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康复治疗颈椎病患者的临床效果分析
2021-02-27肖亚光
肖亚光
颈椎病又称颈椎综合征,是颈椎骨关节炎、增生性颈椎炎、颈神经根综合征、颈椎间盘脱出症的总称,是一种以退行性病理改变为基础的疾病。主要由于颈椎长期劳损、骨质增生,或椎间盘脱出、韧带增厚,致使颈椎脊髓、神经根或椎动脉受压,出现一系列功能障碍的临床综合征。表现为椎节失稳、松动;髓核突出或脱出;骨刺形成;韧带肥厚和继发的椎管狭窄等,刺激或压迫了邻近的神经根、脊髓、椎动脉及颈部交感神经等组织,引起一系列症状和体征。在多因素的联合作用下,颈椎病发展成为临床常见、高发性疾病。研究证实该病的发生和发展与年龄、外伤、劳损以及日常姿势等多因素密切相关。近年来人们生活节奏加快及工作压力的增加,颈椎病发病人群逐渐向中青年过渡,因此采取科学有效的治疗措施至关重要[1]。随着医疗技术的完善,放射诊断技术逐渐被临床广泛使用,旨在通过放射诊断技术进一步明确颈椎病患者病变具体情况和实际治疗进展,从而对临床治疗和康复方案做出及时且有效的调整。经临床研究证实,在颈椎病的治疗中辅助放射诊断技术可有效解决传统治疗方案的缺陷和不足,进而提升临床治疗效果的同时有效改善患者预后[2]。为体会综合康复治疗颈椎病患者的临床效果,特选取本院2018 年1 月~2020 年5 月收治的157 例经放射诊断技术确诊的颈椎病患者进行研究。详情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本院2018 年1 月~2020 年5 月收治的经放射诊断技术确诊的157 例颈椎病患者,按治疗方法不同分为对照组(74 例)和观察组(83 例)。对照组男35 例、女39 例;年龄32~74 岁,平均年龄(53.14±12.17)岁;病程0.5~7.0 年,平均病程(3.42±1.58)年。观察组男42 例、女41 例;年龄32~75 岁,平均年龄(53.50±12.33)岁;病程0.6~7.0 年,平均病程(3.81±1.23)年。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放射诊断技术:借助数字X 线摄影(DR)等影像学设备实施扫描,图片信息必须由3 名专业影像学医师阅片并判断。后严格以放射诊断结果为依据制定康复方案。对照组采用常规康复治疗,叮嘱患者日常睡眠选择高度合适的枕头并保持正确姿势,睡眠时肩部和头部放松。其中头部运动可进行以下方式:指导患者保持站立位并且分开双脚,收肩、挺胸并确保头部前倾,下颌微收后头部依次进行侧头、低头、仰头等动作,3~5 min/次。肩部运动可进行以下方式:双肩上提向后旋转,重复旋转2~3 min。观察组采用综合康复治疗,具体如下。①针灸:穴位取百会、内关、风池、天柱、夹脊等穴,指导患者取俯卧位,采取平补平泻法,进针后保持25 min,1 次/d。②推拿:指导患者取端坐位并保持,以拿、揉、推手法为主,放松背部肌肉,牵引、旋转头颈部,1 次/d;治疗6 d 为1 个周期,共治疗4 个周期。③中药方剂:以活血通络汤进行治疗,组方:黄芪30 g,丹参、当归、桃仁、红花、川芎、桂枝、天麻、钩藤、赤芍、葛根各15 g,甘草6 g,以上药材配水550 ml 煎煮至150 ml 后早晚分服,1 剂/d。
1.3 观察指标及判定标准 ①临床疗效,疗效判定标准[3]:显效:经过治疗后患者颈椎麻木、疼痛等症状消失,无眩晕感且不会影响日常生活,颈椎生理功能恢复正常;有效:症状基本消失,颈椎生理功能改善明显,日常生活中偶有眩晕感;无效:临床症状、颈椎生理功能无明显变化,部分患者症状加剧,对日常生活产生严重影响。总有效率=(显效+有效)/总例数×100%。②治疗前后症状积分,主要从疼痛麻木、肌力肌肉萎缩、反射几方面进行评定。科室自制量表,单项分值0~4 分。0 分:无症状;1 分:轻度症状;2 分:中度症状,但在可耐受范围;3~4 分:症状重度,难以耐受,严重影响日常生活。③治疗前后眩晕症状与病情发展情况,借助眩晕症状与功能评估量表评价颈性眩晕症状与功能,内含颈肩痛、眩晕、社会适应等7 项内容,总分0~30 分,分值越低代表颈性眩晕症状越严重[4]。借助CASCS 评价病情发展情况,总分0~100 分,分值越低代表病情发展越严重。