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议手语的一个新的属性
2021-03-01彭正星
彭正星
摘 要:构成手语的两大部分之一——手控信息,不仅仅是五个属性(即手形、动作、朝向、位置、运动),也需要一个新的属性作为补充性元素来组成这一门语言——它是“速度”。为什么要有速度这个属性呢?因为一个聋人的理解准确度,能够映射出手语本身的速度。本文以手语的速度为基本点,以聋人群体为特定对象,展开相关的理论论证与调查论证两种方法,支撑速度作为手语的一个新的属性,并探索其相关问题及其一般性答案。
关键词:速度;手语;聋人;属性体系
1引言
通过细致观察、调查研究等方法,发现了构成手语的属性体系的确需要一个新的属性:速度,以完善手语这门语言。
如果抛开速度的这一属性,手语的属性构成体系貌似不完整,则不能更好地综合调研聋人群体的手语有关的一系列问题。假若手语的属性体系接纳速度这个不可或缺的新支点,那么手语研究者就能以一种新的视角去研究手语这门语言,甚至还可能会以速度作为特定调查对象去研究聋人对自己的母语的认知及其能力情况(这一调查法并非片面,即在综合全面的基础上进行有针对性的对象性调研),从中或许会发现新的问题,比如聋人之间语言沟通上的“互知”、聋人的认知思维结构(亦或是理解角度)、手语速度对聋人思维速度的影響及其程度等。
2手语特点
手语速度大小对聋人理解的影响主要有两种:
有些聋人手语水平极高,手语速度也很大,能够看得懂其他聋人打手语所表达的意思,不管他/她手语有多快(这种速度的前提必须是系统的、规范的)。也有些聋人手语水平不太高,手语速度也不大,一般来说很难看懂聋人打得快的手语,造成不能理解或者不全理解其意思的现象。
当然还有其它(亦或是个别的)情形如下:
2.1手语打得又好又快的聋人,也有看不懂聋人同学或者听人老师打的手语,特别是不全看懂汉语手语的这一种方式。比如,习惯并非常熟悉自然手语的聋人碰到倾向于打汉语手语且速度大的聋人,双方在沟通交流过程中肯定存在互相看不懂对方所表达的意思,哪怕对方把手语速度调小也还有这样的情况。
2.2虽然某一聋人手语打得不怎么样,但他/她却能够看得懂打得快的手语(指自然手语或者汉语手语,又或者都能看懂两种手语)。例如,聋人A和聋人B,前者的自然手语打得很好也快,后者汉语手语打得很好但也能看得懂自然手语。A和B在沟通交流过程中,A非常熟悉地打起自然手语,打得很快而流畅,而B在一旁点头称是,稍微插话以应答——这个情况说明了一个客观存在性:有些聋人自己打自然手语并不怎么样,不过可以看懂他人的自然手语。
除此之外还有几个复杂的特点,如:某一类手语不怎么样,也看不懂这类手语;自己会的某一类手语,也有不全看明白另一类手语;会好几类手语的,不代表能明白其他聋人的手语(主要是因为每一个地区的手语有自己的特色);等等。但是无论手语是什么样子,都存在着:速度的属性。
总的来说,手语作为聋人之间交流沟通的互动性媒介,其本身本来内含着一个新的属性:速度,这个属性对聋人群体或者是个人和个人之间的交际沟通有着直接或者间接的作用,即会影响聋人所进行的互动信息的理解准确度。
3观察推理
很多聋人在使用手语的时候,总习惯于自觉或者不自觉地把握着手语的速度。“就像”、“比如”、“好吧”、“还有”、“不过”、“但是”、“如果”等双音节都体现了手语的速度属性,具体来讲是与其相对应的手语的速度要大一些。这和听人亦是如此,说话都有停顿的普遍性语言现象。所以这也是速度的一种体现。不管是手语的还是口语的都有速度属性的语言恒性。
还有一个鲜为人知的现象:一个聋人打某一类型手语(譬如纯自然手语、中国手语、汉语手势等),而且速度较大的时候,另外一个聋人在“听”的过程之中碰到不理解或者看不清的部分手语时,眼睛则自然会看向他/她的手语(手势)本身,欲求理解对方的意思。所以说影响聋人理解的因素里面,同样地包括了手语的速度这一属性。
