磁共振诊断强直性脊柱炎骶髂关节病变的价值分析
2021-02-26王亚东
王亚东
(江苏省江阴市中医院放射科 江苏 江阴 214400)
强直性脊柱炎(Ankylosing spondylitis,AS)属于常见的一种自身免疫疾病,该病的主要特征是炎症容易侵犯骶髂关节,引起脊柱强直、纤维化[1]。AS 的病因复杂、发病急并且病情进展迅速,早期以疼痛及活动受限为典型表现,而随着病情持续进展甚至可使髋关节周围结构纤维化及关节强直等发生改变[2]。对AS 的患者提倡早期诊断,主要通过影像技术观察骶髂关节病变表现为疾病早期检出提供帮助,在对疾病诊断上,CT 与磁共振(MRI)均是常用的诊断方式,而关于何种方式的诊断价值存在争议。在本研究就对比采取CT 与MRI 诊断AS 骶髂关节病变的价值,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8 年1 月—2020 年4 月收治的80 例强直性脊柱炎(AS)骶髂关节病变患者为研究对象。纳入标准:(1)患者均出现四肢乏力、腰骶疼痛、骶髂关节不适等典型表现,并且实验室检查也显示患者白细胞抗原、C 反应蛋白为阳性,血沉水平升高[3]。(2)患者均无影像检查禁忌,精神状况均正常。(3)患者均自愿参与本次研究,且本研究也经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同意。排除标准:(1)合并类风湿与椎间盘突出的患者。(2)关节严重感染及合并肿瘤疾病的患者。(3)妊娠期、哺乳期女性。(4)合并精神疾病的患者。选取研究对象的基线资料具体如下:男性45 例,女性35 例;年龄21 ~82 岁,平均年龄(54.2±1.5)岁;病程7 个月~7 年,平均病程(3.6±0.5)年。
1.2 方法
对80 例患者均实施CT、MRI 检查,相关的检查操作均是安排经验丰富的影像科医师实施。
CT 检查:使用西门子公司16 排螺旋CT 机,医师协助将患者的体位调整为仰卧位,头部先进行扫描,然后扫描骶髂关节,最后完成全身的扫描。将CT 扫描时的电流设置为60 mA,电压设置为130 kV,层间距为5 mm,层厚5 mm。
MRI 检查:采用飞利浦公司3.0T 核磁共振仪检查,医师辅助患者为仰卧位,使其正中矢状位同平台的长轴中线保持平行水平,然后对患者的骶髂关节做斜冠状位的扫描,设置扫描时的层厚为4mm,扫描序列依次是自旋回波序列T1WI、快速场回波序列FFE-T2WI、压脂序列T2WI 与PDWI,在MRI 下做连续两次的图像采集,矩阵分别是320×224、384×224,经MRI 对骶髂关节形态、关节信号观察并记录。
1.3 观察指标
(1)比较分别采取CT、MRI 不同的影像检查方式对疾病的检出情况。(2)对不同影像检查方式诊断疾病分级进行对比。具体分级如下:0 级:未出现骶髂关节改变;1 级:疑似关节存在硬化或侵蚀;2 级:关节存在明显硬化或者侵蚀,关节的间隙并未出现显著的改变;3 级:关节硬化与侵蚀明显,关节间隙中还可见明显的变化;4 级:关节出现严重变形,基本处在关节强直状态。
1.4 统计学方法
数据采用SPSS 21.0 统计学软件分析处理,计数资料采用率(%)表示,行χ2检验,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s)表示,行t检验,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疾病检出情况
在对患者各种关节病变的检出率上,MRI 的检出率高明显高于CT 检出率(P<0.05),见表1。
表1 CT 与MRI 对AS 骶髂关节病变的检出结果比较[n(%)]
续表1
2.2 分级情况
在对病变分级的诊断情况上,采取MRI 诊断方式在0 级、1 级检出率上高于CT 诊断(P<0.05),而在2 级、3 级检出率上对比无显著差异(P>0.05),在4 级检出率上CT 诊断高于MRI 诊断(P<0.05),见表2。
表2 不同的影像技术诊断AS 骶髂关节病变的分级情况比较[n(%)]
2.3 影像表现
CT 诊断主要是表现为骶髂关节间隙狭窄且影像模糊,骨质的表面存在明显的损害,此外存在做多囊变情况,骶髂的关节中下位置为主要累及部位,以累及骶骨最常见。
MRI 影像表现显示关节软骨出现炎性水肿,连续2次的图像采集均可见软骨存在严重的破坏,影像下可见骶髂两侧呈低信号,骨性关节面凹陷,凹陷区FFE-T2WI呈低信号,骨髓水肿面积大并且存在脂肪堆积,骨质硬化区可见线样改变,信号不规则。
3 讨论
AS 属于常见的一种关节疾病,病变初期表现主要是消瘦、四肢乏力、厌食等,病情若持续加重可引起骶髂关节病变[4]。AS 的病程比较长同时也容易引起眼部、肌肉以及骨骼部位病变,这对患者生活质量及生命健康造成巨大威胁,因此及时诊治疾病至关重要。AS 患者在发病早期并无典型症状,所以患者常常会忽视,认为这些症状属于比较常见的情况,而随着疾病持续进展,患者会逐渐发生软骨组织变化,部分患者还存在肢体功能严重受限问题,这样对患者健康造成威胁,不利于疾病的早期诊治[5]。为了进一步提高对疾病的早期检出率,目前则提倡采取影像学检查的方式,在对AS 的影像检查上,检查骶髂关节病变是主要的参照[6]。影像检查手段上多是采取CT 与MRI,通过这两种诊断方式均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对患者软组织及关节面进行详细的检查,而关于何种检查方式的检出效果满意却存在一些争议。
在本次研究中对CT 与MRI 诊断AS 骶髂关节病变的价值进行了对比,结果显示在对各种关节病变的检出率上,采取MRI 技术的检出率明显高于CT 检查,此外在对患者不同分级的检出上,采取MRI 对0 级、1 级的检出率上要明显高于CT 检查,提示MRI 诊断效果更满意。分析原因主要是常规CT 诊断的方式,主要的优点在于该技术手段的操作方便及分辨率较高,可显示骶髂关节解剖情况及病变情况,也可显示关节面侵蚀与强直情况[7]。然而CT 诊断的发生方式的缺陷也较明显,主要是在检查过程容易受患者自身因素影响,如肥胖、气体及体位不当可使部分潜藏病变难以显示,此外CT 检查方式也无法显示软骨与关节周围软组织炎性变化,尤其是对0 级与1级骶髂关节炎较少检出[8]。而采取MRI 的诊断方式具有更高的诊断准确性,可更清晰的显示软骨、滑膜以及肌腱情况,且检查过程较少受肥胖与气体因素的影响,弥补传统CT 检查缺陷,且MRI 诊断可见明显信号,使得0级与1级病变检出率高。此外研究还对影像表现进行观察,结果显示MRI 诊断可见清晰影像,骨性关节面凹陷并见混合影像,这也为疾病早期检出提供有力帮助。
综上所述,对于强直性关节炎骶髂关节病变,临床中采取CT 及MRI 技术对疾病的诊断均有重要意义,但MRI诊断方式对各种关节病变类型、病变分级检出更加理想,且影像表现也更清晰,这样为临床医师制定合理治疗方案提供有利参考借鉴,因此值得在临床中推广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