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以抗疫为主题的萍乡春锣作品创作研究

2021-02-25郭建波

萍乡学院学报 2021年4期
关键词:萍乡谱例唱词

郭建波

以抗疫为主题的萍乡春锣作品创作研究

郭建波

(萍乡学院 艺术学院,江西 萍乡 337000)

萍乡春锣属民间曲艺,于2008年被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是我国优秀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以抗疫为主题创作的“春锣战疫”系列作品是在传统春锣调基础上的创新,附属部分的创作、结构设计、融入说唱、发展旋律等彰显了春锣艺术家们的创作智慧。文章就“春锣战疫”系列作品的创作过程与方法进行探讨,为相关研究者重新全面认识及研究这一民间曲艺提供参考,为艺术创作者提供素材,助力萍乡春锣的传播与发扬。

抗疫;萍乡春锣;创作研究

2019年12月16日武汉爆发了一场史无前例的新冠肺炎疫情,全国上下陷入困境,国家和人民团结一致、齐心协力共同抗疫。萍乡市人民政府与萍乡春锣大家庭积极响应号召,通过萍乡春锣这一艺术载体积极宣传防疫知识、抗疫精神。由词作者缪志杰①和萍乡春锣大家庭②共同努力创作的“春锣战疫”系列作品,于2020年3月陆续推出。下面从唱词、曲体结构、旋律三个方面对其创作过程与方法进行剖析。

一、唱词

(一)唱词主题与内容

春锣唱词的创作具有明确的目的性,社会功用明显,这一特征在以下四首春锣作品中体现得尤为明显。第一首为《新冠肺炎防范歌》,主要向老百姓强调防范病毒的意识,宣传一些防疫的知识;第二首为《同舟共济抗肺炎》,表达了面对困境,大家应该共同承担、团结一致抵抗肺炎;第三首为《赞歌唱给“逆行”人》,主要歌颂医生、护士等无私奉献之人,宣传“抗疫精神”;第四首为《复工歌》,既表达了抗疫取得了阶段性胜利,又告诉人们复工应注意的相关事项,对疫情的防范不能完全松懈。从以上唱词内容可以看出,每一首春锣作品都是根据疫情发展的情况进行创作,适时反映当下社会存在的问题,同时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一些建议和措施。由此可见,春锣唱词的创作不是纯粹的文学性与艺术性的表达,而更多的是反映社会现实问题,内容具有明确的目的性和鲜明的教化作用。

(二)唱词结构及韵脚

萍乡春锣的唱词创作不同于一般歌曲作品中的歌词创作。一般的歌词创作,是不用去考虑旋律部分的,词作者可以任意创作不同主题、句式、韵脚、结构的歌词,曲作者再根据这些歌词创作与之合适的旋律。而萍乡春锣的唱词创作,一定要考虑春锣的旋律部分,且要按照春锣的句式、结构、韵脚进行创作。其原因在于萍乡春锣的旋律来源于萍乡方言(唱腔音调与语言的结合非常密切,完全按照萍乡方言土语依字行腔[1]),春锣的音调、句式结构、韵脚都与萍乡方言密切相关。若不懂萍乡方言,不懂春锣的旋律音调、句式结构,是不可能为春锣创作歌词的。换而言之,不考虑春锣的旋律、句式结构、韵脚,随便创作一首词让春锣艺人演唱是很困难的。

春锣的唱词多为七字句结构,两句为一韵,以两句最后一个字的声调相同为佳。如下例:

抗疫春锣之一(防护篇)

新冠肺炎防范歌

春锣春鼓响四方,今年春节非寻常。春节相互不拜年,闭门不出防肺炎,闭门不出防肺呀炎。

上例唱词共5句,前四句均为七字句结构,最后一句是重复句,具有总结的意义。从韵脚上看:一二句为一韵;三四句为一韵。从声调上看,“方”和“常”字声调各为“一声”和“二声”,但在萍乡方言的读音中,二者则均为一声。韵脚关系如下表:

