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制剂临床应用不良反应相关因素及对策
2021-02-28王兴灵汪云伟
王兴灵,汪云伟
作者单位:408000 重庆市涪陵区中医院
中医中药在我国医学领域中具有重要意义。在药业快速发展情形下,中药剂型以及品种均呈现出多样化趋势,导致中药制剂不良反应发生率呈现增加态势。临床治疗期间保证患者用药安全性具有重要意义,故应做好药物不良反应监测工作,以提升医疗质量[1-2]。严重药物不良反应会对患者器官功能造成不利影响,甚至危及生命安全[3-4]。本文回顾性分析应用中药制剂治疗引发不良反应的患者资料,对不良反应原因进行分析,并采取具体应对措施,以提升患者用药安全性。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回顾性分析2017 年8 月-2020 年4 月重庆市涪陵区中医院应用中药制剂引发不良反应200 例患者的资料,其中男150 例,女50 例;年龄5~89(45.52 ±5.53) 岁。
1.2 方法
1.2.1 因素分析:从给药途径(静脉滴注、口服、肌肉注射及外用)、年龄分布(≤12 岁、13~39 岁、40~60 岁及>60 岁)、不良反应类型(消化系统、循环系统、呼吸系统、皮肤及附属器等) 及临床不良反应表现和原因进行分析。
1.2.2 具体应对措施:首先,充分强化药品管理,对于不同药品做到分类保管,就其养护、储存给予高度重视,保证药品验收的准确性并且积极完成查对工作。其次,医护人员要充分了解患者药物使用史、疾病史与过敏史,组织医护人员定期开展药学监护培训,强化其药品安全意识。临床上应合理选择给药方式,尽可能以口服用药方式治疗,降低静脉用药率。此外,针对老年患者的联合用药应予以重视,动态监测其血药浓度,对于静脉滴注给药的药品需要科学配制,对于药品溶解度、药品溶剂种类与pH 值等需高度重视,针对糖尿病患者,在必须选择葡萄糖溶剂时,需要准备胰岛素皮下注射,避免患者出现血糖紊乱等不良状况。此外,静脉给药的药物滴注速度需要进行合理调整。
2 结果
2.1 给药途径 包括静脉滴注、口服、肌肉注射及外用几方面,对应不良反应发生例数分别为120 例、40 例、25 例、15 例。其中以静脉滴注用药所致不良反应比例最高,口服用药次之;年龄分布方面,主要分为≤12 岁、13~39 岁、40~60 岁、>60 岁4 个阶段,对应不良反应例数分别为50 例、14 例、10 例、126 例,>60 岁年龄段不良反应比例最高,≤12 岁次之。见表1。
表1 中药制剂用药不良反应患者给药途径及年龄分布 [例(%) ]
2.2 不良反应发生部位、临床表现及分布 集中于皮肤及附属器、消化系统、循环系统、呼吸系统等,以皮肤及附属器表现占比最高。详见表2。
表2 中药制剂用药不良反应发生部位、临床表现及分布
3 讨论
近年来,中药制剂广泛应用于临床治疗。受多种因素影响,患者用药后可能会产生某些不良反应,这与患者的年龄、药品类型、溶剂选择、给药途径和用药合理性几方面有直接关联。通常情况下,若患者为儿童,因年龄小,身体发育尚不完全,对药物较为敏感,不良反应发生风险也会随之增加[5];而针对老年患者,因身体各项机能因衰老而退化,且多伴有诸多原发病与并发症,不良反应的发生风险也会增加。且临床所采用的中药制剂多属复方制剂,给药途径多采取注射给药,受药物生产中药物成分提取与纯化技术的限制,药物所含有的杂质可能引发患者出现过敏反应,尤以静脉滴注给药的患者,其不良反应发生风险明显增加[6-7]。
中药制剂应用不规范亦可导致患者出现呼吸、消化、内分泌等系统不良反应发生风险增加,对患者治疗效果及预后造成严重不良影响。故医师在开具处方时须严格遵守中药制剂应用规范,问诊时应详细了解患者现病史、既往病史及用药史等情况辨证施治,并开具合理的处方。在患者用药过程中应密切观察,若出现不良反应须采取及时、有效的干预措施,确保患者用药安全。此外,应督导患者遵医嘱用药,禁止自行变更药物用药剂量、方式和用药时间。各科室可通过向患者发放中药制剂相关知识手册等方式,开展关于药物应用的注意事项、配伍禁忌等问题的宣教工作。进一步确保临床用药的合理性与患者用药安全性[8-9]。针对医护人员,应加大对其专业知识的培训力度,树立用药安全意识,不断提升自身药物应用知识专业水平,工作中贯彻“辨证施治”原则,结合患者个体差异选择中药制剂进行治疗,确保药物应用剂量及给药方式合理。
医院应当确保中药制剂采购与管理的科学和有效性,严格把控药品采购标准。药物采购过程中要严格核对质保协议及三证一照(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药品经营许可证、药品生产许可证及营业执照),营销人员应具备企业委托书及上岗资格书,并于药监部门备案,确保药品采购的质量[10]。同时,还应制定验收流程规范,药品入院后需对药物规格、名称、品准文号、有效期、包装严密性、质检报告及有无破损等严格检查,确保药品入库无质量问题。科学安排药品的分类储存,入库后须依据药品种类及有效期合理存放,并适时调整库房温度与湿度,并针对鼠、虫及火灾等隐患制定防范措施,安排专业人员进行药品保管及清点工作,确保药品储存安全。
综上所述,中药制剂临床应用不良反应以>60 岁患者为多发群体,相关给药途径以静脉滴注方式居多,以皮肤及附属器表现占比最高,临床应采取合理应对措施,积极开展药学监护,进一步确保患者用药安全,提升患者满意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