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SNA的省域旅游集散地选址研究
——以山西省为例
2021-02-26朱向梅
朱向梅, 张 静
(中北大学 经济与管理学院,山西 太原 030051)
2017年山西省在新修订的《山西省旅游条例》中明确规定将旅游业作为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战略支柱产业,以此促进山西资源型经济转型发展。2019年山西省获批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的称号,但山西旅游业对地方经济发展的贡献仍然有限。当年山西旅游业产值仅占地方生产总值的4.14%,低于全国11.05%的平均水平,与山西省旅游资源的丰沛程度极不相符。山西地上文物居全国之冠,素有“5000年文明看山西”之美誉,但省内旅游资源分散,依赖交通通达性串联各旅游景点景区,做好旅游线路规划的压力特别巨大,同时,省外游客主要来自相邻的河北、河南、陕西等省,呈现出短途近距离游的特征,对地方经济发展的贡献不足。因此,除了省内外的交通通达性需要加强建设以外,培育一批具有一定游览功能的区域作为全域旅游行程的集散地,辐射和带动整个旅游目的地的发展越来越紧迫地提到了议事日程上。
国内外关于旅游集散地的研究始于1996年,截至2020年3月共有117篇论文,其中核心及以上期刊文献18篇,内容集中在旅游集散地的内涵、功能评价等研究上。其中对于旅游集散地内涵的把握较为一致,大多数研究者认为旅游集散地是连接客源地和目的地的一个交通枢纽城市,具有集聚、中转、辐射、服务等功能,同时还为游客提供住宿、餐饮、娱乐等多方面的配套服务[1-4]。对于旅游集散地功能的评价指标的选取上,国内学者主要从交通通达性、旅游经济发展水平、旅游服务环境等方面进行展开研究[1,5-8],但对于旅游集散地的选址问题研究较少,在现有的研究中,研究对象主要集中在旅游大省,选取交通通达性指标构建相应的模型,运用GIS、ArcGIS技术进行测量和计算[9-10]。
由此可见,关于旅游集散地选址问题的研究对象、研究方法较为单一,研究数量和深度存在不足。山西作为能源革命的“排头兵”和综合改革试点,正逐渐摆脱“以煤独大”的定位,省内丰富的旅游资源可为其发展旅游业奠定坚实基础。此外旅游集散地是集中转、集散、服务为一体的交通枢纽城市,仅仅依靠单一的交通通达性指标难以准确反映其功能。鉴于此,本文以山西省内11个地级市为实证研究对象,从网络的角度入手,借鉴旅游集散地功能评价指标,进一步丰富其选址的指标体系,采用改进后的引力熵模型,构建山西省旅游集散地引力网络,探索省域内旅游集散地的选址问题。通过省域内旅游集散地的建设,实现省内各旅游资源“串联”,有效解决当前山西旅游资源分布较为分散和交通不便利的问题,为山西全域旅游发展提供指导,进一步提升旅游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战略地位,也为其他省份的相关研究提供参考。
1 研究方法与指标体系的构建
1.1 研究方法
1.1.1 社会网络分析方法 社会网络分析(Social Network Analysis,SNA)是一套用来分析多个个体通过相互联系所构成网络的结构、性质以及其他用于描述这个网络属性的分析方法的集合。社会网络分析方法强调从关系或者网络结构的角度把握研究对象,注重个体间的相互关系。在进行社会网络分析时一般从两个方向展开,即以个体为研究对象的网络结构法和以整体网络为研究对象的网络结构法。网络分析中常用的分析指标主要有网络密度、凝聚子群、平均路径长度等整体网络指标以及点度中心性、中介中心性和接近中心性等节点指标。
以城市节点为研究对象,选取网络密度、平均路径长度、点度中心性和中介中心性四个指标,反映由城市旅游引力构建的山西省旅游集散地引力网络的结构特征,进而确定旅游集散地的选址问题。选用的各指标释义见表1。
表1 山西省旅游集散地引力网络指标
1.1.2 改进的引力熵模型 万有引力定律揭示了物体间相互吸引力的大小,它与物体质量的乘积成正比,与它们之间距离的平方成反比。在已有的城市网络研究中,引力模型常常用于计算城市间关系量值,以反映城市间由于某种属性特征所产生的相互吸引力。本文借鉴刘晓萌等、李山等、刘少湃等学者改进后的引力模型[11-13],引入旅游相关因素,但各旅游因素对于旅游引力的影响程度存在一定差异,因此还需采用熵值法对各旅游因素进行赋权,以全面反映其对旅游引力的影响程度。在熵值法赋权时,为了避免指标间度量单位不统一,必须先采取标准化处理。标准化处理和熵权法赋值的计算公式如下所示。