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2.0 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表示,采用t 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 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 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为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 两组治疗前后症状积分比较 治疗前,两组疼痛麻木、肌力肌肉萎缩、反射积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疼痛麻木、肌力肌肉萎缩、反射积分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2.3 两组治疗前后眩晕症状与病情发展情况比较 治疗前,两组眩晕症状与功能评估量表评分、CASCS 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眩晕症状与功能评估量表评分、CASCS 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1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n,n(%)]
表2 两组治疗前后症状积分比较(,分)
表2 两组治疗前后症状积分比较(,分)
注: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aP<0.05
表3 两组治疗前后眩晕症状与病情发展情况比较(,分)
表3 两组治疗前后眩晕症状与病情发展情况比较(,分)
注: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aP<0.05
3 讨论
颈椎病是一种机体常见病变,在生活方式、行为转变等多因素的联合推动下颈椎病已发展成为临床常见疾病,且发病率呈逐年攀升趋势,严重影响患者身心健康。颈椎病的主要发生机制[5]:①钩椎关节增生后压迫椎动脉;②颈椎退行性病变刺激椎动脉周围交感神经致使椎动脉出现痉挛;③颈椎周围韧带松弛导致椎体出现滑脱或移位,从而牵拉或压迫椎动脉;④颈椎间盘应力改变而扭曲椎动脉。由此可见,颈椎病的发生和发展与颈椎关节功能异常、椎动脉压迫和痉挛等因素密切相关。罹患颈椎病后患者上肢行动能力、日常生活都会遭受不同程度的限制,从而导致其颈椎正常能动性明显降低。与此同时,患者还需承受由颈椎形态改变而对机体其他部位造成的影响。流行病学显示,中国、欧美发达国家均已成为颈椎病高发国家,而尽早确诊并开展对症治疗是控制疾病发展的根本。
随着临床研究的深入,发现对颈椎病患者开展康复治疗必须以患者损伤部位具体情况和颈椎病分型为依据,且在康复治疗时联合放射诊断技术,可依据放射诊断结果对治疗措施进行适时调整,从而巩固治疗效果的同时加快患者康复[6]。目前临床多借助CT 或X线片等技术开展放射诊断工作,并对患者颈椎病恢复情况进行了解,但颈椎病病情复杂且分型不同,所以CT 或X线片等技术并不能帮助医务人员准确了解患者颈椎部位炎症情况和病变程度,更不能判断患者是否存在骨质增生等情况,所以无法为后续治疗提供参考意见。但DR 等影像学技术可以对患者颈椎部位炎症情况和病变程度进行准确判断,从而确保康复治疗措施更好的实施。DR 具备以下优势[6]:①DR 操作简便且检查时间短,不会对患者产生较大创伤,加之DR 可重复性操作,因此更容易被患者接受;DR 性能更加出众,扫描过程中可有效提升扫描准确性,节省后期治疗时间的同时显著提升工作效率;②DR 检查点准确率高,可准确定位病变部位具体情况从而为临床后续治疗提供依据。
对颈椎病开展治疗时借助康复治疗效果显著,可有效提升治疗结局并改善患者预后。但常规康复治疗措施较为落后,所以治疗效果并不理想,且治疗措施缺乏针对性,无法满足患者实际康复治疗需求,从而对远期治疗效果产生直接影响。针灸可以疏通阳气、调节气血运行,通过针灸对局部穴位进行针刺可有效抑制颈椎周围交感神经兴奋性,缓解椎动脉痉挛的同时进一步改善椎动脉血液供应情况。推拿可以理气止痛且舒筋活络,分析推拿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的作用机制,发现对局部实施推拿可以松解粘连和痉挛组织的同时纠正椎间关节功能紊乱,缓解肌肉痉挛的同时有效改善局部血液循环[7]。
综上所述,针对经放射诊断技术确诊的颈椎病患者实施综合康复治疗,可有效提升临床疗效并改善患者预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