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饵料种类、规格、投喂量和养殖密度对脉红螺存活及生长的影响

2021-02-25贺加贝胡丽萍曲忠张玉恒朱光辉赵强

水产学杂志 2021年6期
关键词:贻贝扇贝摄食

贺加贝,胡丽萍,曲忠,张玉恒,朱光辉,赵强

(1.烟台市海洋经济研究院,山东 烟台 264006;2.鲁东大学,山东 烟台 264025;3.烟台市牟平区渔业技术推广站,山东 烟台 264100)

脉红螺Rapana venosa 是我国黄渤海沿岸常见经济螺类[1]。随着近代航运业的发展,脉红螺幼虫以压舱水等方式扩张到黑海、北亚德里亚海、切萨皮克湾等地,成为当地的入侵物种[2]。脉红螺生长快速,生产管理简单,经济价值高,近年来养殖面积不断扩大,成为我国北方一种新兴的海水养殖种类。

脉红螺的人工增殖、饵料选择、摄食节律和行为特征等已有研究。杨智鹏等[3],潘洋等[4]研究了脉红螺幼虫的附着变态与饵料选择;宋军鹏等[5]、于瑞海等[6]研究了脉红螺的饵料选择;王平川等[7]研究了脉红螺的摄食行为规律;于正林[8]研究了脉红螺发育早期的行为特征。但目前有关脉红螺养殖的研究较少,脉红螺对野外养殖饵料、养殖密度及投喂量的相关研究尤为缺乏。

本文以栉孔扇贝Chlamys farreri 和紫贻贝Mytilus edulis 两种便宜易得的双壳贝类作为饵料,研究脉红螺室外池塘养殖条件下的适宜密度、饵料种类、饵料规格、投饵量等相关问题,分析影响脉红螺生长存活的因素,可为脉红螺室外人工养殖提供理论依据。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试验所用脉红螺来自2019 年团队自繁,体质量(8.48±0.37)g,试验开始前7 d 用过量菲律宾蛤仔投喂,保证试验开始时其饱食状态。

试验饵料用壳长(4.62±0.47)cm 紫贻贝和两个规格栉孔扇贝:大个体壳长(7.51±0.31)cm,小个体壳长(5.50±0.26)cm,购自当地养殖场。

试验脉红螺及饵料投放于40 cm×30 cm×15 cm 鲍养殖笼内,四周镂空,孔径适中,鲍养殖笼置于室外池塘,确保脉红螺及饵料生物无法逃逸。试验水温16~21℃,其他理化条件同当地自然海水。

1.2 方法

每个试验分三组,每组设置4 个重复,每个鲍养殖笼为一个重复。试验开始时准确称取脉红螺及饵料生物的活体湿重,记录每个重复投入脉红螺个数,将饵料生物及脉红螺投入同一笼中。试验结束时,准确称取存活的脉红螺、剩余双壳贝类的质量,记录存活脉红螺个数。试验周期30 d。

1.2.1 饵料种类试验

试验分为三组:分别投喂大个体栉孔扇贝、紫贻贝和二者等质量混合的饵料。每笼投10 个质量相当的脉红螺,投喂480 g。

1.2.2 饵料投喂量试验

试验分三组:每笼放10 个脉红螺,每组脉红螺质量相当,投喂大个体栉孔扇贝。第一、二和三组每笼投喂分别为240 g、480 g 和700 g。

1.2.3 脉红螺养殖密度试验

试验分三组:每笼分别投入5 个质量相当的脉红螺,折合2 355.56 g/m3;10 个脉红螺,折合4 711.11 g/m3;20 个脉红螺,折合9 422.22 g/m3。每笼均投喂480 g 的大规格栉孔扇贝。

1.2.4 饵料大小选择试验

试验分三组:第一组投喂大个体栉孔扇贝;第二组投喂小个体栉孔扇贝;第三组投喂等质量混合的大小个体栉孔扇贝。每笼投入10 个质量相当的脉红螺,投喂480 g。

1.3 数据处理

脉红螺的摄食率、特定生长率、饵料系数、成活率等按下式计算[9-11]:

