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科研院所实验室管理工作

2021-03-01黄澹斐

科学与财富 2021年29期
关键词:实验室管理科研院所

摘 要:根据国家颁布的实验室相关办法准则和多年实验室建设管理经验,从实验室人力资源管理、科研手段建设、安全管理、认证认可、质量管理等方面,系统总结和提炼了我国科研院所实验室,特别是国防科技类实验室管理相关工作重点和经验措施,以期为国内科研院所的实验室建设和管理提供新思路和新方法。

关键词:实验室管理;科研院所;国防科技工业

中图分类号:C93   文献标识码:A

0 引言

实验室管理旨在支撑科研院所的科学研究工作,帮助科研院所提供持续可靠的科研数据和报告、验证理论方法和技术手段的科学性、提高科学技术竞争力、人才培养和增强用户满意度等。科学的实验室管理体系能提供持续改进的工作框架,提高运营方和用户的工作体验和满意度,也可帮助用户通过管理体系评价实验室能力,选择满意的供方。就国内传统科研院所实验室的性质和特点而言,实验室管理主要包括人力资源管理、科研手段建设、安全管理、认证认可、实验室质量管理等。

1实验室人力资源管理

人力资源是实验室重要组成元素,科学的实验室人力资源管理应在已有条件下做到尽最大努力、最大限度地挖掘人力资源的潜力,发挥各类人力资源的主观能动性,调动其工作进取心,提高实验室工作效率,实现更好地完成实验室科技创新和人才培养的任务[1]。

1.1 坚持正确的人力资源管理观念

人才管理是实验室管理的核心,实验室人才是保证实验室工作正常进行和提高科研水平与创新能力的关键要素。实验室工作中应贯彻“以人为本”的理念,高度重视人才培养,充分挖掘使用人才。根据工作人员各自所长与不同性格特点,充分发挥工作人员潜力,合理安排工作任务,有效提高工作主动性、创造性。

1.2 优化人力资源配置

建立稳定的实验室人才结构,必须对人力资源进行合理配置。根据科研任务要求,尽可能合理的优化队伍结构,配备不同学历、专业、领域、年龄的实验人员,使实验室高、中、初级人员构成比例适当、合理,通过优化组合、时间磨合,使人员的知识、才能、性格、类型达成融合互补,形成稳定高效的工作团队,提高实验室人才的使用效率和使用价值,提升实验室综合工作能力。

1.3 提高科研知识水平

实验室人员队伍的整体知识水平及实际操作能力是衡量实验室科研能力的重要标准之一,要努力提高实验人员的专业知识储备,满足不断递进的科研项目与相应实验环节任务要求。具体方式主要有:

在岗培训:实验室或相关部门应定期组织培训课程和专题讲座,全面、系统的提升工作人员的专业知识,拓宽实验手段、实验方法、实验思路和实验模式,更新知识储备,提高实际操作技能。

人才引进:积极与对口高校、企业、科研院所进行人才交流,拓宽思路、拓宽渠道引进高素质专业型人才和经验型复合型人才,更新实验室人才储备。

对外交流:积极与外单位进行交流合作,通过调研、合作等方式加深对现有工作的思考和认识,认清自身短板,学习和借鉴长处,扩展工作思路,改进工作方法。

1.4 建立激励机制

激励是人力资源管理中的重要手段,在科学合理的激励机制下,工作人员可以完成自我约束、自我奋进,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将整体目标与个人目标统一起来。

实验室各研究方向课题组长实行任期制,鼓励优秀人才竞聘实验室各研究方向课题组长。对于特别优秀的人才在研究条件、科研经费、生活待遇、人员配备等方面给予政策倾斜。对科研业绩好,业务素质高的中青年研究骨干优先选派出国进修。优秀科研成果转化后,实验室将一定比例的收益奖励课题组。科研成果获奖,课题组除享受正常奖励外,实验室同时予以奖励。

