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重视音准训练 提升小学音乐合唱教学有效性

2021-02-28

福建教育学院学报 2021年2期
关键词:音准声部旋律

(福清市教师进修学校,福建 福清 350300)

著名音乐心理学家戈登认为:儿童的音乐潜能是通过发展实现的,一般在7-10 岁是发展的黄金阶段。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抓住孩子的最佳年龄阶段并进行适时教育。在小学音乐合唱教学中,重视音准训练是全面夯实学生音乐基础的关键,对于学生音乐素质的养成具有重要意义。

一、合唱教学中开展音准训练的必要性

(一)音准训练的地位

从歌唱的角度来看,音准在合唱过程中发挥着协调各声部声线的作用,因此其训练效果直接决定了学生合唱质量。有学者认为,音准与节奏是音乐的基本表现形式,通过实现节奏与音准之间的和谐,这样才能提高音乐训练效果[1]。可见在小学音乐合唱训练中,培养学生的音准能力则是全面提高演唱水平的关键,在缺乏音准的情况下,学生的歌声缺乏表现力,其艺术效果不理想。

音准也被认为是小学生合唱的基础,只有开展音准练习,才能使学生真正地感受到音乐背后传递的情感,最终使学生感受到其中的艺术气息。同时考虑到合唱训练的特殊性,作为一种团体性活动,每个学生的音准都会影响演唱效果,所以为有效解决这一问题,则需要每个演唱者能够严格要求自己,通过开展音准练习来帮助学生投入到歌曲的演唱训练中,使学生感受到合唱的魅力。

(二)当前小学音乐在音准训练中存在不足

音乐的练习本身就是一个连续的过程,再加之小学生对于“音准”的概念缺乏深入了解,这些都会直接影响合唱训练效果。就目前而言,小学音乐课的音准训练得不到重视,导致学生在合唱过程中难以感受到音乐,对音乐的认知能力不足,这些现象的存在都会影响合唱效果。同时,一些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忽视了音准知识的讲解,例如很多学生在歌曲演唱过程中,学生在气息的运用方法、呼吸方法、声音位置等方面还存在不足,最终导致音准出现问题,但是教师难以正确认识到学生音准的现状,未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开展系统教育,长此以往,学生在合唱过程中无法准确地把握发音部位,唱歌期间经常会出现音准偏高、偏低的问题,导致学生的歌曲演唱练习存在事倍功半情况,最终打击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2]。同时,大部分学生未接受过专业的音准训练,没有音乐基础,很多学生的音乐知识匮乏,在学习中无法形成积极性,对于音乐学习也缺乏向往,这是教师应该重点关注的问题。

二、小学生音准训练策略

在小学生音准训练过程中,教师应该充分结合合唱教学的要求来有针对性的提高学生音准水平,这样才能使学生有序参与到歌曲演唱训练中。

(一)个别纠正,解决学生存在的实际问题

一般在小学音乐课堂中,真正能够将音准控制到位的学生寥寥无几,但是很多学生经过科学的训练之后,可以掌握基本的音准控制方法。针对学生存在的详细问题,需要教师给出详细的指导,在进行个别纠正之后,帮助学生认识到自身存在的问题,最终全面提高训练效果。例如在音准训练过程中,教师可以采用“比划旋律线”的方法帮助学生纠正音准,如要求学生的手臂能够跟随着音乐的旋律高低摆动,这样通过肢体的变化,可以帮助学生更深层次的认识到音的高低变化,形成“高音”与“低音”的概念。为了能够进一步提高教学效果,教师可以采用小组训练的方法,由一名优等生与后进生进行一对一训练,可以帮助后进生掌握音准。

