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访启示录
2021-02-25王丽
王丽
【摘要】基于一次家访活动,文章指出了家庭、社会、教师在家庭不健全学生群体的健康成长中应担负的责任。
【关键词】家庭不健全学生群体;各方反思;健康成长;
本学期,学校组织了一场全体教师参与的大家访活动,作为九年级任课教师,我对本年级成绩靠后的七名学生进行了家访。
家访的第一家是个妈妈带着儿子的单亲家庭,简单寒暄后,母亲就开始倾诉生活的不易和前夫的种种“恶行”:她要养活儿子,还要照顾年迈的父母。前夫江湖习气重好喝酒,经常拖欠抚养费,还经常酒后来闹事。说起前夫是咬牙切齿,说起自己和儿子又数度哽咽……
家访的第二家在一座老旧小区的居民楼里,一对年过七旬的老人接待了我们。一室一厅的房子,南北阳台给儿子孙子各放了一张小床。奶奶介绍说:儿子离异多年,因以前干的有害工种对身体伤害很大,现辞职在外打工。儿子和孙子脾气都比较暴躁,经常吵架。“我们只能让孩子吃饱穿暖,其他都管不了……”
第五位家长主动提出在外面见面,这是一位有点局促的妈妈,口罩遮面,只露出一双闪躲怯生的眼睛。这是一个再婚家庭,继父跟儿子无法相处,她只好让儿子在外租房单住,自己管自己,费用靠妈妈看护老人和病人来负担。
见到最后一位家长时,我惊讶于他的年轻,他大咧咧的笑着说 “老师,我34了,比我儿子大20岁。”见我有点愣神,他接着说“我儿子出生没几天,他妈就走了,是我把儿子带大的,”听着听着脑海里浮现出前一天我问这个孩子“你留的电话是你爸的还是你妈的,怎么老打不通?”这个孩子当着全班同学面毫不在乎地嘻笑着说:“我就没妈,还哪儿来妈的电话,真是笑话。”原来,这并不是一句戏言……
几天家访,我的心理防线一再被突破:震惊,无奈,怜悯,愤怒!一次次在心里呐喊:这都是什么家庭?……這都是什么父母?我们的孩子太可怜了,太不容易了!
启示一:孩子们痛吗?从他们超出年龄的冷漠、沉默、自卑、敏感、怯懦、暴躁、对什么都无所谓中,你能感受到他们的痛,以及痛过之后深藏心底的无助与无奈……“幸福的童年可以治愈一生的不幸,不幸的童年要用一生去治愈!”原生家庭带给孩子们的痛,又能拿什么来弥补?
那么我该把愤怒喷向父母吗?但抛开父母的身份,他们又何尝不是一群善良的“不幸的人”?作为父母,他们何尝不爱自己的孩子、何尝不希望给孩子一个幸福的家?他们又何尝不痛呢?“家”是什么?有父母、有孩子以及彼此的“爱”,才是一个完整的“家”。心理学家讲:父母相爱是最好的家庭教育!而夫妻不和给未成年孩子带来的伤害,是他们永远难以治愈的伤痛。
因此,我特别想对还未成家的年轻人说:请你们在选择成家、生育时一定要慎之又慎,对自己负责,对家庭负责,给孩子一个健康完整幸福的家;我还想给已为人父母的家长们说:当努力过后爱已不在时,千万不要以“为了孩子”而勉强在一起互相折磨,这带给孩子的可能是更长久的伤害;即使分开了,也请不要相互诋毁,不要企图让孩子成为你们仇视对方的“帮手”。让孩子心中少一些“恨”,多一些父母的尊严以及你们彼此间的尊重,让孩子从家的缺憾中学会理解与包容。不能给孩子一个完整的家,那就请你们多给孩子一些坚强、独立、努力向上的人生影响,单亲家庭也可以培养出健康阳光优秀的孩子!
启示二:在对上述孩子的家访中,我很少给家长谈及孩子们在学习上的问题。或许是面对这些不幸的家庭,不忍再给他们本已昏暗的生活再添一些无望;或者是意识到:还能指望这样的家庭对孩子在学习上有更大的帮助吗?整个家访中最深刻的感受是:谈学习上的要求,对家长和孩子来说都是一种苛求……孩子能否健康成长才是我们应该首要关注的。
我们常说:未成年人的健康成长需要家庭、学校、社会、国家共同承担责任。但当家庭教育缺失时,我们又该如何做?
真正了解学生身处怎样的家庭环境后,我们应该重新审视自己的工作:面对这样一个群体,我们该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
培养什么人?我想首先应该培养一个有健康人格的人,有正确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的人,一个具备爱的能力、能正确对待挫折负责上进的人。在此基础上,再来谈人才的培养。
怎样培养人?家访后曾多次有把这些孩子叫来谈心的冲动,但理智又提醒我,十四五岁的少年大多敏感叛逆,特别是这样家庭的孩子,并不愿把家庭不堪的一面展示给外人(包括老师),少年的自尊不需要怜悯与简单说教。怎样让他们感受到老师的善意与关怀呢?希望我能做到润物细无声:课堂上关注他们的眼神多一些,提问多一些,课后作业一对一纠错耐心多一些,随意的聊天多一些……。适时结合教学内容以及社会热点,向他们渗透一些做人的道理:人,首先要做一个健康的人、正直的人、独立的人、积极向上的人;命运应该掌握在自己手中,接受不能改变的,努力去改变不能接受的!做一名对自己、对家庭、对社会有价值的人!
我真的想告诉孩子们:无论遭遇了什么,都请你们拥有一颗坚韧且炙热滚烫的心,荆棘中踏出路来,迎风奔跑,不惧生活、热爱生活、拥抱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