提高治疗效果,还可减少药物治疗种类和剂量,从而减少不良反应[4]。基于此,本院对常规心理干预进行优化,引入心理危机干预,通过心理评估进行分级别针对性干预,可以有效缓解精神障碍患者的情绪和心理压力。2019年1月1日~10月1日,我们对50例住院精神障碍患者实施心理危机干预,效果满意。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取同期收治的100例住院精神障碍患者为研究对象。纳入标准:①符合国际疾病(ICD-10)诊断标准者;②接受被随机分配至任意组;③接受相同的治疗方案者;④对本次研究知情同意,经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排除标准:①严重意识障碍等影响沟通交流者;②中途因各种原因退出研究者。将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各50例,研究组男27例、女23例,年龄(38.01±2.32)岁;疾病类型:精神分裂症22例,双相情感障碍症16例,抑郁症12例;受教育程度:初中及以下32例,高中及以上18例。对照组男23例、女27例,年龄(37.76±2.56)岁;疾病类型:精神分裂症25例,双相情感障碍症15例,抑郁症10例;受教育程度:初中及以下29例,高中及以上21例。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

1.2.1 对照组 给予常规药物治疗和心理干预,治疗药物为奥氮平,该药物初始剂量为10 mg/d,根据患者具体病情变化调整每日剂量,给药范围控制在5~20 mg/d。在入院后,由责任护士向患者介绍疾病的诊断、治疗、护理等知识,促使患者对自身疾病有较好的认知度;同时积极与患者及家属沟通,了解患者异常心理状况,通过音乐、阅读书籍等多方面进行心理干预。此外,在住院治疗期间分享本院既往成功案例,给予患者治疗信心。

1.2.2 研究组 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心理危机干预,具体实施步骤如下。①建立干预小组:由本科室护士长及临床护理经验丰富的5名责任护士组成干预小组,统一进行心理评估、护患沟通、心理危机干预知识以及干预方法的培训,为期2 d,通过考核后方可进行临床干预。②心理评估:由责任护士采用护士用住院病人观察表(NOSIE)进行评估,该量表采用5级评分法计分,设计社会兴趣、激惹、精神病性表现、抑郁等10项内容,分值越高表示患者症状越重。入院后24 h内进行首次评估,随后每周进行1次动态评估,分值在25分以上者被认为是高危人群,分级别采取针对性护理。③加强心理危机干预:a.低危人群。加强对患者及家属进行健康教育,充分利用线上、线下多种形式进行健康教育,在相关知识基础上增加生活技巧、心理自评方法、应对挫折和表达思维情感的方法等;提供安全、和谐的病房环境,病房应保持整洁,并适当增加患者喜爱的物品;入院后每周1次不定期检查病房内危险品(如管制刀具等);严密监测患者病情变化,督促按时服药,在入院时详细了解其疾病史、家庭环境、性格特点等,在住院期间积极与患者交流,了解症状表现,如发现出现幻觉或妄想时,应积极引导转移注意力;督促家属积极与患者沟通交流,给予亲情支持。b.高危人群。增加心理危机相关内容,包括概念、干预治疗方法、识别和预防相关知识等,强调心理危机的危害性;病房环境方面,以病房为单位集中安排高危人群并建立微信群,嘱患者及家属协助看护以共同监督,防止意外事故发生,增加病房内危险品的巡查频率至每周2~3次,同时,加强对高危患者探视请假出院制度;加强病情观察,对高危患者病情和思想变化进行严密监督、床头交接,每周2次不定期评估患者自杀观念和行为发生可能性,在看护过程中主动满足患者合理要求,督促患者遵医嘱服药;加强家属心理危机知识健康教育,鼓励家属、同事、朋友进行探视,给予亲情关怀;集中患者进行团队心理干预,邀请既往成功出院患者分享心理情绪纾解技巧,鼓励病友相互分享负性情绪来源及自我排解方法等。

1.3 评价指标 ①不良情绪:采用汉密顿焦虑量表(HAMA)、汉密顿抑郁量表(HAMD)评估两组干预前及干预2个月后不良情绪,HAMA包括14个项目、HAMD包括21个项目,采用0~4分的5级评分法,分值越高表示患者不良情绪越严重。②服药依从性:采用Morisky用药依从性问卷(MMAS-8)[5]评估两组干预2个月后用药依从性情况,包括8个条目,选项为“是”和“否”,分别赋值0分和1分,将总分<6分计为差,6~7分计为较好,8分计为好。依从率(%)=(依从性好例数+依从性较好例数)/总例数×100%。③病情:采用简明精神评定量表(BPRS)[6]评估两组前及干预2个月后病情,共计18个条目,总分范围为18~126分,分值越高表示患者病情越严重。④生活质量:采用世界卫生组织生存质量测定简表(WHOQOL-BREF)评估两组干预2个月后生活质量,包括生理、心理、社会关系和环境4个维度,共计26个条目,分值越高表示患者生活质量越高。