式中,md为每只螺摄入软体部质量(g),m0和mt分别为试验开始和结束时脉红螺的平均湿质量(g),t 为试验天数,Nt和N0为试验结束和开始时脉红螺的个数,p 为饵料生物单价(¥/kg),m'为试验期间饵料生物消耗量(g)。本试验脉红螺单价以50¥/kg 计,栉孔扇贝和紫贻贝分别以5 ¥/kg 和2¥/kg 计。为排除双壳贝类肥满度不同带来的误差,本试验所用摄食饵料质量均采用脉红螺所摄食的软体部质量计算;忽略试验期间饵料生物增重。

实验数据(平均数±标准误)采用SPSS 19.0 统计软件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One-way ANOVA),若差异显著(P<0.05),则进行Ducan 多重比较,检验组间差异。

2 结果与分析

2.1 饵料种类对脉红螺生长及存活的影响

各试验组间脉红螺的成活率无明显差异(P>0.05,表1)。投喂栉孔扇贝及紫贻贝混合饵料组脉红螺增重率为(48.81±5.54)%,特定生长率为(1.32±0.12)%·d-1,单笼经济效益为(1.55±0.46)¥,此三项指标均显著高于两个单一饵料组(P<0.05);两个单一饵料组的增重率、特定生长率及经济效益无显著差异(P>0.05)。投喂贻贝组摄食率为(9.23±0.70)%·d-1,饵料系数为(8.41±0.24),此两项指标与其他两组差异显著(P<0.05);投喂混合饵料组与单独投喂栉孔扇贝组两两比较,摄食率及饵料系数差异显著(P<0.05)。

表1 饵料种类对脉红螺生长及存活的影响Tab.1 Effects of different diets on growth and survival performance of rock shell Rapana venosa

2.2 饵料规格对脉红螺生长及存活的影响

饵料规格试验中三组间饵料系数、成活率及经济效益无显著差异(P>0.05,表2)。混合规格组摄食率为(4.51±0.70)%·d-1、增重率(52.34±5.98)%和特定生长率(1.40±0.13)%·d-1均最高,与小规格扇贝组差异不显著(P>0.05),但三种指标均显著高于大规格扇贝组(P<0.05),大小扇贝规格组相较,所有指标均未出现显著差异(P>0.05)。

表2 饵料大小对脉红螺生长、存活的影响Tab.2 Effects of different size diets on growth and survival performance of rock shell R.venosa

2.3 饵料投喂量对脉红螺生长及存活的影响

单笼饵料投喂量为700 g 组脉红螺的增重率、特定生长率、饵料系数和成活率最高,但与其他两组差异不显著(P>0.05,表3)。单笼投饵量700 g 组,脉红螺摄食率为(3.84±0.41)%,显著高于其他两组(P<0.05);投饵量为240 g 和480 g 的两个试验组间摄食率差异不显著(P>0.05)。

表3 饵料投喂量对脉红螺生长及存活的影响Tab.3 Effects of feeding rate on growth and survival performance of rock shell Rapana venosa

2.4 养殖密度对脉红螺生长及存活的影响

三种养殖密度组间脉红螺摄食率、增重率、特定生长率和成活率无显著差异(P>0.05,表4)。养殖密度为9 422.22 g/m3一组,经济效益达到(1.66±0.46)¥,显著高于其他两组(P<0.05);其余两组间的经济效益差异不显著(P>0.05)。脉红螺养殖密度为4 711.11 g/m3组饵料系数达到(2.70±0.35),较其他两组显著偏高(P<0.05);其余两个密度组间饵料系数差异不显著(P>0.05)。

表4 养殖密度对脉红螺生长和存活的影响Tab.4 Effects of stocking density on growth and survival performance of rock shell Rapana venosa

3 讨论

3.1 影响脉红螺存活的因素

脉红螺分布范围广,对环境的适应能力较强。四个试验中,脉红螺成活率无显著差异,且成活率均较高,这与王健等[12]研究结果相一致,表明本试验所选择的饵料种类、规格、投喂量及养殖密度等参数均处于脉红螺存活适宜范围,满足了脉红螺野外养殖成活要求。

3.2 饵料种类对脉红螺生长的影响

营养是影响各种水产养殖动物生长的主要因素[13],饵料种类直接影响贝类的生长速度[14]。本研究发现,相较单一饵料组,投喂栉孔扇贝和紫贻贝混合饵料组脉红螺生长显著加快,所获经济效益更高。这暗示栉孔扇贝和紫贻贝可能均存在营养缺陷等不足,混合投喂可能营养物质互补,契合脉红螺生长营养需求。姚高友等[15]在方斑东风螺Babylonia areolata 养殖上也曾发现此种现象,表明混合饵料投喂更有利于脉红螺的养殖。

