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大学英语拓展教材设计*
2021-02-25黄盛
黄 盛
(泉州师范学院 外国语学院,福建 泉州 362000)
一、 引言
在大学英语教学中,文化融入常常是在潜移默化中进行的,其中,教材是文化融入的重要媒介。当前我国大学英语教材在文化选择和数量配置上存在不少问题,最突出的问题是英美文化的强势和中国文化未得到应有的重视[1]。很多英语学习者长期模仿英美文化,忽视了母语文化的沉淀,在一定程度上,英语学习变成了西方文化渗透的语言工具[2]。为解决这个问题,《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提出要提高学生的综合文化素养,不仅应包含西方文化素养,还应包括对本国文化的继承和发扬[3]。最新颁布的《大学英语教学指南》(以下简称《指南》)更是强调英语学习能够使人“了解世界优秀的文化和文明,同时也有助于增强国家语言实力,传播中国文化”[4]。
在明确中国文化在大学英语教学中重要地位的基础上,有必要进一步探讨如何将其融入英语教学体系,编写有利于传播中国文化的大学英语拓展教材。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下简称“非遗”)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历史文化成就的重要标志,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泉州是闽南文化的主要发祥地和非遗的富集区,具有丰富的非遗资源。本研究将以我国特别是泉州地区的非遗为视角,通过文献分析、问卷调查、访谈等方式,深入探讨学习者对中国文化教材的学习需求,并在此基础上设计基于非遗的大学英语拓展教材。本拓展教材可以帮助英语学习者提升跨文化交际能力,为相关专业留学生提供学习中国文化的读本,也可以为其他大学英语文化教材设计提供有益参考。
二、大学英语拓展教材设计的理论维度
以非遗为核心内容的教材设计,首先要明晰两个问题,即为何把非遗作为教材的核心内容,以及教材如何来设计。对外语教学极具影响的是具有交际性的文化内容,即普遍的社会习惯,如衣食住行、风俗习惯、生活方式等,我们应把对这种文化的理解融入语言教学和教材[5]。非遗指的是人类世代传承、口耳相传的无形文化遗产,它们鲜活地扎根于民间[6]。例如,舞龙舞狮、传统民居、民俗服饰等,这些非遗的群众基础深厚,是人们生活方式的集中体现,也是典型的交际性文化。如果将我国的非遗,特别是结合当地特殊环境的非遗融入教材,对于增进学习者的本国文化知识、培养文化自信等都具有重要意义。国内学者如陈坚林[7]、杨港等[8]对英语教材研究现状进行了分析,他们认为,国内学界对高校英语教材的研究总体偏少,而且相关研究主要集中在综合英语教材上,文化类教材应得到更多重视。张蓓等[9]、刘艳红等[1]对大学英语教材的文化内容进行了调查,他们认为,现行的许多英语教材多以英美文化为主要内容,中国文化未得到应有的重视,这种文化失衡可能给学生的语言学习和文化建构带来不利影响。何岚等[10]、常小玲[11]从二语习得、产出导向法等教和学的理论出发反思了英语教材的编写原则,如教材需要给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留有余地,教材应与其他领域(如学生所学的专业、跨文化交际等)建立联系而不是仅仅关注语言学习本身。然而,现有研究中以中国文化为视角进行英语教材设计的比较少,更多的是从产出导向、翻转课堂等教学设计的角度来研究中国文化如何融入英语课程[12-13]。因此,当前以非遗为主要内容,设计大学英语拓展教材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在教材设计的步骤方面,国内外学者也进行了相关的研究。Brown[14]将教材设计步骤分为教材使用环境的调查、教材所服务课程的描述、需求分析、教学目标设定、教学内容的选择和组织、教学与练习方法的选择、教材评估等。该步骤和课程设计的步骤十分相似。Jolly&Bolitho[15]提出的教材设计流程更关注操作细节,但同样注重对教材使用者的需求分析。该流程包括理论解读和相关教材分析、需求分析、确定教材编写框架、样课设计和意见征询、编写、试用、再次需求分析、评估、修订。国内学者如程晓堂[16]88、夏纪梅[17]等也对教材设计的理论与实践进行了探讨,其中,夏纪梅的理论与Brown较为相似。程晓堂提出的设计步骤更为简明,即明确教材编写指导思想、调查教材使用对象的需求、选择教学方法、规划教材组成部分和内容、收集素材、编写教材等。这些研究对于我们设计基于非遗的大学英语拓展教材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在此基础上,本研究将教材设计过程分为如下步骤:课标解读和现有教材分析、需求分析、教学目标设定、教材内容的选择和组织、教学和练习方法的选择、教材的框架设计、样课设计和意见咨询、教材编写和试用、评估和改进等。
