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泼尼松联合低分子肝素治疗小儿肾病综合征的效果及对APTT 和PT 的影响

2021-02-28王晶晶崔晴晴张延蕊谢庆芝

临床合理用药杂志 2021年32期
关键词:抗凝肝素肾病

王晶晶,崔晴晴,张延蕊,谢庆芝

作者单位:256603 山东省滨州市,滨州医学院附属医院

小儿肾病综合征属一种泌尿系统常见病、多发病,原发性和继发性肾病综合征是该病的两种类型,其发病率较高,仅低于急性肾小球肾炎。糖皮质激素是临床以往治疗肾病综合征的主要药物,糖皮质激素有一定的治疗效果,但长时间用药会增加耐药性,导致治疗效果受到严重影响,同时易导致严重的不良反应,如消化系统溃疡、生长发育迟缓及高血压等,因此明显限制了该病在临床中的应用。近年来研究发现,可使用低分子肝素治疗小儿肾病综合征。低分子肝素属一种新型的抗血栓药物,由肝素衍生而来,相比于肝素,该药物具有较强的抗凝作用和较高的生物利用度,且对血小板和血浆存在较弱的亲和力,可有效降低自发性出血的风险[1]。本研究观察泼尼松联合低分子肝素治疗小儿肾病综合征的效果及对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 和凝血酶原时间(PT) 的影响。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7 年10 月-2019 年10 月滨州医学院附属医院收治的肾病综合征患儿140 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70 例。观察组男36 例,女34 例;年龄(4.15 ±1.02) 岁。对照组男37 例,女33 例;年龄(4.65 ±1.13) 岁。2 组患儿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病例选择标准 纳入标准:与WHO 规定的小儿肾病综合征的诊断标准[2]相符;本研究经过伦理委员会批准,同时患儿家长知情同意。排除标准:有药物过敏史;合并认知障碍、精神疾病者。

1.3 治疗方法 对照组采用醋酸泼尼松片(天津天药药业股份有限公司生产,国药准字H12020689)5 mg 口服,每天3 次。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给予低分子肝素(深圳赛保尔生物药业有限公司生产,国药准字H20052319) 120~150 U/kg 皮下注射,每天1 次。2 组患儿均持续用药4 周。

1.4 观察指标与方法 比较2 组患儿临床疗效、治疗前后单项症状积分、APTT、PT 及不良反应。症状积分参照《新药研究指导原则》[3]的评定标准,分数越低症状改善越明显。

1.5 疗效评价标准[4]显效:症状消除,恢复正常的实验室指标;有效:症状减轻,基本恢复正常的实验室指标;无效:上述标准均未达到。总有效率=(显效+有效)/总例数×100%。

1.6 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 22.0 统计软件处理分析数据。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频数或率(%) 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临床疗效比较 治疗4 周,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7.14%,高于对照组的81.43% (χ2=9.035,P=0.003) 。见表1。

表1 2 组临床疗效比较 [例(%) ]

2.2 治疗前后单项症状积分比较 治疗前,2 组单项症状积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治疗4 周后,2 组单项症状积分均低于治疗前,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01) 。见表2。

表2 2 组治疗前后单项症状积分比较 (,分)

表2 2 组治疗前后单项症状积分比较 (,分)

2.3 治疗前后APTT、PT 比较 治疗前,2 组APTT、PT 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治疗4 周后,2 组APTT、PT 均较治疗前延长(P<0.01),但2 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见表3。

表3 2 组治疗前后APTT、PT 比较 (,s)

表3 2 组治疗前后APTT、PT 比较 (,s)

2.4 不良反应比较 2 组不良反应总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431,P=0.512) 。见表4。

表4 2 组不良反应比较 [例(%) ]

3 讨论

在我国小儿泌尿系统疾病中,小儿肾病综合征具有较高的发病率,现阶段临床还不十分明确该病的发病机制,而肾小球滤过膜的通透性不断增高是该病的主要病理特征,随着尿液大量的血浆蛋白从体内排出。研究发现,由于体内环境的紊乱,会激发肾病综合征患者的纤溶系统和凝血系统,将抗凝的平衡状态打破,导致机体出现高凝状态,增加形成血栓的风险,大量释放血液中的促凝因子和促聚集因子,损伤机体的抗聚、纤溶及抗凝机制,从而导致一系列的临床病症出现。小儿肾病综合征具有较长的病程,较易导致严重的并发症,同时会引起血栓栓塞综合征、急性肾功能减退及代谢紊乱等相关情况,从而在很大程度上影响患儿的身心健康和身体健康[5-6]。随着患儿病情的不断进展,使患儿出现一系列症状,临床鼻软骨薄弱、耳壳薄弱、脚指甲出现白色横纹、面色苍白、皮肤干燥、毛发萎黄干枯等,有的患儿还会出现食欲减退、发育迟缓、精神不振等相关症状[7]。

