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法治视野下构建院系“三全育人”体系研究与实践

2021-03-01杨小勇李辉

科学与财富 2021年30期
关键词:三全育人法治体系

杨小勇 李辉

摘 要:推进教育教学改革发展,培养“忠于党、忠于国家、忠于人民、忠于法律”法治人才,是法律职业院校首要政治任务。“目标引领,协同联动,构建高效的‘三全育人’体系”,将铸魂、强技、德法兼修贯穿到思想政治教育教学全过程、全方位,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构建全员育人格局。打破条块分割壁垒,整合这个宏大的系统教育工程各要素,发挥各自的正向效应,落实“三全育人”综合改革措施,达成立德树人总目标。

关键词:法治 “三全育人” ;体系

2019年,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切实加强思想政治工作,必须将其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2020年,在中央全面依法治国工作会议上强调:“要推进法学院校改革发展,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法律职业院校院系,做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组织者、实施者,加强构建新时代“三全育人”体系研究和实践,构建全方位的,无处不在的、无时不在的,融入式、嵌入式、渗入式的育人体系,贯彻落实立德树人总要求,培养新时代合格的法治人才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一、法律职业院校“三全育人”现状与困境

中共中央、国务院自发布《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以来,各院校陆续申报“三全育人”综合改革试点,但还存在育人主体意识不强,全方位育人缺乏目标统领,全过程育人连续性不强,尚有“真空”阶段等问题。

(一)育人主体意识不强

“三全育人”的育人主体不是一条线上的工作,在于人人都是育人主体。实践中,各学校均出台《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对各育人主体的工作提出要求和规制。但面还不够广,对服务协同、家校联系、企业(行业)师傅育人等方面指导性意见、常态化措施欠缺。教学管理、后勤、图书馆、保卫等服务部门联动机制不健全,条块分割、没有统一信息平台,学生综合素质测评信息来源不够全面;家校联系多呈自发状态,工作方式、内容单一;行业见习、跟岗(顶岗)实习缺乏相关标准,部分行业企业单位将实习生简单地当做劳动力,存在用人不育人的现象。全员育人氛围还没有完全形成。

(二)法律职业院校的全方位育人缺乏针对性的目标统领,主线不清晰

2017年,教育部党组发布《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强调:“充分发挥课程、科研、实践、文化、网络、心理、管理、服务、资助、组织等方面工作的育人功能,挖掘育人要素,完善育人机制,优化评价激励,强化实施保障,切实构建十大育人体系。”纲要指出从十个方面发挥育人功能,挖掘育人要素。实践中,法律职业院校能将立德树人做为总目标,贯穿到十个育人等方面。但缺乏有针对性的目标统领,与中央对法律职业院校更高标准、更严要求尚有差距。传承传统法治文化、贯彻落实新时代法治理念、弘扬英模精神等方面还有欠缺,没有彰显法律职业院校“三全育人”特色。根据各校办学理念,根据立德树人总要求,贯彻法治思想,研究更具体的总目标,统揽十个育人,十分必要。

(三)全过程育人连续性不强,阶段性特点把握不准

传统的教育观认为,教育的实施需要持续不断的施加影响,避免“平时不管,一灌就满”。全过程育人强调教育贯穿学生入学、在校学习、毕业实习、毕业以及毕业后的全过程。在育人过程实践中,法律职业院校还存在育人过程不完整,阶段性育人特色目标不鲜明的现象。

二、构建法律职业院校院系“三全育人”体系的思考

新时代新任务新要求,把握育人目标,调动全员育人积极性,与时俱进,为育人手段注入新的内容,构建法律职业院校新的育人体系。

(一)目标引领,同向发力,育人贯穿全过程

德国的赫尔曼?哈肯( Hermann Haken) 协同论认为协同在本质上就是打破资源之间的壁垒和边界,通过对各种资源最大化的开发、利用和增值,使它们为共同的目标而进行协调的运作,最终达成一致的目标。对各因素进行干预,目标是关键。确立共同目标,有利于朝向一个方向努力。提出教育的根本任务是 “立德树人”,指出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总目标。结合院系特点,凝练立德树人具体目标。