例如,名为“黑川手说”的公众号发布的很多视频中,这位聋人主播手语打得流畅无阻而轻快。每次打手语时,他都会调整不同的手语速度来打,打得顺畅无阻(也有没有停顿而连贯的时候)。某一条视频中他和印度聋友(在中国生活)交流过程中,他的眼睛并没有发生看向聋友手语的上述情况,而是自如地看着聋友,无论聋友打手语是快的还是慢的。这是手语速度和思维速度之间联系着的“近同步性”的一种体现。要怎么样才可以自如地不靠看部分手语而能够做到整体地看着聋人+手语的全貌以获取信息?这个问题本来因人而异,因为每一个聋人成长环境、生活经验、理解能力等方面都有很大的差异。
这个情况印证了一个事实:手语速度大还是小的,都会直接地或者间接地影响着聋人思维速度,即聋人对手语速度存在着自己的感知思维和理解视角。这跟听人口语速度同样是一个道理,口语速度有大小之分,不同程度地影响听人的思维速度。
4调查验证
为了进一步证明手语存在速度的属性而采访数名聋人,了解其在手语快、慢的主要两种不同情况下的理解情况,并进行了相应的实验。他们一致认为,手语速度不大不小是能够看懂手势表达的意思的重要条件。有个别人说手语太慢是会影响理解的,因为认知是需要一定速度(一般以毫秒为单位)的,即合适的思维速度。这个同样地证明了合适的手语速度是聋人准确理解意思的一个重要条件。
一名志愿者(以下简称甲方)和一名志愿者(以下简称乙方)共同参与手语速度对理解的影响程度的实验。经调查发现,不管打文法手语还是打自然手语,且在不知道故事内容的情况下,都有甲方对于乙方的手语的不同理解的状况。从这场实验当中可以发现,手语有速度的属性,而且是客观存在的。
针对不同对象(特指本次实验的甲方)思维速度在不同手语速度影响的情况下分为两场实验,如下:
4.1甲方的手语水平一般,理解水平不高,乙方据此按从大到小的手语速度来跟他介绍一则小故事:《农夫的故事》。
4.1.1在本次实验中乙方先将手语速度调整为大的时候,甲方脸上显出茫然表情,随即把双手置于胸前交叉,干巴巴地看着乙方。结果,这位甲方表示乙方手语打得很快,不能明白其表达的意思,很难理解故事主要的内容。
4.1.2乙方适当调小速度(即不快不慢),还是按照同一故事复述。正是这种合适的速度,令甲方表示愿意继续看打手语者。结果是其称可以看懂乙方手势的意思,因这得益于手语速度处于中间值(注:该中间值未作进一步的调查)。
4.1.3乙方再次调小打手语的速度。一个有趣的现象发生了:在乙方手语打得慢的过程中,甲方眉头稍微紧锁,过程中发生从忍俊不禁逐渐至不耐烦的心理状态变化。乙方因为打手语之慢,提出的问题好像沙子般的散开不齐,影响了甲方的思维速度。到了最后,后者直接提出:“别这样打了,我能明白故事,但这太慢了,我不想看了……”
4.2甲方和乙方互换身份。甲方的手语水平既高,理解水平也很高,乙方据此按从大到小的手语速度来跟他介绍一则小故事:《小猪搬西瓜》。
4.2.1乙方根据该寓言故事内容来打手语,速度很大,甲方同样能看得懂大部分手语,也能大致地清楚故事的主要内容。
4.2.2乙方手语速度调整至适当程度跟甲方复述故事。乙方的这种速度明显比第一场实验(指4.1.2)乙方打的手语慢一些,但整体上看还是徘徊于正常速度的区位之中(正常速度一般为150字左右/min,听人语速一般为200字左右/min。此参数为估算)。结果是,甲方知道故事内容的信息数量比4.1.2的结果还多一些。
4.2.3甲方心里有些别扭,不习惯乙方打得慢的手语,其随后挠挠头,有些安耐不住笑意,但耐心直到乙方打完了手语为止。结果是,甲方虽然能看懂乙方的手势所表达的意思,但这种速度过小了。
综合以上两场实验,不管结果怎么样,那只有一个事实——那就是手语本身存在速度属性,是手语属性体系的一个支撑点,又是影响理解的一个重要因素。
5速度和运动
作为手语属性体系里面的两个:运动和速度,看似同为一个概念,亦或是一对相似的意思,然而从逻辑学角度或是释词学视角来看,却不是同一个概念,就像速率和速度这两种也是不一样的概念。
一般来说,运动是物质或者物体在外部或者内部一定条件(刺激物)之下自发/被动地以某种可见/不可见的方式出现于相应的空间环境当中。
《逻辑学辞典》指出,“物质的存在形式及其固有属性,也是思维、概念的基本特性。它包括客观世界和主观世界中所发生的一切变化和过程,从简单的位置变动起直到复杂的思维活动止”[1]。
