冠心病合并房颤应用抗凝与双联抗血小板治疗的效果对比
2021-02-27袭杰
袭杰
近年来,随着老龄化社会进程加快,冠心病患者合并房颤发生率呈现上升趋势,患者多伴有心慌、气短、头晕、乏力、胸闷、胸痛等临床症状[1],需要采取科学治疗措施有效控制患者心率以及不良事件发生率,进而整体提高患者预后生活质量。本文针对本院2018 年1~12 月收治的80 例冠心病合并房颤患者,对采用抗凝与双联抗血小板治疗后的效果进行分析,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本院2018 年1~12 月收治的80 例冠心病合并房颤患者,按照随机计算机法分为常规组和实验组,各40 例。常规组男26 例,女14 例;年龄43~74 岁,平均年龄(54.25±6.59)岁;持续性房颤21 例,阵发性房颤患者19 例。实验组男21 例,女19 例;年龄43~74 岁,平均年龄(54.50±6.51)岁;持续性房颤22 例,阵发性房颤18 例。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纳入标准:①经本院相关辅助检查确诊患有“冠心病合并房颤”疾病,且CHADS2 评分为3~6 分;HAS-BLED 评分>2 分的患者[2];②病史资料齐全且依从性较高患者;排除标准:①患有认知障碍、精神疾病以及合并其他严重心脑血管疾病和肿瘤疾病的患者;②长期服用过抗性或抗血栓药物的患者。两组患者均在家属自愿情况下接受本次研究,签署知情同意书,本院伦理委员会监督核准研究内容,患者临床病例资料完整。
1.2 方法
1.2.1 常规组 给予抗凝治疗,即华法林钠(上海信谊药厂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31022141)口服,避免冲击治疗,口服第1~3 天3~4 mg/d(年老体弱及糖尿病患者半量即可),3 d 后可给维持量2.5~5.0 mg/d[可参考凝血时间调整剂量使国际标准化比值(INR)达2~3]。
1.2.2 实验组 给予双联抗血小板治疗,即硫酸氢氯吡格雷(Assia Chemical Industries Ltd.Teva Tech Site,国药准字H20110353)口服,1 次/d,2 片/次;阿司匹林(国药集团汕头金石制药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44021505)口服,50~150 mg/次,1 次/24 h。
1.3 观察指标及判定标准 治疗后,对两组患者进行为期1 年的随访,比较两组患者不良事件(出血事件、次要终点事件、主要终点事件)发生率、心率以及CHADS2、HAS-BLED 评分。出血情况(消化道、肾脏、皮肤、黏膜、牙龈、颅内出血等)、次要终点事件(腔隙性脑梗死、外周动脉栓塞、短暂性脑缺血)、主要终点事件(急性心肌梗死、缺血性脑梗死以及死亡)。正常心率水平为50~70 次/min。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0.0 统计学软件处理数据。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 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不良事件发生率比较 治疗后随访1 年,实验组出血情况发生率12.50%(5/40)低于常规组的32.50%(13/40),次要终点事件发生率17.50%(7/40)低于常规组的37.50%(15/40),主要终点事件发生率2.50%(1/40)低于常规组的15.00%(6/40),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χ2=4.588、4.013、3.914,P=0.032、0.045、0.048<0.05)。
2.2 两组CHADS2 评分、HAS-BLED 评分、心率水平比较 实验组患者CHADS2 评分(6.69±1.08)分、HAS-BLED 评分(4.00±0.50)分、心率(53.8±6.8)次/min均低于常规组的(7.25±1.25)分、(5.20±0.80)分、(65.8±8.5)次/min,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CHADS2 评分、HAS-BLED 评分、心率水平比较()
表1 两组CHADS2 评分、HAS-BLED 评分、心率水平比较()
注:与常规组比较,aP<0.05
3 讨论
冠心病是一种临床表现以突感心前区疼痛,发作性绞痛或压榨痛为主要特征的心血管内科疾病[3]。目前,世界卫生组织将冠心病分为5 大类:无症状心肌缺血(隐匿性冠心病)、心绞痛、心肌梗死、缺血性心力衰竭(缺血性心脏病)和猝死5 种临床类型[4]。而房颤的临床症状主要表现为心悸,乏力、劳累、眩晕、胸部不适、气短等[5],会随着患者的年龄增大发生率随之增加。相关医学研究数据表示[6],我国75 岁以上老年人房颤发生率可高达10%。冠心病合并房颤属于一种危险性疾病,如果未能在有效时间内采取及时治疗措施控制患者病情发展,将会导致病情进行性发展,死亡率明显高于单独冠心病患者。
临床针对冠心病合并房颤患者通常采用常规抗凝治疗和双联抗血小板治疗,两种方法均具有一定优缺点,该研究方向也是医学研究重点问题之一。华法林钠属于临床治疗中较为常见的一种抗凝药物,又叫做苯丙酮香豆素[7],该药物在服用过程中能够有效抑制维生素K,并转为氢醌结构直接参与到凝血酶原合成过程中,整体促进血液凝固,起到一定抗凝作用。相关研究结果显示[8],华法林虽然短时间应用具有一定临床疗效,但如果长时间服用会对患者的身体健康产生影响,出现出血、恶心、呕吐、过敏等毒副作用,因此部分患者对于抗凝治疗会缺少一定的信任度和依从性,且无法进行长期治疗,远期治疗效果有限。而双联抗血小板治疗中硫酸氢氯吡格雷及阿司匹林均属于主要药物,前者作为较为常见的血小板聚集抑制剂,可以通过选择性抑制二磷酸腺苷与受体结合,有效抑制患者体内血小板的聚集[9];后者一般用于缺血性心脏病、脑血栓、心肺梗死等疾病在临床中出现的降温和镇痛药物,但是近几年来,也应用于抗血小板凝聚作用中,并且深受较多患者和医疗工作者的高度认可。
本次研究根据患者需求和实际情况分别采用抗凝治疗和双联抗血小板治疗两种方案,并对比分析两种治疗方案对冠心病合并房颤患者的整体治疗效果,结果显示:治疗后随访1 年,实验组出血情况发生率12.50%(5/40)低于常规组的32.50%(13/40),次要终点事件发生率17.50%(7/40)低于常规组的37.50%(15/40),主要终点事件发生率2.50%(1/40)低于常规组的15.00%(6/40),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患者CHADS2 评分、HAS-BLED 评分、心率均低于常规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由此提示硫酸氢氯吡格雷及阿司匹林双联抗血小板对于冠心病合并房颤患者具有一定的临床效果。另外,王宇彬等[10]医学研究专家也曾在中国循环杂志中表示,冠心病合并心房颤动患者采用双联抗血小板治疗效果显著,可以有效防治脑卒中疾病发生,与本次研究结果具有一致性。可见相比抗凝治疗,双联抗血小板治疗效果更加明显。
综上所述,对冠心病合并房颤患者临床治疗中采用双联抗血小板治疗效果显著,既可以有效防止患者在治疗过程中发生出血情况、次要终点事件以及主要终点事件发生率,同时也可以改善患者的心率水平及栓塞风险、出血风险,具有一定的临床推广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