(二)协同联动,构建“六位一体”全员协同育人机制

建立院领导联系院系机制,成立院系“三全育人”工作领导小组。发挥系

党总支政治功能、党政联席会议决策议事功能,贯彻领导联系区队、党员联系学生、辅导员联系学生家长、任课教师联系实习基地、学生以老带新制度。形成院系领导、任课教师、辅导员、基地导师、学生家长及优秀学生等六个不同育人主体的全员育人格局。

(三)抓好主干,以十个育人为载体,各有侧重,促成“五横十纵”为建设内容的全方位育人体系

十个育人措施涵盖育人的全方位,十个育人是一个系统,既相互独立,又是一个整体。做为独立的个体,每个措施都有其特定功能和不可替代的作用,有其侧重点,做为一个整体,要为育人总体目标服务。无一例外,十个育人措施都是由人来实施,包含顶层设计人员,职能管理部门、执行部门、执行人、受教育者个体五个层级。五个层级,在“三全”育人体系中各自职责不同,但都得服务于总体目标。因此,在五个层级中加强三全育人理念教育、提升育人能力至关重要。

三、构建法律职业院校院系“三全育人”体系的实践

湖南司法警官职业学院刑事司法系于2019年立項“湖南省‘三全育人’综合改革试点系”建设项目,以协同论为指导,以“铸警魂、强警技,育德法兼修法治人才”为目标,构建育人体系,发挥协同育人联动效应,在体系构建上取得一些成果,育人成效有很大提高。

(一)凝练“铸警魂、强警技,育德法兼修法治人才”育人目标

湖南司法警官职业学院是“警”字特色的职业院校,既要培养“忠诚”之大德,又要坚持以就业为导向,提高学生就业能力,服务法治社会,做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铸警魂、强警技,育德法兼修法治人才”育人目标,就是结合实际具体化的表现。同时事物发展一般按螺旋式渐进提升,总目标需根据学生发展阶段和实际进行分解。按学期划分,将第一学期设置成“生涯导航,点燃梦想”,第二学期“警魂铸造,德法兼修”,第三学期“提升素养,强化技能”,第四学期“创新创业、成就人生”,第五学期“行业历练,迎接挑战”,第六学期“温情毕业,梦想启航”,有利于在实践中各有侧重。

(二)充分运用政策与教育活动多重效应,促进全员育人积极性

以新时代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引入思想政治工作主体间性理论,形成了“党总支统一领导、党政共同履责、专兼队伍结合、校内校外协同、学生自我教育管理”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学院高度重视,党委书记联系刑事司法系;成立了刑事司法系“三全育人”工作领导小组,系领导班子团结,干事氛围浓厚,党总支政治功能、党政联席会议决策议事功能发挥得好;坚持党建带团建,每月开展1次主题教育实践活动,实施“青马工程”,坚持实施团组织“推优入党”制度;贯彻执行领导联系区队、党员联系学生、学生以老带新制度。发挥绩效考核、职称评定、评优推先政策效应,发挥主题党日活动、英模教育、警示教育精神激励效应,有效调动全系教职工育人积极性。思政工作机制逐步完善。

(三)全方位实施法律职业院校特色教育,落实育人目标

1.发挥课程育人主作用,实现课程德化功能

以“四个融入”改革人才培养方案设计,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法治思想融入人才培养目标、融入课程体系、融入课程标准、融入教学过程。首先是在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上明确核心价值观、法治理念、职业道德、创新创业等素质目标。其次是在课程体系设计中,融入政法特色。第三是在课程标准中,将职业素养、职业道德、纪律严明,创新精神等有机融合到课程目标设计、课程资源建设等要求之中。“五个嵌入”打通育人最后一公里。即教师教学嵌入核心价值观,教材编写嵌入职业规范,教案制订嵌入职业精神、教室使用嵌入警察文化、教风学风嵌入创新精神。加强教学管理,落实“四个融入”“五个嵌入”,增强课程的育人实效。

