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整本书阅读需要形成“一个经验”

2021-02-25陈志峰

语文建设·下半月 2021年12期
关键词:爱的教育阅读指导整本书

陈志峰

【关键词】“一个经验”,整本书,阅读指导,《爱的教育》

统编语文教材特别注重整本书阅读,“快乐读书吧”板块推荐了不少经典儿童文学作品。阅读这些作品,需要抓住整本书的独特性,通过文学阅读的方式,让学生获得完整的审美体验。这对小学生而言,存在着较大的困难。因此,王尚文教授指出:教师引导下学生的文学阅读,“教”非常关键。然而,现实中一些教师指导学生阅读整本书时,目标意识淡薄,计划性不强,方法手段单一,导致学生“人宝山而空回”,没有很好地落实教材的编写意图。如何让整本书阅读走出现实困境?笔者通过实践证明,杜威的“一个经验”美学思想能给我们指明实践的方向与路径。

一、“一个经验”的美学思想对整本书阅读的指导意义

“一个经验”是杜威的美学著作《艺术即经验》中的重要内容,杜威说:“我们所经验到的物质走完其历程而达到完满时,就拥有了一个经验……这一个经验是一个整体,其中带着它自身的个性化的性质以及自我满足。这是一个经验。”对于“一个经验”的内涵,高建平先生的话简洁明了,“一个经验”就是“一个完整的经验。”笔者以为,这里的“完整”有两层含义。第一,过程完整。拥有“一个经验”必须经历获得初步经验、整合关键经验、形成完整经验这三个基本阶段,缺一不可。第二,内容完整。通过整合碎片化内容、串联具有独特价值的关键性内容,最终形成相互联系、结构化的整体。“一个经验”的美学思想对我们开展整本书阅读教学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对于单篇课文而言,整本书(小学阶段一般指经典儿童文学作品)的整体的艺术架构是其独特价值。学生阅读整本书,需要像阅读单篇课文一样品词析句、概括大意等,但更重要的是综合运用各种阅读策略,探求作者整体规划人物、情节、环境,实现写作意图的艺术方法,最终促进语文素养和精神世界的共同提升。

课程意义上的整本书阅读指导是一个连续而完整的过程,需要教师在一个较长时间段内(一般为两个月左右)定期(每周一节课)开展阅读指导活动,这个过程一般包括五个阶段(见图1)。

下面笔者以统编教材六年级上册“快乐读书吧”中推荐阅读书目《爱的教育》为例,谈谈指导学生阅读整本书形成“一个经验”的教学策略。

二、整本书阅读形成“一个经验”的教學策略

整本书向读者展示的是一个相对完整的文化场域,教学资源比较丰富,需要教师根据作品的独特价值和学生的年龄特点进行整体规划,明确阅读时间,确定阅读目标,预设成果展示形式。其中,阅读目标要尽可能兼顾语言运用、思维发展、审美鉴赏等不同层面。具体到《爱的教育》这本书,笔者设计了详细的教学计划(见表1)。

1.无目的的阅读:在自由阅读中获取阅读初感

阅读初感是读者初步阅读一本书后的直接感受,这种感受没有经过理性分析,是感性的直接显现。对绝大多数学生而言,阅读初感是肤浅、片面的,但它是学生形成完整经验的基础,其价值不可忽视。高质量的阅读初感需要在无目的的阅读的状态下产生。所谓无目的的阅读,即自由地直接接触文本,这种阅读能让学生在无压力的状态下享受阅读的乐趣。

在指导学生初读《爱的教育》时,笔者提醒学生注意两点:第一,用较快的速度通读全书,按顺序给每个章节标上序号;第二,用书中人物的言行说说“爱是什么”。

用较快的速度读,目的是引导学生快速浏览,从整体上初步把握全书的主要内容,避免在细枝末节上停留过多的时间。用书中人物的言行说出“爱是什么”,目的是引导学生聚焦“爱”这一主题,初步感受不同人物表达爱的不同方式,为后期深入理解“爱”打下基础。