(二)介绍练习音准的方法

为了能够提高学生对音准的掌握能力,教师在音准训练过程中应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学生快速掌握锻炼音准的注意事项,最终提高教学效果。其中的重点内容包括:(1)合理运用气息。在音准练习期间,呼吸是影响音准的关键,所以为了能够使学生有良好音准,在教学过程中则需要从“合理呼吸”入手,从通过开展“dou、ruai、mi、fa、sou、la、xi、dou”开始,使学生感受到音乐旋律。在练习过程中,教师也应该明确相关注意事项,如唱歌期间要保持良好的力度,不能常规软绵绵的;不能用“假嗓子”,要尽量打开口腔等。(2)合理把握速度。在学生歌唱期间过程中,为了能够有效锻炼学生的音准,教师应该关注学生对速度的掌控,例如当学生唱歌的速度缓慢,则有可能出现音准低的问题;而唱歌速度快,则会导致音准偏高。所以在练习过程中,教师可以先提供一些柔和、缓慢的音乐,先要求学生感受音乐的旋律,之后再逐步过渡到合唱音乐中,这种训练方法可以强化学生对音准的掌控能力。(3)做好二声部训练。在小学音乐教学中,教材中能够安排一些关于二声部合成唱教学,应该引起教师的重视,这是因为二声部训练被认为是音准训练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选择几篇优秀的二声部歌曲,在引导学生多欣赏音乐旋律的基础上开展练习,这样才能不断提高学生的音准控制能力。

(三)关注旋律变化,引导学生体验音准

受年龄等因素的影响,学生的思维方式更加直观,对于那些抽象的音准,学生的学习难度较高。所以为了能够更好地强化学生对音准的掌控能力,则需要教师合理运用现代化教学方法,改变音准教学存在的抽象问题,降低学习难度[3]。

例如,在《八只小鹅》的歌唱训练教学中,由于这支歌曲体现了一群小鹅快乐玩耍的场面,其音乐旋律以风趣、简单为主,所以为了能够加深学生对本篇歌曲的理解,教师可鼓励学生用柯达伊手势来展示每个音,这样通过手势的变化,学生就能直观“看到”音乐的旋律。如在训练期间,当歌曲的音调进行到了高音节时,可采用上升的手势,低音时保持下降的手势,根据这种手势的变化,学生能够对音准形成充分认知,并掌握歌曲演唱的基本技巧。

除此之外,为了能够让学生更好地感受到音乐的旋律,则需要教师根据歌曲歌唱的要求,做到“多唱、多听、多动”,培养学生对音乐的节奏感,这是全面提高歌唱水平的关键。所以在日常的歌曲演唱期间,教师应该鼓励学生大胆发挥、积极表现,并通过多种方法来展示音乐的律动,这样才能更有效地进行音准的练习。

(四)提高二声部歌曲的音准掌握能力

以往在二声部的合唱教学中,很多教师会将学生分开并分别演唱相应的声部,在唱歌后再合拍,这种演唱方法会增加学生的学习难度,例如在演唱低声部时,会不自觉地跟着高声部演唱,最终造成声调不准的问题。为此,则需要教师转变教学方案,采用多种教学方法提高二声部合唱音准水平。

例如,在歌曲演唱训练过程中,教师可采用“平行”的教唱方法,该方法就是要求全班级学生都参与到两个声部的合唱中,将其看作是一首歌曲进行演唱,当学生掌握歌曲演唱的要领之后再进行合唱。一般而言,在小学生的歌曲进行到高声部时,学生的歌曲旋律更加流畅,音准容易发挥,学生歌唱起来更加舒缓;低声部旋律的流畅性差,学生的学习难度较大。针对这一特征,可采用“先入为主”的理念,先让学生掌握低声部学唱的相关技巧,当学生对第二声部有了基本认识之后,学习第一声部的难度将会大大降低,并且在学生记忆思维下,第二声部会一直牢牢地印在脑海中不容易忘记,这样就能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歌曲。同时在训练过程中,教师为了能够强化学生对音准的掌握能力,在学生演唱训练休息之余,教师可分别弹奏上述两个声部的旋律,不断刺激学生的听觉功能,提高演唱能力。同时在音准训练中,还可以通过手机、相机等为学生录像,在其歌唱结束后播放视频、音频,供学生欣赏,由学生自我评价歌唱效果,这种方法有助于学生更好地发现问题,并虚心请教自己歌唱中存在的问题,这对于全面提高学生对音准的掌控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猜你喜欢

音准声部旋律
唐代口哨旋律拟解
梅花
——为混声四声部合唱而作
吟诵的旋律性初探
合唱中的音准问题和训练方法解析
小学中低段合唱中声部配合的有效教学
合唱的音响效果之我见
把握歌唱关键期 有效培养音准感
7月,盛夏的旋律
多声部视唱训练研究——以《铃儿响叮当的变迁》为例
浅谈影响合唱音准的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