2.提升法治文化影响力、打造弘扬英模精神育人软实力,营造育人环境

推进“一系一品”建设,充分利用学院文化墙法治文化、道德讲堂、经典诵读、升旗仪式等德育平台以及红色文化宣讲等活动,弘扬”厚德重法、崇文尚武”校训精神,锤炼“忠诚、勇敢、责任、奉献”系训精神,打造系部育人特色。邀请在政法系统工作的英模校友宣讲从警之路,诠释忠诚勇敢警魂。每天开展观看新闻联播、法制新闻、即兴演讲系列活动,引导学生把握天下大势,提升境界,开阔视野。每月开展阅读会,读红色经典。每学期开展一封家书、时政我来评等竞赛活动,以红色、向上向善文化引导学生成长。每年开展一次红歌主旋律拉歌、摄影、诗词、书法,动漫舞蹈、校园歌手大赛等校园活动,陶冶学生情操传承红色基因。激发学生感恩之情,家国情怀,营造文化氛围。

3.发挥组织优势,实施“警院青年學、警院青年说、警院青年行”工程

在党团组织的带领下,实施“警院青年学、警院青年说、警院青年行”工程。开办“青马”班,入党积极分子班,促进青年学生理论学习。开展经典诵读赛,即兴演讲活动,撰写心得体会等活动,促进青年学生颂党恩,歌唱新时代。组织学生深入社区搞调研、作宣讲,大型活动作安保志愿者,福利院做公益活动,开展“三下乡”、凭吊烈士等活动,以实际行动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实施“三青工程”,将知行有机结合。

4.以“警务化”管理育人,培养法治特色人才

制定院—系—区队三级联动警务化管理制度,将思想革命化,作风战斗化,生活制度化,内务标准化,行为规范化“五化”标准贯穿到管理全过程。实施领导联系区队制度,加强教学学管融合,助增管理实效。依托兼职班主任聘任制度,选聘思想政治坚定的教学老师作为班主任,深入学生中间进行学业、就业等指导,加强交流沟通上课情况及学生表现,了解教学过程中的重点和难点,育人精准化,帮助学生成长成才。强化学生干部能力,提高管理水平。学生干部管理水平是做好大学生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的关键,充分利用庆典、节日等重要节点,对学生开展理想信念和爱国主义教育,同时通过开展素质拓展训练,走进革命陵园、党史馆、红色教育基地等开展目的明确的革命传统教育,提升忠诚担当作为品格。

5.建立科研育人导向机制,培养科学、严谨品质

建立科研育人成才平台和科教协同育人机制,通过划拨专项建设资金,推进校狱培育,教师利用开展科研期间的朝夕相处,深入交流,成为学生的信仰之师、学问之师、品行之师,突出育智和育人。积极开展班级导师制、专家学者入班级等活动,举办科研讲座,利用师生共同空间等交流平台,促进师生交流学术思想,开阔学生学术视野。引导师生树立至诚报国的理想追求、敢为人先的科学精神、开拓创新的进取意识和严谨求实的科研作风。积极开展科技创新竞赛活动,选拔优秀科技创新成果,参加省级创新大赛,以赛促学,以赛促练,激发学生勤动手、勤动脑的学习热情,从而实现创新型、实践型人才培养。

6.开展法律职业院校特色的实践活动,培养学生关心社会、回报社会的良好品德

一是利用寒暑假,设计实践项目,鼓励学生参与社会实践,写出社会实践报告,对实践报告进行评比,开展心得交流,提升学生参与社会实践积极性。二是组织学生参加社会服务,每学期学生利用专业优势走出校门开展法治宣传、电信诈骗防范、禁毒宣传、心理健康宣传和机关单位、大型活动安保维稳等社会服务活动。三是在学生中开展劳动教育,落实人才培养方案劳动教育的安排,选择适合专业的劳动内容,推动以劳树德、以劳增智、以劳育美、以劳化人。四是加强双创师资队伍建设,培养学生创新创新能力。组织团队教师参加创新创业指导高级资格、创业沙盘等培训,指派团队教师参加全国各地创新创业类培训,创新创业师资队伍指导能力得到提升。鼓励学生参与双创大赛,积极组织学生参加湖南省互联网+创新创业大赛、营销大赛等比赛,对大赛中取得优异成绩的学生进行宣传和表彰,营造院系创新创业氛围,在院校创新创业大赛中,学生参与积极,成功培育了多个创业项目。