1.5 设立合理的考评体系

考评是对工作人员进行考察监督不可或缺的手段,也是对其工作的评价,在定量和定性分析的基础上得到结果以进行相应的奖励或惩罚[2]。运用科学的评价指标体系,对实验室项目的实施时效性、项目更新与改进程度、科研成果情况、仪器设备使用率、开放共享度等指标,以及实验队伍建设、实验室管理体制、实验室档案建设规范性、实验室环境建设等方面进行综合评价。制定实验室绩效评价的量化考核体系,通过定量与定性统筹结合对实验室项目进行考核、评价,紧密围绕实验室建设的指导思想和目标定位、资金使用情况、设备投入情况、过程管理、实验室效益(受益面、开放共享、创新等)和特色等方面设置一、二级指标观测点,通过侧重效益来设计指标体系,使评价体系既具有现代科学管理理念,又具備各实验室普遍适用的特点。

2 科研手段建设

科研手段建设直接关系到研发效率和成果,它包括设备仪器的购置、软件开发及购买、工作人员自身科研水平等。实验室仪器设备采购风险控制是一项比较复杂的系统工程。要做好这项工作,既需要设备管理部门预先做好顶层设计和过程中的采购管理工作,同时又要求科研、财务、后勤、审计监察等部门在事前事后的协同配合。从事科技研究需要可靠的技术条件和质量管理体系,特别是国防科技研究还需具备严格的保密制度,对实验室仪器设备及软件工具采购提出了更高要求。采购设备必须坚持符合高标准、严品牌、运行稳定可靠,切实保证科研实验质量合格稳定,务必严格查勘供应商资质。在招标采购谈判和合同拟定过程中,必须密切关注核心仪器设备的全寿命周期,各主要仪器设备技术参数的符合性,及各设备售后服务承诺。国防科技研究关系到国家国防建设事业,既需要过硬的质量可靠性又需要很强的保密性,产品设备的采购除需要充分有效竞价降低采购成本外,还必须兼顾保密,杜绝失泄密事件发生,有时由于供应商选择范围过小可能还需一定的采购政策弹性。

2.1 做好采购管理制度的顶层设计

加强制度建设,规范采购程序。采购部门应依据国家相关法律法规,结合国防工业研发建设需求,不断完善设备采购配套制度与程序,逐步形成完备、可操作性强的招投标采购程序。

建立完善的内控机制和外部监督制约机制。采购涉及多个利益主体,各利益方之间应明确各自职责。健全内部管理和内控机制,优化采购操作流程,利用全面实行的岗位责任制、责任追究制,对采购进行全过程、全方位监督。全过程监督是指从计划、审批、询价、招标、签约、验收、付款等环节实现全程监督,特别是招标、合同签订、质量验收和付款4个关键控制性环节进行监督。要形成审核、备案、反馈澄清和质疑投诉等外部监督制度,充分发挥不同主体的全方位监督作用。

加强供应商管理,建立供应商数据库。积极建立已有的供应商信息库和不良供应商“黑名单”,并不断充实信息库,对信誉良好的供应商在同等分值条件下予以优先采购待遇,对恶意围标串标、产品质量不合格、售后服务差的供应商,采购招标评审时主动降低其相分值,特别恶劣的彻底终止合作关系。

2.2 加强采购从业人员教育培训

针对采购管理人员的岗位敏感性,要加强法律法规和职业道德培训,通过定期轮岗、换岗制度,实现岗位和人员的流动,降低采购人员的招标采购风险。完善风险控制手段,特殊情况下可进行法务审核。公开向社会征集所需专业的评标专家,组建自己的招标采购专家库,也可充分利用国家、社会代理机构的专家库,在特殊仪器设备采购与验收等环节严把质量关,积极防范技术和质量风险。对于自制研发或委托研制的非标设备,制定专门的管理细则,设备管理部门协同实验室技术专家全程管理监督,同时实时跟进设备研制进程,对于研发时间长、需要技术积累、较为复杂的项目尤其应高度重视,发现问题及时处理。对于国防科技经费采购的实验设备,由于国家对其验收标准高、审计严格,必须配备专人负责相关项目的流程管理和资料管理,既防止研究项目出现失泄密风险,也可降低研发风险和验收风险。