2 结果

2.1 两组干预前及干预2个月后HAMA、HAMD评分比较 见表1。

表1 两组干预前及干预2个月后HAMA、HAMD评分比较(分,

2.2 两组服药依从性比较 见表2。

表2 两组服药依从性比较

2.3 两组干预前及干预2个月后BPRS评分比较 见表3。

表3 两组干预前及干预2个月后BPRS评分比较(分,

2.4 两组WHOQOL-BREF评分比较 见表4。

表4 两组WHOQOL-BREF评分比较(分,

3 讨论

精神障碍患者受疾病影响导致行为、性格变化,不仅给患者社交带来影响,导致社会功能降低;还会给家庭成员造成较大的心理压力,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7]。大多数患者及家属缺乏精神障碍相关知识,且受传统文化的影响,致使患者在患病后难以正确认识疾病,甚至不敢承受自己患有精神疾病;甚至部分家属延误治疗时间,一方面导致患者病情进一步恶化;另一部分患者及家属对疾病认知不当,会加重患者焦虑、恐惧、抑郁等负性情绪,与疾病本身导致的情感障碍相互作用,加重患者心理负担,增加自杀等危险事件发生率[8-9]。此外,外界异常或者同情的眼光会给患者带来消极影响。因此,早期心理干预对精神障碍患者正确认识疾病、改善负性情绪、恢复社交信心非常重要。

常规心理干预往往是以疾病的健康教育、笼统的情绪干预为主,仅适用于轻度精神障碍者,对重度患者不具有针对性,效果微乎其微;同时,在护理过程中护士心理干预强调不够,部分患者及家属重视度不高,对药物治疗依赖度较高,从而影响治疗进程。随着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转变,临床对心理、社会因素的关注度日益提高,多数学者认为该因素与人类的健康和疾病密切相关,加速了心理危机干预的实践和研究[10]。目前,心理危机干预的重点在于帮助受危机事件或者创伤影响的人群,在抑郁症等疾病中有所应用,该干预是通过与干预对象建立联系和信任,查找心理障碍原因,最后重建认知功能的一个线性发展干预过程[11]。本研究结果显示,干预2个月后,两组HAMA、HAMD、BPRS评分均低于干预前(P<0.05),且研究组低于对照组(P<0.01);干预2个月后,研究组服药依从率、WHOQOL-BREF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P<0.01),提示心理危机干预可改善精神障碍患者负性情绪,提高其服药依从性和生活质量,从而有效控制病情。心理危机干预与常规心理干预比较具有以下优势:①全面评估。常规心理干预往往是基于患者症状表现、疾病诊断结果进行评估;心理危机干预在干预前对患者的认知、情感、行为反应进行较全面评估,并依据评估结果进行针对性的分级干预,合理利用医疗资源,确保高危患者得到有力的干预措施,且在干预过程中不定期进行反复多次的动态评估,可使后续干预措施贴合情境变化的需要,减少部分无法预料的潜在因素对患者刺激,促进不良情绪的消除[12-13]。②保障安全。患者安全问题是心理危机干预中的重要部分,贯穿于整个干预过程中。通过危险品检查、出院管制以及评估不定期自杀可能性,有效预防意外事件发生,遏制疾病进展。③加强健康教育。相比于常规心理干预,心理危机干预增加对心理危机相关知识的健康教育,包括患者家属,有利于提高患者及家属对心理干预的认知,重视负性情绪对病情的影响,同时,有利于提高干预和治疗措施的顺利实施,提高服药依从性[14]。④提供家庭支持。精神障碍是一个需要长期维持治疗的疾病,而情感支持是维系患者坚持治疗的重要基础。心理危机干预通过加强家属、朋友及患友的支持,加强患者对心理应激的防御能力,重建心理平衡,减轻负性情绪对疾病的影响。心理危机干预通过健康教育、情感支持、团队心理干预等多种形式的措施进行全面干预,提高患者心理应激防御能力,帮助患者全面掌握疾病及心理学知识,提高战胜疾病的能力,积极面对生活,提高生活质量。综上所述,将心理危机干预应用于住院精神障碍患者中,能改善患者不良情绪,提高其服药依从性,从而有效控制病情,提高生活质量。

猜你喜欢

精神障碍服药依从性
中老年人服药切记4不要
自拟醒脑汤联合体外反搏治疗癫痫所致精神障碍的效果
脑器质性精神障碍病因及临床特征分析
应用PDCA循环法提高手卫生依从性对医院感染的影响
随访对精神分裂症患者出院后依从性影响
饭前服药和空腹服药不是一回事儿
计划行为理论在药物依从性方面的应用
服药不能猛仰头
警惕服药期间的饮食禁忌
健康教育对改善癫痫患儿治疗依从性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