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部审计与公司治理
2021-03-01于游
摘 要:在竞争日趋激烈的现代社会经济活动中,企业组织运营能力取决于治理结构内部的科学状态,企业作为盈利组织能否可持续发展正是在这种内部治理中不断显现的。监督机制的完备是公司治理结构得以延续的基础,制度的科学化则是监督的成败,监督需要制度,更需要有效实施监督的主体存在,而后者正是当前我国公司治理中尚未足够重视的方面。本文先从科目探讨的环境着眼,分析内部审计相关知识,探讨目前我国企业内部审计存在的问题,分析如何优化我国企业内部审计并提出一系列解决手段。
关键词:内部审计;公司治理;经营管理
一、前言
财务管理活动中的徇私舞弊导致权威范围内的经济管理活动出现混乱,宏观层面的金融危机也导致欧美地区金融业诚信萧条景象,这些金融危机和徇私舞弊事件的发生主要是因为宏观层面的政府部门和盈利组织高层忽视风险管理、公司治理、内部控制引起的,不少盈利组织没有配置必要的内部审计预警机制。
完善内部审计制度成为当务之急。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我国获得了发展的机会,但是也伴随着风险,盈利组织成长快速化是伴随着企业经营管理水平的滞后性的,内部审计职能的匮乏必然会导致企业内部管理的空窗。任何企业都需要在挑战中迎难而上,主动提升自身内部审计职能,规划内部审计机构,利用内部审计从微观层面调控的能力,在宏观经济市场中稳定企业的抗击性,及时发觉企业在组织管理、内部控制、风险管理中的不足,充分调动自身职能保障企业长期目标的达成。
二、内部审计在改善公司治理中的作用
(一) 监督促进的作用
内部审计存在的根本意义正是在于监督组织。合格的内部审计监督是保障组织长期目标实现的条件,监控内部管理是内部审计监督的工作任务。我们平时所说的监督是为了保障经济活动中的财务收支在被审过程中满足内部管理、法律法规、宏观层面方针政策的规章政策而开展的组织内部审计,最终维护经济活动和会计信息的健康合法。以监督机制为标杆,公司治理机制包含了内部审计工作,并优化和监督组织经营活动的每个要素。内部审计对规章制度、显性发了的遵守、提升财务报告准确、优化管理有效性都有着推动意义。[1]
(二)信息反馈的作用
作为控制系统的一部分,管理层和董事会在公司治理中是受控和施控的关系,利益相关者的合理诉求要被董事会满足,规划科学精准的战略并在实施过程中提供必要的监督,实施战略的制定由搞基管理层负责。相对受控的搞基管理层在宏观层面控制系统中会转变身份,经营活动中的下属部门受到搞基管理层的控制。反馈信息是控制系统联系的绝对条件,从而保障反馈机制在内部审计中获得实现。控制机制是内部审计的属性之一,参与公司治理的人利用财务报告获得必要的数据,搞基管理层和董事会利用内部审计获得必要的分析依据。[2]
(三)防范的作用
作为宏观层面治理结构的重要要素,管理和操作与内部审计存在独立关系,最高决策者直接决定内部审计,并利用事后、事中、事前审计和互联网统计来分析内部控制制度中的失控要素,保障内部控制制度的高效健康,规避风险的出现,达到经营成果最大化。[3]
(四)服务的作用
内部审计的整个环节都能看到服务的作用,服务是内部审计的动机之一,针对被审计单位的经营管理活动和财务收支而由内部审计工作者和机构开展的评价核实,并就审计过程中发现的不足提出知识,推动被审计单位优化自身水平,履行组织价值的作用便是内部审计的服务作用。[4]整个内部审计的活动都能发现服务作用。[5]
整个经营管理活动中,辅助公司和决策服务公司不收到内部审计的影响,企业内部进行审计可以较为客观全面的知悉组织内部具体状态,针对财务活动和企业应景活动的评价会更细致精确,企业管理的脆弱点可以得到重点优化。公司决策层是内部审计服务的重点对象,利用内部审计可以保障企业成长道路不偏离目标。
三、基于公司治理的完善内部审计的对策
(一)大力改进审计手段,改进内部审计的技术,推进审计信息化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日益普及,技术手段的革新推动内部审计达到新的层次。为了适应社会网络化、数字化、信息化的新局势,传统审计手段和方法需要不断优化,积极建设信息化审计。在互联网技术中,利用电子数据实现跟踪审计线索,利用互联网的即时性去比较、分析、检查、抽样信息,推动审计效率的革新,保障审计质量,开拓审查范畴。
(二)合理设置内部审计机构,加强内部审计的独立性
我们应当客观的认识到目前监事会在我国被架空的现状,总经理承担了内部审计机构管理事项,导致监督权和行政权集中到一人身上,管理层在这种情况中选择跳过内审工作,审计信息交给其他部门的效率得到提升,权威性得到强化。但是企业内部消化奖罚、薪酬管理、人员征用,作为组织的构成元素之一,审计部门自然会偏袒组织整体利益。受托于企业的总经理为了维护自身的利益,會有可能出现徇私舞弊。本来找常规来看,监督对象包含总经理,但是实践中我们会看到总经理反而影响各个职能部门,包含内部审计部门,客观存在的事实是上级被下级监督,评价监督的履行就显得难以实现了,独立性在这种不科学的监督体系中被摧毁。怎么提升监督水平是目前组织对于治理理论的一个问题,为了解决它,国外推出的方法是以审计委员会和公众会计监督委员会代替高层经理人的审计监督只能,让高层管理者难以管辖内部审计工作,监管职能转移到审计委员会,使得内部审计模式变成双重管理,监督得到有效履行。
(三)充实力量,改善内审人员结构,提高审计队伍的素质
有效发挥内部审计作用的重要因素是审计工作者的素质,随着管理经营层面收到内部审计监督的层次越来越深入,审计工作者的素质也不能停留在过去传统意义上的财务专员上,人才组织结构应当是能力和知识综合化、多元化的,目前的市场发展需求表明内审工作者不光需要扎实的审计、财务知识,还需要具备国际性、复合型、高素质的优势、从发达国家的实践经验中我们可以看出全面化的内审人员需要利用激励机制吸引,对已经入职的员工应当及时培训和再教育,满足更新业务知识的诉求,保障继续教育制度在内审工作中的落实,贯彻内部审计工作者持证上岗的原则,完善注册内部审计师制度。
结论
内部审计推动组织结构不断优化,在市场经济环境中,为了满足组织宏观目标,就应当利用公司治理和内部审计的关联,跳动公司治理的效率,强化内部审计对于组织的积极意义,伴着时代的转移,内部审计随着企业业务和经济环境的转变而积极优化。
参考文献:
[1]陈艳利,刘英明。基于公司治理的内部审计问题研究[J]。审计研究,2018(5)
[2]赵小周,内部审计与公司治理关系研究[J]。财会通讯,2019(4)
[3]吕素玉, 浅析背部审计在公司治理中的地位和作用[J]。会计之友,2019(5)
[4]王国庆,内部审计在公司治理中的作用于地位[J]。财会研究,2021(3)
[5]乔春华,蒋苏娅。审计在公司治理结构中的地位与作用[J]。审计研究,2021(1)
作者简介:
于游(2000-09-25)女;民族:汉;籍贯:吉林省松原市前郭县;专业:审计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