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互联网+”师范院校支教服务模式促进乡村教育均衡发展

2021-02-26王跃蓁徐刚

中国新通信 2021年21期
关键词:服务项目师范院校支教

王跃蓁 徐刚

【摘要】    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当前我国要实施乡村振兴战略,首要的任务是推动城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在甘肃省教育厅推进“教育精准扶贫”的重要方针政策指引下,兰州城市学院通过对积石山县共12所农村小学(教学点)实施支教服务。“互联网+”支教项目突破了空间限制,带动了教育资源汇集,实现了城乡教育均衡发展;同时也给在校大学生提供了多样化的实习途径,提升了学生的信息化教学水平,扩大了教师储备数量。

【关键字】    “互联网+”    师范院校支教服务    教育均衡发展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要优先发展教育事业,推动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发展[1]。扶贫必先扶智,让贫困地区的孩子们接受良好教育,是扶贫开发的重要任务,也是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重要途径。为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推动实施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以教育信息化支撑引领教育现代化,着力构建基于信息技术的新型教育教学模式、教育服务供给方式以及教育治理新模式,甘肃省教育厅决定开展2020年“互联网+”师范院校支教服务项目。“互联网+”师范院校支教服务项目是落实党中央教育扶贫方针政策的有力举措,对促进贫困地区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一、“互联网+”师范院校支教模式构建

为了充分发挥师范院校教育资源优势,探索“互联网+”条件下的人才培养新模式,解决农村贫困地区薄弱学校“开不出课、开不好课”的问题,促进高等教育与基础教育有效衔接,兰州城市学院教务处组织形成实际可行的实施方案,构建了切实可行的支教服务模式。具体包括支教团队的组建、混合支教模式的设计、支教推进计划、保障措施等内容;制定学校与农村薄弱学校实现流畅教学的网络支教环境建设方案,并且建立师范院校与县教育局沟通协调的有效保障机制,探索了高等学校混合支教的有效机制。

二、兰州城市学院“互联网+”支教服务项目实施

2.1支教服务项目实施概况

2019年,兰州城市学院根据省教育厅的安排和部署,对积石山县所属12所小学(教学点)进行了为期一学期的“互联网+”师范院校支教服务项目。通过整合我校师范生培养优势,择优推荐实习期优秀大学生组成“互联网+”支教团,采取网络远程授课方式为积石山县辖区范围内的薄弱学校开设英语、音乐、美术等课程。项目实施分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线下实施,由校领导带领教务处、外国语学院、音乐学院、美术与设计学院实习指导教师和学生分三组分别进驻积石山县所辖大河家镇、癿藏镇、中咀岭乡的12所小学开展为期一周的实地支教活动。第二阶段是线上教学,开展远程网络支教活动,支教学生在我校网络教室开展大河家小学和下辖三个教学点的同步教学工作。

2.2支教服务项目应用实践

2.2.1搭建支教所需网络环境

积石山县教育主管部门筹措经费在辖区内参与学校原有交互式多媒体环境基础上进行补充配备如摄像头、全向麦、高拍仪等设备或集成了上述配件功能的视频互动模块,同步安装远程互动教学系统;我校根据英语、美术、音乐三学科的远程支教需要,有针对性地搭建互联网支教环境,筹建完成了3间线上支教教室的改造,并与12个教学点完成了网络对接,完全满足 “互联网+”支教的软硬件要求。保证能够与试点学校已有设备进行良好对接,满足师生互动要求。此外,配备专门的技术人员,及时跟进解决技术问题,提供及时高效的技术保障。

2.2.2 组建大学生网络支教团队

经过学生报名、学院选拔,组建了一支品学兼优、吃苦耐劳、责任心强的优秀大学生构成的支教团队,共20余人。每个专业配备一名指导教师,负责支教活动的指导工作以及与支教学校的对接工作。学校对支教团队成员进行了技术培训和业务训练,团队成员具备了一定的教学经验,并能够熟练使用网络支教平台进行远程授课。在教学方案设计、教学策略运用、授课技能等方面也有了大幅提升,能够独立完成教学任务,充分发挥兰州城市学院教师教育人才培养优势。

