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经验主义语义观

2021-02-25方言清

客联 2021年12期

方言清

摘 要:经验主义语义观是语义学发展过程中的重要观点,其主导思想为始于20世纪20年代维也纳学派的逻辑实证主义。本文就经验主义语义观的理论背景(哲学家们关于词与事物联系问题和经验主义哲学家的观点),逻辑实证主义,逻辑实证主义代表人物,逻辑实证主义, 实证方法等方面进行了探讨, 从而对经验主义语义观有了一定的了解。

关键词:经验主义语义观;逻辑实证主义;实证方法

一、经验主义语义观的理论背景

经验主义语义观虽然没有成为语义学的独立分支,但却是语义学发展过程中的重要观点。它从哲学的角度出发来研究语义学,吸收了哲学家们关于词与事物联系问题的观点以及经验主义哲学家洛克的观点,罗素的逻辑原子论。20世纪20年代, 维也纳学派发展了以石里克和卡尔纳普为代表的逻辑实证主义,并提出了实证方法,把逻辑实证主义和语义学紧密地结合在一起(洪谦,2005)。语义问题最早见诸哲学家的论题之中, 语义问题在哲学家眼里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一)哲学家们关于词与事物联系的问题

(1)词怎么会获得意义? 指称论试图把词与词所代表的事物联系起来。但是词与事物联系并不是固有的内在联系。为什么把天上飞的动物叫做 “鸟”, 把水中游的动物叫做 “鱼”, 而不把天上飞的叫作 “鱼”, 把水中游的叫作 “鸟” 呢? 其中并没有必然的道理。假如词语事物之间有必然联系, 那么各国语言不该有这么多差别。(2)如果词与事物之间本来没有联系,为什么人人都会把它们一一对应联系起来呢?(3)我们有什么理由认为别人对每个词意义的理解和我们的理解一致?

例如: 我们怎么知道大家都把 “鸟” 理解为天上飞的动物?怎么知道别人不把这个词理解为水中游的动物。 也许有人会说: 这还不容易?大家给 “鸟” 下个定义, 比较一下各人所下的定义是否一致, 不就行了?可是, 我们怎么知道大家对定义中用的词理解都一致? 如果对定义中用的词理解不一致, 也就无法对定义作比较。因此, 一定要跳出语言本身的圈子, 弄明白词与外界事物怎么联系起来。

(二)经验主义哲学家的观点

(1)洛克等经验主义哲学家|

①基本精神:词能获得意义是因为词与意念联系在一起, 头脑中出现一个意念,就会说出与它相应的词。 至少是有说这个词的倾向。 反之,听到一个词,头脑中会出现相应的意念。而意念基于感觉印象, 所以,词与事物之间的联系是通过经验建立起来的。 例如: 儿童学习语言的过程中, 不断经历到把 “鸟” 与空中飞的动词联系在一起的情景, 而每个人在这方面的经历是一致的。 所以大家对 “鸟”这个词的意义会有一致的认识。

②用途:这种经验主义哲学精神不仅可以体现在意念论中, 也可以体现于其他理论中。例如: 在行为主义理论中的体现:在行为主义者看来, 儿童听到别人在某一环境中说某一词语, 会把词语与一定的刺激—反应联系起来。 在学习过程中不断重复类似的过程, 他们的经验的到巩固﹑加强, 终于把一个词语与一类环境稳固地联系在一起。

③局限性 :上述经验论假说有相当大地局限性,不足以说明人怎么能掌握语言中所有词的意义。有些词的意义是可以通过直接经验学会的, 如 “ 树”, “房子”, “红”, “走”, “坐”。有些词的意义不能通过直接经验学会, 如 “教育”, “精神”, “认真的”, “繁荣”, “掌握”。 这类词很难通过情境学会。 不可能指着一个认真工作的人, 或者一件认真做成的东西, 告诉别人什么叫认真。

|(2) 罗素的逻辑原子论

为了使经验论最大限度地说明人的语义知识, 不仅要把词作为单位与经验联系起来, 而且应该吧句子作为单位与经验联系起来。罗素在《逻辑原子论哲学》(毛茂臣,1988)中提出了逻辑原子(logical atom)的概念。 以下句子可以看作逻辑原子。“我觉得房间里冷。/我看见那本书在桌上。”这类句子直接反映说话者本人的经验, 而其他一些句子可以在这类句子的基础上理解。 其他一些经验主义哲学家也采用了类似的办法, 把能通过直接观察掌握其意义的句子称为观察句( observation sentence)。 这些句子反映事物的可以观察到的特点, 例如: “埃菲尔铁塔比它周围的建筑物高。/上海西郊公园展出的三只大象都只有一只耳朵。”

观察句直接与人的经验联系, 而其他句子的意义可以在观察句的基础上理解。由于这些句子中包含虚词, 具有语法意义, 以它们为基本单位就不必全靠诗词来说明其他词的意义。