实践证明,无目的的阅读能充分激活学生的阅读初感。初读全书后,绝大多数学生能说出自己最喜爱的人物、印象最深刻的情节,能发现人物之间的关系以及其与主人公安利柯的亲密程度。一些学生能从日记体的角度读出作者平和自然、“像坐在我对面,和我聊天一样”的语言风格。学生对“爱是什么”的回答基本能覆盖全书中所有人物的言行。如,爱是安利柯深夜替父亲抄写文字;爱是卡隆主动为克罗西承担责任;爱是乌兰迪的母亲向校长求情,请求留下乌兰迪……笔者印象最深刻的是一位学生在书上写下了这样几行字,“作者描写的各种各样的爱太理想化了,现实生活中是不可能有这样的人和事的”。这样的阅读初感已经触摸到了文学作品的艺术特点,对教师而言是宝贵的教学资源,教师不必急于指导,更不能一棍子打死。

2.多样化梳理:在概括内容中形成连续性经验

概括各个章节的主要内容是整本书阅读指导必不可少的环节,这个环节既能帮助学生把书读薄,又是学生后期内容重组、发现情节起伏、感受人物形象的基础。实践中,不少教师让学生把主要内容写在书上,这是必要的,但如果止步于此,学生在梳理情节时仍会出现前后混乱的现象。因此,在指导学生阅读《爱的教育》时,笔者设计了以下表格供学生梳理章节的主要内容(见表2)。

学生填写表格时不必过分追求内容的准确,但一定要养成概括主要内容的习惯。最初实践时,这个环节比较耗时,但坚持下来效果明显。完成了这张表格,学生就基本形成了对整本书的连续性经验:书中有哪些人物?他们是什么时候出现、隐藏、消失的?人物之间大体是什么关系?故事的主要情节有哪些?……

除此之外,笔者还经常运用《抢救阅读50招》中“八页书”的形式,让每个学生用3~4句话的文字,配合相应的图画来概括一个章节的主要内容,全班共同完成。这种形式更能激发学生阅读、概括的兴趣,完成一本“八页书”后,书中的主要内容基本能以图像化的形式留存于学生的大脑中,学生的印象必然深刻。

用多种形式概括内容,形成连续性经验,在整本书阅读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必须扎扎实实,宁可慢一些也不能浮光掠影。学生只有具备了连续性经验,后期围绕核心话题进行交流与讨论时才不至于张冠李戴;否则就无法上下勾连,左右贯通。

3.关键处拓展:在深入研讨中形成关联性经验

整本书篇幅较长、内容丰富,如果像单篇课文一样逐章逐节地指导,显然不切实际。这就需要抓住整本书中的关键章节,在对关键章节进行深入研讨的过程中串联起其他内容。哪些内容可以称得上是关键章节呢?一般来说,人物命运发生转折的、集中体现作者写作意图的、人物情感特别强烈的……这些章节可以视为全书的关键章节,抓住这些章节进行深入交流,可以串联前后,帮助学生形成整体认识。

《爱的教育》全书共100篇日记(含书信和每月故事),其中,《吵架》《卡隆的母亲》《春》等在全书中的作用比较突出,可以称得上是关键内容。如《吵架》这篇日记中,“我”和克莱迪吵架,爸爸教育“我”的方式和态度与以往明显不同。教学中,笔者设计了以下流程:运用学习单梳理父母教育“我”的所有内容;比较发现,找出《吵架》这篇日记中爸爸教育方式的不同;深入研读“吵架”的前因后果,重点赏析爸爸的言行;拓展到书中其他父母教育孩子的内容;联系实际,谈一谈自己的父母关爱自己的方式。

受单篇课文教学的影响,不少教师在指导过程中要么逐章指导,要么随意选择,将整本书阅读指导异化成单篇课文教学或整本书内容节选的教学。过程残缺、内容零散,是当前整本书阅读指导无法向深处推进的主要原因。

4.重组中整合:在前后勾连中形成完整的经验

每次上整本书阅读交流课,笔者最享受的一个场景就是:一个核心话题出示后,全班学生开始哗哗哗地翻书,一会儿翻前一章,一会儿翻后一章,最后在交流中串联起话题的所有内容。整本书阅读的独特价值在于发现作者立足于全书的整体艺术架构。然而,在实践中,不少教师往往忽视了作者在环境、情节、人物等方面的整体构思。

(1)多角度发现人物的个体之美和群体之美

小说人物众多,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往往关注性格鲜明、印象较深刻的主要人物,如《爱的教育》中卡隆、“小石匠”、戴罗西等,对于其他人物关注较少。这种情况下,学生读到的只是一个个孤立、单薄的人物。只有将一个人置于一群人和具体环境中,才能更加深刻、全面地理解人物形象。

