顺语言训练绚丽花势,引阅读教学绽放异彩
2021-03-01郭玉清
郭玉清
【摘要】《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提到:“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这明确指出了语文教学应致力于提高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为此,作为一名一线的语文教师应依据语言表达规律和学生语言学习规律,构建一个基于“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教学体系,让学生在丰富多彩的语言运用中,发展言语能力,提升语文素养。本文结合《搭石》一课的教学实践,谈谈教师该如何训练学生,培养学生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能力。
【关键词】小学语文;依据课标;找准核心;训练表达;拓展迁移;强化运用
一、根据课标,深入教材,找准核心
《搭石》是作家刘章笔下充满诗请画意的一篇散文。课文语言质朴,意境秀美,字里行间洋溢着浓郁的生活气息,为我们展示了一幅幅生动感人的美好画面:乡亲们走搭石时的协调有序和彼此的礼让;乡亲们雨后主动摆搭石……搭石上有情,有爱,有美。捧读课文,学生的心一定会被深深地感染。只要我们根据教材的特点,以课标为依托,以读者、教師、学生三种身份细读文本,用一双慧眼去寻找,就会发现许多语文元素,找到不少的语言训练点。在此基础上,笔者依据年段目标,巧妙取舍重组,把本文的核心教学内容提炼为:引导学生概括主要内容,理解重点词,发现美,积累写作素材。然后,灵活实施教学,对学生加强语言文字运用,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二、情景导入,理解字词,规范书写
新课标第二学段这样要求:“能用硬笔熟练地书写正楷字,做到规范、端正、整洁。”“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的意思,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表达情意的作用。能借助字典、词典和生活积累,理解生词的意义。”根据这个目标,开课伊始,这样设计:
(一)情境导入,揭示课题
1.情境导入:在遥远的河北,有一条美丽的小村庄,村前有一条清澈见底的小溪缓缓地流过,就在这里,出了一位“农民作家”,他就是刘章。三十年前,他到石家庄工作以后,看到人们没有秩序地挤抢公共汽车、无序地横穿马路,从不肯弯腰拾起马路中间的石头、树杈,便幽幽地想起了乡亲们主动摆搭石的情景。他忽然觉得搭石上有情,有爱,有美,于是他写下《搭石》这篇意境秀美、情真意切的散文。
2.这节课,就让我们跟随着刘章爷爷的脚步,一起走近他的家乡去细细欣赏这一道美丽的风景——《搭石》。
(二)整体感知,把握内容
1.什么叫搭石?请大家大声读课文,把课文读通读顺,再把描写什么是“搭石”的句子用“——”画出来。(板书:描搭石)
(1)出示句子
进入秋天,天气变凉,家乡的人们根据水的深浅,从河的两岸找来一些平整方正的石头,按照二尺左右的间隔,在小溪里横着摆上一排,让人们从上面踏过,这就是搭石。
进入秋天,天气变凉,家乡的人们从河的两岸找来一些石头,在小溪里横着摆上一排,让人们从上面踏过,这就是搭石。
(2)请读读第一句,请注意红色的字体。再请一名同学读第二句。你觉得哪一句写得好,为什么?
(3)看到乡亲们认真、细致的举动,你心里洋溢着一种怎样的情感?请带着一种敬佩、赞美的情感读读这一句。
2.如果没有搭石,家乡的人是怎么样过小溪的?
出示句子:每年汛期,山洪暴发,溪水猛涨。山洪过后,人们出工、收工、赶集、访友,来来去去,必须脱鞋挽裤。
(1)请读好生字词:山洪暴发,溪水猛涨。
(2)指导正确书写“暴”。(动画演示——提示在田字格的间格——书写——点评)
(3)“脱鞋挽裤”中的“挽”是什么意思?字典里有三种解释:
A. 拉,牵引;B.设法使局势好转或恢复原状; C. 卷起。
联系词语,“挽”字应选第几个?透过这个词,你仿佛看到了一个怎样的画面?
(4)必须脱鞋挽裤,“必须”让你感觉怎样?
(烦)要是到了秋天天气变凉或冬天变冷时,那更烦了,所以有了搭石,那是一件多好的事情啊!
