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察踝关节骨折的内固定治疗效果
2021-02-26綦江黄现峰王辉
綦江,黄现峰,王辉
(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第八十集团军医院,山东 潍坊 261000)
0 引言
在当前的时代背景下,因为被交通事故、跌倒、摔倒等意外情况因素所影响,使得踝关节骨折的发生率在逐渐提升。踝关节是下肢十分重要的组成部分,在踝关节的支持下,可以保障下肢的正常运动,在出现踝关节骨折后,患者会伴随有十分剧烈的疼痛感,急需到医院中接受创伤复位治疗[1]。临床上对于踝关节骨折患者大多采用石膏外固定治疗,但是,依据实际的应用情况来看,常规外固定疗法极有可能会提升创伤性关节炎、疼痛、复位不良等不良情况的发生率,因此,临床疗效有些许逊色[2]。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不同于常规外固定、石膏疗法,其准确率更高,且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更低,可以促进患者的踝关节功能更快的康复。本次对照实验中详细分析了将切开复位内固定疗法应用于踝关节骨折患者中的临床治疗情况,具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选取2019年1月至2020年4月我院骨科收治的80例踝关节骨折患者作为本次的研究对象,均经CT、X线检查证实为踝关节骨折,导致骨折的原因为扭伤30例(37.5%),车祸22例(27.5%),摔伤28例(35%);其中,右侧骨折49例(61.25%),左侧骨折31例(38.75%),同时,患者除了本身的踝关节骨折以外,无其他病症情况、精神类病史,符合入组标准,患者家属均已经在知情同意书中签字。采取随机数字法将80例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40例。对照组男24例,女16例,年龄22-47岁,平均(32.25±1.04)岁;观察组男18例,女22例,年龄19-49岁,平均(37.16±1.69)岁。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无统计学意义(P>0.05),有可比性。
1.2 方法。对照组使用复位石膏固定,协助患者在病床上保持平卧位,对骨折区域外部的皮肤进行消毒、清创;使用X线片确定骨折部位,然后,按照后踝、外踝、内踝的顺序进行固定,并使用绷带、石膏进行固定,在固定且确认无误后完成手术。术后应对两组患者采用抗菌、抗感染类药物进行治疗[3]。观察组使用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麻醉方法选择腰硬联合麻醉,使用俯卧位,并根据患者踝关节骨折类型的不同采取不同的疗法。比如,对于外踝骨折患者而言,应选择外踝后缘入路,在骨折部位暴露后,清理周围的坏死组织,并将骨折端复位,并使用合适的钢板、螺钉固定。其次,若患者的踝骨骨折情况为内踝骨折,入路位置应选择内踝区域入路,切口保持在8 cm左右,然后,按照规范化操作方法进行复位、固定。
1.3 观察指标。本次实验中的观察指标以治疗有效率、踝关节功能恢复情况、并发症的总发生率、各项手术指标为准。治疗后,比较两组患者的治疗有效率,治疗有效率=(显效+有效)/例数×100%。显效:经治疗后患者所出现的疼痛等临床症状均消失,踝关节功能逐步恢复正常;有效:患者的踝关节功能恢复情况尚可,但是,依然存在轻微的疼痛、肿胀情况;无效:经治疗后患者的症状无改善,疼痛、肿胀等症状愈加恶化。治疗后,比较两组患者的踝关节功能恢复情况,共包括了踝关节功能、肿胀、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治疗后,比较两组患者的各项手术指标,共包括了术中失血总量、住院时间、手术时间、骨折愈合时间。治疗后,比较两组患者的并发症的总发生率,共包括了皮缘坏死、切口开裂、感染、延迟愈合。
1.4 统计学处理。将SPSS 23.0作为本次实验的统计学处理工具,观察指标分别使用(%)、(分)表示,计量资料为(±s),若数据间差异较大且存在统计学意义,使用(P<0.05)表示。
2 结果
2.1 两组治疗有效率对比。治疗后,观察组治疗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治疗有效率对比[n(%)]
2.2 两组踝关节功能恢复情况对比。观察组患者在治疗后踝关节功能、肿胀、VAS评分等踝关节功能恢复情况均显著优于对照组,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踝关节功能恢复情况对比(±s)
表2 两组踝关节功能恢复情况对比(±s)
?
2.3 各项手术指标。观察组各项手术指标更优于对照组(P<0.05),见表3。
表3 各项手术指标(±s)
表3 各项手术指标(±s)
?
2.4 并发症的总发生率。经分析表四中的数据可知:观察组并发症的总发生率更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4。
表4 并发症的总发生率[n(%)]
3 讨论
踝关节骨折是骨科临床中十分常见的病症,其致病因素比较复杂,一般大多为外力所导致。踝关节是下肢十分重要的组成部分,起到了主要的承重作用,在外力作用的影响下出现骨折后,下肢运动功能会极剧受损[4]。据相关调查分析来看,若未能够得到及时的治疗,极有可能会诱发退行性关节炎、创伤性关节炎,进而进一步损害踝关节。
在一般情况下,临床中对于踝关节骨折患者大多采用石膏外固定,在固定以前需要采用专业的手法帮助骨折部位进行复位,然后,严格按照骨骼复位顺序进行骨骼复位,在固定完毕后打上石膏[5]。依据实际的应用情况来看,常规固定疗法效果虽然较好,但是,在踝关节功能恢复方面比较差强人意,因此,仅仅具有较好的无创、简单等优点,却并不能够提高临床恢复的速度。在本次实验中,于我院共选取了80例踝关节骨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并使用切开复位内固定,依据实验的结果来看,治疗有效率高达97.5%。同时,该方法与常规疗法不同,安全性更高,能够最大限度的促进患者恢复。通过实际分析来看,在应用切开复位内固定疗法治疗后,患者的踝关节功能、肿胀、VAS等评分分别为(32.36±3.64)分、(9.27±3.79)分、(29.36±3.17)分;更优于使用复位石膏固定(2 7.8 3±4.8 6)分、(1 4.4 2±3.7 9)分、(3 4.9 6±2.8 1)分,(P<0.05);另外,在使用切开复位内固定后,手术时间、术中失血总量、骨折愈合时间、住院时间分别为(36.37±1.79)min、(6.73±1.87)mL、(16.13±1.44)w、(8.36±1.37)d,更优于使用复位石膏固定(49.46±1.45)min、(47.39±1.24)mL、(21.49±1.76)w、(14.53±1.17)d;且其并发症的总发生率4例(10%)也更低。对比来看,切开复位内固定在治疗有效率、踝关节功能恢复、并发症的总发生率、各项手术指标方面效果更为良好。
通过以上表述的情况来看,将切开复位内固定疗法应用于踝关节治疗中的应用价值较高,适宜在临床上广泛推广,以帮助更多的患者快速康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