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左心衰竭患者不同院前急救模式的疗效
2021-02-26项光桂
项光桂
(广西壮族自治区民族医院,广西 南宁 530000)
0 引言
急性左心衰竭是临床较为常见的一种急性心肌梗死并发症,是严重冠脉阻塞患者较为常见的一种,主要是指因心肌损伤、心律失常等因素影响下引发的心肌收缩力降低、左心室舒张期压力上升,进而导致心排血量减少,造成的肺循环淤血,极易出现肺水肿、心跳呼吸骤停等,如不及时采取干预措施,对患者生命安全会造成严重威胁。故对急性左心衰竭患者及时采取有效、合理的抢救措施至关重要。目前,临床针对此类患者进行的院前急救模式主要有“边急救边转运”以及“先急救再转运”两种。研究表明,为避免患者病情恶化,实施先急救再转运的院前急救模式能够及时、有效的稳定患者病情,提升院内抢救成功率[1]。因此本院筛选的63例急性左心衰竭患者进行分析,阐述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使用抽签法对本院筛选的63例急性左心衰竭患者进行分组,分为两组,实验组32例与对照组31例,时间选为2017年1月至2020年1月,其中实验组男18例,女14例;年龄50-80岁,平均(63.25±4.77)岁;原发疾病:有15例为冠心病,11例为风湿性心脏病,6例为肺心病;对照组男16例,女15例;年龄52-80岁,平均(64.36±5.01)岁;原发疾病:有16例为冠心病,8例为风湿性心脏病,7例为肺心病;两组基本资料相比无差异(P>0.05)。
1.2 方法。对照组实施边急救边转运的院前急救模式,接到急救电话,立即前往现场,在救治现场对患者进行简单处理后,将患者从救治现场转运至院内急诊室,在转运途中进行治疗。实验组实施先急救再转运的院前急救模式,在接到患者急救电话后,医务人员立即前往现场进行急救,确保患者体位呈头高脚低位或坐位,使其双腿自然下垂,以此促进患者全身血液回流,提升其心排血量;将患者口、鼻分泌物清理干净,保证患者呼吸顺畅,并给予高流量氧气吸入,避免低氧血症发生;迅速为患者建立静脉通道,采集其动脉血作为进行血气分析标本;对患者心率、血压、脉搏等进行严密监测;结合患者病史以及检查体格后,迅速做出判断,实施相应的处理方式,合理用药,伴有烦躁不安以及胸痛可适量给予青海制药厂有限公司盐酸吗啡注射液(批号:国药准字H20010317)1 mL:10 mg,2-5 mg镇静,依据患者具体情况,给予患者利尿、强心、扩血管等药物,实际用药如下:上海旭东海普药业有限公司去乙酰毛花苷注射液(批号:国药准字H31021178)2 mL:0.4 mg,静注0.2-0.4 mg,上海禾丰制药有限公司呋塞米注射液(批号:国药准字H31021063)2 mL:20 mg,静脉滴注20-40 mg,北京益民药业有限公司(批号:国药准字H11021022)硝酸甘油片0.5 mg,舌下含服1-2片,上海信谊金朱药业有限公司氨茶碱注射液(批号:国药准字H31023030)2 mL:0.5 g,静注0.25-0.5 g。待患者病情平稳后再搬运至急救车,在途中密切关注患者生命体征变化。
1.3 观察指标。对两组治疗疗效进行分析。显效:患者病情稳定、临床症状以及体征明显改善,心功能分级≥2个等级;微效:患者症状以及体征得到明显改善,心功能分级降低1个等级;恶化:病情未改善甚至加重[2]。对两组治疗前以及达到医院时各生命体征指标进行对比,指标为血氧饱和度、心率、呼吸[3]。评估两组治疗安全性。
1.4 统计学处理。本文研究中选择SPSS 20.0系统计算数据,其中(±s)表达计量数据,选择t检查,而百分比表达计数数据,选择χ2检查,两组数据存在差异后选用P<0.05表达。
2 结果
2.1 分析两组疗效。实验组总有效率90.63%高于对照组74.19%,差异显著(P<0.05),见表1。
表1 两组疗效对比(n,%)
2.2 两组治疗前以及到达医院后各生命体征指标分析。两组血氧饱和度、心率以及呼吸指标对比,治疗前两组无显著差异(P>0.05),到达医院后,与对照组相比,实验组血氧饱和度更高,心率以及呼吸均较低,差异显著(P<0.05),见表2。
表2 两组生命指标分析(±s)
表2 两组生命指标分析(±s)
?
2.3 安全性分析。对照组有6例出现病情恶化,恶化率为19.35%,其中包括3例呼吸抑制,3例呼吸、心脏骤停;实验组有1例出现病情恶化,恶化率为3.13%,表现为呼吸抑制,无呼吸、心脏骤停等情况发生,对照组恶化率高于实验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4.199,P<0.05)
3 讨论
急性左心衰竭是临床常见危重症,是引发心血管疾病患者死亡的重要因素之一,该病主要是源于患者左室负担过重,心律失常以及心肌缺损等因素引起急性心肌排血量降低、心肌收缩力减弱等,进而致使患者出现缺氧、呼吸困难等临床表现的综合征[4]。如不及时采取合理、有效的治疗措施,可能会直接引发患者死亡。因此规范、科学的抢救措施是阻止患者病情恶化的关键[5]。
邓霞[6]研究表明,院前急救主要是指在入院前对危重患者实施紧急抢救的医疗活动。目前临床主要有“边急救边转运”以及“先急救再转运”两种抢救模式。对患者实施先急救再转运的抢救模式,在短时间内明确患者病情情况,及时给予相应的处理措施,开展院前抢救,对患者体位、呼吸等进行有效的干预措施,且给予一定的药物治疗,能够稳定患者病情,提升院内抢救成功率,改善其生活质量,避免因抢救不及时而引发的心脏骤停等并发症,促进患者预后恢复。本文结果显示,对比两组治疗总有效率,实验组高于对照组(P<0.05),表明,对患者实施“先急救再转运”可提升抢救治疗效果,减轻患者症状,稳定患者病情;本文研究得出,到达医院后,与对照组相比,实验组血氧饱和度更高,心率以及呼吸均较低,差异显著(P<0.05)。由此得出,给予患者实施先急救再转运的院前急救模式,可稳定患者心率、呼吸以及血氧饱和度等,控制患者病情发展;本文结果显示,实验组较对照组恶化率较低,表明对患者实施“先急救再转运”的急救模式,可降低恶化率,促进患者恢复。由上述得出,在病情没有缓解的情况下,对患者进行搬运,对患者生命安全会造成一定威胁。考虑原因在于“边急救边转运”的急救模式,在搬运过程中,因担架无法调整角度,同时为了避免患者跌落,常会实施平卧位,因此无法确保患者端坐位或头高脚低位,以此增加了回心血量[7];同时患者常伴有一定的濒死感,极易引发紧张、焦虑、不安等负面情绪,若不先对其进行抢救,改善其临床症状,则会加重患者心理负担,增加耗氧量,影响患者预后恢复。故此采取“先急救再转运”的急救模式,可促进治疗进展,尽快改善患者临床症状,确保其生命安全。
综上所述,给予急性左心衰竭患者实施先急救再转运的院前急救模式,具有良好的院前急救效果,可以改善患者预后恢复情况,值得借鉴。但本文还存在一定的不足之处,例如样本数量少、研究时间短、文章未引用客观性指标等,故在今后研究中,可进一步增加样本数、引用客观性指标以及延长研究时间等,以深入研究急性左心衰竭患者不同院前急救模式的疗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