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学上一个最可爱的女人”
2021-02-27郭丹曦
郭丹曦
《浮生六记》是苏州文人沈复的自传体散文集。沈复,字三白,号梅逸,乾隆二十八年(1763)出生于幕僚之家,未参加过科举考试,一生辗转游幕,家计艰难,以致卖画维生、典当借贷。他与妻子陈芸情深意笃,相知相敬二十三载,可惜没能白头到老。
他四十六岁时回忆往昔,有感而发,诉诸文字,成《闺房记乐》、《闲情记趣》、《坎坷记愁》、《浪游记快》、《中山记历》、《养生记道》六篇小记。诗仙李白的《春夜宴从弟桃李园序》中有“夫天地者,万物之逆旅也;光阴者,百代之过客也。而浮生若梦,为欢几何”,沈复便以“浮生六记”为文集命名。
而《浮生六记》写完后,沈复又有怎样的人生际遇,再无只字片语记述。一开始,和大部分文人笔记的命运相似,《浮生六记》只流传于沈复的朋友圈中。后来辗转散佚,流落书摊。光绪初年,杨引传在苏州的小书摊上偶然淘到了《浮生六记》残卷,交给当时在上海主持《申报》的“尊闻阁王”王韬,以活字版刊行于1877年。这是最早的通行本,然而已缺最后二记。1936年,国学大家林语堂先生将残存的四记翻译成英文,并在序言中写道:“芸,我想,是中国文学上一个最可爱的女人。”时隔一百多年,《浮生六记》终于收获好评,自此闪耀文坛。
有人将《浮生六记》比作小《红楼梦》,真是十分贴切。从传世过程来看,这二者的确如出一辙。《红楼梦》在曹雪芹死后风靡坊间,可惜只有前八十回抄本,于是号称古本、全本的伪作层出不穷。在林语堂先生期待“在苏州家藏或旧书铺一定还有一本全本”时,《浮生六记》“全抄本”也应运而出。
老实说,就内容和文笔而言,《浮生六记》比《红楼梦》差了十万八千里,但《浮生六记》带给我的感动和震撼却丝毫不逊于《红楼梦》。《红楼梦》也好,《浮生六记》也罢,再延伸到所有好的文学作品,无论古今中外,最重要的不是结构、内容、文笔、技巧,而是感情。好的文学,就算描写悲剧,文字都是暖的,饱含深情。越是冷漠的世界,人们越向往这份真情。
要说《浮生六记》究竟写了什么,无非日常琐事。这是一部毫无野心的著作,没有精心构建的架构,也不是宏大深刻的题材,更没有曲折烧脑的情节,如涓涓细流,任意东西,清澈见底。你会不由自主跟着它笑、跟着它哭、跟着它发愁、跟着它痛快。无论趣事还是苦事,都温润如玉,可谓“乐而不淫,哀而不伤”。
若用类比,沈复像极了贾宝玉,没出息,没野心,没能耐,只会在女人丛里混,穷困潦倒,一事无成。芸娘则汇聚了许多红楼女子的质素。“金陵十二钗”各有各的可爱,也各有各的毛病。黛玉灵秀,有才情,却小心眼,嘴上不饶人,对宝玉一心一意,也常噎得他说不出话来。芸娘聪明、敏感,没有经过系统教育就能吟诗作对,红袖添香是文人的理想伴侣。同时,她还发明了不少生活小妙招,既有情趣又实用、便宜,跟她在一起永远不会无聊。宝钗端庄稳重识大体,虽然劝来劝去总惹宝玉不快,但真心为他的前程着想,持家待人八面玲珑,是难得的贤妻良母。芸娘亦然,无条件支持丈夫,尽心尽力侍奉公婆,和家人朋友关系都很好。湘云是大家公认的可爱女子,性情率真,有些男孩子气,心大不矫情,翻脸耍脾气却不记仇,对人掏心掏肺。她小时候的淘气轶事跟芸娘真有一拼。湘云喜欢穿男孩子的衣服,有一回她穿了宝玉的大衣,老太太认错了,直叫“别站在灯底下,小心落了灰迷了眼”,她还憋着笑不言语,后来大家都笑得前仰后合,老太太才知道怎么回事。芸娘女扮男装出去看热闹,人潮拥挤,她不小心碰了个姑娘,人家以为是浪荡子,正怒气冲冲要打要骂,她赶紧翘翘三寸金莲说明自己也是女人,实在俏皮。此外,芸娘“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的高洁品性也与邢岫烟相仿。芸娘汇聚了红楼群芳的优秀品质,完全配得上林语堂先生的盛誉。
读《红楼梦》时,大家都为宝、黛不能终成眷属深感遗憾,《浮生六记》恰恰满足了人们的希望。它就是《红楼梦》故事的延伸。如若宝玉娶了黛玉,八成会过着沈复和芸娘的生活,夫妻固然互为知己、和和美美、妙趣横生,但难以融入大家族。黛玉谢幕时还是个闺中少女,以她之前的表现来看,病体孱弱,树敌颇多,贾母疼爱她、贾政欣赏她,但最关键的王夫人并不喜欢她,何况还有赵姨娘等一干小人没事都要找事,她根本应付不来如此之多的“风刀霜剑”。宝玉呢是个没刚性没脾气的少爷,既无心读书上进考科举,也懒得去管家长里短,更不屑钩心斗角算计这个算计那个,他自己无权无势,只能做家族的寄生虫,哪里护得住黛玉呢?沈复和芸娘的情况也好不到哪去。芸娘从小肩负養家重任,比黛玉这种养尊处优的娇小姐成熟许多,为人更像宝钗,能隐忍,会调停,不得罪人。她是沈复母家的亲戚,沈母一开始很喜欢她,她也很小心地伺候公婆,无奈一系列阴差阳错的误会,竟令她接连得罪二老,乃至公公放狠话,沈复要么休了芸娘,要么离开沈家。所幸沈复对芸娘始终如一,不离不弃,真的为她离家出走了。沈复和父母骨肉分离,芸娘和子女也天各一方,这种痛苦是无法抹平的。连番摧折,芸娘的身体也终于垮了。她的死没有“林黛玉焚稿断痴情”那么诗意,也没有“苦绛珠魂归离恨天”那么神奇,却能让人为之动容,痛彻心扉。临终能与挚爱的丈夫依依话别,是她的幸运,但得不到公婆谅解、见不了儿女一面,她是多么委屈、多么无奈、多么不甘、多么痛苦啊!她的死,让我想到了“抱屈夭风流”的晴雯,欲哭无泪,欲诉无门。宝玉、黛玉也好,沈复、芸娘也罢,毫无心机却身处众矢之的的他们终会无立足境,“恩爱夫妻不到头”。虽然是悲剧,但已是最好的结果。这是性格使然,命运使然。
《浮生六记》又比《红楼梦》更加接地气。因为《红楼梦》描写的重点是上层社会,那些烦琐的礼仪、奢华的场景、精致的衣食住行离我们很远,这世上绝大部分人过的是沈复的生活,一边挣扎着养家糊口,一边苦中作乐努力活得有情趣。沈复和芸娘是“烟火神仙”,他们粗茶淡饭、徒步穷游、废物利用,从最简单、最廉价的生活中收获快乐。这种快乐,即便到了相隔两百多年的今天,依然是百姓们期待且易得的。
借鉴学习也好,发人深省也罢,总之,当你开启《浮生六记》,沈复和芸娘的人生就因为你的阅读再度鲜活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