(1)
(2)
(3)
dj=1-ej
(4)
(5)
其中,式(1)为标准化处理公式,式(2)至式(5)为熵权法赋值公式。xij′表示i城市的j指标通过标准化后的数值,Xij表示i城市的j指标原始数据,min值和max值分别表示i城市的j指标原始数据的最小值和最大值,m为研究对象个数,本文中m取值为11,ej为指标j的信息熵,dj为指标j的熵值冗余度,wj为指标j的权重。
综上,改进后的引力熵模型如下:
(6)
Mi=Xij×wj
(7)
Fij、Fij为城市i、城市j之间的旅游引力指数;Kij为旅游引力修正系数,选用城市旅游收入指标进行测量[14];Mi为城市i的旅游质量属性;Dij为城市i、j行政中心之间的地理距离。
1.2 指标选取及数据来源
1.2.1 指标选取 旅游集散地作为一个游客中转、集散、休闲娱乐的中介载体,其建设选址应结合多方面因素考虑。旅游集散地功能评价指标中的交通通达性、旅游经济发展水平、旅游服务环境三大指标均与旅游集散地中转功能、服务功能直接相关,此外城市的旅游资源丰度也影响着旅游集散地对客流的吸引力,旅游资源越丰富,对游客的吸引力越大,越有利于客流的集中。故本文从城市交通通达性、旅游经济发展水平、旅游服务环境、旅游资源丰度四个方面选取相应的指标作为山西旅游集散地选址指标(见表2。)
表2 山西省旅游集散地选址指标
1.2.2 数据来源 城市间交通直达班次收集数据时间界定为2020年2月3日至2020年2月5日。选用的公路(大巴)班次来源于携程网站、微信公众号所发布的班次;铁路(包含普通列车、K字头、T字头、Z字头)和高铁(D字头、G字头、C字头)列车来源于铁道部官方APP——铁路12306,在数据提取的过程中,若城市内存在多个火车站的情况,则进行站点的合并处理;航空飞行班次数据来源于携程网站所发布的航班班次,将上述三个数据汇总得到城市间交通直达班次数据。社会消费品零售额、城市星级酒店数均来自2019年《山西省统计年鉴》的统计数据,国家A级旅游景区数来自于携程网站。此外,改进后的引力熵模型中旅游引力修正指数的旅游收入来自于2019年《山西省统计年鉴》的统计数据。
1.2.3 数据结果 通过式(1)~(7),计算出山西省旅游集散地质量属性(表3)和山西省旅游集散地引力指数(表4)。将表3的均值[15]作为阈值(此矩阵的阈值为0.03),大于阈值的数据记为1,小于或等于阈值的数据记为0,为了防止网络出现闭合子环,设定城市与其自身的旅游引力指数为0,最终形成山西省旅游集散地引力指数二值化数据(表5),作为本文进行社会网络分析的数据源,计算出山西省旅游集散地引力网络各指标值(表6)。
表3 山西省旅游集散地质量属性
表4 山西省旅游集散地引力指数
表5 山西省旅游集散地引力指数二值化数据
2 山西省旅游集散地引力网络特征分析
2.1 网络整体特征分析
将表4作为数据源输入到ArcGIS 10.7软件中,形成山西省旅游集散地引力网络(图1)。用节点间连线表示城市间存在旅游引力。连线越多,城市对外的旅游吸引力越强。将表5作为数据源输入Ucinet 6.0软件中得到山西省城市旅游引力网络密度为0.2364,说明网络中各节点间联系不够紧密,省内城市间旅游吸引力比较弱。以太原为中心,太原以南为晋南地区,主要包括运城、临汾、长治、晋城,太原以北为晋北地区,主要包括大同、朔州、忻州。省域范围内城市间的旅游吸引力呈现出南强北弱的特征。主要原因一是晋南地区共开通省内交通班次626次,晋北地区仅有362次,晋南地区交通班次数量远远高于晋北地区,城市间交通通达性好;二是晋南地区国家A级景点数远远多于晋北地区,旅游资源丰富。
从图1中可看出,太原处于网络的核心位置,整个网络以太原为中心呈现出“辐射状”特征。究其原因,太原作为山西省的省会城市,虽然整体旅游资源丰度不足,但其在交通、餐饮、住宿、休闲娱乐等方面都拥有省域其他城市无可比拟的优势,加之太原位于省内中部地区的地理优势,都使其成为省域范围内具有高旅游吸引力城市,因而成为山西省旅游集散地的首选城市。
表6 山西省旅游集散地引力网络各指标值
图1 山西省旅游集散地引力网络Fig.1 Gravity network of tourism distribution centers in Shanxi Province