7.构建心理育人机制,锤炼勇敢坚毅意志品质

建成一套快速反应机制,确保处理学生心理问题快速反应。建设有系-班级-宿舍三级心理队伍,系部主要有系领导、辅导员、专任教师、系心理委员会等,班级设心理委员,宿舍设心理联络员,并进行定期培训。建立预警防控体系、制定心理危机干预预案、心理问题处理流程图、心理健康情况班级汇总表、心理健康情况寝室汇总表、心理咨询教师岗位职责、班级心理委员工作任务、宿舍心理联络员工作任务等制度。利用学院警察心理行为训练场地,开展警察心理行为训练,组织参加学院警务技能大赛,严格实施“阳光跑”活动,淬炼勇敢坚毅的意志品质,练就强健体魄,从根本上解决心理问题。

8.树立院系教职工人人皆为师表的服务育人形象,为学生解困释疑

构建全系教职员工共同参与机制,将“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一切,为了一切学生”定为办系理念,将党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观念具体化到服务学生中来。建立领导联系区队制度,开展“六个一”活动,倾听学生呼声,帮助解决学生实际困难。建立党员教师帮扶制度,实施“五困生”帮扶工作,开展实习指导和就业帮扶。发挥辅导员作用,建立家校联系制度。制订行政人员服务学生指南,指导行政人员制订办事指引,为学生办理各项工作提供贴心服务,强调在解答学生疑问要“耐心、细心、用心、爱心”。

9.用好党和国家关怀政策,发挥资助育人作用

注重资助育人的整体性全员维度上广泛开展“家校联系制度”,全面实施党员教师与建档立卡贫困学生结对学业帮扶等政策。全过程多维度深入实施入学阶段的绿色通道、学习发展阶段的学业帮扶,就业阶段的就业帮扶等活动。定期开展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家访等活动。

聚焦学生需求,聚焦道德浸润和精神激励。在激发学生深层次需求上,更加注重在资助工作各环节注入育人元素,聚焦道德浸润和精神激励,着力提升学生“自立自强、诚实守信、知恩感恩、勇于担当”的品格。紧紧围绕“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将资助育人工作与“传承红色基因,践行自强精神”相结合,通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传承红色基因主题教育,开展大学生励志教育。树立榜样力量,通过国家奖学金获得者同学的事迹宣扬,引领广大学子尤其是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敢于有梦、勇于追梦、勤于圆梦。深化感恩教育,开展感恩教育主题班会。积极组织受助学生参加,感恩社会、回馈社会,坚持“三全育人”理念,培养学生责任意识、涵养家国情怀。

10.分层次用好“互联网+教育”,多形式落实网络育人举措

在在校大学生开展“互联网+N”教育,针对大学生特点,用好互联网。第一,加强网络与安全教育融合,开展“互联网+安全”教育,充分发挥学生主体和网络功能,积极组织学生参加防范电信诈骗主题讲座,主题班会,观看网络安全、防电信诈骗、刷单、校园贷等宣传视频。第二,加强网络与党建团建融合,开展“互联网+理想信念”教育。

结语

“三全育人”是个系统性工程,也是一项长期性工作,作为教育者,坚定“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理想信念,担当作为,协调各方力量,将教书育人贯穿始终,突出实效,坚信“三全育人”综合改革会结出硕果。

参考文献:

[1]周晓辉.创新型科技人才培养中协同体协同机制研究[J].高教探索,2013.5.

[2]冯益芙.基于“7S模型”的三全育人体系构建[J].湖北开放职业学院学报,2021,34(15):97-99+102.

[3]张振,陈长峰,袁芬.高校构建“三全育人”长效机制路径探析[J].长春教育学院学报,2021,37(07):36-45.

[4]刘时勇.博尔诺夫非连续性教育观及其意义[J].长春教育学院学报,2014,30(24):99-100.

作者简介:

杨小勇(1971-),男,汉族,湖南東安人,湖南司法警官职业学院工作,硕士学位,副教授;李辉(1975-),男,汉族,湖南东安人,湖南司法警官职业学院工作,讲师。

猜你喜欢

三全育人法治体系
送法进企“典”亮法治之路
构建体系,举一反三
反家庭暴力必须厉行法治
构建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三全育人”新格局研究
以德促法 以法治国
高职推进“三全育人”工作制约因素浅论
基于“三全育人”的高校工科专业优良学风途径研究
“三全育人”视角下高校教师课外育人长效机制探析
“曲线运动”知识体系和方法指导
治理下的法治与法治下的治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