表1 韵脚关系

综上所述,不管是从唱词的主题与内容,还是从唱词的结构、韵脚上看,萍乡春锣的唱词都有其自身的特点,个性鲜明。要为春锣创作唱词并非易事,既要懂萍乡方言,又要了解春锣的句式结构,简单地说就是要懂春锣调。这次为“疫情”创作的春锣作品能在当地迅速传播,且能准确地融入春锣这一曲艺风格,与词作者长期生活在当地以及从事民间音乐创作有很大的关系。

二、曲体结构

萍乡春锣的曲体结构不同于西方传统曲式结构,其结构是根据唱词段落而定。在创作时,一般是先想好要歌颂的主题,后根据主题创作唱词,唱词段落一般在五到七段。春锣艺人根据创作好的唱词进行演唱,唱词有几段,艺人就唱几段,段与段之间往往会用两小节的间奏进行过渡,演唱开始前一般会用一个较长的前奏来引入。四首春锣作品曲体结构分别如表2、表3、表4和表5。

表2 抗疫春锣之一(防护篇)——《新冠肺炎防范歌》

表3 抗疫春锣之二(群防篇)——《同舟共济抗肺炎》②

表4 抗疫春锣之三(赞歌篇)——《赞歌唱给“逆行人”》

表5 抗疫春锣之四(复工篇)——《复工歌》

从这四首春锣作品的结构表可以看出,作品结构一般由五到七个部分组成,每个部分之间都有过渡句,每首春锣调都有一个较长的引子。引子的旋律和结构基本相同,一般由三个部分组成:一是如歌的春锣旋律;二是典型的春锣节奏;三是正式演唱前的小过门(如谱例1)。有时也会省略春锣旋律这个部分,直接从锣鼓节奏开始(如谱例2)。过渡句一般为两小节,材料来源于引子部分的尾部(如谱例3)。

谱例1 抗疫春锣之一(防护篇)——《新冠肺炎防范歌》的前奏

谱例2 抗疫春锣之三(赞歌篇)——《赞歌唱给“逆行人”》的前奏

谱例3《新冠肺炎防范歌》

从每部分结构的大小来看,第一部分与最后一部分均由3句构成,中间部分一般由8~10句构成,引子部分一般为12小节,间奏一般为2小节。由此可以看出,春锣调的结构基本是固定的。另外,中间大两边小的结构安排,能使春锣的唱词内容得以充分展开。同时,第一部分与最后一部分均由3句构成,且句式结构相同,可以看出,首部和尾部在结构上遵循了呼应原则,使得整个作品更加完整。

从材料发展上看,春锣调的材料运用较单一,附属部分的材料基本相同,间奏的材料是直接截取前奏尾部的材料加以运用(如谱例3)。主要部分的材料也基本统一,每部分的旋律虽不同,但各部分的节奏、音调、音程关系都极为相似,甚至每部分之间还能找到相同的旋律(如谱例3)。除此之外,为了避免旋律材料过于单一,对每部分的结束都进行了补充。这样处理一是为了丰富旋律,二是对前面的陈述作总结,使音乐结束更加完满。(如谱例3)

从调性上看,春锣调的调性基本统一为a羽。第二首原本也为a羽,后改为g羽只是为了适应演唱者的音域,在调性布局上并不存在用意。第一首《新冠肺炎防范歌》与第三首《赞歌唱给“逆行”人》的第四部分之前的间奏转向了自然大调,其原因在于第四部分为说唱部分,此时的调性改变,能够预示后面音乐风格的转变。(如谱例3)

三、旋律

2020年3月5日,笔者在萍乡市广播电视台听到第一首抗疫春锣作品——《新冠肺炎防范歌》。初次听的感觉是:旋律风格鲜明,但整体变化不大。听旁人讲,春锣的旋律并非人为创作,而是一代代流传下来的音调。出于好奇,笔者查阅了关于萍乡春锣的文献资料,并收集了一些春锣表演的视频,仔细听后发现每一首春锣调的旋律虽然相似,但都不一样,而且明显能从中听到一些人为加工的因素。带着这些疑问笔者于2020年5月23日晚上,向春锣艺人彭利萍④拨打了电话,她讲道:“春锣的音调确实是一代代流传下来的,但为了表演效果,一般在演唱时都会对旋律做一些发展。”从这句话可以看出,春锣的旋律并非完全来自于流传下来的音调,其中也存在创作因素的影响。通过对创作者的访问以及音、视频分析,笔者梳理了以下创作手法:

(一)根据唱词调整旋律

萍乡春锣的唱词以七字句结构为基础,词作者为春锣调创作唱词时,为了便于春锣艺人演唱,也会尽量写成七字句结构。但有时候词作者会在唱词内容完整性与唱词句式结构上做取舍,若词作者更倾向唱词内容的完整,则就不会完全按照春锣调的句式结构来写,这时就会出现一句八字、九字,甚至更多字的现象。唱词字数在七字基础上增加1到2个字属于正常情况,一般不会影响春锣艺人的演唱,若一句的字数太多,春锣艺人演唱起来就比较困难,则须要对旋律作出一些调整。如下例:

同舟共济抗肺炎(第四段)

乡镇村落社区任务重,工作落实最集中。上门上户搞调查,人员信息不能有误差。规劝居民不出门,讲得喉咙都冒烟。昼夜轮流守路口,防止人车到处走。居民出入测体温,外来人口严防控。公共区域全消毒,帮助居民去购物。,。

坚定信心战新冠,同舟共济来控防,科学防治无盲区,精准施策把病除,精准施策把病呀除。

上例唱词基本为七字句结构,但标记处的两句唱词分别为11字和13字,远超出了基本句式结构范畴。春锣艺人在演唱这两句时作了如下创作处理:

方案一:简化唱词,形成标准的“七字句旋律”⑤。见谱例4。

谱例4

方案二:运用方案一,发现唱词太多,旋律与唱词难以结合时,通过紧缩节奏的方式来演唱唱词。此方法能解决字多音少的问题,但演唱起来有些拗口,不自然。见谱例5。

谱例5

方案三:变化拍号、扩充乐句⑥。通过此方法增加旋律音,解决字多音少的问题,同时也避免了节奏过于密集的现象,从而达到自然演唱的效果。见谱例6。

谱例6

很明显,对比前两种创作方法,方案三更加合理,最终推出的作品也是用的第三种方案。第三种创作方法使唱词与旋律结合更自然了,演唱起来也更流畅了,但却打破了春锣调的结构平衡,改变了春锣调上下句结构的对称性⑦以及2/4拍的律动规律。从这一点看,结构平衡与节拍规律被破坏,其实也使得春锣的旋律得到了一些发展,这与专业作曲技术理论里的发展手法是吻合的。由此可见,虽然春锣艺人在创作春锣作品时没有专业作曲技术理论的支撑,但通过反复实践、推敲达到的效果已逐渐趋向于专业化。

(二)为增加音乐效果变化和发展旋律

春锣调音乐风格鲜明,但每一段的旋律、节奏形态基本相同,这种简单的重复很容易造成听众的审美疲劳。春锣艺人在长期的实践表演中也逐渐发现了这一问题,于是便开始采用一些手法对旋律做变化和发展。

1. 运用补充手法

“补充”指出现在乐曲的某些段落之后和全曲结尾处,以加强收束的作用[2]。在春锣作品中表现为:在每一段结束时,通过反复结束句将旋律发展出去,以达到结束更加新颖、完满的效果。如谱例7。

谱例7 《新冠肺炎防范歌》(选自第一段)

上例在第8小节已经结束,后截取第二大句后半句的旋律材料进行补充、发展。补充句前半部分的材料与截取材料相同,后半句通过衬词“呀”将旋律发展出去。值得注意的是,发展出去的旋律材料较原来的旋律材料在节奏和音调的使用上有了新意,从而与前面的材料形成对比,在听觉上也有了新鲜感。类似这样的手法在这四首春锣调中都有体现。