三、大学英语拓展教材设计的课标解读和现有教材分析
作为最新课程标准,《指南》突出了对学习者跨文化交际能力和对外传播中国文化能力的培养。从Bennett等对跨文化交际能力的三层次理论,到Fantini的五因素说,再到Samovar、Porter以及Byram对知识、态度或动机、能力的清晰描述,国外跨文化能力的界定经历了不断探索发展的过程[18]67-70。国内学者如林大津、胡文仲、贾玉新等认为,跨文化交际能力重点在于一个“跨”字,文化背景不同的交际双方需要跨越内心障碍, 体验不同的文化习俗、生活方式、思维方式等,并在各种言语和非言语交际中亲身实践[19]。本研究采用张红玲[18]70-73提出的跨文化能力框架。该框架基于Byram等的研究成果,将跨文化能力分为知识、态度、行为三个层面,具有较强的实用性。该理论认为,知识层面包括本国和外国知识文化的积累,学习者在学习知识的基础上,应培养对本国和外国文化的正确态度,并融入交际实践之中,才能实现其跨文化能力的提高。因此,基于非遗的大学英语拓展教材的设计,首先需要满足《指南》对学习者跨文化能力的培养要求,特别要以此为教学目标来进行教材的设计。
除了上述的课标解读,对现有相关教材的分析也可为本拓展教材的设计提供重要参考。国内有关非遗的外语素材比较少,目前已经出版的仅有《福建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上海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图典》等汉英对照书籍[20]。严格意义上来讲,这些并不是真正的教材,把它们看作读物或工具书更合适。另外,也有一些关于中国文化的英语或双语教材被出版,例如,以中国历史为主线,涵盖政治、文艺、思想、宗教变迁的《中国文化掠影》;以交际性文化如思想信仰、民族性格、生活习俗等为主线而编写的《中国文化英语教程》(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内容涵盖更广,教学设计包括阅读前、中、后各阶段的《感悟中国——中国文化英语阅读教程》和《中国文化英语教程》(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等。这些教材内容多取材于国内外英语刊物,或由国内知名专家创作,语言比较规范,活动设计比较符合外语教学的实际情况。不过,这些教材更注重文字编排,与文字紧密配合的图片、影音等素材的运用却比较缺乏。同时,虽然部分教材为学习者提供了补充阅读内容,但其针对性不强,使学习者难以达到很好的学习效果。
四、大学英语拓展教材编写框架设计
(一)学习者需求分析调查
需求分析过程主要有目标情景分析、目前情景分析、Hutchinson&Waters分析模型和Dudley-Evans &St John分析模型等几个阶段[21]。其中,Hutchinson &Waters将需求分为目标需求(包括未来需要、现有差距、个人学习愿望三个方面)和学习需求(指为实现学习目标所需要的条件,如教学内容、学习方法、教学支持、学习的场所和时间等)[16]37-42。这一理论清晰简明,操作性强,虽然它是源于ESP的课程设计,但对于教材的设计同样适用。
1.基本情况
本调查在某地方性本科高校中进行,以2019级和2020级共20个大学英语教学班为调查对象,在调查对象的选择上兼顾不同的年级、学科、性别等因素,最大程度保证对象的代表性。本调查共发放811份问卷,回收811份,其中有效问卷701份,回收率为100%,有效率为86.4%。其中,大一学生405人,占 57.8%,大二学生296人,占42.2%;文科学生274人,占39.1%,理工科学生232人,占33.1%,艺术与体育类学生195人,占27.8%;男生210人,占30%,女生491人,占70%。
2.问卷调查与数据处理
本调查以问卷调查为主,书面访谈为辅。在Hutchinson &Waters需求分析理论的基础上,参考部分外语教学的需求分析调查[22-23],自行设计调查问卷。问卷主要从学习者的角度出发,分析他们的目标需求和学习需求。结合此前对教材设计环节的理论探讨,将目标需求和学习需求进一步分解为目标、内容、方法三个维度。邀请相关专家对问卷的各个方面进行审查,并根据意见对题项进行修改。问卷编制完成后,首先在2019级和2020级两个试点班的79名学生中进行试测,然后根据学生的反馈意见和数据结果对问卷作出修改,确定针对性强、效度高的问题,最终形成15个题项,分为单选题和多选题。问卷调查实施前,研究者向调查对象介绍有关非遗的基本概念,比如什么是非遗、非遗包括哪些主要的类型(如传统手工技艺、民间美术、民俗等10种类型)、如何区别国家级和省市级非遗等,以帮助他们准确有效地作答。为了对问卷结果做进一步的分析和验证,从20个班级中随机挑选40人(每班2人)进行书面访谈。访谈主要针对各维度的相关问题让学习者做进一步的解释和澄清。调查结束后,全部问卷数据由调查人员检查后进行编码并输入计算机,然后利用SPSS 23.0进行数据统计分析。
3.结果与分析
(1)教材设计的目标维度
