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金刚川》:以艺术的光影映照历史的光辉

2021-02-27

剧影月报 2021年1期
关键词:金刚志愿军战役

一、拍摄目的及取材背景

由管虎、郭帆、路阳联合执导,张译、吴京、李九霄、魏晨、邓超领衔主演的抗美援朝题材战争片《金刚川》,于2020 年10 月23 日在全国公映。影片自10 月23 日上映以来,已经连续21 日稳坐单日票房首位,票房突破9亿,超过两千万的观众走进影院观看这部荡气回肠的电影作品。

1950 年10 月,中国共产党和政府应朝鲜党和政府的请求,作出了“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历史性重大决策。抗美援朝战争,不仅稳定了朝鲜半岛的局势,挽救了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同时也保卫了新中国的安全,维护了亚洲乃至世界的和平。作为纪念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出国作战70周年的战争献礼片,《金刚川》以抗美援朝战争进入最后阶段的金城战役为主要背景,为观众讲述了战争进入最后的总攻阶段前,中国人民志愿军为确保兵力输送,而以血肉之躯持续抵御敌机狂轰滥炸、誓死捍卫交通要塞金刚川,这样一段鲜为人知的历史往事。片中那座气贯长虹、血肉筑成的,无论如何都炸不垮、拆不毁也冲不散的“人桥”,感动了每一位观众,更犹如一座不朽的精神丰碑,象征了中华民族的不屈意志、家国大义与牺牲精神。习近平总书记指示说:“伟大抗美援朝精神跨越时空、历久弥新,必须永续传承、世代发扬。”影片《金刚川》在深度理解历史的基础之上,完成了对烽烟岁月、英雄事迹的历史回望以及对伟大抗美援朝精神的传承发扬。

《金刚川》改编自真实的历史事件。纵观全片,影片虽然对史实进行了一定程度的艺术加工和改编,在故事情节以及人物塑造上与真实的历史并非一一对应,但客观来看,《金刚川》还是遵循了历史发展的基本脉络,它所展现的绝对不是一个虚构的故事。影片的选材背景是抗美援朝战争进入最终阶段的最后一次战役——金城战役。据笔者个人的分析判断,电影中的故事原型可能取材于发生在1953年5月20 日,志愿军工兵第10 团3连连长张振智带领部队在金刚川上英勇架桥的英雄事迹。据《抗美援朝战争史》介绍,1953 年5 月17 日至7 月27 日,志愿军发起夏季反击战。为保证作战部队后勤供应,志愿军工兵第10 团3 连连长张振智带领部队在金刚川上重新架设被美军炸毁的桥梁,开设岩里渡口。因此,影片中那座士兵们誓死捍卫、守护的桥又名岩里桥。

关于人物原型,可以在解放军报刊登的《抗美援朝“工兵英雄”张振智》一文得到印证,文中写道:“张振智从1951 年1 月28 日跨过鸭绿江,到1953年10月5日奉命回国,历经了第五次战役、夏季防御作战、金城反击战,大大小小的战斗共几十次”,“金刚川是金城前线附近的一条河流,由于地理位置十分重要,敌人上用飞机,下用两个炮群严密封锁。特别是1953年夏季金城反击战打响后,敌人对这里经常进行毁灭轰炸。张振智带领三连奉命在岩里渡口架一座载重桥,保证它畅通无阻。”“5 月20 日下午张振智带着大家察看地形,……”通过比照,可以推定《金刚川》取材的原型人物就是张振智。从5 月20日架桥起至7月27日,张振智与他的工兵连连续7 次修复被美军炸毁的岩里桥,一定程度地保证了金刚川的交通顺畅,为大部队的后勤供应提供了有力保障。关于他的英雄事迹,在《中国人民志愿军英雄模范志》中也有相应记载。

而关于影片的故事背景,则是发生在1953 年的夏季反击战役。片中反映的战斗应是夏季反击战役中的一部分——反击战役进行到第三阶段的金城战役(详情可以参看《抗美援朝战争史》下卷第58章和第59章的记载内容)。这场抗美援朝战争进行到最后阶段的大规模战役,发生的时间段是1953年7月13日-7月27日,战役的重点打击对象是以李承晚为首的南朝鲜伪军,战役的交战双方是中国志愿军和朝鲜人民军共同对抗以美军为首的“联合金城战役国军”。最终志愿军取得战役胜利,连同正面其他各军的作战,共毙伤俘敌7.8 万余人,缴获坦克45 辆,汽车279 辆,飞机1 架,各种炮423 门,各种枪7400余支,收复土地192.6平方公里。志愿军和人民军伤亡3.3万余人,敌我伤亡比为2.3∶1,有力的配合了停战谈判。该战役是志愿军转入阵地战以来,对坚固设防之敌实施的规模最大的一次进攻战役,重创南朝鲜军四个军团,因此具有非常特殊的意义和历史地位,或许这也是本片选择将其作为主要故事背景的原因。

