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思政”视角下《会计学基础》课程教学改革探索
2021-03-01于逄
摘 要:思想政治教育是培育学生道德素养的基础性课程,也是现代教育大纲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会计学基础》的课程教学要加强课程与思想教育的逐步融合。在新时代背景之下,国家对教育问题更加重视,提出“课程思政”的思想,旨在将思政教育理念融入课堂,切实提高学校的全面教育成效。《会计学基础》的课程改革要整合思政教育资源,从教师到课堂全方面创新教育手段。本文分析了在“课程思政”角度下《会计学基础》课程改革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希望对研究创新路径提出建设性建议。
关键词:课程思政;会计学基础;改革探索
引言:随着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教育改革也在持续推进,在这样的文化大背景之下,《会计学基础》的课程开展应当把思政教育放到一个重要的位置,将立德树人的理念深入贯彻到教师团队里。《会计学基础》的课程教学不仅要加强专业性的学习,更要坚持道德培养,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基础,培育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和文化自信。同时思政教育要以立德树人为目标,做到专业学习与价值领悟的齐头并进,做好课程顶层设计,促进对学生的价值塑造和社会的人才培养。
一、“课程思政”视角下“会计学基础”的教学特点
1、教育内容的实践性
加强课程教学的实践性是“会计学基础”的基础也是其根本性要求,课程思政教育坚持从实际出发,立足于社会实践活动。在学生进行专业实践的过程中,教师也通过开展主题板报宣传、开展相关专业的人物宣传、举办技术的实际应用等一系列活动,使学生在政治社会化过程中接受思想教育,在数据专业学习中融入思政教育,提高学生的职业道德素养,规范创新创业的实践活动。
2、教育活动的渗透性
"会计学基础"教学既要注重专业技能的学习也要培养高素质人才,要将“课程思政”渗透在专业学习的方方面面,通过各种载体形式传播给学生。将学生的专业学习、实践活动、思想建设统一起来,这样的思想教育在悄无声息中对学生带来潜移默化的影响,并且将陪伴和影响学生的一生。教育活动的渗透性也建立起完善的、科学的教育体系,科学的育人目标、内容和时间,而这样的渗透性也极大的提高了教育的感染力和号召力。
3、教育发展的时代性
不同的时代背景下,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内容也不同。"会计学基础"的专业学习也要培养学生刻苦上进的职业精神,在而新时期下、我国经济不断快速发展的同时,对精神文化建设也越来越重视。这就对新时期思想政治内容提出了新的要求,而思想教育的时代性就是其顺应时代的发展不断创新。这样的时代性也是学生对社会问题的关注,对时代潮流的呼唤。
二、"会计学基础"课程与思政教育的融合原则
1、坚持学生在课程的主体地位
“课程思政”的建设与发展是"会计学基础"课程教育发展的内在要求,也是国家教育改革发展工作的具体发展内容。在课程中,要重点从教师教学转移到学生学习上来。学生始终是教學的目标、教学的对象和主体,教师始终只能扮演引导和主导功能。在国家发展战略的指引下,为社会提供会计领域的专业化人才培养,满足社会市场对人才的需求,加强理想信念建设,培育高素质人才。推动"会计学基础"课程思政元素的融合,提高思政课堂的针对性和理论性,加强顶层设计。
2、坚持正确价值观的引领作用
在“会计学基础”的课堂建设中,教师要首先加强师风建设和师徳培养,为学生树立学习榜样。同时也要坚定自身理想信念,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当今时代潮流的引领下,坚持以德立身,引导学生学为人师,将以德立身作为自己的行为要求。引导学生做到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的统一,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培育高尚的道德情操,在社会实践中让自己的会计学专业知识发挥更大的作用,开展相关理论研究,发挥强大的合力作用,使会计专业课程建设和人才培育更精准更有效。
3、坚持课程与思政的合力作用
为"会计学基础"的专业学习注入思政元素就是要坚持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的同向同行,两者具有矛盾性和同一性,既在概念上相互区别,又在教育内容和作用上相互联系。课程思政侧重点在“思政”,注重课堂传授给学生的价值理念和思想学习任务;思政课堂则将重点放置在课堂,注重完善思政课程内容,教学手段和方法,落实立德树人理念的实际教学。建设“课程思政”就是为“思政课堂”提供理念支撑、思想指导和智力支持。
三、"会计学基础"课程中思政元素的融合途径
1、加强对学生日常思政教育的价值引导
在新时代背景下,学生处于冗杂的信息包围之中,因此在会计学专业的课程开展中教师要完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积极将思政教育融入到“会计学基础”的专业学习中。