在春锣作品的最后一段,春锣艺人常会通过缩减唱词的方式重复演唱结束句,从而形成两次补充的情况。如谱例8的最后一句唱词为:“只争朝夕来复工,不负昭华月月红。”第一次补充唱词为:“不负昭华,月月红。”第二次补充唱词为:“月月红”。可以看出,春锣艺人是通过逐渐缩减唱词的方式来补充结束句,从而达到完美结束的效果。值得注意的是,春锣艺人重复演唱唱词时,并没有完全重复前面的旋律和节奏,也不是简单的通过延长时值来重复演唱前面的旋律,而是截取结束句的旋律材料做进一步的发展,从而形成旋律上的变化与对比。第一次补充的后半部分通过节奏变化与前面的旋律形成了对比,同时“G”音的出现也为旋律增添了新鲜感。第二次补充将旋律缩减至三个音,并移到高音区演唱,主要是为了增强音乐结束的气氛。

谱例8 《复工歌》(选自最后一段)

2. 提高音区、变化节奏

这一手法主要是针对春锣旋律低平、单调的现象作出的调整。由于春锣调的旋律基本围绕“羽—宫—角”三个音进行,且最高音一般不超过小子二组的“E”。旋律音少,音域窄这一特点导致旋律之间很难形成对比,春锣艺人为改变这一现象,常常会在乐段的开始处通过提高音区和变化节奏的方式来增加旋律之间的对比。如谱例9。

谱例9 《复工歌》(选自第四段)

上例为复工歌第四段,此段的起句为了与前面三段形成对比,将整个音区提高,最高音到达了小子二组的“A”。另外,在节奏上也做了较大的变化,由强起变为弱起,与每小节都强起的节奏形成鲜明的对比。同时,四个十六分音符的节奏在整个春锣调中也是比较罕见的,在此处得到了运用。听整首春锣调,很明显可以在此处感受到对比,且有掀起高潮之意。

(三)融入说唱

由于春锣调每一段的音乐风格基本相同,为了能使整个音乐听起来有些变化,有时会在中间部分加入说唱。加入说唱的位置一般是在第四段(见表2和表4),其原因在于春锣调一般为六到七段,第四段恰好在整个春锣作品的中间位置,也是歌曲创作中经常提到的黄金分割点。将快节奏的说唱加在这个位置,更能符合人的听觉习惯,同时,能够自然而然地将音乐气氛推向高潮。另外,在加入说唱前,会用一个不同于前奏材料的间奏(其他段落之间的间奏材料均来自前奏的材料)进行过渡,间奏的调式一般为自然大调(见表2和表4),其目的是为了预示音乐风格即将转变,同时也让说唱段落与前面段落的衔接更加自然。

(四)为附属部分创作旋律

春锣调主体部分的旋律多为一代代流传下来的音调,但附属部分(前奏、间奏)的旋律多是后人创作而成。春锣艺人和词作者沟通创作完成每个唱段后,将唱本交由长期合作的编曲工作者,他们和春锣艺人沟通,然后按照春锣调的旋律、节奏特点编写附属部分的旋律。

1. 前奏

前奏一般由三个部分组成:一是如歌的春锣旋律;二是典型的春锣节奏;三是正式演唱前的小过门。这三个部分由不同的乐器和旋律来呈现:第一部分旋律婉转、抒情,一般用唢呐、竹笛等吹奏乐器演奏;第二部分旋律是在模仿锣、鼓的节奏,吹奏乐器配合锣鼓一起演奏;第三部分的旋律短小、灵动,主要为正式演唱作准备,一般用电声乐器演奏。这三个部分的旋律一般都是固定的,有时候会根据演唱的场景和内容改变前两个部分的旋律,或者直接去掉第一个部分,直接从春锣节奏开始。如谱例10三个部分都有前奏,谱例11则去掉了第一部分的前奏。

谱例10 抗疫春锣之一(防护篇)——《新冠肺炎防范歌》的前奏

谱例11 抗疫春锣之三(赞歌篇)——《赞歌唱给“逆行人”》的前奏

2. 间奏

间奏多数情况下是直接截取前奏第三部分的旋律材料加以运用,只有在说唱段落前才会变化间奏。如谱例12和13。

谱例12 前奏第三部(小过门)