二、故事情节及人物塑造

电影采用了多视角的复调性叙事,在单元结构上地面时间与空中时间的多次交叠,全方位、多线索地再现了抗美援朝志愿军战士誓死护桥、拼命修桥的壮烈场面创新性地从“士兵”、“对手”、“高炮排”三个呈并列关系的视角来展现“炸桥、修桥、护桥”这样一个战斗过程。第一视角“士兵”,由原本将要通过工兵桥奔赴前线的步兵的视点,完成了在人物形象、情节梗概以及时空方位的初步构建;第二视角“对手”,以美空军飞行员的视点对与中国炮兵的对决加以时序和战术上的解说;第三视角“高炮连”,从高炮手的视点讲述这场在两军制空权极不对等的现实状况下壮烈的防空大战。不同的视角相互碰撞、呼应,在同一场景上完成了历史性的交汇,对同一事件进行反复渲染,使观众全方位地沉浸在悲壮的战争里,在这场战役弥散的焦糊气味中,内心获得极大的震颤与感动。三个视角饱含情绪、层层铺垫,最后汇聚到第四篇章“桥”——以全知的视角展现志愿军众志成城、肉身铸桥的情节高潮,为《金刚川》这样一个简单的故事创造出了更为强烈的内在表现力和戏剧效果,这无疑是此类“主旋律”战争电影在美学风格方面的新突破。

不过从影片主要情节的发展来看,《金刚川》还是采取了国内观众们更为熟悉的战地时间线性叙述:从步兵急行军的活动开场,到工兵连持续不断的架桥、修桥,至结尾各兵种齐心合力、同仇敌忾,不惜牺牲自己用血肉之躯架起人桥,胜利完成抢渡,阶段清晰、敌我分明地展现了中国志愿军与以美为首的联合国军交战与攻防的进程,战斗局势也在激烈的“一攻一防”中渐至残酷,一步步走向高潮。影片的开头和结尾都借用了制作精良的文献记录片作为叙述影片背景的材料,这体现了电影制作团队的严谨性:开头简要交代了朝鲜战争的开端以及金城战役在抗美援朝战争中的关键作用;结尾则选用志愿军烈士遗骸回归故土的影像,将历史与现实进行了有机结合,表达了祖国和人民对在抗美援朝战争中英勇牺牲的烈士们的深切怀念和崇高敬意。

作为一场综合国力和军事实力都相差悬殊的非对称战争,抗美援朝的胜利是靠着中国志愿军钢铁般的意志、大无畏的牺牲精神以及“正义必胜”的坚定信念来实现的。“这不是一个把敌人打得落花流水的故事,而是这些人为了胜利,集体牺牲的故事。”《金刚川》选择了一个远离主战场的小切口故事,突破常规的采用新的叙事方式,实现了从时空、历史、人性、情感多重维度的描写刻画,完成了对战争的重温,对历史的祭奠,对英雄的致敬。透过影片,观众们切身感受到了中国志愿军身处极度缺乏武器、装备供给情况下的真实困境,也对他们在绝对艰难、危险境遇中的奋不顾身以及不屈意志有了更为深刻的体悟。

将影片的表现焦点置于战争中的生命个体,强调对人物个体的命运遭遇和思想情感的刻画,进而实现对战争中人性的剖析解读,是当代战争片发展的一大重要趋势。《金刚川》的导演在该作品中便做到了以人为本,其站在“个人”的维度去刻画战争,进而引发人们对战争的审视与思考,实为值得肯定之处。《金刚川》的叙事高潮在于:高射炮兵(新晋排长张飞——张译饰)通过点燃阵地,主动暴露自我炮位成功诱引敌机火力,用有限的弹药与敌机对战,不惜牺牲自己来完成护桥的任务。这个顶着《三国演义》中“张飞”名字的新晋排长,在影片中刚一出场却是一副唯唯诺诺的“怂人”形象。作为一个富有经验的资深炮手,他不仅在自己的师傅班长老关(班长关磊——吴京饰)面前支支吾吾,缺乏话语权,在自己手下的士兵那里似乎也显得威信不足。然而随着影片情节的发展,这一角色的感染力在循序渐进中慢慢爆发,最终他无惧牺牲,拖着残肢断臂绝地还击,真正成为了那个“长坂坡前救赵云,喝退曹操百万军”的“万古流芳莽撞人”。透过张飞惊天动地的英雄壮举,习总书记所说的“世上没有从天而降的英雄,只有挺身而出的凡人。”得到了有力印证。演员张译的表演细腻准确又极具爆发力,目睹关班长及战友壮烈牺牲时的惊愕,替老关给守桥战友送烟叶时感情的克制,掩埋尸体土堆前敬烟时的悲伤,敌机袭来时朝向天空爆发式的怒吼,再到点燃阵地英勇赴死的决绝……张译对“张飞”这一人物的形象塑造是极为精彩的,他以自己对人物的深刻理解、情绪的精确把握,通过精湛的演技将角色情感深入传递到每位观众心中。

