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专业年鉴的变革与创新发展
——以《广西建设年鉴》为例
2021-02-25李琳
李 琳
(广西城镇建设杂志社,广西 南宁 530028)
在当前各类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年鉴系列中,地方专业年鉴作为一种独特的年鉴类型,以其收录广泛、编排系统、查阅方便、资料权威、反映及时、功能齐全等特点,为辅助行业科学决策、推动行业科学发展提供了重要的知识管理支持。[1]地方专业年鉴如何在发展中创新、在创新中发展,如何拓展年鉴的深度与广度,是年鉴工作经久不衰的课题。[2]通过以《广西建设年鉴》2002—2020年卷为分析对象,剖析发展轨迹和变化趋势,研究其发展的自身特点和规律,发现存在的问题,提出解决的方法,反映出该年鉴在编纂发展过程中谋求创新的实践,对专业年鉴的编纂工作提供借鉴性的经验和理论上的探讨。
一、《广西建设年鉴》的发展历程
《广西建设年鉴》是一本专业性行业年鉴,于2002年起正式编纂,每年出版一卷(其中2004年卷、2005年卷合订出版),截至2020年,已出版18卷次(2002—2020年卷),编纂历经19年,沿袭着大16开本的成书规格,从外观到内容,既保持了整体一致性,也根据时代的变化发展需求不断地调整。该年鉴遵循年鉴编纂体例,汇集年度广西住房城乡建设资料,篇目的增减依据广西住房城乡建设事业的发展而适时调整,在内容上突出地方特色、年度特色和行业特色。成为社会各界了解查阅广西住房城乡建设行业信息的现实性资料工具书,也是广西住房城乡建设行业对外宣传的主阵地之一。经过对《广西建设年鉴》历年卷次的总结分析,以时间顺序为间隔,从内容框架和装帧设计来划分,形成了探索、变革、创新三个发展阶段,如表1。
(一)探索阶段(2002—2010年)
2002—2010年,《广西建设年鉴》2002年卷至2009年卷陆续出版,尤其2002年卷作为《广西建设年鉴》的起始卷,是广西住房城乡建设系统第一部综合性年鉴,也是较为完整地收录广西住房城乡建设系统各项工作的第一本正式出版图书,意味着广西住房城乡建设行业从此有了自己的行业性专业年鉴。期间,该年鉴经历了从无到有,慢慢趋于完善的过程,乃初始探索阶段。
表1 三个阶段内容框架比较
(二)变革阶段(2011—2016年)
《广西建设年鉴》发展的第二阶段是2011年—2016年,期间出版了2010年卷至2015年卷。这6卷相对于第一阶段而言,在借鉴了其他综合性年鉴和专业性年鉴的框架设计后,《广西建设年鉴》从自身实际出发,对年鉴框架和内容收集都进行了重新改版设计,更注重合理的分类,并逐卷完善,具备了年鉴的专业性和系统性。尤其2013年卷是第二阶段年鉴的关键节点,承上启下,为之后的年鉴固定了框架设计,并从此延续下去。从内容和形式上,明显有了质的飞跃,属于变革期。
(三)创新阶段(2017—2020年)
第三阶段是在2017年—2020年,《广西建设年鉴》出版了2016年卷—2020年卷。经过前两个阶段的发展,在整体框架稳定的基础上,进行了创新。从封面装帧设计再到内容框架,都有了不同以往的新面貌,形成了独具特色的风格,也逐步趋于稳定,是为创新阶段。
二、变革与创新实践
创新是年鉴事业发展的战略需求,也是提升年鉴编纂质量的根本途径。而理念创新是年鉴创新的基础。因此,要求年鉴编纂者树立时代观、实用观,在内容、体例、记述等方面寻求突破。[3]《广西建设年鉴》的编纂者努力践行变革创新,在19年时间里,历经了办鉴主体变更、编纂机制调整、年鉴框架增减、3次装帧设计改版等,对一本年鉴的发展而言,已是变动较大,体现出编纂者们敢于创新,不满足既有成绩,孜孜不倦地追求编纂出版高质量的年鉴。
(一)编纂机制创新
1.市场化机制运作