例如在学习会计的对象与会计要素时,教师可以挖掘相关思政教育元素,设立道德标语或者开展相关讲座,进行知识宣传和价值引导。以学生的道德建设作为思政教育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从会计学科的实践中培养学生的严谨科学精神;加强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教育,培育爱国情怀,提高学生会计学专业的职业素养。教师要思考“为谁进行思政教育、怎样进行思政教育、如何进行思政教育”,“会计学基础”的课程教育工作也要围绕着“宣传思想、交流思想”以此促使在专业学习的同时实现思政教育的目标。
2、加强培育教师的师德师风和育人能力
教师既要注重对知识的传授,更要重视对学生的思想培育。具备有效的育人能力是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的重要要求。
“会计学基础”的思政课程教学要制定培育教师的相关方案,为教师开放网络学习课程,同时鼓励教师进行试讲课的交流与学习,为其开展教师的专业培训。为会计学专业教师提供岗位研修,完善教研制度,而教师自身也应该加强自我认识和自我监督,为学生树立榜样,发挥示范作用。思政课程的融合建设与发展是高校落实国家教育改革发展工作的具体发展内容。在课程思政元素融合的过程中,重点从教师教学转移到学生学习上来。学生始终是教学的目标、教学的对象和主体,教师始终只能扮演引导和主导功能。引导学生做到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的统一,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培育高尚的道德情操,在社会实践中让自己的专业知识发挥更大的作用。在国家发展战略的指引下为社会提供专业化人才培养,满足社会市场对人才的需求,加强理想信念建设,培育高素质人才。
3、健全教育的机制推动创新和组织领导
“会计学基础”的专业建设要通过机构改革,在立足专业发展的现实基础之上健全激励机制,构建权责分明的数据技术专业教师团队,加强组织领导。
“会计学基础”的专业内部可以设立教学成果奖、优秀课堂奖、优秀教师奖等,提高教师对思政课程建设的积极性。同时也要强化考核评价制度,一方面加强对课堂的考核和评价,另一方面鼓励教师进行自我评价,丰富课堂教学内容,创新教学的内容和课堂教学模式。完善监督检查机制,将思想政治建设作为学校考核的重要内容和主要指标,以此提高教师的育人能力,提升学生的文化素质,培育高尚的道德情操,最终使“课程思政”建设取得实效。同时目前的会计学专业竞争激烈,社会经济的发展造成了市场人才的竞争力不断上升,这对于学生的知识水平和个人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思政的融合教育使学生提高自我期望值,设立更高的目标,督促自我进步和反思,加强个性化发展以此推动学生更加主动的接纳新思想,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如今时代科学技术不断发展,所带来的不只是教育的技术支持,更是教育方式的创新观念。创新思想政治教育的管理模式,就是在把握规律的基础上,对思想教育的内容进行有机整合,实现高效的实施管理,通过构建多种系统模式,落实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
4、坚定学生理想信念积极培育爱国情怀
“会计学基础”的专业培养目标是为我国的会计领域建设技术支持和人才保障,目前我国的数据技术仍然处在发展时期,这就要求专业学生能够积极主动的投身于我国的会计学领域中来。
在“会计学基础”的课程学习中,教师不仅要培养学生严谨刻苦的职业精神,也要培养学生敢为人先的创新精神,加强爱国主义教育,树立学生的理想信念。爱国主义教育是思政融合教育的重要内容,所以目前的思政融合教育注重优秀民族文化的教育,通过讲解历史文化和成就,增强学生对我国文化的理解与认同。学生的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不断提升,对于维护我国国家主权、安全和领土完整有高度的责任感。坚持目前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的开展,让学生深刻意识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结语
"会计学基础"课程思政元素的融合,在不断引领学生树立正确三观的同时,也强化了教师的思政教学水平和教学育人水平。全面推进学校思政课程建设,形成了“立德树人”为基础的教育理念,为会计专业的发展提供了专业化保障,为社会经济发展提供更多的高素质人才。将“课程思政”渗透在会计专业学习的方方面面,通过各种载体形式传播给学生。将学生的专业学习、实践活动、思想建设统一起来。思政教育與专业课程的融合也建立起完善、科学的教育体系,使学生在会计专业教学过程中接受思想教育,从而对社会有更深层次的理解和认识,做到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参考文献:
[1]吕伶俐.“课程思政”视角下《会计学基础》课程教学改革探索[J].产业与科技论坛,2020,19(24):144-145.
[2]马志坚.“课程思政”视角下高职会计类专业课程教学改革探讨[J].财会学习,2021(29):158-160.
[3]倪双琴.课程思政视角下高职会计专业课教学改革探讨[J].现代职业教育,2021(35):172-173.
作者简介:
于逄,民族:汉;性别:女;出生年月:1981年3月;籍贯:青岛;学历:硕士;职称:副教授; 研究方向:会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