首先通过情景导入,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通读课文后,找出描写“什么是搭石”的句子,通过朗读、比较句子,让学生明白到“水的深浅、平整方正、二尺左右”这几个词,运用得非常形象、准确,使他们对乡亲们摆踏石的认真细致、一心为人的高尚品德有了初步感知。然后引出没有搭石,家乡的人是怎么样过小溪的句子。通过朗读、正确书写生字“暴、裤、涨”几个生字,再联系上下文理解“挽”的意思。这样的训练,不仅达到年段目标的要求,而且扎扎实实地让学生掌握识字写字学词的方法。
三、读通课文,概括内容,训练表达
在学生把课文读通读顺的情况下,笔者再进行这样设计,引导学生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从而达到培养概括、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
1.为此,刘章爷爷用他那一双会发现美的眼晴去对“搭石”进行细心观察并用心地进行感受,让他发现:
(1)出示句子
“搭石”,构成了家乡的一道风景。
一排排搭石,任人走,任人踏,它们联结着故乡的小路,也联结着乡亲们美好的情感。
(2)这两句话也是文章的重点句,其中最后一句还是本文的中心句。请你用“不但……还……”把这两句话合连成一句话。
(3)这样,我们就可以根据重点句,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让学生读:搭石,不但构成了家乡的一道( ),还联结着家乡的( ),也联结着乡亲们( )的( )。
(4)明确:这种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的方法叫“抓重点句或中心句的方法”。
2.那刘章爷爷又是选择了他发现的哪几个画面去突出:“搭石”,不但构成了家乡的一道( ),还联结着家乡的( ),也联结着乡亲们( )的( )的呢?请默读2-4自然段,分别用一个词概括每节的小标题。
3.相机点拨:摆搭石、走搭石、让搭石(板书)
4.出示课件,试根据各段的大意来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5.刚才,我们是怎样概括出主要内容的?(先读书,弄清每段意,再把各段的大意合并起来。这叫做段意合并法)
新课标在第二学段的阅读明确指出:“能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 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这是中年级阅读理解、归纳概括能力训练的重点。这个目标的达成,不是一蹴而就的。开始的时候,需要在教师的帮助和引导下,通过训练去完成。教师再根据文本的特点,授予不同的概括方法。这样,教师引导学生借助课文中的词语、句子来概括段意等途径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既降低了归纳概括的难度,让文章中的重点词句加以迁移运用,积累了优美的语言,又渗透了把握课文主要内容的方法。这样语言文字运用变得扎扎实实,学生的概括能力、口头表达能力也得到提升。
四、读中理解,感悟情感,拓展迁移
在引导学生概括文章主要内容,理清文章脉络后,笔者着重引导学生学习第四自然段,掌握文章的表达方法,体会乡亲们默默无闻、无私奉献的精神,再拓展迁移,加强训练。
(一)在“摆搭石、走搭石、让搭石”这几个画面中,最让你感动的是哪一个画面?
1.现在请你认真读第四自然段,想想这段话运用了什么写作方法?
2.分别写了几个画面?
3.出示句子:如果有两个人面对面同时走到溪边,总会在第一块搭石前止步,招手示意,让对方先走,等对方过了河,俩人再说上几句家常话,才相背而行。假如遇上老人来走搭石,年轻人总要伏(fú)下身子背老人过去,人们把这看成理所当然的事。
4.“不动笔墨不读书”请你们细细品味这两句能体现出乡亲们美好情感的句子,然后在句子的旁边写下你的体会。
5.请男女同学各读一句,注意读好“背”这个多音字。
6.第一句:
(1)“总会”让你看到了人们怎样的品质?
(2)好一个谦让啊,你读懂了文字里含着的美。全班同学,让我们一起再感受两个人面对面走搭石的美。(齐读“如果有两个人……”)
7.请看第二句子,这个句子,这幅画面,只读一遍是不够的。“你们知道吗?老师在备课时,读着读着,有个词语会让我的心头轻轻一颤,越读越为之感动。现在也请你们自由读读,看看能不能与老师产生共鸣。”
8.读完了,哪个词语深深地打动了你?
9.“伏”是什么意思?
(1)我们再看看这个“伏”字,什么结构?