自从成立广西城镇建设杂志社后,广西建设年鉴编辑部整体移至该杂志社内,年鉴编纂出版列入该杂志社的日常工作项目中,由杂志编辑部专职编辑承担《广西建设年鉴》的编纂工作,实行自筹经费出版,按市场化机制进行运作。通过改变管理体制和经营体制的方式,年鉴编辑部增强了创新活力,编纂质量水平由此获得了跨越式提升,这也是《广西建设年鉴》在后续发展中实现变革创新的重要因素之一。
2.编纂队伍专业化
随着年鉴越来越追求品质化和专业化,对年鉴编辑人员的能力要求也不断提高。对于学科、行业、专业类的年鉴,需要具有较高的资质,了解本学科、本行业、本专业的发展进程和前沿动态的专家、高层技术管理人员等为其撰稿,以提升年鉴的学术性、权威性。[4]
为适应时代的变化和需求,也为了做出高品质的年鉴。《广西建设年鉴》编辑部从稳定年鉴编纂队伍、建立年鉴编纂队伍专业化入手。首先,编辑人员由专职编辑担任,都具有本科或研究生学历,并考取中级出版资格证。专业涵盖汉语言文学、法学、编辑出版学、哲学等多种学科专业背景,对志鉴具有一定的基础理论认识,同时编辑们还长期负责住房城乡建设系统杂志、出版物的编辑工作,对住房城乡建设行业相对熟悉。其次,年鉴的文字与数据主要由广西壮族自治区住房和城乡建设厅相关处室、直属单位以及各市住房和城乡建设管理部门专人负责供稿和审核。
(二)内容创新优化
1.框架稳定求新
年鉴的框架是年鉴内容的主体结构,是年鉴的骨架和脉络。框架因内容而设,内容由框架而定,框架的顶层设计是否完善,直接关系到年鉴的整体形象和编纂质量。[5]为保证资料的相对完整性、连续性和现实性,《广西建设年鉴》采用分类编排法,遵循着年鉴框架设计的主要原则:系统性、稳定性和创新性。
(1)框架设计逐渐稳定。在全书框架设计上,2002年卷至2009年卷的框架基本固定顺序为编委会、前言、目录、正文、鸣谢单位、后记、彩页,正文基本保持综述、特辑、综合篇、地方建设篇、附录、广西城镇发展主要指标、重要文件选编7个类目的框架。2013年卷是框架设计调整的关键节点,此年卷正文框架为:广西住房城乡建设综述、各市建设、大事纪要、荣誉榜、统计资料、领导讲话、文件选编、图片专辑8个类目。承上启下,为之后的年鉴固定了框架设计,并从此延续下去。经过19年的发展,《广西建设年鉴》已稳定编撰框架,2020年卷正文主要分为综合情况、动态信息和辅助资料三大类,共10个类目。其中,综合情况包含“广西住房城乡建设事业发展综述”“各市建设”;动态信息包含“大事纪要”;辅助资料包含“荣誉榜”“统计资料”“领导讲话”“文件选编”“政策解读”“工作年报”“图片专辑”。框架设计紧密围绕住房城乡建设系统的内容,体现广西住房城乡建设这一行业领域的全情总貌,具有地域性、专业性特点。
(2)层次结构更加分明。翻阅2002年卷至2009年卷的年鉴目录,并不呈现“类目—分目—条目”的层次结构,只将类目和分目在目录上列出,不出现条目这一层次。直到2013年卷起开始采用详细目录,在目录上出现了条目这一层次,进一步凸显“类目—分目—条目”的层次结构,架构更为清晰。经过多年的层次结构调整,2016—2020年卷的年鉴相比之前都更为全面、系统,采用“类目—分目—次分目—条目”的四层次分类法。
框架是最富创造性的环节,只有在框架设计中融入创新性思维,才能体现个体特色、个性风格,才能富有吸引力,更具生命力。[6]依据此思路,年鉴框架因时而变,需要稳定与创新的有机统一。
2.调整类目设置
在保持体例框架基本不变的前提下,如何做好年鉴的编纂创新。对于行业年鉴而言,行业的变化成为年鉴内容发生改变的关键因素。按照常编常新的要求,年鉴的创新性应是稳中求变,稳中求新。正因如此,《广西建设年鉴》需要根据行业的变化以及年度现实变化对框架进行相应调整,适时调整类目划分。