如表1所示,题1~3分别对应目标需求的三个方面。题1表明大多数学习者对将非遗纳入英语教学表示认可,说明学习者学习非遗的愿望比较强烈。题2关注学习者的未来目标需求,该需求借鉴《指南》中对学习者跨文化能力的要求。从回答情况可以看出,学习者希望通过教材来提升知识、态度、行为等方面的跨文化交际能力。教材的设计有必要将文化知识和语言知识紧密融合,使学习者的能力得到均衡发展。由题3可见,94%的学习者并未接触过非遗相关教材或读物,这体现了本拓展教材开发的必要性,也表明学习者的未来目标需求与现有水平存在着较大差距。因此,在教学目标的难度设定上不宜过高,要更多地立足于非遗的普及。
表1 目标维度相关问题及作答情况
(2)教材设计的内容维度
如表2所示,题1~4探讨教学内容的选择。由题1可见,学习者更希望学习高级别的非遗,这表明教材的内容应优先选择更高级别的非遗,同时注重内容的多样化。题3的设计结合了对现有教材优缺点的分析,结果发现3个选项的选择人数均超过总数的50%。表明学习者希望教材中除了文字外,还希望用图片、视频来全面生动地呈现知识。题4旨在了解学习者希望学习什么样的非遗知识,其中,希望了解非遗的历史或现状的人数超过了80%。题5~7关注教学内容的组织。由题5可见,多数学习者希望“英语为主,汉语为辅”的语言组织方式。题6表明,学习者更倾向于选择口语体的教材组织形式,这可能是由于口语体能让他们对非遗知识的运用更加直接,更有利于其跨文化交际实践。在词汇范围的选择上,多数学习者希望教材基于4 500~5 500个词汇来编写,这与他们偏爱口语体文字的特点相一致,这也说明他们不希望生词成为他们文化学习的阻碍。
表2 内容维度相关问题及作答情况
(3)教材设计的方法维度
如表3所示,题1~3探讨的是采用何种教学方法的问题。题1表明大多数学习者希望授课形式以课堂教学为主,网络教学为辅。题2表明,尽管学习者倾向于更舒适的听讲,但也乐于接受更具挑战的互动环节。题3是对题2的细化,把常用的互动形式进行罗列,试图发现学习者对于各类活动的喜好程度。“个人口头陈述”的受欢迎程度最低,说明学生比较畏惧用外语来表述,非英语专业学生“中国文化英语实际语言表达能力较差,对中西文化的批判性认识也有待加强”[24]。接下来选择最多的依次是“小组讨论”“角色扮演”“师生问答”,说明两人或多人的互动交流是学习者更乐于接受的课堂活动方式。
表3 方法维度相关问题及作答情况
题4和题5探讨的是采用何种方式练习的问题。题4中被选最多的依次是“选择题”“判断题”“简答题”“填空题”。这是因为选择题和判断题让学习者的答题变得简单,而填空或简答题则需要他们牢记知识并灵活运用,其难度更大。题5表明学习者在主观练习中更偏爱两人或多人互动的形式,这个结果和题3的结果比较一致。
(二)教学目标、内容和方法的确定
在前期课标解读、相关教材分析和需求调查的基础上,本研究将教材的教学目标、内容和方法确定如下。
1.教学目标的设定
调查发现,绝大多数学习者希望将非遗纳入英语教学,但现有相关教材比较缺乏。本教材的设计应该有助于学习者积累文化和语言知识,扩大非遗影响,提升学习者对中国文化的兴趣,提升学习者的跨文化交际能力成为教材所要实现的重要目标。
2.教学内容的选择和组织
就教学内容的选择来说,教材应优先选择国家级非遗作为内容,同时兼顾非遗类型的多样化。相关知识点要围绕非遗的历史和现状展开,还可涉及非遗的特征、影响、典型代表等。教材内容除文字外,还应使用图片、视频等信息来丰富教材内容。在教学内容的组织上,教材应坚持英汉双语,以英语为主,汉语为辅。另外,教材应采用口语体文字,且主要以大学英语四、六级基础词汇来编写。
3.教学与练习方法的选择
教材应提供足够丰富的非遗知识和相关词汇,以利于教师讲解。教师讲解时应以课堂授课为主,但也可以借助网络技术适度开展混合教学。教材应设计以选择题和判断题为主的客观题来帮助学生巩固知识。还应设计一些主观练习,帮助教师开展各种课堂活动,以增加师生或生生的互动。活动型练习应以小组讨论、角色扮演、师生问答等为主,减少个人口头陈述的使用。
(三)拓展教材的框架设计
拓展教材的框架设计关系到后期的样课设计和教材编写,以及教材试用和评估等,良好的框架可以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在前期研究的基础上,我们以要点的形式将拓展教材的框架作如下设计(见表4)。
表4 拓展教材的设计框架
五、 结语
基于非遗的大学英语拓展教材设计,在内容的选择上应坚持因地制宜,实事求是,要贴近学习者的学习环境,以便增强学习者的学习动机,使他们达到学以致用。教材的设计和使用应尽量借鉴当前多媒体教学的经验,更多地采用视频或者动画的形式来展现教学内容,这样有助于学习者及时巩固所学知识。这样的形式一方面增加了学习者学习的趣味性,另一方面也方便学习者随时随地获取网络资源,提升学习实效。本研究在研究对象的选择上局限于地方性高校的本科生,因此,该教材是否完全适用于其他类型的院校或其他水平的学习者,其效果还有待于进一步验证。另外,本研究未能对教材框架设计之后的环节,如样章设计、教材编写和试用、教材评估等进行深入研究,这些问题需要在以后的研究中进一步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