2.2 网络节点特征分析
2.2.1 平均路径长度 将表4输入到Ucinet 6.0软件中得到山西省旅游集散地引力网络的平均距离为1.591,反映出网络中各个节点之间连通性较差,城市间旅游吸引力不强,山西省旅游集散地引力网络中的节点城市达到全连接平均需要2条连线,即山西省域内存在1个具有中介作用的城市便可实现山西省内各城市间全通达。在山西省旅游集散地引力网络中具有中介作用的节点城市可作为山西省域内的旅游集散地,对客流发挥一定的中转功能。
2.2.2 点度中心性 从表6和图2可看出,山西省旅游集散地引力网络的点度中心性分为三个层次:第一层次为太原,第二层次为晋中、临汾、忻州和运城,第三层次为晋城、大同、朔州、长治、阳泉和吕梁。
图2 山西省城市旅游吸引力网络的点度中心性Fig.2 Point degree centrality of the attraction network of cities in Shanxi Province
太原作为山西的省会城市,位于省内中部地区,交通班次多,运输中转能力强。城市休闲娱乐项目多,拥有4家5星级酒店和12家4星级酒店,数量全省最多。城市的基础设施建设完备,旅游服务软环境最好,拥有一定的消费水平,消费活跃程度高,城市旅游吸引力最强,因而成为山西省旅游集散地引力网络的中心,是省域内旅游集散地首选城市。
晋中排名第二,可考虑作为山西省旅游集散地的备选城市。晋中旅游总收入位于全省第一,城市基础设施相对完备。山西省高校新区、工业园区都位于晋中,使城市拥有一定的人口福利和技术优势,带动城市经济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增强了晋中消费活跃程度。此外,晋中拥有国家A级景点48个,数量省内最多,旅游资源丰富,增强了城市旅游吸引力。临汾在省域范围内各类交通运输方式共开通292班次,数量仅次于太原。城市消费品零售额6870592亿元,全省排名第三,城市的交通通达性和消费活跃程度高,能够满足游客的休闲娱乐需要。忻州拥有国家A级景区46个,其中包含一个国家5A级旅游景区——五台山,旅游资源丰富且质量较好,城市旅游吸引力高,但城市星级酒店数量少,交通通达性较差,在未来城市旅游发展时应适当加强。运城2019年国内旅游收入位居全省第三。尽管运城的四星级酒店数量较少,城市消费活跃程度也较低,但运城拥有国家A级景区37个,旅游资源相对丰富,拥有公路、铁路、航空三种交通运输方式,出行较为便利,交通基础设施完备,两大综合因素最终提高了城市的旅游吸引力。
晋城、大同、朔州、长治、阳泉、吕梁的点度中心性排名靠后且均低于均值(3.09),城市旅游吸引力严重不足,整体基础设施建设不够完备,不能满足游客在中转时的休闲娱乐需要,原则上不考虑作为省域内旅游集散地的备选城市。
2.2.3 点的中介中心性 将表5输入到Ucinet 6.0软件中得到各节点中介中心性(表6),将结果通过ArcGIS10.7软件运用自然断点法将该指标结果可视化(见图3)。山西省旅游集散地引力网络的中介中心性可分为三个层次:第一层次为太原和晋中,第二层次为临汾、大同和长治,其余为第三层次。
图3 山西省旅游集散地引力网络的中介中心性Fig.3 Intermediate centrality of gravity network of tourism distribution centers in Shanxi Province
中介中心性排名前两位的是太原和晋中。太原的中介中心性取值远远高于其他城市,在山西省内具有非常突出的旅游集散中转的首位价值。太原位于省内中部地区,向南向北均可辐射,且地势平坦,交通建设难度小。已建成的太原南站是华北第二大综合交通枢纽,太原武宿机场是华北第三大国际机场,城市间直达班次数量多,交通运输方式多样化,与省内其他城市交通通达性好。晋中有大(同)西(安)高铁、南(大)同蒲(州)铁路、太(原)焦(作)铁路、阳(泉)涉(县)铁路南北贯穿,石(家庄)太(原)铁路东西横贯,设有榆次站、晋中站、介休东站、平遥古城站、太谷西站、祁县东站多个铁路站点,旅游转运能力也比较强,但晋中与太原在交通通达性方面还存在较大差异,主要表现为晋中交通运输班次数量和交通运输方式的多样性都不足。在交通班次数量上,太原、晋中的班次数量分别为386和203,太原交通班次数量远远高于晋中;在交通方式多样性上,太原拥有公路、铁路、航空三种交通运输方式,晋中仅拥有公路、铁路两种出行方式,太原的交通出行方式可选择性高,较太原相比,晋中的交通基础设施有待进一步提高。太原、晋中的中介中心性最高,均具有“桥”的作用,能够承担旅游集散、中转、辐射的功能,可成为省域范围内旅游集散地的备选城市,但是考虑两市近邻,旅游资源互补特征明显,将两个紧邻的城市均设置为省内旅游集散地,效率不高,经济性不好,因此,建议将两市资源整合,依托晋中的旅游资源和太原较高的旅游服务水平,共建一个旅游集散地。