此外,从关磊和张飞这对生死兄弟身上所展现出的革命精神和深厚情谊,也让观众内心深受鼓舞、大为感动。两人的名字很容易让人联想到《三国演义》中关云长与张翼德这对结义兄弟,片中二人的性格特点是极为反差的:关磊粗犷豪放、无畏无惧;而张飞则事事谨慎理性,坚持原则。两人在性格上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这在一定程度上也使人物更加生动鲜活且更具真实性,增强了艺术的表现效果。二人在人物关系上既是师徒,又是并肩作战的战友、患难与共的兄弟,战场上二人相互激励、托付生死。影片注重通过细节来表现二人之间的真挚情谊,比如:彼此都坚持让对方驻守隐蔽炮位,把危险的暴露炮位留给自己,作战中二人配合默契,通过口哨互相交流、传递信息;士兵给的烤玉米,张飞自己舍不得吃却留起来给关班长……等等情节都表现出共同革命理想下,二人深重真切的战友情谊。当关磊坚守在自己的炮位壮烈牺牲后,张飞亲手掩埋了他血肉模糊的遗体,而张飞自己,虽然已经被敌军炮火炸飞了手脚,却仍然挣扎着回到一号炮位,尽全力继续开炮,最后他像一尊雕塑,以一种屹立不倒的英雄姿态牺牲在自己的炮位上。这一幕也让无数同样置身于战争浓烟的观众久久沉默,喟叹牺牲,敬畏生命,又体会到组织和纪律严明下的同志情谊又拥有怎样的神性。战争跟前,哪论什么正义邪恶、强弱输赢,对于一名战士来说,只有生死,随时准备从容就义、英勇牺牲。电影《金刚川》通过故事情节,将战场之上的完整人性、极端时刻爆发的真挚情感,以及战争背后的残酷现实揭示于观众面前。

三、作品评价及发展方向

70 年前的朝鲜战争爆发于庆祝新中国成立一周年的国庆日前夕,这在无形之中给新生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带来了新一轮的国防压力。热爱和平的中国人民岂能容忍帝国主义的无情侵略、甘受列强的肆意践踏,于是“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中国人民志愿军满怀正义,奔赴朝鲜前线。而影片中所展示的故事情节——这场为保证后勤供应、补给运输在金刚川上展开的生死战,只不过是抗美援朝战争背景之下的一场微小战役而已。烽烟岁月,在邱少云、黄继光等这些知名人物的背后,又有多少不为人知的英雄事迹回荡在历史之中呢.《金刚川》刻画的高炮连——这组有血有肉、不畏牺牲的人物群像,即是在朝鲜半岛甘愿奉献生命的中国人民志愿军战士的一个缩影。心系战友、无惧战争,齐心御敌、生死与共!轮番轰炸的猛烈炮火中,是他们始终坚守阵地、屹立不倒,最终以血肉之躯担起钢铁般坚固的桥。从某种角度看,“士兵”与“桥”实现了“灵魂”与“肉身”的统一,这座由人搭建起的“生命之桥”,亦是铸就起了中华民族的脊梁,生动诠释了民族精神与中国力量。

影片在刻画集体英雄群像的同时,也聚焦无畏个体,重复演绎的“过桥、炸桥、修桥”的片段之中,我们也可以窥见个体人物的成长蜕变:如从谨小慎微、唯唯诺诺到勇敢果断、直面牺牲的张飞,从青涩稚嫩、一腔孤勇到大气凛然的刘浩……一个个生动鲜活的人物形象,让观众不仅在共情共鸣中生发出无限怀念与崇敬,也对和平盛世的理解有了历史厚度和现实温度。“不信鬼神的中国士兵在金刚川上演戏法,忠于信仰的美军在广袤苍穹中目睹神迹。这座桥是通往和平的安宁之路,纵然是断了手臂、洒尽鲜血,也要把当阳桥喝断;纵然是败走麦城,也要把这荆州守好。想不通这架木桥为何总是会以神速复原,也不知这个国家,曾用血肉之躯筑起过多少前行的桥。”影片《金刚川》勾起了我们对无数英雄的回忆和对历史的缅怀。

