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原地过年”,中华年俗中的文化传承

2021-02-25吴聪灵

风流一代·青春 2021年2期
关键词:年俗祭灶活动

吴聪灵

“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在悠久灿烂的中华文化历史长河中,最古老、最富于人情味,也是最具传承性的,首推中国的年俗文化。几千年传承至今,年俗因时因地有所变迁,其对过往的答谢与对未来的祝愿却是根本义旨。2021年的春节,大抵又是要以闭门抗疫为主要形式,“原地过年”成为各地提倡的安全方式。此时,来了解一下中华历史上的年俗,择其心仪者参照传承,或可赋予这个春节以不同内涵。

“年岁”是农耕文明的时光刻度

年,今天的语义已成为时间单位。回溯其起源,在古时,关于“年”有不同的说法。虞舜时期,称之为“载”,含有万物运而不积,周而复始之意;至夏朝,称之为“岁”,天有岁星,每年行一次;至殷称“祀”,指人们依四时变化而举行的祭祀活动至此完终;至周时,始称之为“年”。年字在古时的写法,上面为“禾”,下面为“千”,有禾谷成熟之意,因稻谷一年成熟一次,故以之借为纪年之用。从这一来源可知,华夏民族是多么注重农耕这一生命线,又倾注了多么朴实诚挚的情感。

我国的许多传统节日都与农业文明有着密切关系。以作物生长、动物活动和农人作息为标识的二十四节气也一样,相当于古人日常生活的重要指南。独特的自然环境与地理条件决定了我国以农业立国,农业生产的丰歉关系到国计民生,所以人们对土地的情感特别深厚。而其中最为隆重的仪式,莫过于在收获之后,举行各种感谢与祈祷的年俗活动。

汉代以前新年的时间不固定,到汉武帝时创制了《太初历》,确定以夏历正月为一年的第一个月,正月初一为新年。

年俗中最早的内容,当属祭祀。相传祭祀起源于舜时,帝尧禅让王位于舜后,舜率百官在元日行祭祀大典。《书舜典》上记载:“月正元日,舜格与文祖。”文祖是尧的祖先,格是两心契合、感而应之的意思。也有相传在更早的神农时代,就已有了年终祭祀活动。古人腊月围猎,以捕获的禽兽作为牺牲祭献给先祖与众神,也是年终之大型活动。

上述两种源起哪个是事实,后人已很难确切考证。可以确定的是,到了年终腊月(农历十二月)之际,作物收获归仓,动物狩猎有得,人们不必为农事忙碌的这段时光,就用来答谢天地回馈了。以这样的答谢与祈祷总结过往,寄愿来日,就有了更饱满的热情走向新的一年。

时至今日,人们仍然习惯于在年终时回顾自身并作总结规划,习惯于在年终时以各式礼品答谢亲朋好友。可见每至年关,大家与古人虽劳作形式有所变化,内心体验却是大致無二的。

年俗是浸润温情的人间剧场

年味从什么时候开始酝酿?按民间风俗,农历腊月廿三或是廿四,就已经是进入“小年”了。从这一天开始,人们有条不紊地依俗行事,正式拉开“忙年”序章,可谓浸润着人间温情的连续剧,从这一天开始密集上演最有滋有味的精彩章节。

小年期间主要的民俗活动有扫尘、祭灶等。清以前,民间传统的小年祭灶日是腊月二十四。清朝中后期开始,帝王家在腊月二十三举行祭天大典,同时把灶王爷也拜了,因此祭灶又有“官三民四”之说。如今各地过小年的日子也都集中在这两天。

祭祀之前很重要的准备工作是扫尘。家家户户都要打扫环境,清洗各种器具,拆洗被褥窗帘,洒扫庭院,掸拂尘垢蛛网,疏浚明渠暗沟。扫尘也有“除陈布新”之义,借清洁居家把一切“穷运”与“晦气”统统扫出门,以便来年迎祥纳福。

祭灶神的活动从先秦时就有了。据说从腊月二十三直到除夕,都是灶神回天宫的日子。腊月二十三当晚,灶台上设礼恭送灶神“上天言好事”,除夕当天再请灶神“下界保平安”。

接下来,每天都有事忙。腊月二十五磨豆腐,接玉皇下界,照田蚕祈求田野丰收。腊月二十六,割年肉,筹备过年需要的肉食,同时赶往集市准备各种年货。年货买回家了,至腊月二十七,洗澡洗衣,故有“腊月二十六洗福禄,腊月二十七洗旧疾”之说。古人洗澡不便,择这一天泡汤池洁净身心,来年即是健康在望。腊月二十八,打糕蒸馍贴花花……