3 实验室安全管理

安全管理是实验室最基础、最根本的管理,实验室管理必须牢固树立“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观念。实验室安全管理的问题漏洞可能导致火灾、爆炸、毒害、机电伤人、设备损坏、失泄密等安全事故,带来较大的财产损失和人员伤亡。

3.1 增强全员安全观念,建立健全安全管理体制

健全各项安全管理规章制度,建立安全管理保证体系和安全实验责任保证体系,以制度保证实验室安全。把每个实验室、每台实验设备、每份试验耗材的安全责任落实到各岗位及个人,把实验活动的安全管理责任细分落实到岗位及个人,以每个岗位的安全来保证全局安全。

3.2 强化现场消防管理,防范突发事件与意外风险

实验室建设要加强实验安全基础建设。对所有实验室,安装必要的监测、监控设备,根据实验室危险因素及危险等级更新、改造、配备必需的防护设施和防火、防爆、防毒等防护用品。对新建实验室,要将安全建设内容与实验室建设进行同论证、同设计、同建设,对防火、防盗、防爆、防毒、防辐射等安全防护设施优先保证投入。

3.3 科学安排实验工作,从严有效控制安全事故

制定以人为本、科学有序的实验秩序是预防安全事故发生必要而有效的手段。实验工作的安排要遵循“科学、合理、定时、限量”的一般原则,实验任务要结合实验室人员设备等具体情况科学合理安排,对于大型实验、保密实验、危险性较高的实验则必须集中力量在规定时间内进行并按计划完成,危险器材的使用要限量供应,适度隔离,并注意回收。要综合考虑特殊天气条件下的环境影响,错峰科学合理安排实验人数和开机设备,避免同时段实验室人员的工作聚集,既防止设备过热和超负荷工作,又防控疫情病毒感染,减少事故隐患。阶段时间内实验计划安排要闭环运行,即每期实验结束后要进行安全管理事项分析,对存在的安全问题及可能的安全隐患要明确体现在之后的实验计划与安排中,并对之进行针对性整改,待整改完成后方可继续进行后段实验工作。

3.4 建立实验室安全准入制,强化实验室安全

实验室安全准入制主要包括两方面内容:一方面,实验室软硬件条件、安全防事故措施及相关安全预案等必须定期检查并符合规定要求,实验室方可开展实验活动,否则不可进行实验,同时应定期与不定期进行专项安全检查,凡不符合规定的必须整改达标以后方可使用实验室。另一方面,工作人员必须通过安全常识和安全技能考核,熟悉实验安全预案,方可进入实验室工作,每个院所实验室都要把安全知识、安全制度、操作规程等列为实验人员教育培训内容,尤其是作为新员工进入实验室的第一课,教育培训后并要求考试或考核合格。

4实验室认证与认可

中国合格评定国家认可委员会(CNAS)是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认证认可条例》的规定,由国家认证认可监督管理委员会批准设立并授权的国家认可机构,是我国唯一的实验室认可机构,CNAS认可规范文件自2006年7月1日起统一实施,负责对认证机构、实验室和检查机构等相关机构的认可工作,同时CNAS承担全国所有实验室的ISO/IEC17025认可。中国国防科技工业实验室认可委员会(DILAC)在涵盖吸收现有国家标准的基础上,强调突出了国防科技工业对检测和校准实验室的特殊要求,旨在提升国防科技工业实验室技术能力和规范管理水平、增强军工科研生产保障能力、适应国防现代化建设发展,同时促进军工实验室为国民经济服务,并鼓励吸收全社会先进的民用实验室参与国防建设。