临汾、大同、长治的中介中心性处于中间水平,城市的旅游中转能力一般,但如果将同属晋北地区的大同和忻州、晋南地区的临汾和运城分别进行资源整合,便可最大化地发挥旅游集散地的价值。首先,同蒲铁路、陇海铁路、侯西铁路、大西高铁经停运城,城市铁路交通网络四通八达,而且公路、航空的出行方式丰富,交通基础设备完善,以运城为基地打造晋南地区的旅游集散地,承担起晋南地区游客集散、中转、辐射功能,同时可作为山西南大门,承接过往河南、陕西的游客,培育使之成为晋陕豫三省旅游集散地备选城市。其次,山西北部地区的旅游资源丰富,云冈石窟、五台山都位于晋北地区,但是由于北部地区旅游交通通达性差、旅游服务设施和消费活跃程度不高,导致晋北地区城市之间的旅游吸引力低,难以形成聚集优势。如果将大同与忻州进行资源整合,加强两市之间的旅游合作,提高两市交通通达性、旅游服务质量水平以及消费活跃程度,再考虑大同的点度中心性数值稍低于忻州,大同的中介中心性数值远远高于忻州,同时大同是对接京津蒙冀发展的重要枢纽和山西的北向门户,其战略价值显而易见,因此,联合忻州,以大同为基地打造晋北地区的旅游集散地是较佳选择。
朔州、忻州、阳泉、晋城、吕梁的中介中心性均为0,说明这些城市在网络中没有发挥“桥”的作用,游客无法在上述6个城市实现旅游集散、中转,不宜作为省域旅游集散地的选址规划备选城市。
综上分析:太原是山西旅游集散地首选城市,与晋中旅游资源互补,作为省内一级旅游集散地培育,承接省内外游客聚集、中转、辐射和服务的功能;将运城与临汾进行资源整合,建立以运城为中心的晋南地区旅游集散地;整合大同与忻州的资源,以大同为中心培育成立晋北地区旅游集散地,最终形成从南到北的“运城—太原—大同”三点一线的山西省旅游集散地选址规划建议。
3 结论和建议
本文运用社会网络分析方法和四维度加权的旅游集散地引力熵模型,综合考虑城市星级酒店数、城市间交通直达班次、社会消费品零售额、国家A级(含A级)旅游景点数,从网络密度、平均路径长度、点度中心性以及中介中心性对山西省旅游集散地引力网络进行分析,提出通过太原-晋中、运城-临汾、大同-忻州的同城化建设,最终形成从南到北的“运城—太原—大同”三点一线的山西省旅游集散地规划建议。
第一,在全省范围,太原和晋中具有最高的点度中心性和中介中心性取值,因两城毗邻且太原、晋中同城化是山西省转型综改试验区建设的重要内容,故提出共建山西省旅游集散地,为同城化建设提出新的发展方向,推动同城化建设进程。以共建的山西省旅游集散地为据点,集聚、中转、辐射、服务来晋观光的游客,将游客送达到“黄河、太行、长城”三大旅游板块任意地方,并以太原和晋中自身的旅游资源以及经济活力,吸引游客在当地停留、观光、消费,使太原-晋中进一步建设成为旅游中心城市。
第二,运城与临汾同处晋南地区且相邻,尽管临汾的网络节点指标均高于运城,但运城作为山西南大门,战略地位远远高于临汾,因此可将运城与临汾进行资源整合,以运城为中心成立晋南地区旅游集散地,将运城、临汾、晋城、长治的旅游资源连成一片,并承接南向旅游市场,连接晋陕豫三省游客。因此,运城应在当前所开交通班次的基础上增加省内铁路、航空班次,以进一步提高运城与省内其他城市的交通通达性。其次运城4星级以上(含4星级)酒店数量、社会消费品零售额全省最低,需要通过持续的旅游投入改善当前城市旅游服务软环境的不足,不断增强城市的旅游吸引力[16]。
第三,大同与忻州同处晋北地区,并且相邻。忻州的城市旅游吸引力高,但大同的中转集散能力强,将两城共建一个旅游集散地,优势互补。考虑到旅游集散地的首要职能应是对游客的中转集散能力,其次才是城市的服务水平和消费能力,故以大同为中心建设晋北地区旅游集散地,并进一步发展成为连通晋蒙地区及京津冀地区的旅游集散地。因此,应加强大同与京津冀地区的交通通达性建设,加大游客来晋旅游的交通便利度。加强太原—大同之间的快速交通通道建设,包括加开铁路班次、直达航班以及城际快铁等,以提高山西省旅游集散地与大同之间的交通通达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