擘画江苏美好未来
——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草案审议侧记
2021-02-25
岁序更替、日月如梭,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转眼间我们已踏上了新的征程。迈向“十四五”新征程,江苏会是什么样?“经济强、百姓富、环境美、社会文明程度高”将达到怎样一个新境界?1月26日,江苏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草案提请省十三届人大四次会议审议。
“到2035年人均地区生产总值在2020年基础上实现翻一番,居民人均收入实现翻一番以上。”“聚力打造制造强省,积极构建自主可控安全高效的现代产业体系。”……纵览规划纲要,一个个充满希望的目标和一条条真金白银的实招,透出真抓实干的信心和决心。
“规划纲要草案聚焦习总书记‘争当表率、争做示范、走在前列’新要求,贯彻省委‘十四五’规划建议精神,把准了江苏发展的‘危’与‘机’、‘时’与‘势’,明确了昂扬前行的新起点,彰显了催人奋进的新使命,开启了任重道远的新征程,提出了务实开拓的新要求,是我们在更高起点上推进‘强富美高’新江苏建设、奋力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征程的‘任务表’,也是指导全省‘十四五’乃至更长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施工图’!”宏伟蓝图振奋人心,在真心点赞的同时,人大代表们也纷纷献计献策。
坚持创新赋能“高质量”
创新在现代化建设全局中拥有核心地位。省委娄勤俭书记曾说过,“江苏最大的资源是创新资源,最大的优势是实体经济,必须在科技和产业创新上当好开路先锋。”江苏拥有高校167 所,科研机构850 多家,区域创新能力连续多年居全国前列。坚持科技自立自强,加快建设科技强省,勇当科技和产业创新的开路先锋,是我省在“十四五”时期的重要任务。
“创新始终是破解难题、支撑发展的重要手段。”南京南瑞继保电气有限公司总经理李九虎代表感慨道。在认真阅读了“十四五”规划纲要草案后,他注意到其中用了大量的篇幅谈科技创新,将创新驱动放在了突出的位置。李九虎认为,企业直接面对市场需求和实践需要,坚持以企业作为创新主体,才能真正实现以科研带动产业发展,以产业化促进科技发展的良性循环。他建议江苏持续完善和落实好促进企业科技创新的有关政策,鼓励行业龙头企业牵头实施重大科技项目,精准培优,带动产业链上下企业实现整体发展。
无独有偶,来自省社科院泰州分院的朱菊萍代表也强调科技创新的重要性。她认为,“十四五”时期要加强全省各地的创新力度,通过自贸区的创新发展联动辐射周边地区,让更多的科技研发成果为企业发展服务,她还提出要加大支持苏中苏北地区科技创新发展的力度,逐步消除省内发展差距的建议。中国药科大学校长来茂德代表亦积极建言献策,他建议省政府进一步加大投入,建立产业科技创新中心,聚集更多研发力量,以创新促进全省生物医药产业发展。
激发市场主体“新活力”
企业是市场经营的主体,营商环境则是支撑企业生存的土壤。无论推动科技创新、建设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现代化产业体系,还是巩固实体经济、培育具备全球竞争力的制造业集群,都离不开企业的发展。因此,江苏一向注重打造优良的营商环境,省人大常委会于去年11 月底通过了《江苏省优化营商环境条例》,并于今年1 月1 日开始实施。本次提交审议的“十四五”规划纲要草案里,亦多处提到进一步优化营商环境,而这些内容,也是与会代表们关注和讨论的重点。
“江苏要充分借鉴沪深两地国有金融企业改革经验。”苏州银行股份有限公司党委书记王兰凤代表这般说道,她建议建立激励考核机制,实行市场化程度更高的管理办法,支持地方法人银行更高质量发展。来自淮安市农科院的顾正中代表则提出,针对农业科研项目周期较长、知识产权保护难度较大的现实问题,应制定更多保护细则,提高执行效果,确保农业科研成果的知识产权保护落地见效。镇江市中级人民法院院长汤小夫代表认为,进一步提升全省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营商环境水平,要加强体制机制建设,持续深化“放管服”改革。
在2020 年新冠肺炎疫情对全球经济带来严重冲击的大背景下,那些受到影响较大的企业,特别是民营企业现状牵动着代表们的心。南京市政协副主席范群代表说,进一步优化营商环境,就是要解决民营企业在法治环境、安全环境等方面面临的问题。南京联创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孙力斌代表提出,大力支持民营企业,特别是中小型民营企业公平参与经济活动。苏州同程网络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吴志祥代表建议,在税费减免、融资等方面给予旅游企业特别倾斜,综合运用消费券等措施提振旅游市场消费信心。
做好协调发展“大文章”
“千钧将一羽,轻重在平衡。”协调是持续健康发展的内在要求。新征程上,“区域协调发展”“省域一体化”“新型城镇化”是绕不开的高频词。代表们欣喜地看到,“十四五”时期,围绕深入实施国家区域重大战略、统筹优化区域发展布局、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更多更实更细的举措被写入规划纲要。同时,为加速推动我省区域协调发展不断向着更加均衡、更高层次、更高质量方向阔步前行,大家也纷纷提出建议。