速度在物理学中的概念是指:“速度来表示物体运动的快慢和方向”[2]。
由此可知,运动与速度是不一样的概念,并不能划上等同号。但又如若从辩证法立场去考量,此两者也是一对相辅相成的内在联系——没有速度的运动是不存在的,没有运动的速度亦是不存在的。当然,它们也可以组合起来为“运动速度”。手语的运动、速度的这两个属性是辩证统一的关系,互相离不开对方(它们亦有自己相对的独立性)。
再从一个相反的角度来讲,不承认速度属性属于手语的属性体系,那么生活中的手语为什么会影响到看手语者的理解或者理解角度呢?为什么看手语者在没有明白打手语者的时候会看他/她的手势(其条件为打手语者手上没有影响手语表达的干扰因素)呢?为什么有很多聋人打手语有的快、有的慢(姑且不论影响手语表达的思维能力的因素,也不论手语慢而思维快的情况)呢?所以,这个不承认的观点将不符合速度属性作为人类社会语言发展进程的客观性质——手语的属性体系之一的客观事实,即接受手语有速度这一客观属性的不可改变的事实。这样便可让手语的属性体系进一步完善,并为手语作为一门社会语言的发展提供新的动力。
6申明结论
速度这个属性应作为手语属性体系之一部分,即“5+1”:手形、朝向、动作、运动、位置加上速度等六个要素构成的属性体系。无论聋人个体还是个体和个体之间,又或聋人群体之间,他们在表现手语的时候,便有六个要素的交叉式运用、互相作用,构成聋人可以看得见、感知到带有速度性的完整手势的外在表现。这个“5+1”新概念的出现,或许能为中国乃至世界的手语研究门路(方法)提供进一步的想法与新颖的研究视角。
7手语研究一般性思路
对于手语有没有速度属性的这个现实理论问题,首先应该进行必要的实践,然后据此恰当调整(改变)原有认识并升华新的认识,再进行与原有实践相互联系而又有自己的特色的、崭新的实践,最后再得出新的认识,并下符合客观规律的新的结论。这是对于证明手语是否有速度属性、影响理解所应有的方法论的研究思维的一种体现,即“实践——认识——实践”[3]。这种方法是从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方法论新延伸出来的一条“子方法论”,也可以适用于手语研究这个领域。
当然这种方法论不是教条,而是基于符合客观世界和客观社会两大物质形态及其一般规律而形成的动态的、辩证的、发展着的“辩证方法”,这种方法能够为手语在将来发展变化整体过程中发生了新变化、新情况的时候,能够提供一套与时俱进的、近乎客观规律的一般性阐释(论证)。这是对手语作为一个物质过程而存在所引发的相关问题、亦包括对属性体系进行实事求是的研究的一条“应走的路”。
研究手语,必须要有历史的、唯物的、发展的研究眼光和研究思维,这样便可得出正确性大于错误性的结论,比较好地实现推动整个手语研究事业发展起来,取得比较好的实践成果和理论成果。
在研究手語的时候,能否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所引起的可能性结果,会决定是否可以引导手语进入接轨于整个人类社会语言发展轨道上来。现在正处于新时代最好的历史方位,也是最为关键的阶段,应当且必须抓住时代机遇来推动展开一场“手语运动”,甚至“手语革命”——这是一种手段,而其根本目的在于:提高社会、世界对手语的公众知晓率以及提升聋人在社会甚至世界的应得之地位,形成比现在还要进步、全面一些的聋健群体融合之协调性格局,这本身就是手语研究、发展的客观要求。
参考文献:
[1] 编辑委员会 编:《逻辑学辞典》,吉林:吉林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第345页。
[2] 参见百度:https://baike.baidu.com/。
[3] 毛泽东:《实践论》(1937年7月),《毛泽东选集》第一卷。作者注:“实践——认识——实践”为对该文之总结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