第一,全景观照一个人的性格特点。我们以卡罗非为例来看看作者是如何多角度描写“商人”这一形象的。“他家是开杂货店的。”成长的环境奠定了商人的基础。“身材瘦长,长着鹰钩鼻,眼睛特别小。”外貌看起来就是一个精明能干的商人。“数钱是绝活儿,心算的本领无人能及。”个人特长与商人的基本能力高度匹配。从以上内容可以看出,作者在描写卡罗非时,是将其性格特点与父母的职业、个人的外貌、特长等融为一体的,巧妙自然地强化了卡罗非的“商人”形象。如果将卡罗非的外貌换成司代迪的,“身材矮壮,头形四四方方,像没有脖子,手短而大,嗓音低沉”就显得很不协调。

第二,准确区分一类人的细微差别。为了便于学生全面把握人物的形象特点,笔者以下面的表格为支架,引导学生横向观照,纵向对比,发现作者刻画人物的和谐之美(见表3)。

“同样都是弱者的形象,作者为什么要写克罗西和奈利两个相同的人物呢?”教学中,笔者抛出这样一个话题。学生们一时愣住了,不知道如何回答。笔者提示,找出描写克罗西和奈利两个人的事件,再对比一下。教学片段如下:

生1:其实克罗西和奈利是不一样的。

师:哪儿不一样?

生2:在面对别人的侮辱时,两个人的反应不一样。克罗西愤怒到极点时,会“拿起墨水瓶朝乌兰迪砸去”。而奈利“不管别人怎么捉弄,他都只是趴在桌上默不作声地哭”。

生3:他们的家庭也不一样,克罗西的父母都在自己身边,奈利好像只有母亲陪着他,书中没有写到奈利的爸爸。

師:克罗西的父母和奈利的母亲分别是什么职业呢?

生4:克罗西的爸爸是个木匠,曾经坐过牢,他妈妈卖菜。奈利的母亲应该是个修女,因为书上说,她穿黑衣服,脖子上挂着十字架的项链,还说每天都会为卡隆祈祷。

师:我们能不能尝试从父母的角度来分析克罗西和奈利性格不同的根源?

生5:克罗西的爸爸坐牢的原因是他暴怒之下,把刨子砸向了他的主人,结果把对方给砸死了。克罗西好像遗传了他爸爸的性格,所以才会在气极时用墨水瓶砸乌兰迪。

生6:修女一般都很善良,不与别人争论,即使自己吃了亏也不会计较。奈利在这样的环境中长大,自然也不会反抗。

第三,研究发现一群人的共同理想。教学中,笔者出示了两个话题。

话题1:《爱的教育》中除了安利柯一家,没有贯穿始终的全程人物,像扫烟囱的孩子、卖炭人、代课的女教师等,在书中仅仅是一闪而过,看起来可有可无。那么,这些人物能不能去掉呢?

经过讨论,学生发现,许多人物虽然散在全书的各处,但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点:有情有爱。不管遇到什么情况,他们始终爱着亲人、学生、同伴,爱着学校、社会、祖国。“爱”将众多人物串联在一起,这些人物代表着社会的各个阶层,一个都不能少。还有学生说,这是日记体小说,作者描写的都是日常生活中的人,有了他们,生活才更加真实。

话题2:全书中作者多次用诗意的语言描写了由不同的人创造的理想画面,你发现了吗?作者为什么要反复描写这样的画面呢?

讨论中,学生们发现,在作者心中,理想的社会正是由这些人创造的。“一个可怜的扫烟囱的孩子,被围在漂亮衣服、随风晃动的帽羽、发丝带和卷发之中……”“她自己很活泼,学生也被感染得很活泼,她说话的声音就像银铃一样婉转动听……”“天气晴朗,母亲唱着歌,男人劳动着,孩子们学习着,真是一幅美丽的画卷啊”。笔者再补充作者的写作背景,学生们更容易发现,这样的场景,正是作者经历了意大利统一战争后,对祖国的爱恋,对教育和军事的推崇以及对弱者的同情。普通的人物、平凡的事迹,在“爱”的统领下浑然一体,构成了作者追寻的理想画卷。

