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安全隐患自查模式在手术室护理风险管理中的应用效果

2021-02-26梁莉

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 2021年3期
关键词:自查医护人员手术室

梁莉

(山西省太原市人民医院,山西 太原)

0 引言

护理风险事件是在护理时可能会对患者造成不同程度伤害的因素,潜藏在整个治疗过程中。近年来,伴随着临床护理的广泛应用,护理风险事件的发生率也呈逐年上升趋势,给医院带来了巨大的挑战。由于手术室内涉及的工作较复杂且难度系数较高,一旦发生意外,会影响医生对患者的治疗计划,错过最佳手术时间,严重者可能因为时间耽搁危及生命,影响其余手术正常进行,所以手术室面临的护理风险远远高于其他科室[1]。手术室内发生医疗事故,不仅会对患者身心造成严重的伤害,而且极有可能对医院声誉造成负面影响[2]。本文就安全隐患自查模式在手术室护理风险管理中的应用效果作了以下研究。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手术室2017 年1 月至2019 年1 月收治的200例手术患者按照入院顺序随机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均为100 例;在观察组中,男55 例,女45 例。年龄20~68 岁,平均(39.8±2.7)岁;在对照组中,男53 例,女47 例。年龄21~69 岁,平均(40.2±2.6)岁。两组患者年龄、性别、一般资料比较,P>0.05,具有可比性。

纳入标准:①患者符合手术指征。②患者及家属知晓本次研究并签署相关同意书。

排除标准:①患有心脏病、糖尿病等疾病患者。②患有精神疾病或者配合度低的患者。

1.2 方法

1.2.1 对照组

给予对照组患者常规护理管理模式,医护人员要熟练掌握专业的技能知识,遵守手术室相关规章制度,做好手术器械的消毒与管理工作。

1.2.2 观察组

给予观察组患者安全隐患自查模式,具体如下:①安全监督自查:由专门的护理人员组成护理自查小组,小组各成员分工合作,将责任明确到个人。定期对手术室内器械、医疗用品进行检查,将存在安全隐患的仪器进行记录并上报;对手术室内相关人员进行安全监督,避免因疏忽造成不良事件发生;对手术室内存在的隐患进行记录,并告知手术室相关人员应如何避免风险,强化护理人员安全隐患意识。②安全检查:手术前做好各项准备工作,如:检查仪器,确保仪器能够正常使用;准备好手术所需器械;准备手术所需药物等;对患者基本资料、病历信息、腕带信息和手术通知单信息进行核实,掌握患者有无过敏史、其他病史等信息。在手术过程中,医护人员要密切观测患者各项生命体征指标,包括呼吸、心跳、脉搏、血压等,随时准备好急救措施。注意手术进程,积极配合医生的操作,在执行口头医嘱进行用药时,要仔细与医生核对药物名称、使用剂量和使用方法;在与医生传递手术器械时,严格按照无菌原则进行。手术后,对手术所用器械进行清点整理,避免遗漏,及时对使用过的器械进行科学消毒处理,将所用器械按照无菌管理要求进行储存,确保器械安全性。③安全总结会:自查小组成员定期组织安全总结会,将手术室记录的隐患进行阐述,例如:手术室医疗器械未严格消毒、对患者的检查不仔细、药品记录有误、器械摆放位置不合理等,在会上进行讨论,并得出解决方法,减少风险事件发生率。④提升护理人员专业技能知识:院内定期对护理人员进行培训,加强护理人员风险意识和技能培训,提升护理操作水平,强化护理人员遇危机不慌乱、遇危机时有随机应变的能力,提高护理人员专业素质。

1.3 效果判定

①对比两组患者护理风险事件发生情况。②通过院内自制满意程度调查表,通过患者对医护人员的评分对比两组患者护理满意程度。分为满意、较满意、不满意三个等级。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0.0 统计学软件对所有患者的临床进行分析并建立数据库,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s)表示,计数资料用率(%)表示,采用t和χ2检验,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护理风险事件发生率

护理后观察组患者护理风险事件发生率小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护理风险事件发生率[n(%)]

2.2 护理满意程度

观察组患者护理满意程度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护理满意程度[n(%)]

