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电协同技术治疗玫瑰痤疮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评价
2021-02-26张桃花姚鑫
张桃花,姚鑫
(中山市第二人民医院,广东 中山 528400)
0 引言
玫瑰痤疮属于慢性炎症疾病,主要患病位置为颜面中部位置,同时又称之为酒糟鼻。因为人们饮食结构和习惯发生的变化,大大提升了玫瑰痤疮的患病率[1]。常规治疗为目前常用疗法,其效果并不确切。此次研究主要探讨光电协同技术治疗玫瑰痤疮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内容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随机抽取60例玫瑰痤疮患者作为此次研究对象,病例起止时间为2019年3月至2020年5月,60例患者分组方式为随机数字表法,即观察组以及对照组各为30例。对照组中男17例,女13例,年龄18-40岁,平均(28.6±2.1)岁,观察组中男19例,女11例,年龄20-42岁,平均(29.4±2.3)岁,对比两组的基线资料,组间数据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对照组:多西环素和甲硝唑凝胶联合,口服多西环素,首次服用剂量200 mg,而后每日用药剂量100 mg,每日用药1-2次。此外外用甲硝唑凝胶,每日2次,患者需要注意面部保湿及防晒,持续治疗时间为8周。观察组:光电协同技术治疗。对患者面部进行清洁,将耦合剂涂抹和护目镜配合。首先采用short模式,对患者耳前皮肤进行光斑测试,依据反应采用合适的参数,按照治疗位置对能量进行调整,最佳状态为治疗位置轻度发红。对患者全脸治疗后采用long模式,重复治疗1次炎症损伤位置。射频能量调整为15-18 J,强脉冲光能量设置为16-22 J,单次治疗光斑数量150-200个。完成治疗后将耦合剂洗净,冷敷时间为30分钟。每隔4周进行一次治疗,持续治疗3次。
1.3 疗效评估。效果显效表现为面部红斑、脓疱和瘙痒症状改善显著,症状评分降低比例在90%以上;效果有效表现为面部红斑、脓疱和瘙痒症状缓解,症状评分降低比例范围75%-89%之间;效果无效表现为患者症状表现无任何改善[2]。显效比例和有效比例相加为总有效率。
1.4 评估指标。比较观察组和对照组患者治疗前后的主观评分,即干燥感、紧绷感以及灼热感,分数和评估指标呈现负相关性;而后对比观察组和对照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即灼热刺痛、红斑以及瘢痕[3]。
1.5 统计学分析。应用SPSS 21.0进行数据统计分析,有效率和不良反应比较采用卡方检验,主观评分采用t值检验,组间数据对比如P<0.05,则差异有统计学意义[4-5]。
2 结果
2.1 治疗效果。观察组患者经过治疗后总有效率为96.67%,对照组患者经过治疗后总有效率为80%,组间数据对比P<0.05,观察组疗效优于对照组,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的临床有效率[n(%)]
2.2 主观评分。比较观察组和对照组干预前主观评分,组间数据并未产生统计学意义(P>0.05),比较两组患者干预后的主观评分,组间数据差异显著,形成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对比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主观评分(±s)
表2 对比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主观评分(±s)
?
2.3 不良反应。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后出现不良反应和发生率组间数据差异显著,形成统计学意义,见表3。
表3 对比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n(%)]
3 讨论
玫瑰痤疮发病机制并不确定,临床经过研究后认为此病和先天性获得性免疫异常激活和神经血管功能异常存在关系[6-7]。虽然临床治疗方法较多,但是无法治愈。此病主要特征表现为面部出现红斑,特别是红斑毛细血管扩张型和丘疹脓疱型。
临床对于此病治疗大部分学者观点依旧是选择药物治疗,但是药物治疗效果并不确切。此次研究采用光电协同技术进行治疗,组合双极射频和不同光学系统[8]。射频效应和皮肤阻抗存在关系,和皮肤各靶色基并无关系,为此可在真皮层中集中,不会显著损伤表皮。强脉冲波段不同光可在靶色基进行不同作用。与此同时和射频治疗协同后可在强度较低的基础上热吸收靶组织,有助于真皮毛细血管氧合血红蛋白热量吸收,从而凝固血红蛋白,有助于消退毛细血管[9-11]。近年来玫瑰痤疮和皮肤屏障受损功能逐渐受到了临床重视。临床治疗此病的基础内容为皮肤屏障功能恢复,强脉冲光可经过光调节作用对细胞活性进行调整,有助于表皮修复再生,对成纤维细胞活性激活,有助于真皮胶原合成,以此改善皮肤屏障功能,将外界刺激敏感性降低,从而降低疾病复发率。
综上所述,光电协同技术治疗玫瑰痤疮效果良好,可改善患者的症状表现,且患者治疗后未发生明显不良反应,同时对患者的日常生活无不良影响,患者均具有较高的接受度,作用效果维持良好,可将其进行临床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