(2)穿过情节的密林,发现含而不露的写作意图

曹文轩先生在《小说门》中指出:“小说所描绘的是一座富丽堂皇的亭阁,但这座亭阁却必须隐藏在绿荫如盖的密林深处——含而不露。”正因为作者的意图含而不露,才需要我们穿过“密林”,去寻找,去发现。在指导学生穿过《爱的教育》“密林”的过程中,笔者引导学生以人物为中心,重组人物的主要事件,以探寻作者的写作意图。以卡隆为例,笔者引导学生通过表格的形式重组卡隆的主要事件,结果发现,从当年十月到次年三月,作者每个月都会从不同的侧面重点描写卡隆。十月,主动替克罗西承担责任;十一月,警告别人不许欺负奈利;十二月,劝卡罗非主动承认错误……直到四月,卡隆的母亲去世后,卡隆就很少出现,即使出现,也只是偶尔提及,没有专门描写。

结合时间和卡隆的主要事件,笔者进一步引导学生思考:你认为作者这样安排情节的意图是什么?通过深入交流,学生终于明白,作者是想通过卡隆的主要事件来揭示“母爱”对儿童成长的巨大影响。至此,作者通过含蓄的方式表现“母爱”这一主题的写作意图便凸显出来了。

(3)感受故事与故事、故事与人物融为—体的巧妙

虽然《爱的教育》中大多数篇目是日记,但它实质上是一部小说,在情节安排上具备小说的基本特征。作者为了避免普通日记的随意与零散,精心设计了事件与事件之间的连接语。如,在第二卷的第三篇《好朋友卡隆》结束后,在第四篇介绍卡罗·诺帕斯时,开头这样写道:“昨天卡罗·诺帕斯对佩迪说的那种话,换作卡隆,他决不会那样说的。”一句话将两篇日记联系起来,像这样的例子全书中有很多。

另外,小说中人物的出现、隐藏、消失,都是作者精心构思的结果。教学中,笔者经常提醒学生注意人物的第一次出场,注意环境背景、情节背景以及人物的动作神态等。如,第一章作者感觉“可爱又和善的女老师不教我了,学校也好像不如以前那样有趣了”,第二章就让新老师出场。在第二卷第八篇日记中,作者在介绍完校长的儿子当兵去世后,下一篇日记就突出了校长教育学生要尊重士兵,紧接着就让奈利这样一个驼背、似乎永远不能当士兵的同学出场了。这样的安排,巧妙地将人物与故事连成了一个整体。

(4)透過一本书,破解同一主题的共同密码

美国学者莫提默.J·艾德勒在《如何阅读一本书》中指出:“阅读的最高层次为主题阅读。这是所有阅读中最复杂也最系统化的阅读。”对于小学生而言,虽然没必要深究不同作品的主题,但引导学生把读过的书按照一定的主题串联起来,打通书与书之间的联系,并从中发现共同的规律,还是有必要的。

虽然《爱的教育》全书围绕着各种各样的爱展开故事情节,但书中不乏大量对苦难的描写,如贫穷、疾病、家暴、治安、战争等,这些苦难与爱交织在一起,构成了儿童成长的真实环境。再联系《小英雄雨来》《童年》以及四年级推荐阅读的《青铜葵花》等书籍,学生很容易就能发现,大部分与成长有关的小说都是将爱与苦难联系在一起的,这样的发现对他们心灵的成长是大有裨益的。

整本书阅读的过程就是发现与体验的过程,发现作者创作的秘密,体验作者创设的情境。作为指导者,教师要力争让儿童的每一次发现都是在整体观照的基础上实现的,每一次体验都经历“审美的光亮”,只有这样,整本书阅读才具备文学活动的特质;也只有这样,学生才会形成整本书阅读的“一个经验”。

猜你喜欢

爱的教育阅读指导整本书
《论语》整本书阅读
统编教材视野下的整本书阅读策略——以四年级《夏洛的网》阅读指导为例
“整本书阅读与研讨”课程体系建设必须斟酌的基本问题
“整本书阅读与研讨”课程体系建设必须斟酌的基本问题
小学五年级语文阅读教学中的策略与方法
浅谈图书馆的课外阅读指导对策
浅析高中图书馆的阅读指导措施
教师职业道德培养
爱在字里行间
刍议写景散文阅读指导