叙事 结构 移情:追求历史教学的温度
2021-02-25焦晓鹏
焦晓鹏
统编版历史教材囿于篇幅限制,采用了纲要式的编写方式,课时少、容量大,使教师在教学中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尴尬局面,这就要求教师充分调用教学智慧,才能还历史课堂原本的生机和活力。叙事是史学研究的原始范式,20世纪70年代以来,叙事于史学的意义被重新发现。“叙事是历史书写的基本出发点。事实的历史是在事件中展开的……人间的悲欢离合、社会的兴衰进退,皆因事而起、因事而伏。事件的叙述构成了文本历史得以展开的枢纽。……历史教学就是基于叙事的多类型的知识展开,在知识展开过程中,赋予知识以教育的价值,品格与思维就此涵养与生长。”本文以《两宋的政治和军事》一课为例进行探讨,以求教于各位专家。
一、叙事:历史教学的起点
“叙事指的是这样一种话语体系,它将特定的事件序列依时间顺序纳入一个能为人理解和把握的语言结构,从而赋予其意义” 。历史是对人类社会过去事件和活动的记录、研究和诠释,因此,历史叙事就是按照时间顺序,对教材中的若干历史事件进行重新建构,形成一种新的话语体系,从而赋予事实以意义。以《两宋的政治和军事》为例,宋代被认为是中国传统治国模式的终结,本课主要揭示了宋朝政治上强化集权,以及军事上与北方少数民族政权对抗的相关史实,涉及很多重大事件,如澶渊之盟、庆历新政、王安石变法、绍兴和议等,还有许多重要历史人物,如宋太祖、赵普、宋神宗、王安石、宋高宗、岳飞等,重要的朝代,庞杂的内容,极强的故事性,这些都为在本课展开历史叙事提供了可能和很大的空间。
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掌握北宋政治、军事呈现出的新变化”,据此对比四个子目:“宋初中央集权的加强;边防压力与财政危机;王安石变法;南宋的偏安”。只有第一目是对比前朝出现了新变化,后面三目都是这些新变化引起的连锁反应。于是,循着“新变化”及由此引发的连锁反应这条线索对教材进行重组,“三对君臣、三场危机、三次应对”便呼之欲出。以此为线索,围绕两宋在政治上的建树与随之带来的困局进行叙事,引导学生在穿越古今的对话中理解君主的选择既是人性的本能,也是历史的悖论。学生们通过这样的历史思辨,对历史形成移情的理解,明白历史发展的“势”与“理”,从而真正读懂历史。
二、結构:历史叙事的展开
历史浩如烟海、波澜壮阔,对纷繁复杂的历史事件和人物进行梳理、整合,使之体系化、结构化,形成符合历史逻辑和认知逻辑的叙事内容,有助于历史叙事的顺利展开。本课中,由于宋太祖时期强化集权的弊端而带来边防压力与财政危机;出于解决危机的需要,引发宋神宗时的变法运动;而王安石变法又引起激烈党争,加速北宋衰亡;北宋灭亡后宋高宗面对复杂情势,最终选择和议偏安。——这样,“三对君臣、三场危机、三次应对”便把学生带入波诡云谲的大宋风云。
(一)破解宋初危机
北宋建立后,结束了五代十国的分裂局面,如何使自己避免成为又一个短命王朝,宋太祖忧心忡忡。由《雪夜访普图》导入,引导学生观察细节:门外搓手的侍从、屋内聊得热火朝天的君臣,这样对“生活画面”的描述和还原,把学生带入历史现场。随之出示“五代建立者身份表”,让学生们感受宋太祖的殚精竭虑:
学生通过分析发现“天子为兵强马壮者”这一历史现象,不免为宋太祖担心起来,如下的君臣对话更让人感受到宋太祖的焦虑:
“……吾欲息天下兵,为国家计长久,其道何如?”。普回答:“……藩镇太重,君弱臣强而已。今所以治之,亦无其他奇巧,惟稍夺其权,制其钱粮,收其精兵,则天下自安矣。——《续资治通鉴长编》第2卷”
随着对话的徐徐展开,学生进入叙事场景,自觉揣摩宋太祖的内心世界,急太祖所急,感受他彼时彼刻的烦恼忧愁,这样情景交融、人情共在,引领学生理解加强中央集权已成为宋初的必然选择。然而“以防弊之政,作立国之法”,旧弊虽防,新弊渐生,积重难返,国势不振,出现了严重的统治危机,变法即成为历史必然。
2. 因势而起的变法
王安石依靠宋神宗进行变法,旨在改变北宋建国以来积贫积弱的局面,内容涉及政治、经济、军事等各方面,内容庞杂,而且学生没有相关“生活经验”,如何理解变法的失败结局,是本课的难点。此时,可引入如下叙事:
材料一 “司马光:善理财者,不过头会箕敛尔(按人数征税,用畚箕装取所征的谷物)。
王安石:不然,善理财者,不加赋而国用足。
司马光:天下安有此理?天地所生财货百物,不在民,则在官,彼设法夺民,其害甚于加赋。
——《宋史》第336卷《司马光传》”
材料二“ 安石性强忮,遇事无可否,自信所见,执意不回。
——《中国通史:隋唐五代两宋》”
材料三 “总体上看,特别是就主流及初衷而言,王安石变法是一次失败的改革,未能扭转北宋衰亡趋势。安石博古通今,志存高远,对社会弊病有深刻认识,……其缘故主要是操之过急,执行未得其人,导致法度走形。大抵古代自上而下的改革,有很多在推行中渐失立法原意,至最下甚至于全失,王安石变法只是在这方面表现更加突出而已。
——张帆《中国古代简史》”
从上述叙事中,学生不难发现:变法与民争利,以及变法核心人物——王安石,偏执、急躁、自负的性格,都是导致变法失败的重要原因,由此进一步推演出改革的艰难,改革不可能一蹴而就,也不能只凭改革者的满腔热情或一厢情愿,除注意权衡理论与现实间的差距外,还与改革者自身的性格、素养等有着重要关系。内忧外患的北宋王朝又将何去何从呢?
3. 应对南宋危局
变法的失败使北宋的统治形势严重恶化,统治集团内部的分裂也日益严重,内忧外患的北宋王朝终为女真族建立的金朝所灭,宋高宗被迫逃亡,后定都临安,史称南宋。然而面临如此危险的外敌,为什么高宗反而将“精忠报国”的岳飞视为“心腹之患”并将其处死呢?
“岳飞字鹏举,20岁从军,因战功卓绝,逐步升迁,绍兴四年授清远军节度使时仅32岁,为南宋第五位建节(授节度使,是武将的极高荣誉)的武将。
岳飞所率军队纪律严明,号称“岳家军”,一时间令金人闻风丧胆。当时,除了岳家军,还有张俊、韩世忠、刘光世等人组织的军队,他们的军队形式上是宋王朝的正规军,但是和之前的节度使一样,实际上是将军的私家军。
建炎三年(1129),大将苗傅、刘正彦发动兵变,高宗被迫一度让位于幼子,性命几乎不保。……
岳飞之死,是高宗君臣压抑武将势力,杀一儆百的需要。……
——王家范等《大学中国史》”
同学们情智并存,循着上述历史叙事的“跑道”,切身体会在高宗被武将逼迫退位、内心矛盾的复杂心理下,一生赤胆忠心的岳飞落得惨死的悲剧结局,也许是一种必然。此情此景中,学生们特别能参悟宋高宗的两难困境和人性的弱点,从而理解高宗基于人性弱點的最终选择——和议苟且,偏安江南。
三、移情:历史叙事的升华
历史叙事本质上是一种历史解释,课堂上的历史叙事应以真实的故事为基础,对相关内容进行叙事重构,拉近学生与历史的距离,让学生在感受历史学习的“温度”中,增进历史理解。“历史学科的核心素养其实只是目标层面的史学精神,是抽象的学理表达,它若要内化为学生的素养,还需要过程层面的教育精神介入后,进行漫长的转化……将历史知识重组和整合为富有教育意义且能帮助学生以理解的方式来学习的知识——这或许是历史叙事之上的知识展开的意义。”
运用叙事进行历史教学,是一种常见的历史授课方法,同时,历史叙事不能独立于人的存在而存在,授课过程又指向“人”的素养成长,足见“人”在教育教学中的重要地位,因此,教师在课程标准的指导下,基于主题、史料、意义等元素组织历史叙事,是历史教学赋予教师的职责。通过具体而真实的历史叙事,引领学生瞬间置身于历史场景,移情代入,与历史人物共情,真正走进历史人物的内心世界,和“他(她)”同喜同悲,从而在共情中“神入历史”,触动灵魂,真正读懂历史。我想,这或许就是通过叙事彰显出的历史教学温度吧。
参考文献:
[1] 束鹏芳.历史教育:叙事之上的知识展开[J].江苏教育·中学教学,2017(1).
[2] 彭刚.叙事的转向:当代西方史学理论的考察[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7(2).
[3] 教育部.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版2020年修订)[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20年: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