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融媒体视域下的跨媒介阅读与交流

2021-02-28

福建教育学院学报 2021年2期
关键词:媒介个性化高中语文

(福鼎市第一中学,福建 福鼎 355200)

目前,融媒体已成为传媒发展趋势,新旧媒介全面整合,相互补充,实现内容互融合、资源互通。在此背景下,“跨媒介阅读与交流”成为语文新课标的重要任务群,它是指单独或组合使用多种媒介载体来获取信息的整合阅读方式,通过不同媒介阅读相同内容,或是在同一媒介上对文字、图片、视频进行组合阅读交流。对语文教学来说,跨媒介阅读与交流的影响是多方面的,如何在阅读教学中兼顾媒介教育,是语文教育工作者必须思考的问题。

一、融媒体视域下跨媒介阅读交流的特点

(一)审美追求视觉化

随着传播技术的发展,媒介不断融合,扩充了信息载体的形式,阅读不再局限于单纯的文字,图像、视频、动画、H5 甚至是虚拟现实,越发偏重对于视觉感官的刺激。[1]比如,2018 年传统媒体《人民日报》就与快手短视频联合推出了H5 作品“幸福长街40 号”,将改革开放四十年来的大事小情以手绘形式展示出来,产生了比日常文字报道更高的阅读数据,充分说明在融媒体背景下,跨媒介阅读出现了审美视觉化的特征。然而阅读追求视觉化的同时,却牺牲了深度阅读能力,尤其对高中生拓宽思维深度存在一定负面影响。

(二)价值取向个性化

一方面,信息获取渠道的拓展和信息量的几何级增长,满足了不同人群的阅读需要,个性化的阅读取向也获得了空间;另一方面,每个读者的视角不同,对文章理解也具有个性化特征,结合个人独特的社会人生感受及体验对文本进行创造性思考,在丰富文本意义的同时拓展自我世界。在传媒界,对于满足读者个性化阅读需要的追求催生了算法新闻等,跨媒介阅读交流的个性化特征得以彰显。同时,语文教学也强调要以学生为中心开展阅读实践,高度重视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发展学生个性化的分析、判断能力,不能片面地追求自由化的阅读。

(三)经典阅读边缘化

新媒体飞速发展带来的是文化信息传播范式的转换,以微博、微信为代表的社交媒体占据了用户几乎所有的碎片时间,深刻影响着用户的阅读内容、阅读方式。这也导致当下大众阅读形成了过度注意模式,偏好多重信息流动,习惯在多个任务间不停跳转,对单调沉闷文本的耐性不足。经典著作是人类最优秀思想文化的结晶,对社会政治、经济、教育、文化等诸多领域具有深远的指导意义。然而,经典著作微言大义、思想深刻,阅读难度较高,高中生阅读往往带有功利性目的,对经典作品主动接触较少。融媒体背景下的跨媒介阅读与交流也出现了经典阅读边缘化的特征。

二、跨媒介阅读交流对语文高考改革的影响

(一)强化信息审辩能力教育

一般地说,媒介素养也就是通常说的信息审辩能力,即学生面对各种媒介传播来的信息时,表现出对信息的理解、分析、判断、选择、质疑甚至于思辨、创造和再生产的能力,以帮助我们充分利用大众传播资源来完善自我,参与社会进步。随着大众传播的不断发展,网络信息的生产和传播门槛日益降低,出现大量劣质信息和虚假信息。根据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的发展阶段理论,高中学生正处于形式运算阶段,该阶段最有利于发展推理能力和批判眼光,激发学生利用逻辑思维、用理性推演的手段来处理生活与学习中的各种问题。在此背景下,新课标对学生提出要具备优质媒介素养的要求,追求真知、重视事实以及明晰思维,也意味着跨媒介阅读与交流对语文教学乃至高考改革的方向都产生着重要的影响。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一的第六单元主题即为“思辨性阅读与表达”,与媒介素养教育目标异曲同工。该单元编选了鲁迅的《拿来主义》一文,这篇文章全面而深刻地分析了如何对待外国文化的问题,批判了文艺阵线内部的两种错误:全盘否定和全盘吸收,主张对待外国先进技术经验需要放开眼光,博采众长。而在几十年后的今天,高中学生所面对的已经不仅仅是外来文化,互联网上的所有信息都不能一味吸取或一味抵制。在进行跨媒介阅读与交流时,同样需要摒弃“拿来主义”,提升媒介素养,保持独立判断。

(二)满足个性发展需求

媒介信息的飞速扩充使得学生个性化发展成为大势所趋,语文教育也应当紧跟时代步伐。《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 年版)》提到,学生面对语文课本多样化的内容会作出多元的反应,应强调语本对学生的感染能力,强化对学生价值取向的教育,同时尊重学生的个性化体验。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学生、文本处于平等对话的位置,从阅读文本的选择到文本的解读,应尽量尊重学生个性,激发学生的阅读创造力。

以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一为例,在单元设计上教材涵盖了文学阅读写作、实用性阅读、当地文化参与、思辨性阅读、写景抒情等不同层面,并以特殊符号标注出自读课文,给予学生最大限度的选择自由。[2]而在单元学习任务的设计上则鼓励学生学写新诗、文学短评、演讲稿、议论文、抒情散文等多样化的写作样式。在跨媒介视域下,阅读和交流的形式也是丰富多样的,极度彰显个人的鲜明特征。高中语文教学需要从阅读选文类型和学生写作类型两方面出发,满足学生的个性化发展需求。此外,教材文本只是一小部分的语文教学资源,其他媒介如互联网、传统媒介体络等都是重要的课程资源。“跨媒介阅读”不仅强调“跨”,更要培养学生对媒介信息进行“整合”,多方位、多角度、多渠道挖掘教学资源,深化语文课堂中阅读教学改革。

(三)渗透经典作品魅力

温儒敏用“守正创新”一词概括统编高中语文教材的特色,其中“守正”指的就是中国语文教育传统中的优秀成分,聚焦理想信念、文化自信以及责任担当,但从方式方法层面,对于一些艰深晦涩的古文、古诗、近现代文学等,强调尊重学生自主阅读,保留自主感受和理解的空间,使学生得以领略经典著作的魅力,培养健康向上的审美和品味。[3]跨媒介阅读可以为之助力。

例如,“整本书阅读”是统编版高中语文中的一项独特设计,将《乡土中国》和《红楼梦》两本经典优秀作品安排在必修部分。一方面,教师科学设计名著阅读的方法,引导学生通过阅读整本书来拓宽视野,涵养心智,针对不同著作的内容类型和写作框架归纳出专有的阅读方法。另一方面,教师要寻找网络影视资源,供学生对比阅读、思考。清代小说家曹雪芹的《红楼梦》,从规模、结构、故事上看,可谓是宏大、严谨、细腻、婉约,把人物形象刻画地惟妙惟肖,使得人物性格活灵活现,深刻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矛盾和阶级斗争,批判了封建礼教。学生在阅读时可以找出1987 版及2010 版电视剧《红楼梦》,分析对比作为小说文本及影视作品的《红楼梦》的艺术处理,发掘跨媒介阅读的艺术与魅力。

猜你喜欢

媒介个性化高中语文
谈高中语文如何在“新”中求效
谈高中语文阅读理解课程的建构
坚持个性化的写作
媒介论争,孰是孰非
书,最优雅的媒介
新闻的个性化写作
欢迎订阅创新的媒介
上汽大通:C2B个性化定制未来
反思媒介呈现中的弱势群体排斥现象
关于高中语文修辞教学的一些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