2.2.3组织短期实地支教

先期组织大学生网络支教团开展1周左右的短期实地支教。对师范生而言,在为薄弱学校学生远程授课前,尽可能多地了解学生的生活背景、学习风格、认知水平等特点,避免对学生产生偏见;对学生而言,有了近距离的接触了解,对“新教师”的陌生感会逐渐消除,在参与远程学习时也会更加愿意接受、亲近远端教师。通过短期深入实地了解薄弱学校学生学情、开课情况及开课需求,商定具体可行的教学计划;与薄弱学校师生面对面交流,增进师生情感交流,拉近彼此间的心理距离,为后续远程支教的顺利开展奠定基础。

2.2.4开展远程网络支教

依据商定的教学计划,支教师范生以在现实中与薄弱学校师生建立起来的人际关系为纽带,为对接学校开展远程网络授课。同时,师范生也可以通过与薄弱学校教师开展网上集体备课、网络协同教研等支教活动,将在高校习得的教学理念、教学方法等传递给薄弱学校教师,帮助教师更新教学理念、改进教学方法、调整教学策略,提升教师素养,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2.2.5完善网络支教激励机制

借鉴传统支教活动激励政策,把师范生个人成长与支教活动紧密结合起来,通过实际的奖励来激发师范生的热情,促使他们更加自觉和积极的参与其中。通过制定师范生支教补助发放標准,依据开课质量、课时数量、支教学校评价等重要指标按劳发放支教补助,完善网络支教活动的激励制度,使师范生的付出得到认可。

三、兰州城市学院“互联网+”支教服务项目取得的成绩

通过“互联网+”支教项目的实施,我校同积石山县教育局、支教学校建立了良好的友谊,为后期开展线下支教和线上支教搭建了桥梁纽带。与此同时,“互联网+”支教服务项目丰富了学生的实习方式,提供了多样化的实习途径,突破了空间的限制,助推了学生的信息化教学水平,提升了学生的综合素养,扩大了教师的储备数量,形成了“线上+线下”“互动+讲授”“课前+课后”“沟通+协商”“总结+分享”的“5+”模式。

3.1有效培养教师人才

“互联网+”支教服务项目,真正实现了线上线下统一授课,降低了支教师生经济成本和时间成本,开拓了支教新模式,形成了以点带面的辐射效应。丰富了学生实习方式,提供了多样化的实习途径,突破了空间限制,助推学生信息化教学水平,提升了学生的综合素养,扩大了教师储备数量。

3.1.1支教团队建设

我校充分发挥教师教育人才培养优势,在英语、音乐学、美术学三个专业中推选优秀大学生和相关专业指导教师组成支教团队。通过参加“互联网+”支教服务项目,提升了学生的教学能力,奠定了坚实的教学基础,属于回馈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符合教育兴国战略的要求。

3.1.2提升教育教学能力

“互联网+”支教项目实施初期,我校组织大学生网络支教团队开展了为期1-2周的线下实地支教,与对方学校沟通商定可行的教学方案,为线上教学奠定了基础。除了完成常规教学,支教团队还和对方学校开展线上集体备课、网络协同教研等教学活动,将先进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传递给支教学校,将优质的教育资源辐射到偏远学校,帮助支教学校教师改进教学方法、调整教学策略、提升教师素养,促进了支教学校教师教学能力的发展。

3.1.3善于教学反思

根据各学校提出的要求和遇到问题,我校建立了支教反馈机制。反馈机制建立以来,解决了诸如上课时间不一致、学生对上课内容接受度不高、教学材料多样化、创新教学手段等问题,为线上课堂的建设提供了很多有意义的思路,保证新教师及时进行教学反思,提升教学技能。

