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探讨不同方法治疗结直肠小息肉的疗效及安全性

2021-02-28张学

智慧健康 2021年35期
关键词:圈套息肉直肠

张学

(赣榆瑞慈医院 外科,江苏 连云港 222100)

0 引言

结直肠息肉是高发的消化系统疾病之一,有相关调研数据表明中年群体是此疾病的好发人群[1]。结直肠息肉容易导致恶性结肠肿瘤的发生,如果没有对结直肠息肉进行有效切除,发生上皮内瘤变极易病变成结肠癌。由于腺瘤的进展速度较慢,临床症状不明显,一经确诊通常已进展到中期,死亡率较高[2]。故需要对结直肠息肉及时进行切除,以降低结肠癌的发病率。目前,临床上主要用内镜下黏膜切除术、高频电凝圈套切除术和活检钳切除术对结直肠小息肉进行切除[3]。本研究对这三种不同息肉切除技术进行了对比,探讨了其疗效和安全性,现在如下报告中体现具体研究内容和成效。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将我院于2016年1月至2021年1月收治的80例结直肠小息肉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手术方法的不同分为A组(行内镜下黏膜切除术)26例、B组(行高频电凝圈套切除术)、C组(行活检钳切除术)。A组男14例,女12例;年龄26~80岁,平均(63.74±8.11)岁;B组男14 例,女13 例;年龄27~79岁,平均(63.85±8.32)岁;C组男15例,女12例;年龄26~78岁,平均(63.74±8.49)岁。三组一般资料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纳入标准:本研究经过院内伦理委员会批准同意;本人及家属均了解研究内容同意参与,签订参与协议。息肉类型均为单发或多发直径1~9 mm(巴黎分型:0~Ⅰp、0~Ⅰsp、0~Ⅰs、0~Ⅱa)结直肠(微)小息肉。

排除标准:恶性肿瘤患者;息肉直径≥10 mm。

1.2 方法

三组患者均在术前进行血常规、心电图、凝血功能等常规检查,术前6h服用泻药。

A组行内镜下黏膜切除术,具体操作如下:使用电子结肠镜进行检查,定位息肉具体位置。从息肉边缘进针,注射1:10000盐酸肾上腺素盐水,充分抬举黏膜使病变部位隆起。用高频电圈套器将息肉基底部套住,收紧圈套钢丝。通电后将功率设置成35W,用混合电流切除息肉。

B组行高频电凝圈套切除术,具体操作如下:采用爱尔博200S高频电刀,使用结肠镜观察并确定结直肠息肉的大小、数量和位置,送入圈套器,套住息肉基底部,收紧圈套器,稍上提,最后采用高频电进行切除。

C组行活检钳切除术,具体操作如下:发现息肉后,直接张开活检钳,钳除息肉,钳除次数不限,直至视觉钳除干净为止。

1.3 观察指标

①手术情况:观察并记录三组患者的术中出血量、息肉切除时间、手术时间。

②治疗效果:治愈-息肉一次性完整切除无残留,治疗3个月复诊无复发;显效-原病灶区域无任何息肉残留,但新生黏膜组织未完全覆盖;复发-复诊出现息肉复发。总有效为治愈和显效之和。

③术后并发症:观察并记录三组患者发生腹痛、腹胀、感染的例数,并记录并发症发生率。

④恢复情况:观察并记录三组患者的下地时间、切口大小。

⑤住院情况:观察并记录三组患者的住院时长和住院费用。

⑥治疗满意度:通过问卷形式对治疗满意度进行评价,调查结果包括非常满意、满意、不满意。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7.0统计学软件对结果进行分析,计量资料采用f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80例结直肠小息肉患者的手术情况比较

A组的手术时间明显短于B组和C组,术中出血量明显少于B组和C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息肉切除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80 例结直肠小息肉患者的手术情况比较(±s)

表1 80 例结直肠小息肉患者的手术情况比较(±s)

2.2 80例结直肠小息肉患者的治疗效果比较

三组之间治疗有效率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80 例结直肠小息肉患者的治疗效果比较[n(%)]

2.3 80例结直肠小息肉患者的术后并发症情况比较

A组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B组和C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80例结直肠小息肉患者的术后并发症情况比较[n(%)]

2.4 80例结直肠小息肉患者的恢复情况比较

A组的下地时间短于B组和C组,切口大小小于B组和C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4。

表4 80 例结直肠小息肉患者的恢复情况比较(±s)

表4 80 例结直肠小息肉患者的恢复情况比较(±s)

2.5 80例结直肠小息肉患者的住院情况比较

A组的住院时长短于B组和C组,治疗费用少于B组和C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5。

表5 80 例结直肠小息肉患者的住院情况比较(±s)

表5 80 例结直肠小息肉患者的住院情况比较(±s)

2.6 80例结直肠小息肉患者的治疗满意度比较

A组的治疗满意度高于B组和C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6。

表6 80 例结直肠小息肉患者的治疗满意度比较[n(%)]

3 讨论

近年来,受到环境因素、饮食习惯、饮食结构等因素的影响,结直肠息肉患者的数量呈上升趋势增长[4]。结直肠息肉是常见的消化道息肉,随着年龄的增大结直肠息肉的发生率会随之增加。人体内形成结直肠息肉会出现黑便、血便等临床症状,并引发腹部有明显不适感,并导致大便性状发生变化[5]。结直肠息肉按性质可分为炎症性、腺瘤性、增生性;按息肉大小可分为结直肠(微)小息肉和(巨)大息肉。直径在1~9mm的结直肠息肉被称为结直肠(微)小息肉,10mm<直径≤20mm的结直肠息肉被称为(巨)大息肉[6]。

目前临床上主要采用手术切除的方式对结直肠息肉进行治疗,常用的手术方式有内镜下黏膜切除术、高频电凝圈套切除术和活检钳切除术[7]。活检钳切除术是最简单的息肉切除方法,利用活检钳可以轻松套取微小息肉[8]。当活检钳通过活检孔道后,可通过操控活检钳来抓取息肉组织。高频电凝圈套切除术多用于小于基底部较大或无蒂的小息肉,通过高频电流来凝固、切除病变组织,从而达到切除息肉的效果[9]。内镜下黏膜切除术利用注射和吸引或套扎等手段,把扁平隆起性病变和广基无蒂息肉等与其固有层组织分离,使之成为假蒂息肉,然后利用圈套或电切将其切除[10]。本研究对80例结直肠小息肉患者的治疗情况进行了分析对比,研究结果表明三种手术方式的治疗有效率均较高,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内镜下黏膜切除术患者的手术时间明显短于其他两种术式患者,术中出血量明显更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息肉切除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内镜下黏膜切除术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更低,下地时间更短,切口大小更小,且住院时长更短,住院费用更少,患者的治疗满意度更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综上所述,三种手术方式都可以有效切除结直肠小息肉,但内镜下黏膜切除术操作更简单,术后发生并发症的概率低,且更加经济,创口更小,安全性更高,值得临床推广和应用。

猜你喜欢

圈套息肉直肠
宫颈长息肉了怎么办
直肠FH检测剩余液涂片用于评估标本取材质量的探讨
便血建议做直肠指检
肠息肉防治莫入误区
便血建议做直肠指检
胃息肉会发展成胃癌吗?
狼的圈套
小小数迷泽西之时间圈套
篮球
肠息肉为何不切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