二、逻辑实证主义

逻辑实证主义始于20世纪20年代的奥地利首都维也纳。 维也纳学派发展了经验主义的语义理论。维也纳学派由一批哲学家,数学家以及其他搞方法論﹑认识论研究的科学家组成。 代表人物有石里克(M· Schlick, 1982-1936), 卡尔纳普( R·Carnap, 1891-1970)等人。 他们的哲学观点成为逻辑实证主义或逻辑经验主义。逻辑实证主义, 如果往上溯源, 一头可以远推倒休谟 (D· Hume, 1711-1776), 孔德 (A·Comte, 1798-1857) 的经验主义和实证主义, 一头又可以近及英国哲学家﹑逻辑学家﹑数学家罗素( B· Russell, 1872—1970) 的思想。

逻辑实证主义把上述思潮糅合起来, 提出了自己的学说。 逻辑实证主义者认为, 一个命题的意义在于它的经验成分,它要得到经验的证实才有意义, 它的意义就等于证实它的方法(徐烈炯,1995)。其主要观点是:

(1)“经验实证原则”是检验一个命题有无意义的标准。看一个命题是否有意义, 要看它是否能够被证实。 只有主观感觉经验能证实的命题才是有意义的, 否则一概没有意义。 譬如: 就拿 “物体受热膨胀” 这个简单命题为例, 它可以通过 “ 经验实证原则” 的检验, 因为它能用主观的感觉经验来证实。(2)一切数学和逻辑的命题都与观察相一致, 它们是分析命题, 是重言式, 也有意义。(3) 诸如 “存在和思维的关系” 等问题是没有意义的, 因为它们既不能被主观感觉经验来证实, 又不是重言式。(4) 所谓哲学研究是借助逻辑和数学方法来分析语言, 澄清它的意义; 而所谓语言不是日常语言, 乃是人工语言, 日常语言模糊﹑含混, 人工语言才是理想的语言。

这正如石里克宣称的那样: “形而上学的没落并不是因为它的问题是人们理性所不能胜任的事(像康德所想的那样), 而是因为根本就没有这种问题。”另一方面, 与 “拒斥形而上学” 相伴随, 逻辑实证主义者把哲学的任务归结为一点, 这就是只对人工语言进行语法和语义分析。 正因为这样, 逻辑实证主义又被归入语义哲学的范围。

三、逻辑实证主义代表人物

(一)石里克

Schlick (石里克) 在其《逻辑经验主义》一书中指出: “陈述一个句子的意义,就等于陈述使用这个句子的规则, 这也就是证实( 或否证)这个句子的方式。 一个命题的意义, 就是证实它的方法。”证实论过分强调经验的重要性。 实际上, 不论在科学还是在日常生活中, 不少重要而有意义的命题是不可能获得直接经验的证实的。 对此, 石里克等人解释说, 他们所说的证实, 不是指已经得到证实, 而是指原则上可以被经验证实, 是可证实性( verifiability)。

(二)鲁道夫·卡尔纳普

1926年, 应石里克之邀到维也纳大学任教, 同时参加 “石里克小组”, 成为维也纳学派的主要成员之一。卡尔纳普主要观点(鲁道夫·卡尔纳普,1999): (1) 科学的空间不是如康德所谓纯直观的, 而是经验的。维特根斯坦宣称, 我们不能用语言来述说语言, 因为语言的逻辑结构包含在句子之中, 而语言和实在的关系是句子对实在的反应, 因此, 句子的意义只能以句子自己显示出来。 (2) 我们既能用语言阐明句子的逻辑结构, 也能用语言表述句子反应的实在意义。 不仅如此, 我们还能以元语言( metalanguage)为根据, 构造一种纯形式的语言陈述的理论。 他称这种理论为语言的 “逻辑句法”。(3) 《自传》: “语言分析发展的重要步骤, 是以语义学来补充句法学, 就是说, 应用意义和真理概念的理论, 来补充以语句分析为对象的句法理论。”

卡尔纳普的语义学理论, 是他的句法学理论的补充, 所以它的对象不仅仅是如以前那样, 几乎完全是“ 外延语义学”( extensional semantics), 而现在则加上 “内涵语义学” ( intensional semantics)。 这就是说, 它不只是处理个体﹑类﹑真值等等这样一些概念, 它还处理如名称, 指称, 语句的意义, 表达形式和意义等值等概念。

四、逻辑实证主义实证方法

逻辑实证主义者反对形而上学和认知学中的空谈, 认为以下这些空谈论没有意义。(1)性质可以不依靠举例而以某种方式存在。(2)也许除了我自己以外的人都没有知觉, 他们只是很复杂的机器。其他学科的著作中, 日常说话中, 当然也有这类语法正确而意义无法理解的句子, 例如:(3)我的梦比他的大三倍。用什么标准衡量某句话有意义还是没有意义呢? 根据逻辑实证论, 在两种情况下句子能有意义:㈠﹑具有分析性真理(analytic truth), 或自相矛盾的句子。㈡﹑能通过实验证明其真伪的句子。 例如:(4)我打的那个人被我打了。(5)我打的那个人没有被我打。(6)我打的那个人受了伤。(4)只能是真的, 不可能是假的, 并不需要证明。 这种句子称为分析性真值句。(5)只能是假的, 不可能是真的, 也不需要证明。 这是个自相矛盾的句子。 (4)和(5)都算作有意义的句子。 (6)可能真, 也可能假, 需要通过验证( verification) 确定其真假。句子只要能验证, 只要有可证性(verifiability), 不论验证后证明是真还是假, 都算有意义的句子。 (1)—(3)无法验证, 无从证明其真假, 它们没有意义。