过年最隆重的仪式,还是在除夕。“除夕”是岁除之夜的意思,又称大年夜、除夕夜、除夜等。旧年最后一天,自古就有贴年红、祭祖、团年饭、守岁等习俗,流传至今,经久不息。除夕是除旧布新、阖家团圆、祭祀祖先的日子,与清明节、七月半、重阳节并称为中国民间四大传统祭祖大节。

除夕在国人心中有着至高无上的意义,这一天,游子漂泊再远,也要赶回故乡与家人团聚。所谓“一年到头,一家人在一起”,图的就是这一刻。若家庭成员中少了一人,就会感觉这个年过得有些缺憾。这也是中国人对家庭高度重视的生动体现。如今各单位在年假之外,还有探亲假,也是为了弥补那些春节期间不能回家的人们,另择时节与亲人团聚。

谢过祖先和亲友,心存良愿向来年

在祭祀活动上答谢祖先,是中国民俗节日永远的主题,除夕当天自然格外隆重。这一仪式饱含了对前人与上一代建设者、奋斗者们的敬重与感恩。

年夜饭是要有鱼的,以示年年有余,各地还会依不同风俗配有寓意吉祥的菜肴。不论多少人过年,菜都要摆上一大桌。吃不完没关系,剩些到来年才显得丰盛。而后,大人们守岁等跨年,孩子们等新年的压岁钱,欢欢喜喜就跨进了“一元复始、万象更新”的新纪元。

正月初一拜岁,迎新岁。各家焚香致礼,敬天地、祭列祖,然后依次给尊长道贺新年,继而同族亲友互致祝贺。出门就要双手抱拳,相互说“恭喜发财”以讨口彩。

爆竹是要放个不息的。如今城里禁燃,还有电子礼花略过把瘾。有些家庭初一早上用斋菜拜祭太岁神,早饭就吃素斋,之后乃可大鱼大肉。

正月初一这天,主妇们也可以好好歇一把。因为这天不能动扫帚,不能泼水倒垃圾,据说是要避免破财。笔者感觉,这更像是上天给了主妇们新年第一天放松歇息的一个绝好理由。

大年初二,路上行人多,都是回娘家的。出嫁的女儿要在这日带上自己的夫婿、儿女到娘家来。一年一度,嫁出去的女儿也有了机会参与娘家的过年活动,刚好是亲人归来团聚最多的时候,也是紧密联络、增进感情非常好的时机。同样,父母们可在这天一解思女之苦。

接下来,正月初五迎财神、正月初六要送穷……初九九皇会、初十开灯酒宴、十一请子婿、十二做斋头、十三十四舞狮游庙、正月十五元宵节,又迎来一个年味高潮。

元宵节要赏灯游灯、押舟、吃元宵等,汤圆也寓意团团圆圆。热热闹闹二十来天,待正月十五过后,才算完完整整地把这个年给过完了。而后,君子上马,各奔前程,家人们又开始满怀希望地为新的一年奋进。

时代发展日新月异,人们已经许久不曾品味过这么长的年味了。如果说2020年的春节长假,人们还是猝不及防地被动“居家守岁”,那么今年春节,年假之长,居家之稳,则成为主动选择。有了之前的经验,守在家里的人们在手机上抢红包、朋友圈里送祝福之余,想必也会不由自主地回味千百年来传承的这些年俗。

现代生活不是年味淡了,而是所有的时光里都有了年味。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对亲友的祝福,对家人的珍重,对自身所拥有一切的珍惜与感恩,是人类始终未变的内心诉求。让我们回味年俗的同时,也为新的一年里,全人类乃至地球上所有生灵的福祉祈祷,祈祷新冠肺炎疫情早日过去,人们再度迎来平安、健康的生活。

(编辑 郑儒凤 zrf911@sina.com,采采绘图)

猜你喜欢

年俗祭灶活动
“活动随手拍”
祭灶节——二十三,糖瓜粘
依托年俗学数学 构建德育一体化课程
富强、文明:年俗变迁的主旋律
包头传统年俗与现代年俗对比初探
关东糖
年俗教育在言传身教中传承
第五届手操报系列活动优秀作品展示
“四会合一”活动安排一览表
乡村祭灶年味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