申请CNAS认可的实验室,应依据CNAS-CL01:2006 (IDT ISO/IEC17025:2005)《检测和校准实验室能力的通用要求》(新版ISO/IEC17025:2017已于2017年11月正式发布)来建立、实施和维持与其活动范围相适应的质量管理體系,同时应将政策、制度、计划、程序和指导书制订成文件,以确保达到实验室检测和校准结果质量达到所需的程度。这是一项比较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经过标准学习、质量体系策划、质量体系文件编制、质量体系运行、内审员的培训、质量体系内部审核、质量体系模拟评审等多个环节来确保质量体系持续有效运行,并最终通过实验室国家认可委的现场评审,获取实验室认可证书。

申请DILAC认可的国防科技工业实验室应依据DILAC/AC01:2005《检测实验室和校准实验室能力认可准则》、相关领域的应用说明及国际、国家和国防相关标准的要求,建立自己的标准化管理体系,在管理体系正式运行至少6个月的基础上,完成完整的内部审核和管理评审,并且该管理体系处于稳定状态下,方可向国防认可委提出正式认可申请。关于认可依据方面,国防科技工业实验室认可规范文件除《检测实验室和校准实验室认可准则》外,还有《能力验证规则》、《实验室认可程序规则》、《量值溯源要求》、《测量不确定度评估和报告通用要求》和相关领域说明等。国防科技工业实验室认可,从质量管理和技术能力两方面都对实验室建设提出了严格、高标准的要求。实验室必须切实加强自身软硬件能力和技术水平以提高军品服务保障能力;另外还要建立、运行、维护和更新质量管理体系,全面提升实验室整体素质与能力[4]。

5 实验室质量管理

全面的质量管理体系是保障实验室质量的核心,它在规范实验室管理、保障实验室结果质量和提高人员素质方面发挥着积极的推动作用,保障实验室持续提高管理水平、工作质量、受用户信任程度和技术能力。实验室的组织机构、工作程序、职责、质量活动过程和各类资源信息等元素协调统一起来所形成的有机整体,构成实验室质量体系。

国家及行业标准准则是实验室质量管理体系建设的指导性文件。对于国防科技工业类实验室,在符合ISO/IEC17025:2005《检测和校准实验室能力认可准则》的基础上,还须符合GJB2725A:2001《测试实验室和校准实验室通用要求》和GJB15481:2001《检测实验室和校准实验室能力的通用要求》。GJB2725A:2001和GJB15481:2001两个标准在内容上基本一致,不同之处在于,GJB2725A:2001由原总装备部发布,增加了军用实验室的特殊要求,GJB15481:2001由原国防科工委发布,增加了国防科技工业对检测实验室和校准实验室的特殊要求。更为重要的是两个标准均强调了“关注顾客”、“领导作用”和“持续改进”等质量管理理念,将过程管理融入到具体要素当中,明确各过程关键节点的控制要求要以管理要素的形式体现出来,保证实验结果准确可靠 [5]。

5.1 质量管理体系的建立

质量管理是现代企业管理的重要方面,实验室质量管理体系在符合国家和行业标准准则的同时,依据以服务对象为中心、全员参与、全程控制、持续改进、质量与效益统一等原则,构建规范化、模式化的具体管理体系,把管理要素和技术要素结合起来融入实验室的实际工作中,以確保实验室的一切工作和活动科学合理,工作进程有章可循、有据可查。

实验室质量管理体系文件一般分为质量手册(管理手册)、程序文件和作业文件。其中的质量手册是实验室的核心文件,也是顶层文件。运用系统方法、过程方法和规程方法对体系进行全面质量管理。质量手册应首先制定质量目标,然后制定和落实组织机构、职责、权限、人员和分工,合理配置资源,规范确定每项工作的有效性方法和流程。程序文件主要包括管理性文件和技术性文件,管理性文件包括规定和制度等,技术性文件包括技术条件、操作规范、实验方法等。作业文件是操作性文件和支持性文件,如测试表格、记录、报告格式等。