“深入研究苏中农房改造问题,加强统筹协调,加大政策支持力度,通过过程性指标,解决国土空间布局问题,切实改善农民住房条件。”泰兴市委书记刘志明代表高度关注农村和农民,强调要通过规划引领,引入市场化机制,引导农民参加市场化改造,优化乡村格局,打造留得住乡愁记忆的美丽乡村。宝应县人大常委会党组书记周玉宝代表对农村人才和环境问题深有体会,“要研究出台苏中苏北地区人才保护政策,推动解决人才难引进、留不住的问题;加大对苏中相对薄弱地区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支持力度。”
如何抢抓国家重大战略叠加机遇,协同推进长三角高质量一体化发展,各地有自己的“计划书”。南京市人大常委会主任龙翔代表建议,要大力支持南京都市圈建设,推进宁镇扬一体化发展。无锡市政府秘书长张立军代表说,贯彻落实规划纲要,无锡将扎实推动政策和项目落地,大力推进太湖湾科创带建设,持续打造开放强市,更深层次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提供更多首创经验,在全省乃至全国复制推广。同程网络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吴志祥代表和苏州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局长黄戟代表同时表示,要把加快推进“沪苏同城化”作为落实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战略的“先手棋”,全面加快轨道上的沪苏对接,积极呼应虹桥国际开放枢纽建设,全面提升苏州城市能级。
厚植人民至上“大情怀”
民生无小事,枝叶总关情。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是科学编制“十四五”规划的行动指南,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求,才能让发展更有温度、幸福更有质感。
规划纲要处处体现着“人民是阅卷人”的为民情怀,其中对各项民生保障浓墨重彩的描述更是令人振奋,“全面提高人口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扎实推动共同富裕,不断创造人民期盼的幸福生活”……代表们对此充满期待。
“规划纲要草案中提到完善优质高效医疗服务体系、优质医疗资源提升扩容等内容,非常务实。”淮安市第一人民医院院长杨晓钟代表感慨道,结合多年工作经验,他建议要加快区域医疗中心建设,优化医疗资源布局,让患者就近看好病、少受奔波之苦;落实江苏省国民营养计划,积极培养营养专业人才,强化营养筛查,同时,建立医疗用食品目录并纳入医保。
规划纲要对教育问题予以高度重视,令教育工作者备受鼓舞。“要进一步加大政策扶持力度,适当增加教育资金投入和教育系统编制,加强基层师资队伍建设,推进苏南、苏中、苏北教育均衡发展。”淮安市淮安区教育局党委委员管晓蓉代表认为必须有效监管网络低俗文化,净化网络环境,减少对青少年的不利影响;此外,学校、家庭、社会联合开展学生网络素养和网络自我保护教育,提高学生网络安全意识。针对百姓普遍关注的幼教问题,省人大常委会教育科学文化卫生委员会副主任张亮代表说,要注重幼儿教育的公益性、普惠性,加大幼教机构建设力度,加强幼教师资队伍建设,创新幼教评估体系,持续增加财政投入,健全风险防控机制。
“高度关注人口老龄化问题,加强顶层设计。”作为耘林生命公寓创始人,江苏耘林养老发展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龚育才代表对养老服务颇有心得,“以百姓需求和满意为导向,加大政策扶持力度,构建高质量、多层次养老服务体系;加强政府多部门联动,为养老项目实施、养老设施建设提供保障;强化养老机构运营监管,推动养老产业健康发展。”
创造生态文明“好风景”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江苏积极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将“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绿色发展理念写进了“十四五”规划纲要草案里。
“现在长江两岸、化工园区等地的整治措施都非常有力,污染防治攻坚战成效显著。”来自连云港的杨莉代表对这些年我省环境的改善深有感触,她坚信在“十四五”期间,江苏在绿色发展上一定能取得更加辉煌的成就。盐城市市长曹路宝代表则在审议现场提出了更为具体的“聚焦江淮生态大走廊建设,打造美丽江苏的绿色转型典范”建议。他认为,江淮生态大走廊处于“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淮河生态经济带等国家战略交汇点,是“十四五”美丽江苏建设的有力支撑。他建议把江淮生态大走廊建设作为全省生态保护的重要资源,系统推进全流域环境综合治理和生态保护修复。同时,加快建立生态文明建设目标评价考核制度,构建与GDP 相对应、能够量化评估生态系统价值和绿色发展的核算体系,推动实现更可持续的高质量发展。来自江南水乡苏州市姑苏区的朱依东代表也十分关注环保问题,他提出生态环境保护基础设施要避免“重建设、轻管理”问题,做到“建管并重”。新的环境指标设置也应更加注重科学性与合理性,给环保事业留下发展空间。
同样,淮安市水利局局长施恩佩代表建议要高度重视洪泽湖治理保护。他介绍,目前洪泽湖在进行生态修护,退林还湖等治理方面每年投入约两个亿的专项资金,下一步希望在“十四五”期间能够结合相关项目,统筹资金调度,提高有效利用率,实现洪泽湖环境的加速改善。
发展愿景催人奋进,征途漫漫惟有奋斗。从绘就总体布局的“大写意”,到精雕细琢的“工笔画”,人大代表们信心满怀。大家都有着一个共同的想法:锚定目标加油干,凝心聚力勇争先,共同擘画江苏的美好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