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继承与重构:新时期初中育人质量提升的路径探索

2021-02-25杨晓梦

中小学管理 2021年1期
关键词:五育并举教师专业发展初中教育

杨晓梦

摘要在以“继承与重构—基于标准的育人质量提升”为主题的中国教育学会初中教育专业委员会第十八次学术年会暨第四届教师专业发展学术会议上,与会嘉宾就初中教育面临的挑战、育人质量提升的实践路径以及新时代教师角色的优化与支持体系的完善等问题展开了深入的交流研讨。

关键词 初中教育;育人质量提升;教师专业发展;办学活力;五育并举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2384(2021)01-0040-03

面向未来,初中教育如何基于标准实现育人质量的提升?初中校长应承担哪些育人责任与使命?初中教师如何更好地实现专业发展?2020年年末,“中国教育学会初中教育专业委员会第十八次学术年会暨第四届教师专业发展学术会议”在京召开,会议在线上线下同步进行,就“继承与重构—基于标准的育人质量提升”这一主题展开了深入探讨。

一、继承与发展:初中教育如何正视挑战

初中教育阶段是学生身心发展和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在推进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努力为每个学生提供公平而有质量的基础教育的时代背景下,面对中考、高考改革以及新技术发展带来的诸多挑战,初中教育只有正视挑战,探索育人品质提升的实践路径,才能实现自身质量的整体提升,让“豆腐腰”真正硬起来。

1. 回应时代发展的育人思路转变

中国教育学会会长朱之文指出,全面提升育人质量,是整个基础教育阶段面临的紧迫任务。面对这一挑战,教育工作者要处理好继承与创新的关系,既要认真总结和汲取我国基础教育育人工作的成功经验,又要结合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不断地开拓创新,走多样化的发展路径。北京市委教育工委副书记、北京市教育委员会副主任李奕表示,面对国家发布的相关政策文件,学校层面如果仅做线性堆积,那么可能整体课时及考试时间都会受到影响。如何让国家政策在最基本的育人单元、最关键的初中年龄段进行落地,是值得教育人深入思考和统筹协调的。

当前我国初中教育面临着诸多挑战,华东师范大学教授刘莉莉认为,这些挑战不仅来自学校内部,如初中学生所处青春期的特殊个性特点、教学管理的僵化、评价方式的单一,还来自学校外部,如公办、民办学校之间的竞争,以及新时代背景下科技的發展带来的学生学习空间、学习动机、学习方式、学习价值以及学习内容等的改变。这就要求校长要做正确的教育价值选择,进行机制创新与精细化管理,探索学习方式的转变,推进个性化评价。北京十一学校一分校校长刘艳萍提出,提升育人质量面临的挑战也体现在学校团队的管理上,校长如何让教师成为育人的同盟者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难题。只有校长和教师以共同的目标携手发力,才能收获更加理想的育人效果,但很多校长往往会在这个环节陷入实践困境。

2. 提升育人品质要进行模式重构

教育部教材局一级巡视员申继亮指出,“高质量发展”是破解初中教育“太苦太累太功利太短视”等问题的关键。初中教育要让学生具备能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关键能力和必备品格,即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只有我们的教育给予学生应有的核心素养,才能为学生发展奠定可靠、牢固的基础。

中国教育学会初中教育专业委员会理事长、北京市海淀区教师进修学校校长罗滨谈到,行政领导、教研员、校长、教师、学者要共同为初中教育赋能。创新育人模式,要坚持核心素养导向、问题解决导向、育人实践导向、协同育人导向。保障初中教育质量提升,要加强团队建设,促进教研员、教师的研究型实践,关注成果转化,将“个体实践”转化为“群体探索”,将“学校案例”转化为“区域实践”,将“实践案例”转化为“教研课程”,将“实践成果”转化为“行政文件”。刘艳萍也提出,学校层面除了重构课程体系,更重要的是在学习意义上进行重构。当前教学多重视“教”而忽视了“学”,应该在目标引领下,让教师和学生一起去设计基于真实问题的学习任务,让学习富有意义感。