投喂栉孔扇贝和紫贻贝单一饵料试验组,脉红螺增重率、各生长指标差异不显著,且栉孔扇贝和紫贻贝均为低廉易得双壳贝类,表明栉孔扇贝和紫贻贝都是适宜脉红螺养殖的活体饵料;但是,紫贻贝组摄食率和饵料系数均显著高于栉孔扇贝组,考虑到饵料的人工成本及养殖效率等问题,栉孔扇贝更为适宜脉红螺养殖。本试验测得摄食紫贻贝饵料系数高达(8.41±0.24),与王健等[12]研究差异较大,这可能是由于两者试验温度不同所致。本试验测得不同饵料对脉红螺摄食率影响较大,这与宋军鹏等[5]的研究也不一致,这可能是两者试验中的脉红螺规格差异较大,处于发育不同阶段所致。

3.3 饵料规格对脉红螺生长的影响

饵料规格及其适口性是饵料选择的重要指标。本试验中混合规格组及小个体扇贝组脉红螺摄食率均较投喂大个体扇贝组高,表明脉红螺倾向摄食个体较小的贝类,这与刘吉明等[16]的研究一致。不同规格饵料混合组,脉红螺摄食及生长指数均为最高,但与小个体扇贝组差异不显著,这可能是由于本试验所用扇贝不同规格间壳高差异不大,使脉红螺摄食选择差异不明显,这与Giberto 等[17]的研究一致,其具体机理尚需实验验证。

3.4 饵料投喂量对脉红螺生长的影响

适宜的投饵量可以有效降低养殖成本,减少养殖动物间的争斗[18],提升养殖收益。本试验发现:单笼投饵量为700 g 的试验组的增重率、特定生长率均为最高,这表明在适宜范围内,加大单笼饵料量更有利于脉红螺生长,这与孙明等[19]在沙蜇螅状体相关研究一致。饵料量为700 g 组,脉红螺摄食率为三组最高,且较其他两组差异显著。这可能是由于本试验所用规格的脉红螺主要通过包裹窒息的方法摄食双壳贝壳,倾向于捕食易捕获的贝类个体[20],该试验组同笼生物量过大,笼内栉孔扇贝活力降低,更易被脉红螺所杀死。

3.5 养殖密度对脉红螺生长的影响

养殖密度是影响水产养殖单位面积产量和经济效益的重要因素[21]。本试验中,低密度养殖的脉红螺饵料系数较低,这可能是试验期间栉孔扇贝被摄食个体少,剩余栉孔扇贝个体的增重抵消了部分消耗饵料量,使得到的md(每只螺摄入软体部质量)值偏低,导致饵料系数偏低;高密度条件下,饵料系数较中间密度组显著偏低,这与丁娜等[22]对红螯鳌虾Cherax quadricarinatus 养殖的研究结果一致。可能是由于随着密度的增加,脉红螺种内竞争加剧,用于生长和代谢的营养所占比率不同,因而饵料系数不同。不同养殖密度试验组中,脉红螺摄食率、增重率、特定生长率均无显著差异,但养殖密度为9 422.22 g/m3一组,经济效益显著高于其他两组,表明此规格下的脉红螺较为适宜高密度养殖。

3.6 结论

结果表明,栉孔扇贝与贻贝混合饵料养殖效果较好;同类饵料下,小规格个体更有利于脉红螺生长。在保证存活的密度下,适当加大投饵量更有利于脉红螺的生长;试验规格相近条件下,适当加大养殖密度能有效提高脉红螺养殖经济效益。脉红螺是一种适宜投喂混合种类及混合规格饵料,需饵量大,高密度养殖的经济螺类。

猜你喜欢

贻贝扇贝摄食
“贵蚕1号”“华康2号”对人工饲料摄食效果评价
中华大蟾蜍幼蟾的摄食节律研究※
两种不同投喂策略对加州鲈摄食量和生长的影响
“川山×蜀水”小蚕人工饲料摄食性改良研究进展
贻贝、海虹、青口、淡菜……到底有何区别
扇贝的眼睛在哪里
扇贝的眼睛“排排站”
噪音太吵,贻贝受不了
烤扇贝:贝壳反复利用,壳比肉还贵
烤贻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