3 讨论

手术室是医院重要组成部分之一,是进行外科手术的主要场所。随着医学诊疗技术的不断提升,对手术室内部的风险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手术室内部护理人员工作量较其他科室相对较多,工作内容也较复杂。其余科室的护理工作通常是对患者的日常生活、身体状况、心理健康进行护理,手术室内不仅要对患者进行常规护理,还必须对手术室内部的器械进行消毒、药物储存进行严格管理,排除可能影响手术进行的风险因素,降低造成患者身体伤害的几率。安全隐患自查模式是一种新型的隐患排查模式,医护人员能够通过观察、检查等方式找出可能存在的安全隐患,并有针对性地进行分析,找到解决方案,提高手术安全系数。安全隐患自查是手术室内医护人员共同协作,共同参与风险管理,提高了医护人员工作积极性,有效地解决了安全隐患,保障了患者的生命健康。

根据余惠[3]的研究指出,有预见性的护理模式能提高手术过程的安全性,通过建立防御机制来弥补缺陷,能够通过预防可能引起不良事件发生的因素,防范不良事件的发生,对培养医护人员的防范意识有促进作用,本文中的安全隐患自查模式不同于常规护理管理模式,其通过将手术室内可能存在的危险因素进行分析,研究并找到解决的办法,从而减少护理风险事件的发生。因此,加强手术室护理风险事件的管理,采取有效防范措施,有利于提升手术治疗的安全性,减少护理风险事件发生的概率,提高了护理人员的护理水平,提高了患者及家属的满意程度,促进患者早日康复,提高医院服务水平。

根据张妍等[4]研究表明,手术室是医院重要组成部分之一,是进行外科手术的主要场所,所以手术室工作的重要性显而易见,随着医学诊疗技术的不断提升,对手术室内部的风险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手术室内部护理人员工作量较其他科室相对较多,工作内容也较复杂。其余科室的护理工作通常是对患者的日常生活、生活环境、身体状况、饮食健康、心理健康进行护理,手术室内不仅要对患者进行常规护理,还必须对手术室内部的器械进行消毒、药物储存进行严格管理,排除可能会影响手术正常进行的风险因素,降低造成患者身体伤害的几率。安全隐患自查模式优点是多名医护人员共同参与,将责任细化于个人,每个人按照要求,对手术室内各项基本工作进行严格检查,解决可能存在的安全隐患问题;才能保障患者的生命健康。在使用安全隐患自查这种新型的隐患排查模式时,医护人员能够通过观察、检查等方式找出可能存在的安全隐患,并有针对性地进行分析,找到解决方案,提高手术安全系数。安全隐患自查是手术室内医护人员共同协作相互配合,手术过程中要全面监测患者的病情变化情况,预防手术室因管理治疗较低而产生的风险事件,研究表明,一个简单的临床护理操作都有可能导致风险情况发生,对患者的身心造成一定的伤害,所以手术室内医护人员共同参与风险管理,提高了医护人员工作积极性,有效地解决了安全隐患,保障了患者的生命健康[5]。

本次研究结果表明,观察组护理风险发生事件为4 例,发生率为4%,对照组护理风险发生事件为12 例,发生率为12%,观察组护理风险事件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这说明,安全隐患自查模式与常规护理管理模式相比具有更高的效率,安全隐患自查模式通过对可能发生的隐患进行排查并解决问题,提高医护人员的安全责任意识,对护理管理工作进行监督,使他们进行护理工作时更加小心谨慎,降低了手术室发生护理风险事件几率。观察组患者的护理满意程度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这说明实施安全隐患自查模式,医护人员对患者更加细致的照料,减少了患者因疾病带来的焦虑和抑郁等不良情绪产生,改善了患者的心态,增加了患者对医护人员的信任,减少了医患纠纷,提高了医患依从性。

综上所述,在手术室护理风险管理中实施安全隐患自查模式,能够有效地减少护理风险事件的发生,提高了患者的满意程度,有利于患者病情恢复,值得临床广泛推广。

猜你喜欢

自查医护人员手术室
术前访视在手术室护理中的应用效果观察
战疫一线医护人员如何调适自己
南平市妇联关爱援鄂医护人员家属
“放管服”改革地方自查进行时
微型糕点企业运行食品安全自查制度初探
手术室专用颈肩保护罩的设计与应用
帮助医护人员处理好四种关系
走进手术室的3D打印
药品流通自查:370家弃权75家出局
手术室火灾的预防与处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