浙江省嵊泗县初级中学的范群老师提出,现在许多教师把育人异化为育分,只关注学生成绩,对孩子们的喜好却不了解。一个好教师首先要做到亲近学生、了解学生,成为他们的同伴和互学者,所以育人方式要从说教、灌输,向启发、引导、体验、感悟转变,由单兵作战向社会家长的协力作战转变。北京市海淀区教师进修学校附属实验学校校长董红军则提出,学校学生群体年纪小,眼界胸怀必须大。教师要重构教与学的方式,把初中的学生看成大孩子,和他们讨论一些能够引领思考和成长的问题,校长则要努力创造让教师和学生都能实际做事的教育生态,让他们去经历、去体验、去实践。

二、探路与优化:育人质量提升的实践路径

针对以上问题和挑战,区域和学校层面可通过不断提升办学水平,持续优化育人实践路径,进而实现育人质量的提升。

1. 多维视角激发办学活力

教育部教育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陈如平指出,激发办学活力,校长要把握态度、能力、方式、契机四个关键词。从态度上来讲,校长要有理想、有信仰,要形成自己的教育理念、教育主张,引领学校发展,指导教师发展,最终促进学生发展;能力层面,除了教育教学能力,校长还要具备系统思维以及整体架构、运作设计等管理能力;方式层面,校长要聚焦教育改革的系统改进、优化与创新;最后要抓住契机,用好政策文件以及配套的具体措施,促进学校发展。

北京市东城区教师研修中心主任周林认为,发展优质教育,实现全面育人的教育目标,需要不断地释放学校活力,而一个充满活力的学校一定有着积极向上的精神面貌和不断进取、勇于创新的工作作风,所以教师有活力是关键。区域教研机构应通过创设立德树人的教育氛围、提供专业的课程指导、创新教研路径和形式等方式,激发区域内教师的专业发展活力。

以现代信息技术应用优化教与学的方式,由此激发学校办学活力,这是浙江省杭州市建兰中学的实践探索。该校饶美红校长分享了学校使用的人工智能系统—“建兰大脑”。“建兰大脑”对学校的教育教学活动进行记录,自动形成清晰多维的学生学习数据,系统针对数据进行及时的分析诊断并给予反馈。这就使教师的教由原来的“全体学生大一统”转向基于数据的精准定位,学生由原来的重复性学习转向基于“自我画像”的学习,使个性化学习成为可能。

2. 推进“五育并举”有效落实

四川省成都七中初中学校校长李笑非提出,五育融合实际上是一种实践路径,无论是专家还是一线教育工作者,在聚焦五育并举落到实处时,要有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缺一不可的理念,要有一种融合的践行方式。北京市八一学校教育集团校长沈军指出,学校层面在落实中央相关政策文件、推进五育并举时一定不要单纯地做加法,而是要立足本校教育教学实践,进行内涵丰富、品质提升,将政策精神融入教育教学实践。校长应利用制度优势,自上而下搭建五育融合的行动框架,围绕五育融合的基本理念,深化品质课程体系建设,构建五育融合的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提升教师的融合教育能力,在五育并举的教育融合中实现学校治理现代化。

陕西省西安高新区第二学校“名校+”教育联合体总校长高杨杰提出,当前教育界存在的五育不整合、五育相隔离等现象值得引起重视。推进五育并举,学校管理者应更注重思想引领,校长不仅要关注行政效率,更要注重各方面要素的配合以及资源的整合,从五育并举走向五育融合,进而走向五育互育。中国人民大学附属中学朝阳学校校长谢泽运认为,落实五育并举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从观念到行动、从理论到实践、从政策到评价、从课程到教学的一系列改革作为支撑,需要政策制定者、教育研究者、学校管理者以及一线教师共同努力,为实现五育并举的育人方式改革注入合力。

3. 系统提升学科育德能力

学校德育工作应当由谁来做、在何时做才能达到最佳效果?作为学校开展教育教学的最基本单位,如果每节课都能够有效地实现德育功效,从教导学生做题到教会学生做事再到教导学生做人,那么学校的整体育人品质将得到很大提升。