(1)类目改变明显。一是2010年卷将“广西城镇发展主要指标”改成“统计资料”,使其更具广泛归类收纳性。二是2011年卷中的“特辑”不再收录领导讲话,而是收录广西住房城乡建设领域当年的主要亮点工作,另单设“领导讲话”1个类目。三是沿用6卷的“前言”部分在2012年卷时改成了“编辑说明”,同时撤销了“后记”;“大事纪要”不再归属在“综述”类目下,而单独成为1个类目,设在“特辑”之后“综述”之前;“综述”改成“广西住房城乡建设事业发展综述”,“地方建设篇”改成“各市建设”。四是2013年卷取消了“特辑”类目,重新统一了各类目的编排顺序。
(2)紧扣时代发展。例如:2002年卷“地方建设篇”中的“市政重点项目及村镇建设”,在2003年卷细化分类为“市政公用事业”“村镇建设”“重点建设”,这是因为上述三类内容已经成为住房城乡建设系统内三个部门各自负责的工作;2009年卷“房地产业”在2011年卷中改成“住房与房地产业”,这是因为保障性住房工作成为住房城乡建设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在2018年国家机构改革中,城乡规划管理职责从住房城乡建设部门划入新组建的自然资源部门,此后的建设类年鉴就不再收录“城乡规划”内容,因此2019年卷最后一次设置次分目“城乡规划”。由于时势发生变化,类目设置也应紧随时代的发展进行调整。在2020年卷中,将类目“各市建设”的次分目“城乡规划”取消,并将原归类在次分目“住房与房地产业”的“住房公积金”内容,单独划分为次分目,同时不再设置类目“领导讲话”。
(3)划分不断完善。“图片特辑”也进行了分目,设立建设主管部门篇、城乡风貌改造篇、八桂名镇篇、房地产业篇、建材篇、区外驻桂机构篇、水电气经营管理与建筑施工篇、建设领域中介服务机构篇、建筑业篇9个分目。由于年鉴的逐年完善,图片专辑分目基本稳定:城乡建设风貌、建设主管部门、住房公积金、房地产业、建材墙材、区外来桂企业、建筑业7个分目,2020年卷所呈现的即是这一变革成果。
对年鉴框架结构微调,使年鉴的体例更为规范,分类更为科学,内容归属更为合理,也更突出了年鉴编纂创新性原则。设计一个好的框架结构,关键在于类目(栏目)设置。可以说,一个较科学、合理的年鉴框架结构,正是在适时微调的过程中实现的。[7]
3.丰富收录内容
年鉴的创新,在形也在“骨”。坚持以内容为核心竞争力,丰富内容为创新动力,以内容优势获得发展优势。在《广西建设年鉴》的发展过程中,随着完善框架设计的同时,依据行业的发展对条目内容进行多次增减。
(1)增设更为规范。经过比较发现,前言并不是从2002年卷就开始设置,而是在2004—2005年卷合订本时出现。另外,在2002年卷与2003年卷的附录部分,还曾收录过各地建设部门领导名录。本着与时俱进的原则,尤其在“创新阶段”,随着收录内容的增加,在保持框架相对稳定的基础上,因2015年是“十二五”的收官之年,2016年卷特另设类目“专辑”,记叙“十二五”广西住房城乡建设成果,还增设了类目“政策解读、工作年报”。2018年卷起,开篇增设“图片专辑·城乡建设风貌”,以图片形式直观展示广西的城市风貌、城乡风貌改造、海绵城市、传统村落与特色小镇、城建项目、住房保障等住房城乡建设内容。更丰富了图文信息,增强了可读性、直观性。
表2 《广西建设年鉴》 2002—2018年卷数据统计表
(2)页数体量增加。对历卷次页数统计可知,《广西建设年鉴》篇幅较大,平均页数在541页。从表2看到,以2010年卷为分界点,2010—2020年卷与2002—2009年卷相比,印张和字数明显增加了近一倍。2002年卷印张为23.15,2018年卷印张为40.75;2002年卷总字数为700千字,2018—2020年卷总字数一直稳定为1000千字,体量趋于稳定。从侧面反映年鉴收录的内容丰富,这是年鉴在发展过程中进行创新的显著结果。
(三)装帧设计优化