编制质量管理体系文件需进行人员培训,使每个工作人员对质量体系的概念、意义、原则、目的、标准和方法充分认识,统一思想认识,调动人员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对真正在实际工作中规范其行为起到促进作用。编制过程应全员参与,从管理人员到技术人员,从自身实际工作角度出发,分工进行,集思广益,共同执行。通过对工作过程分析,确定工作中需要控制的关键环节,结合原则和理念确定实验室质量方针、目标、总体要求(对应于质量手册),提出控制要求,制定具体控制措施(对应于程序文件),根据控制措施编写诸如操作规程、选择试验方法、不确定度评定方法等(对应于作业指导书),最终形成符合标准的管理体系。

5.2 质量管理体系的运行和维护

质量管理体系运行的关键是流程管理,必须严格执行体系文件所规定的工作流程才能保证体系质量的有效性。定期有针对性地宣贯质量体系文件,PDCA循环,是现代管理的重要基础。它将质量管理分为Plan(计划)、Do(执行)、Check(检查) 和 Action(处理) 四个环节,质量管理实际上就是这四个环节不断循环的结果。PDCA循环第一步是编报年度实验室工作计划和季度、月度实验人员、设备使用计划;PDCA循环的第二步要求实验人员设备和材料的准备,必须按计划执行;PDCA循环的第三步,是严格履行好过程数据质量记录,在计量确认的基础上,严格监督计划实施;一旦察觉到计划执行偏差,迅速进行纠正,发现存在问题,及时进行处理,防患于未然,并经此推此及彼,改进管理,提升管理水平。全体实验室人员都必须遵照体系文件的规定,做好实验室工作全过程中规定信息的收集、汇总、分析、整理和上报归档工作,使实验室管理规范化、制度化。

同时,定期进行内部质量审核和管理评审,使其成为实验室自我审核、自我约束、自我完善的长期性系统性活动。内审中发现的不符合项,应及时分析问题产生的原因,制定纠正计划和措施,对纠正措施进行跟踪,并验证其有效性,防止同类问题再度发生,使体系质量不断得到改进和完善,增强体系自身的免疫性和适应性。质量内审的结果应作为评价实验室质量管理的主要依据,实验室负责人必须依据内审结果对质量管理体系的运转进行改革。

6结束语

实验室管理是一项复杂、系统、重大、长期的工作,应坚持“优化体系、强化管理、突出创新、凝聚人才”的原则,合理配置有限资源,保障实验室各项任务有序开展,不断提升实验室科学化管理水平。

参考文献:

[1]姚俊岩,钱军,姚树森.实验室人力资源管理初探[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6,25(6):710-712。

[2]赵镇,赵醒村,张虹.高校实验室人力资源管理控制探析[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0,35:238-239。

[3]姚煊道, 杨晓飞. 军队院校教学实验室安全管理现状分析与对策探讨[J]. 高等教育研究学报,2012, 35(4):77-79。

[4] 李国成. 浅析电磁兼容性国防科技工业实验室质量管理体系[J]. 现代测量与实验室管理,2006, 6:48-50。

[5]谢加云,吴永红,韩清华. 建立航空试验测试管理体系的方法探讨[C]. 航空试验测试技术学术交流会,2007。

[6] 王利新,魏军. 医学实验室质量管理体系的构建及意义[J]. 中华医学杂志,2015, 95(12):881-884。

作者简介:

黄澹斐(1989—),女,湖南长沙人,中国船舶工业系统工程研究院,工程师,工学硕士,研究方向:科技管理与创新。

猜你喜欢

实验室管理科研院所
航天科研院所“双创”路径研究
科研院所重点实验室运行管理探索与实践
科研院所固定资产投资项目管理的有效性提升研究
科研院所科技成果转化模式选择的博弈分析
让知识型员工的心留在科研院所——浅析科研院所中知识型员工的激励
2010年全国农机科研院所长会议纪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