云南省昆明市第十中学校长谢晓玲认为,学科育德要立足两大根本,一是以培养学生的良好品德、健全人格,以及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形成为根本;二是要以优化学校的育德环境、育德途径、育德载体,以及提升教师的育人目标和育人水平为根本。

北京市海淀區教师进修学校教研员赵岩认为,学科德育离不开把握课标、把握学科本质。学科德育不是简单的学科加德育,也不是在学科教育之外附加一个德育的任务,而是结合学科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通过具体的学习活动将二者进行有机融合。北京师范大学第二附属中学校长王华表示,教师在学科中要想更好地育德,首先要改变教学的目标定位,要对教学目标有更深刻、更全面的理解。同时教师要意识到道德的生长、素养的生长都需要平台,要有价值预设和价值引导。

三、引领与赋能:以专业支持助力教师素养提升

提升育人质量的关键在于教师素养的完善与发展。新时代对教师的素养提出了新要求,我们在关注教师教学能力向课程育人能力转变的同时,也要注重从区域教研机构、学校等层面给予教师更加专业的引领与支持。

1. 对接时代,实现教师育人角色的更优定位

新时代背景下学习主题和场景不确定性的增加、教与学关系的重构等,都对教师的角色定位提出新的要求。教师应首先明晰自身专业发展的核心要义,同时做好顺应时代发展的专业准备。

北京师范大学资深教授林崇德对教师专业发展的相关概念进行了明晰与细化。林崇德教授指出,教师专业化发展的核心是师德,师德师风建设必须与我国国民精神文明建设相一致,师德培养应以“四有”好老师为目标。而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关键在于思维教育。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中的“文化基础”包括人文底蕴和科学精神,二者的关键都是思维,教学的目的就是在传授知识的同时发展学生的智能,而思维是智力与能力的核心。因此,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是发展其智能的突破口。

华东师范大学课程与教学研究所副教授杨晓哲表示,无论人工智能还是其他新兴技术,正在让教师与学生进入一个全新的领域,大量的学习内容可能没有标准答案,不再是教师先知而后教,而是师生共同面对更加不确定的挑战、共同拥抱新的可能。在新的技术环境下,教师需要打通线下线上的学习空间,探索新的学习方式,不断追问学习的意义,构建人工智能时代新的群体学习的价值。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未来学校实验室副主任曹培杰认为,人工智能时代到来之后,教师的内涵会发生变化。未来教师应是读懂学生的分析师,是最了解学生学习需求的人;还是重组课堂的设计师,除了能够站稳讲台,更能够设计课程、重组课堂;还要成为连接世界的策划师,要把全世界最好的资源引向学生。

2. 多维赋能,构建教师终身学习体系

中国教育学会名誉会长顾明远在讲话中强调,教师的专业化发展需要内在动力和外在支撑共同起作用。学校要通过提升校本教研的品质为教师赋能,校本教研要整体规划设计,聚焦本校教育教学改革的难点,让更多教师能够深度参与,边研究边进行教学实践,持续地进行教育改革。从区域层面讲,新时期教研应回应时代的变化,主动作为,区域教研机构要充分发挥教研带头作用,创新教师研修的内容、模式与机制,全方位地构建教师研修体系,全面支持教师将课程改革的理念落实到课堂教学中。

上海市师资培训中心主任周增为指出,未来整体教育水平和质量的提升也许将不再依靠政策的投入和保护,而是靠教师的学习能力。教师的学习能力决定教师的未来,也决定着学生的未来。因此,国家及区域等层面需要构建教师终身学习体系,让学习成为工作的内容,让组织成为工作的形态,让共同成长成为工作的目标。

猜你喜欢

五育并举教师专业发展初中教育
建设教育强国的鸿篇巨制
“五育并举”育新人:开启首都教育新时代
走向“五育并举”的现代学校管理
技术支持的农村教师专业发展
专家评价对大学英语教师课堂教学影响的叙事探究
利用云录播搭建教师专业发展研修平台
微视频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模式研究
初中生家庭教育与心理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