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著导读激发小学生阅读兴趣的实践探索
2021-02-28胡建萍
胡建萍
【摘要】在过去传统的语文教学课堂上,语文教师占据着主要的教学角色,并且通过自己对知识的理解将文章的思想灌输给学生,而没有引导学生进行自我探索和自我阅读,这使得学生没有形成完整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并且也没有养成良好的文章阅读和思考习惯。在这样的模式下,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会逐步感受到阅读教学的枯燥无味,多数学生会逐渐失去对语文课程学习的兴趣。
【关键词】名著阅读;小学语文;指导策略
小学语文阶段的教育是小学生在人生成长中的一个重要启蒙性课程,而语文教育中阅读部分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在當前素质教育的不断推进背景之下,小学语文教师越来越重视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并且也越来越重视经典名著对于学生人格完善形成有促进作用。在小学阶段,学生可以通过阅读优秀的经典名著,提高阅读能力和思维能力。
一、阅读水平的提高和阅读兴趣的培养
在小学阶段的语文阅读教学中,有意地引导的引导学生进行自我独立的阅读和思考,以此让学生能够形成阅读的习惯和阅读的思维。并且教师要坚持将课堂主体让位于学生,将自身作为语文阅读教学的引导者,让学生在阅读过程中能够拓展文化学习视野,培养学生的阅读活力。
教师在进行阅读素材的选择过程中,要分析学生的学习特点以及知识的接收能力,对于优秀的阅读名著素材要进行分步骤地分析和引导,让学生能够分步骤地进行阅读,这样的方式能够提高阅读课堂教学的生动性和有效性,让学生能够培养良好的阅读意识和学习意识,以此来提高学生的阅读水平。在阅读教学过程中,教师要认识到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其最大的学习动力,由于小学生阶段的心理成长还没有完善,所以课堂有效阅读时间是比较短暂的,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提高课堂教学的趣味性,设置情景活动模拟,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够更加积极的融入课堂教学,从而更好地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
二、相互合作学习
在小学的语文阅读教学中,学生个体之间的合作学习是一种非常有效的阅读教学方式和手段,通过合作学习小组的划分,能够提高学生学习效率的同时,还能够鼓励学生彼此之间进行交流和探讨,从而达到相互学习、相互促进的教学效果。
在合作学习过程中,教师可以安排一段名著文章的片段进行阅读,让学生能够在组内发表自己的意见,然后各同学之间进行想法和思想的交流,从而更加深刻地理解文章。在老师的悉心指导之下,学生可以通过相互之间合作交流从而快速地掌握阅读技巧,大幅提高阅读教学效率。并且,在新课程改革教育和素质教育的不断推进之下,学生的课堂主体逐步凸显,学生之间进行合作交流学习,已经成为语文教学学习的一个重要教学方式,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作为一个主要的学习引导者,其主要是为学生解决疑惑和难题,让学生能够在轻松的学习氛围中逐渐掌握阅读学习技巧,提高自身的阅读能力。并且通过经典名著文章的阅读和分析,还可以拓展学生的语文学习视野。
三、阅读能力的提高
小学生在阅读过程中,不是单纯的识字认字,而是要通过逐步地理清文章脉络,了解文心思想和启发道理。所以在阅读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帮助学生掌握一定的阅读技巧和阅读方法,让学生在阅读学习过程中能够逐步掌握阅读的主动性,从而达到学习效率提高事半功倍的效果。
学生在阅读老舍的《骆驼祥子》的文章过程中,要指导学生以祥子的人生发展故事为主线,并且记住文章中主要的几个角色人物的事迹,通过文章中的配角事件来侧面反映出祥子的生活背景以及发展历程。作为语文阅读教学的教师,一定要认识到在语文教学中阅读教学的重要性,阅读教学不仅能够让学生掌握阅读技巧,还能够通过阅读从而逐步形成自我的价值认知,让学生逐步培养起健康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在阅读教学中文章语言风格、文章体裁类型、情感表达技巧、修辞方式的使用、中心思想的体现等等,都需要语文教师进行悉心的教学教导。举例而言,在《三国演义》之〈草船借箭〉这一则故事中,学生要理清文章的脉络,并且能够掌握文章中一些重要的阅读表达技巧,知道《三国演义》这一文学体裁的类型,还要知道这一则故事中的一些文章修辞技巧。学生掌握这些阅读技巧之后,能够快速地进行文章阅览,从而掌握其主要的核心思想,让学生能够提高阅读的学习效率和阅读能力。
综上所述,在我国的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阅读教学作为一个重要的教学部分,语文教师要着重进行引导和讲解。并且要突破传统原有的落后语文教学方式,突出学生的语文教学学习主体地位,让学生在阅读教学过程中能够快速掌握阅读技巧,通过阅读分析经典的文章名著,拓展自身的语文学习视野,培养正确的三观。通过经典名著文学的导读和讲解,能够培养学生对国家民族的认同感,让学生在语文阅读学习过程中逐步积累阅读学习经验,提高思维的认知能力和领悟能力,为日后语文科目的学习打下坚实的阅读基础。
参考文献:
[1]相林. 读经典,育品质——谈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名著导读策略[J]. 课外语文,2021,(33):128-130.
[2]管二凤. 小学语文名著阅读教学中传统文化的渗透[J]. 新作文,2021,(30):27-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