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道德与法治中的法治教育策略探究
2021-02-25欧阳群
欧阳群
【摘要】近年来,伴随着经济文化的高速发展,道德与法治教育在学校整体教育体系中越发受到重视,如果从小培养学生的法治意识,就需要教师在道德与法治的课堂教学中着重体验法治教育的内容,从而提升学生的综合法治意识,培养学生的正确法治观念,初步了解自身的权利与义务,以及国家的基本法律规定,从而有效地指导自身的行为规范。因此,作为道德与法治教师,需要在日常教学活动中,积极地探究法治教育的渗透教学方式,如何与当前教学内容有机地结合,从而推动课堂教学效果的提升。
【关键词】小学道德与法治;法治教育;策略研究
小学生由于身心发育的不健全,对社会中各种事物尚未形成清晰的认识。这时道德与法治就起到了极其重要的教育作用,需要教师积极对学生进行积极地引导,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道德规范与人生观等,为学生未来个人的终身发展奠定良好的教学基础。同时在当前强调依法治国的大背景下,教师也需要重视对学生普及法治的基本知识,让学生形成遵纪守法的意识。不仅可以有效的减少青少年犯罪事件的发生,还可以教导学生依法维护自身的权利。
一、深挖教材中的素材,开展法治教育
依法治国的大背景下,道德与法治的教学受到更多重视,需要教师在开展教学内容的时候,充分深入的挖掘教材中与法制教育相关教学素材,从而在设计具体教学内容时候,可有效的结合宪法精神、法治观念等有机的融入其中。与此同时,作为教师也需要积极学习法律相关知识,努力提升自身的知识储备,做好学生的学习表率,进而有效引导学生学习法律相关知识,从而可以有效的开展法治教育。
例如,当教师讲解《宪法是根本法》的内容时候,教师就可以结合本单元的教学主题,创设宪法小卫士的教学活动,引导学生上网查询宪法与其他法律的联系与区别,以及宪法对我们日常生活的影响等。教师结合学生在前期的教学了解,向学生讲解宪法故事,帮助学生理解什么是宪法,并且树立良好的宪法意识,强化学生对宪法的权威观念,进而达到良好的法治教育效果。
二、结合学生的实际生活,融入法治教育
道德与法治教师在教授法律知识时,由于还在采用传统的教学方式,不仅导致学生对于法律知识理解困难,而且学生往往表现出一定厌学情绪。针对上述的教学现象,教师可以结合学生的实际生活,从中提取出相关的教学素材,再与教学知识点进行深度地融合,从而创设出相应的教学情景,激发学生对身边生活的探究热情。让学生深刻地认识到法治在生活中广泛存在,引导学生积极地观察生活中的各种现象,并深入思考其行为是否符合法律规定,有效地锻炼学生在生活中的观察力,建立起生活与法治之间的紧密联系,提升法治教学的整体效果。
例如,当教师在讲解《感受生活中的法律》,教师就可以结合学生的日常生活实际中的现象,通过情景化的教学模式,向学生提出“什么是法律”“你能举例说说,与我们生活息息相关的法律吗?”,从而有效地调动学生的生活经验,引导学生进行积极地观察与深入的思考,教师还引导学生进行小组内部的交流与讨论,让学生可以了解到其他人是如何看待这些法律问题的,从而帮助学生正确地认识法律,了解自身的权利与义务,以及与自身有关的法律法规等,形成良好的法治意识。
三、借用信息化技术,构建高效课堂
伴随着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教师也应当积极的尝试利用信息化技术开展教学活动,提高道德与法治的课堂教学效率。在笔者的教学观察中,由于信息化技术的便捷性、灵活性以及可视性等方面的特点,各个学科都在广泛应用信息化开展教学活动。因此,教师可以利用信息化技术的特点,以及小学生对于图片以及视频等的良好分辨能力,通过直观形象的形式直观的展现教学内容,从而让学生可以更加全面详细地理解,让教学课堂变得生动有趣,营造出愉快高效的教学课堂。
例如,当教师在讲解《国家机构有哪些》的内容时,教师就可以运用信息化技术,将原本抽象枯燥的国家机关名称,以及其所行使的职责,通过形象生动的方式展示到学生的眼前,从而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各种国家机关。如,在介绍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时候,教师就可以展示出人民代表齐聚一堂,参加议会的图片或是视频,让学生形成更加形象清晰的认识。然后通过相关的视频短片等,帮助学生进一步了解其职能与职责,形成对于国家机关的初步认识。
总而言之,教师想要自爱在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做到合理且高效地渗透法治教育,就需要教师积极学习多元化的法治教育理念,积极改变自身的教学手段,优化当前的教学内容,充分深挖课本教材,挖掘出法治相关的教育素材。创设出法治教育情景,从而引导学生逐步建立起法律规则意识,可以有效降低青少年的犯罪率,培养学生可以成为知法守法的良好公民。
参考文献:
[1]鄭洁.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法治教育有效策略探究[J].文理导航:教育研究与实践,2020(3):2.
[2]潘仪瑶.小学生道德与法治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2020.
[3]冉丽婷.小学道德与法治教育中应用探究式教学的研究[J].今天,2020(1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