通过对《广西建设年鉴》历卷次的装帧设计进行比较,发现早期的《广西建设年鉴》在整体设计和内文排版上,更像一本“官书”,而不是一本工具书。视觉的变化,是一种创新形式的直观展现,能打破观者的固有印象。年鉴最直观的呈现是装帧设计,美观大气的装帧设计具有烘托和渲染功效,使读者赏心悦目,促进信息流通。[8]为转变对年鉴的刻板观感,打造有颜值的地方专业年鉴,《广西建设年鉴》对封面设计、排版设计、字体设计等进行三次改版。从“形”上历经了读图式、科技感、文化感的脱胎换骨,最终在2016卷设计上,确定了封面沉稳、富有壮乡地域特点、彰显传统文化韵味的基调,版式设计具有简洁实用风格,实现目录排版梯次化,突出本年鉴的行业味、专业味、地方味。
1.封面设计的突破
(1)建筑图片为主题。2002年卷至2009年卷的年鉴封面设计采用变图法与变色法,每一卷封面采用广西的获奖建筑项目照片做封面主图,每卷采用不同的封面颜色以示区分,稳中有变,整体装帧设计保持一致,体现了年鉴的完整性和连续性特征。
(2)主书名为主设计。2010年卷至2015年卷的年鉴,封面设计不再使用照片,而是从设计感出发,采用年卷号、主书名的中文与英文,组合搭配,体现了新时代的朝气感和科技感,依旧使用封面变色法区别每一年卷。
(3)壮锦纹饰为主元素。2016年卷重新设计封面,采用壮锦几何纹饰为主元素所形成的几何图案,在书籍中心处、封面四角对称出现,主书名以竖排形式放置于右侧方,封面设计直接印于带有颜色的封面特种纸上,简约大气,且具有古籍韵味的庄重感,面貌焕然一新。为保持年鉴的持续性和一致性,2016—2020年卷封面设计与颜色不再更换,只在封面的年卷数字上有所体现。
2.版式设计的改变
《广西建设年鉴》的版式设计的更迭时间,与三个发展阶段一致。从最初平淡无奇的设计,再到不断尝试创新,每一次的变化都更加简洁素雅。除了2002年卷—2010年卷采用黑色单色之外,从2011年卷起内文的版式颜色则随着封面颜色的变化而变化,与封面主色调相统一,主打冷色系。直到2016年卷封面设计固定之后,内文版式一直采用浅棕色。
目录的设计经历了三次改变。一是目录排版由2002年卷的通栏到2011年卷的双栏;二是目录页码设计,由2002年卷的“……(18)”形式,到2010年卷的“/18”,再到2012年卷的“……18”。从阅读视觉上对查寻页码更为直观。
在编委会的排版设计上,2014年卷摈弃了前12卷采用的以姓氏笔画为序的排列方式,改用以职务大小和单位先后的编排方式,体现编委会成员的组成权威性。
3.字体设计的调整
适当提高专业年鉴版面的图文信息密度,实现版面容量的最大化和最佳组合,是完善年鉴功能,提高专业年鉴编纂出版质量的重要环节。[9]2003年卷正文字体是宋体,字号12号,每页排版1290字;2010年卷正文字体是方正宋体,字号10.5点,每页排版1260字;2016年卷正文字体为方正书宋简体,字号9.5点,每页排版1500字。经过改版后的《广西建设年鉴》,更注重实现“高密度,大容量”的工具书排版设计要求,提高专业年鉴版面的容量。
4.印刷工艺的创新
在装帧方面,历年年鉴采用精装版,2019年卷起改为圆背精装。内文由2003卷开始的单色印刷,调整为双色印刷,配以全彩插页,阅读更为舒适、美观。
在用纸方面,2016年卷起,封面采用特种纸,以纸张本色为底色,直接将设计图样印制于封面纸,从视觉上更好地体现广西区域特色,体现年鉴的史料性,彰显年鉴稳重大气的特质。从长久保存效果与印刷工艺效果考虑,2018年卷的封面用纸改为120克牛皮色环保纸。
虽然编委会和编辑部成员历经多次更迭,但不论是从编纂质量还是框架设计,再到装帧版式设计,《广西建设年鉴》已形成独特风格,逐步成为一本成熟的行业性年鉴,其一直致力于变革与创新的行动,也得到实质性的收获。《广西建设年鉴》连续获得第五、六届全国年鉴编纂出版质量评比综合奖项及条目编写、框架设计、装帧设计等多个单项奖。既有了技术含量,也提升了美誉度和品牌影响力。
三、问题与对策
经过19年的发展,《广西建设年鉴》虽然取得了明显的进步,尤其在近10年来的变化较大。但是根据对18卷次的分析发现,仍存在三个较大的问题,需要加以解决。
(一)存在问题
1.出版时间延长