谱例13

可以看出,两个间奏的旋律、调式都不同,但在节奏上仍有一定的关联,虽然谱例13为说唱段落前的间奏,但为了让说唱段落与唱段之间能自然的过渡,仍在节奏上保持了春锣调的节奏特征。

以上对春锣调前奏与间奏的特征和关系的分析可总结如表6。

综上所述,此次以抗疫为主题创作的系列春锣作品,在音乐创作方面既继承了传统,又有进一步的创新。传统指一代代传承下来的音调,在作品中主要体现在主体唱段部分。创新则是指后人创作加工的因素,在作品中主要体现在:前奏与间奏的重新创作;唱段中融入说唱;通过补充、提高音区、变换节奏节拍等手法发展旋律;唱词创作;结构设计等。由此可见,此次以抗疫为主题创作的“春锣战疫”系列作品,是基于传统春锣调的创新与改变,这些创新因素不但没有破坏春锣调原有的艺术风格,还使其更具音乐表现力。笔者认为,如今的萍乡春锣作品创作已从简单的“传承”过渡到了“创承”,从业余逐渐向专业化发展。春锣艺术家们虽没有专业的创作能力,但他们通过一代代的努力与反复实践,使春锣调走向了更大的舞台,让听众逐渐接受并熟知。

附言:本文多数一手资料来源于萍乡春锣大家庭,在此向以彭利萍为代表的萍乡春锣大家庭的艺人们表示感谢!

①萍乡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副主席。

②由春锣传承人及春锣艺人组成的艺术团体。

③网上流传的视频为两个视频的剪辑与拼贴,间奏部分未显示,网址:https://mp.weixin.qq.com/s/cr2UfnnhuOUOJRsH8LnbGg。

④ 彭利萍,萍乡春锣第六代传承人,萍乡春锣大家庭团长。

⑤ “七字句旋律”的特点是:歌词在七个字左右,每七个字构成两小节旋律,每两小节构成一小句,每句结束在主音“A”上,偶尔也结束在“E”上。旋律松紧适中,旋律与唱词结构、语言节奏极其吻合。

⑥ 春锣艺人称其为延长旋律。

⑦春锣调上句和下句一般均为2小节,形成方整、对称的结构。

[1] 田颂刚. 中国曲艺音乐集成•江西卷[M]. 北京: 中国ISBN中心, 2003: 1006.

[2] 吴祖强. 曲式与作品分析[M]. 北京: 人民音乐出版社, 2003: 43.

Research on the Creation of Pingxiang Chunluo’s Music on the Theme of Anti-Epidemic

GUO Jian-bo

(School of Arts, Pingxiang University, Jiangxi Pingxiang 337000, China)

Pingxiang Chunluo, a Chinese folk art, was listed in the second batch of national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in 2008. It is an outstanding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in China. The “Chun Luo Fighting Epidemic” series created on the theme of resisting epidemic is a novel piece of work based on the traditional Pingxiang Chunluo tune. The creation of the chorus, structural design, integration of rap, and developing melody highlight the creative wisdom of Pingxiang Chunluo artists. 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creation process and methods of the “Chun Luo Fighting Epidemic” series of works, providing not only a reference for related researchers to understand and study this folk art, but also materials for art creators to help the spread and development of Pingxiang Chun Luo .

anti-epidemic; Pingxiang Chunluo; study on composition

2021-04-29

江西省文化艺术科学规划课题青年基金项目(YG2020062)

郭建波(1992—),男,重庆人,助教,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音乐形态、音乐教育。

J632.52

A

2095-9249(2021)04-0082-07

〔责任编校:吴侃民〕

猜你喜欢

萍乡谱例唱词
陶维龙教授课堂实录
萍乡开放大学:为推进“五区”建设贡献开大力量
唱词(外一首)
我在萍乡过春节
Spring Festival in Pingxiang 我在萍乡过春节 Fawn Li
钢琴曲《山丹丹开花红艳艳》和声民族化技法研究
那唱词本上,满是回忆
读范乃信《曲式精要》所感
广西文场的曲词艺术特征研究
试析不协和音程的实际作品训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