这些句子限于当前科学的水平无法验证。当时常常用(7)作为例子。 (7)月亮的背面有山。可是现在宇宙航空和其他技术水平已经发展道能够验证这个句子了。 现在还不能验证(8)。(8)其他星系中有生命。也许有一天连(8)也能验证。 逻辑实证主义者意识到以上问题, 所以只能把验证的标准适当放宽, 只要能具体说明可以通过什么方式观测就算能验证。 以放宽了的标准来衡量, (7)和(8)也是有意义的句子。

以下这些句子我们明明知道可以用十分简便的办法验证, 并不要求高度精密的仪器设备, 而事实上却无法完全验证。 典型的例子是说明一般性规律的句子。(9)所有的柠檬都是黄的。验证(9)的方法极容易, 只须对每只柠檬看上一眼。 然而实际上这却是做不到的。 即使发动全世界人对长在树上的柠檬, 放在商店货架上的柠檬, 做在糖果糕点内的柠檬……都普查一遍, 也不一定能证实。 即使普查结果发现每只柠檬都是黄的, 仍不能保证明年长出的柠檬中没有红的。 出于同样原因, 我们也未必能证明(10) 是假的。(10)有一只柠檬是紫的。每当说到柠檬之类组成成员不确定的集合时, 验证起来总有这类困难。 其他类型的句子也会有困难。(11)老张办事认真。就算我们订出衡量办事认真与否的具体标准,也不可能就一时一事验证(11)。即使观察了很长一段时期,考核了老张办许多事情时的表现, 仍不能算是完全验证。

鉴于这些情况, 逻辑实证主义哲学家后来进一步放宽了标准。只要某个句子能在一定程度上验证, 句子就算有意义。实证论还存在其他问题。 以上我们一直在说某个句子能验证, 或者不能验证。 严格说来, 这种提法是不确切的。

被验证的不是句子, 而是陈述( statement,或assertion)。句子是个抽象的语法概念, 它无所谓真, 假。 例如:(12)我今年三十岁。以下句子不是陈述句。(13)我的词典在哪里?(14)请不要抽烟。(13)是疑问句, (14)是祈使句, 它们并不用来陈述, 无所谓真假, 当然无法验证。 按照实证论的标准(13)和(14)都没有意义。

实证主义者面临这些问题只好说验证只与理性意义(cognitive meaning), 或称事实意义(factual meaning) 有关, 而与感性意义(emotional meaning), 或称表情意义(expressive meaning)无关。 不能验证的话没有理性意义。

可是这样处理也不妥當, 比较以下几句:(15) 老张在我们中间。(16) 上帝在我们中间。(17) 老张, 请到我们中间来。(18)上帝, 请到我们中间来。(15)—(18) 中只有(15) 能验证, 因此(15)有理性意义。而16—18都不能验证, 因此都没有理性意义, 16 与17、18 之间的区别反映不出来。 这样的划分显然过于粗浅。

实证论的问题所在是: 把是否具有意义的标准与语义理论混为一谈。他们提出的其实只不过是确定某句话有没有意义的标准, 然而他们却标榜自己提出了语义实证论(verification theory of meaning)。石里克( M·Schlick) 的《意义与实证》 中给意义下了以下定义(束定芳,2000):命题的意义就是其验证方法。

五、结束语

经验主义语义观,它从哲学的角度出发来研究语义学,吸收了哲学家们关于词与事物联系问题的观点以及经验主义哲学家洛克的观点,罗素的逻辑原子论。20世纪20年代,维也纳学派发展了以石里克和卡尔纳普为代表的逻辑实证主义,并提出了实证方法,把逻辑实证主义和语义学紧密地结合在一起。虽然逻辑实证方法在很多方面还存在缺陷, 如把是否具有意义的标准与语义理论混为一谈,但是逻辑实证主义在20世纪二﹑三十年代有过很大影响,它现在已经不流行了,但却是语义学发展过程中的极为重要的观点,影响了许多语言学家.

参考文献:

[1]洪谦(2005)。 论逻辑经验主义。 北京: 商务印书馆。

[2]鲁道夫·卡尔纳普(1999)。 世界的逻辑构造。 上海: 上海译文出版社。

[3]毛茂臣(1988)。语义学-跨学科的学问。 上海: 学林出版社。

[4]束定芳(2000)。现代语义学 An Introduction to Contemporary Linguistic Semantics。上海: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5]徐烈炯(1995)。语义学(修订本)。北京: 语文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