当然我们也承认,这部创新性地使用多视点的复调性叙事手法的影片,在结构编排和细节叙事方面也存在着一定的缺陷和瑕疵:诸如篇章影像重复出现,导致叙事不够简洁紧促、缺乏层次,影响了整体节奏;相同的情节反复上演,使故事进展毫无悬念,进而让观众产生无聊之感;视角混乱,场景转换无法做到顺畅衔接,阻碍了感知过程;再有就是在部分影像的制作上略显生硬,剪辑潦草粗糙,赶工痕迹明显;一些情节的细节方面与真实历史不相符等等。同时,影片结束由谭维维演唱的片尾主题曲《英雄赞歌》(对电影《英雄儿女》经典主题曲的全新演绎)也是众口难调,观众对此褒贬不一。但是考虑到这部电影从开机到上映仅仅用时两个多月,制作周期短、主创团队时间紧任务重、拍摄时间和素材都有限,这样的客观外在条件之下,还能做到积极顺应当代的审美发展趋势,探索构建战争片新的美学风格,在叙事手法方式上力求创新突破,最终赶在抗美援朝战争70周年纪念到来之际如期上映,并以较强的艺术感染力在观众间博得热烈反响,称《金刚川》是主旋律电影与商业战争大片的优质结合品,的确是实至名归。

与往年以抗美援朝为题材的电影作品相比(如:《上甘岭》《英雄儿女》等,都是抗美援朝题材电影的经典作品),《金刚川》在电影的工业化制作水平上实现了新的飞跃。影片的大部分画面采用“虚拟拍摄”技术,大大提高了制作效率和精确度。同时,在影像的色彩饱和度和对比度、夜景镜头的噪点、炮火的爆破设计以及数字摄像机的拖尾等方面都达到了极为出彩的效果,赋予了影片一定的视觉魅力,使观众获得了真实的切身体验。这些无疑都有利于推动中国文化走出去,讲好中国故事,表达中国价值,更好地传递中国精神。此外,影片选择极小的历史事件作为切入口,突破性地使用多视点的复调性叙事手法,对于突破战争影像制作的同质化,创新表现手法,开拓拍摄思路,从而更好地发掘历史背后的文化价值、充分释放文化动能也有很强的促进作用。当然我们也承认,要想完成对经典的良好传承和发扬,并在此基础之上实现对先前作品的超越,中国电影的创作团队还有很长的道路要走。

“新的抗美援朝影视创作,能否得到中国观众的由衷认可,能否满足甚至超越他们的期待视野,能否真正突破文化甚至意识形态的隔阂,实现中国价值和中国声音的有效国际传播,这既是对中国影视艺术工作者的挑战,在某种意义上也是对中国当代文化创造力、影响力、传播力的挑战,而要赢得这样的挑战,无疑需要有足够的思想定力与更加强大的艺术创造力。”“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只有扎根真实生活,立足实践,脚踏实地的做好惯常的文化积累;不断创新,提高技术水平和制作工艺,方能在厚积薄发之中,展现中国电影的艺术价值和独特魅力。

四、结语

如今,战争的硝烟烽火已经离我们远去,不朽的抗美援朝精神却历久弥新,需要我们每位中华儿女去传承。致敬老兵已经成为一种文化、一种信仰,老兵不老,也从未远去,他们的峥嵘岁月值得被铭记。因此,当《金刚川》通过热血激昂的战斗情节、鲜活真实的人物形象将“伟大抗美援朝精神”充分映现在银幕之上时,人们不再去过分苛责艺术表现形式上的细节,而是深深被这群最可爱的人感动。客观来讲,《金刚川》作为一部抗美援朝题材的战争献礼片,以热血光影完成了对光辉战争历史的祭奠,对崇高英雄精神的弘扬,对中国人民志愿军英雄的致敬。

猜你喜欢

金刚志愿军战役
志愿军六天三炸“水门桥”
追影记
咏湘江战役
湘江战役:决定中央红军生死存亡的一战
抗美援朝,美军阵亡人数为何比志愿军的低
云山战役中志愿军的作战要览
灾难现场,这支华侨华人的“志愿军”令人动容!
古文字中“口”部件的作用研究
惨烈的中条山战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