临床治疗小儿肾病综合征的传统药物为糖皮质激素。研究发现,单纯使用糖皮质激素治疗小儿肾病综合征虽可获得一定的临床效果,但较易引起诸多的并发症,例如高血压、高血脂及消化道溃疡等,对小儿的正常生长发育产生严重影响。对于小儿肾病综合征来说,血液处于高凝状态是其主要的特征表现,因此临床治疗小儿肾病综合征的主要原则为抗凝。肝素可有效抑制凝血因子和凝血酶的活性,可实现抗凝的目的[8]。近年来,低分子肝素逐渐在临床应用,属一种新型的抗凝血药物,由肝素发展而来,具有较高的生物利用度和较长的生物半衰期,对血小板和血浆具有较弱的亲和力,同时可防止出现自发性出血。低分子肝素的作用主要为抗凝、抗栓及抗纤溶,不仅可减少血栓等相关并发症,还可防止肾小球硬化,显著改善患者的蛋白尿症状和血浆白蛋白水平,并且用药后存在较小的不良反应。低分子肝素可使机体的电荷得到补充,具有较强的抗凝作用,可以舒张血管,因此,可以明显改善患者的肾脏血流灌注,充分发挥利尿、消肿的作用。低分子肝素主要的作用机制为:降低血浆的黏度,使血液的高凝状态得到明显改善;有效增强滤过膜的屏障作用,降低尿蛋白的排出;抗炎活性和抗醛固酮[9]。泼尼松属肾上腺皮质激素,药理作用主要包括免疫抑制、抗风湿、抗过敏及抗炎等,其作用机理为通过防止和减轻组织对炎症的反应,减轻患者的炎症表现;对细胞介导的免疫反应具有抑制作用,有效抑制白细胞介素的释放和合成,减轻原发免疫反应[10]。

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治疗4 周后,2 组APTT 和PT 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表明两种治疗方法均对APTT 和PT 具有较小的影响;治疗4 周后,观察组单项症状积分均低于对照组;2 组不良反应总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表明泼尼松联合低分子肝素治疗小儿肾病综合征可提高治疗效果,明显改善患儿的临床症状,同时在用药过程中具有较高的可靠性和安全性。

对上述数据进行综合分析发现,泼尼松联合低分子肝素治疗小儿肾病综合征具有十分显著的优势,主要包括:(1) 皮下注射低分子肝素可与体内的抗凝血酶Ⅲ结合产生反应,有效提高机体的抗凝效果,还可以提高生物利用度,通过准确的预测抗凝活性,调整血液内的高凝状态。(2) 低分子肝素对血小板存在较小的影响,通过对抗凝因子Ⅹ5 的活性产生作用,使抗凝效果充分发挥,因此,可以降低血浆的黏度,有效提高促纤溶效果。(3) 低分子肝素可以改善并保护肾小球滤过膜的电负荷,防止漏出尿蛋白,从而使患儿的水肿等相关症状显著缓解。(4) 低分子肝素可有效抑制内皮细胞的增殖,对相关细胞组织产生直接作用,例如血小板、白细胞、蛋白酶、内皮细胞等,可以产生抗炎作用,同时通过影响胶原成分产生的方式和纤维连接蛋白,防止出现相关并发症,例如肾小球硬化等[11-12]。

综上所述,泼尼松联合低分子肝素治疗小儿肾病综合征可有效提高临床效果,改善患儿的临床症状,同时对机体的凝血情况存在较小的影响,不良反应发生率较低,可见其有效性和安全性均较高。

猜你喜欢

抗凝肝素肾病
预防肾病,维护自己和家人的健康
老年人群非瓣膜病心房颤动抗凝治疗
抗凝治疗对心房颤动相关轻度认知障碍的影响
肾病防治莫入误区
肝素在生物体内合成机制研究进展
“重女轻男”的肾病
中药影响华法林抗凝作用的研究进展
肝素联合盐酸山莨菪碱治疗糖尿病足的疗效观察
肝素结合蛋白在ST段抬高性急性心肌梗死中的临床意义
STA Compact血凝仪在肝素抗凝治疗中的临床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