年鉴之义,本来含有“上年之事,来年之鉴”的意思。“来年”,首先应当指出版年份。年鉴记录现实并为现实服务,就必须及时出版。[10]年度性是年鉴的基本属性,作为逐年连续定期出版物,年鉴必须讲究时效。年鉴是当年卷记录上一年(1月1日—12月31日)的内容,当年卷当年出版是年鉴时效性的基本要求。从表1中可以发现,自2018年卷起,是于当年出版,之前的所有年卷都在下一年出版,例如2002卷记录的是2001年的工作内容,出版时间却是在2003年3月。延期出版的时间大部分集中在下一年的下半年。出版延期的主要原因有两个:一是由于各个供稿部门拖延交稿较为严重,导致年鉴组稿阶段的收稿延期;二是出版方的出版流程时间较长。
2.检索系统不完善
年鉴的一个功能是具有检索性,读者使用年鉴主要是查找资料,方便读者阅读检索是年鉴的功能性要求。年鉴的易检性在于基础框架科学合理、栏目标引规范、内容编排方便检索、有目录并配有主体索引,这就要求年鉴应该具有完善的检索系统。《广西建设年鉴》在这方面并没有达到完善的标准,主要是没有编制索引。
3.缺乏与新媒体互动
出版业未来的发展形态将会是以数字出版为主,但时下传统出版的升级转型,是顺应时代潮流的发展,而把数字出版与传统出版融合起来,就是纸与屏的融合。在各家年鉴都推出光盘版、U盘版、网页版、二维码等电子或网络形态时,18卷《广西建设年鉴》仍是以纸质印刷,辅以电子版上传至“广西住房城乡建设厅”官网,缺乏与新媒体和读者的互动性,出版形态单一、传统。
(二)应对之策
1.加强组稿能力
在年鉴的编纂过程中,组稿环节决定了年鉴的出版时效和出版质量。《广西建设年鉴》采用的是行政管理办法建立编写队伍,因此撰稿人员较多,组稿催稿费时。为了解决影响按时出版的这个关键难题,首先,由《广西建设年鉴》编委会牵头,组织好各供稿部门负责人重视并落实撰稿工作;其次,《广西建设年鉴》编辑部通过召开组稿会和学习交流会的方式,并实行荣誉激励和稿费激励,联动撰稿人员,使其重视年鉴的组稿工作,激发撰稿热情;再次,以年鉴编辑为成员组成专人负责的组稿小组,紧跟催稿工作,促使年鉴收稿任务按时完成。通过以上方式,缩短年鉴出版周期,实现出版时效最大化。
2.增加主题索引
没有检索功能的年鉴,并不算一本完整的年鉴。年鉴一般采用主题索引,附于全书之后,是二次文献的重要形式。年鉴的主题索引是在对全书或主体内容(概况和动态信息各部类的条目、文章、图表等)进行主题分析的基础上编制,建有参见、互见系统,款目按字顺或音序排列,能起到重组资料、整合信息、方便读者的作用。[11]因此,《广西建设年鉴》在追求向优秀年鉴学习、靠拢的过程中,就必须查缺补漏,利用办公软件的排序功能编制索引,才能走向精品。
3.创新年鉴载体
可将年鉴在纸质印刷后,同时形成网络版年鉴。网络版年鉴是以互联网为载体的年鉴,包括单种年鉴网络版、在线年鉴、年鉴数据库。[12]在年鉴中,印上二维码,链接至官网、微信公众号、小程序、H5平台,运用时下最新的交互技术,即传统出版+数字技术=纸屏融合,实现纸屏互动模式。将年鉴的组稿动态、编纂进度和年鉴全文在互联网中体现,读者可借助手机和电脑完成随时随地查阅,同时还可以实现即时搜索的功能。这就要求《广西建设年鉴》编辑部需要开拓思路,采用新技术,将传统年鉴和互联网相互融合起来,达到新时代要求下的出版创新需求。
纵观《广西建设年鉴》的发展,经历了由小见大的历程,同时也体现了地方专业年鉴要始终保持创新意识,增强核心竞争力的必要性。实践证明,年鉴的发展不能一成不变,需要稳中求变,才能可持续地发展下去。提高地方专业年鉴的编纂水平,不仅仅需要加强编纂队伍的建设,更需要与时俱进的编纂理念,要把握时代发展的脉搏进行自我调整,要有解放思想的创新工作思路,要有不脱离行业发展的框架设计。创新年鉴编纂,创新年鉴服务模式,提升社会效益,增加经济效益,打造年鉴专业化品牌,唯有如此,专业年鉴的发展之路才能越走越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