(2)(出示字理图)左边——一个人 右边——一条犬
(3)我们的祖先就这样造了“伏”字。(展示“伏”字从甲骨文到篆书到楷书的字理变化过程)在甲骨文时代,“犬”是人类崇拜的一种象征,现在人趴在它的背上,弯得是那样恭敬,是那样心甘情愿啊。
(4)现在我们来表演下,谁当那位老人,谁来当那年轻人?
(5)请你做做“伏”的动作。
(6)你为什么这样做?(老人就能轻而易举地趴在你的背上,舒舒服服、安安全全地过小溪了)
(7)到了对岸,你需要老人向你道谢吗?
(8)不需要,为什么?(因为我们家乡的人都习以为常了,把这看成是理所当然的事)
(9)多好的年轻人,老人没有向年轻人千恩万谢,年轻人会生气吗?不会。
(10)为什么?因为人们把这看成是理所当然的事。
(11)透过这个“伏”字,你们感受到什么?
(12)这份美好情感也是(指板书)——家乡的一道风景。
(13)让我们捧起书,再一次感受走搭石的美。
(14)每天有多少人走搭石呀,除了课文上所说的,在这搭石上还有可能发生什么事被看成是理所当然?请展开你们的想象,写下吧。
出示句式:假如( ),( )总会( ),人们把这看成理所当然的事。
在这个环节中,通过让学生作批注,写体会,理解“伏”的含意,进而引导学生根据“假如( ),( )总会( ),人们把这看成理所当然的事。”句式写话,进行语言文字的训练,再次感悟乡亲们的美好品德。
五、以文为例,发现美丽,强化运用
课快要结束时,笔者这样总结:
此时此刻,我们眼前的搭石,已不是普普通通的搭石了。一块搭石,就是一曲善良的歌,曲调优美;一块搭石,就是一首谦让的诗,娓娓动听;一块搭石,就是一幅尊老的画,赏心悦目。景美,人更美,难怪作者在最后一段发出这样的感叹——让我们饱含深情的一起读读这两句话:
“搭石”,构成了家乡的一道风景。
一排排搭石,任人走,任人踏,它们联结着故乡的小路,也联结着乡亲们美好的情感。
让学生再读这两句话,能让学生在读中积累,读中触情,不仅积累了优美的语言,还丰富了美好的情感,有效地实现了言和景的和谐共生。
接着,笔者又对学生说:
罗丹说道:“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美的眼睛。”在我们的生活中,也有许许多多像搭石上发生的那样平平常常的小事。它们虽小,却时时温暖着我们。你发现了我们身边的哪些美呢?请与大家分享一下。
这样的美还有很多很多,只要我们用心去感受生活,就會发现美其实就蕴藏在我们身边每一件平凡的事物中。让我们像作者刘章一样,留心观察、用心感受,从不起眼的事物中发现美、感受美,然后拿起手中的笔,记录下我们身边的美吧!
本文作者善于从平凡的事物中发现美、表现美,这一点正是学生不容易做到的。教学本课后,笔者引导学生用心观察自己的生活及周围的人、事、物,召开一个“寻找生活中的美”的交流会,使学生在交流中学会寻找美、发现美,然后用自己的笔表现出平凡事物中的美。这样,笔者借助课文的语境,让学生运用习得的方法,强化语言的运用——拿起手中的笔,记录下我们身边的美。这由读到说到写的过程,正是学生对语言文字由感悟到理解再到运用的过程,充分体现了理解语言、积累语言和运用语言的“语用”思想。
总之,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只要我们以生为本,巧妙地运用教材,紧紧围绕语言文字运用这一核心,顺语言运用绚丽花势,在课堂上搭建言语实践的平台,引阅读教学绽放异彩,使学生历练语言,发展思维,语文素养一定会不断地提高。
参考文献:
[1]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S].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2]张洪玲,陈晓波.新版课程标准解析与与教学指导——小学语文[S].北京师范大学出版集团,2012.
[3]盛新凤.语言吸收与表达融通——《草虫的村落》教学实录[J].语文教学通讯,2008(Z3):74-78.
[4]李明新,李晶,吴立岗等.以语言文字运用为中心的教学改革(中、高段)[J].小学语文教学,2012(25):10-12.
[5]商德远.由“学课文”向“学习语言文字运用”转变[J].小学语文教学,2012.
[6]魏海黎,钟丽,张德华.立足语言文字运用,教学《巨人的花园》[J].小学语文, 2013(7):46-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