3.2形成“5+”模式

“互联网+”支教服务项目丰富了学生的实习方式,提供了多样化的实习途径,突破了空间的限制,助推了学生的信息化教学水平,提升了学生的综合素养,扩大了教师的储备数量,形成了“线上+线下”“互动+讲授”“课前+课后”“沟通+协商”“总结+分享”的“5+”模式。

1.线上+线下:保证了支教课程全方位、全覆盖。上好一堂课,需要教学活动参与各方的配合努力才能达成,“互联网+”线上课堂亦是如此。线下,通过前期短期实地支教,支教团队对各学校情况均有了解,有针对性的设计教案,开展教学活动;线上,支教团队充分互动,提高课堂参与度,提升教学效果。

2.互动+讲授:保证了线上课堂教学的趣味性、秩序性。教师讲得好,学生才有兴趣听;学生表现好,教师才有动力讲。针对低年级学生,如何提高课堂参与度是关键。在讲授中穿插互动,能够充分调动学生主动学、主动听的积极性。

3.课前+課后:保证了线上课堂教学的高效率、高质量。低年级学生学习内容相对简单,重复记忆加深学习效果才是最关键的。课前做好准备,做好回顾,温故而知新,提升学习效果;课后勤加练习,做好作业,巩固提升,加深记忆,所学才能融会贯通。

4.沟通+协商:保证了“互联网+”支教服务项目工作的衔接性、持续性。当遇到问题时能够得到及时沟通是最关键的,沟通过后,给出解决方案更是重中之重。我们针对12所小学(教学点)的特殊情况,提出参与方都满意的方案,通过沟通将困难列举出来,参与方一起想办法;通过协商,针对不同的困难,找出折中的方案,满足各方诉求,为“互联网+”支教服务项目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5.总结+分享:保证了“互联网+”支教服务项目的推广性、公益性。针对“互联网+”支教服务项目实施期间出现的各种问题及解决方案,不断总结、凝练精华,反思不足,形成一套可借鉴、可推广的模式,然后分享展示成果,不断汲取精华,提高教学水平,促进自身发展。

四、结束语

“互联网+”师范院校支教服务项目旨在构建基于信息技术的新型教育教学模式、提供便携的教育服务供给方式,它是推进“教育精准扶贫”的重要举措,为教育扶贫开辟了新路径,为我省打赢脱贫攻坚战注入了新动力,为推动我省教育均衡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实践证明,“互联网+”师范院校支教项目的实施已经成为沟通乡村学校与高等师范院校重要的桥梁与纽带。它对于缩小城乡教育资源配置差距,使我国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有着重要意义,它在弥补乡村教育资源不足上发挥着巨大的作用[2]。

参  考  文  献

[1]赵芸逸,徐超,王霞.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互联网+教育扶贫”模式构建研究[J].改革与开放,2018(21):151-153.

[2]何鑫,刘锭玺,李沁,王曦.乡村振兴战略下互联网支教促进乡村教育优质发展的路径探索[J].经济研究导刊,2020(03):25-26.

基金项目:本文系兰州城市学院本科教学建设与改革项目““互联网+”师范院校支教服务项目探索研究——以兰州城市学院为例 ”(编号:2019-jy-41)系列成果。

王跃蓁(1985.10-),女,汉族,硕士研究生,兰州城市学院助教,研究方向:国际政治学。

猜你喜欢

服务项目师范院校支教
师范院校中OBE理念下生本教学的产出分析
南昌市师范院校食育开展现状及促进策略
警惕功利性支教
师范院校应有“师范味”
大学生短期支教的现状及困境归因分析
师范院校应进行一流的教师教育
丹江口市教育局 对盐池河支教教师进行考核
项目制与社会组织服务供给困境:对政府购买服务项目化运作的分析
老龄化背景下辽宁省养老地产发展研究
江苏省大丰市2014年前三季度CPI简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