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术与幼儿园教育的深度融合研究
2021-02-28沈忱
沈忱
【摘要】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促使教育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很多人因此受益。同样,信息技术为幼儿园教育也带来了很大的好处。信息技术与幼儿园教育的融合现已成为幼儿园教育发展的大趋势,而信息技术与幼儿园教育的深度融合将会在很大程度上实现幼儿园教育的跨越式发展。本文将从发展幼儿教育理念,解放幼师开展幼儿教育思路;融合幼儿教育资源,丰富幼儿园教育的教育内容;创新幼儿教育形式,降低幼儿园教育的学习难度三个方面,紧紧围绕信息技术与幼儿园教育的深度融合研究展开系统论述。
【关键词】信息技术;幼儿园教育;深度融合
信息技术为幼儿园带来的变化有很多方面,如教育理念的变化,教学方式的变化和幼儿学习方式的变化等。但是,信息技术为幼儿园教育改革带来的好处用两个字概括,那就是“链接”,将全国甚至全球的优质教育信息链接在了一起,将全国的教育资源通过互联网络实现了共享。幼儿园可以通过信息技术实现教育成果的分享与享用。信息技术与幼儿园教育的深度融合的结果就是削弱教育边界壁垒,提升众多优质教育资源在幼儿园教育过程中的有效运用。
一、发展幼儿教育理念,解放幼师开展幼儿教育思路
幼儿园的幼师作为幼儿教育的实施者,其教育理念的变化对幼儿的成长会产生很大的影响。目前来看,不少幼师的教育理念受传统教育的影响,依旧习惯采用传统的教育理念开展幼儿教育。但是,由于幼师的教育理念已经过时了,无法很好地与信息技术很好地衔接,导致幼儿的教育效果并不理想。信息技术与幼儿园教育的深度融合之下,幼师需要发展幼儿教育理念,进一步解放幼师开展幼儿教育的思路,为幼儿提供适合其成长的教育模式。
例如,幼师可以通过学习信息技术相关教育理论,借助理论认知拓展幼师自身的教育视野,提升幼师对幼儿园教育的认知。部分幼师反映,如今幼儿处在多屏环境下,采用传统的教育手段不容易引起幼儿的注意,无法产生很好的教育效果。而当幼师采用先进的多媒体手段为幼儿讲解幼儿知识,则可以帮助幼儿更好地理解知识,提升幼儿的学习兴趣。如“动画片”、“趣味简笔画图片”都是比较容易理解的形式,可以帮助幼儿很好地理解幼师传递的信息,幼儿都会聚精会神地观看和学习,幼儿的学习效果也比较好。
二、融合幼儿教育资源,丰富幼儿园教育的教育内容
信息技术的优势之一,就是可以借助互联网获取全网开放权限的幼儿教育资源。信息技术与幼儿园教育的融合,扭转了幼儿园教育缺乏优质教育内容的教育困境,为幼师开展幼儿教育改革提供了契机。幼师可以通过信息技术手段有效融合优质教育资源,利用自己的聪明才智进一步丰富幼儿园的教育内容。
例如,幼师对幼儿进行安全教育的过程中,会涉及到很多情境,幼师仅仅依靠幼儿园现有的教育材料,无法取得预期的教育效果。幼师可以通过互联网下载很多主题教育资源,然后根据幼儿所处的实际社会生活环境进行有效的调整和取舍,将其设计成与幼儿实际处境相契合的教育资源,借此丰富可以用于幼儿园开展教育的教育资源。大量教育实践证明,幼师仅仅依靠园内现有的教育资源,无法满足幼儿自身成长的需求。而当幼师通过信息技术融合优质的幼儿教育资源的过程中,幼儿教育效果也得到了明显增强。因此,幼师的确可以通过借助融合信息技术手段实现幼儿教育实践创新。
三、创新幼儿教育形式,降低幼儿园教育的学习难度
幼儿教育的形式多样,且不同的形式有着特定的效果。但是,在多屏时代充斥现代生活的环境中,传统的教育形式在开展幼儿教育实践过程中遇到了很多问题,如幼儿的注意力集中情况不理想,幼儿的理解效果无法达到预期等。而信息技术在幼儿教育实践中的有效融合,使得幼儿的教育效果得到了立竿見影的改善。
例如,当幼师通过板书为幼儿进行交通安全教育的视乎,幼儿的学习情况就出现了一些问题,有的幼儿在东张西望,有的幼儿在抓耳挠腮,有的幼儿索性直接趴在了桌子上,有的幼儿虽然看着黑板,但是却明显走神了。而当幼师采用新技术开展多媒体教育时,精彩的动画立刻吸引了幼儿的注意力,部分幼儿嘴里还在念叨“红灯停、绿灯行”。部分幼儿在课下与幼师进行反馈,“我很喜欢动画,这些画面一看就懂,而且他们的话都很容易理解。”可见,幼师可以利用信息技术实现幼儿教育形式的创新,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幼儿教育的学习难度。
总得来讲,信息技术与幼儿园教育的有效融合,需要幼师在幼儿教育实践中不断积累经验,开拓创新。教育理念的创新发展可以促使幼师主动学习全新的信息技术教育技能,而网络强大的链接属性促使幼师可以借助科学的手段获取海量的优质的教育资源,促使幼儿教育课堂变得趣味丛生。当然,幼师在运用信息技术手段开展幼儿教育实践时,需要立足幼儿的实际情况进行调整和优化,才能够保障幼儿的学习效果。
参考文献:
[1]张月萍.关于“互联网+”背景下幼儿园信息技术资源共享需求的研究[J].天天爱科学(教育前沿),2021(12):5-6.
[2]杨娟.现代信息技术与幼儿管理教育的整合策略探究[J].新课程,2021(52):2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